五口之家

评分:
0.0 很差

原名:A Long Journey Home又名: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2022 

简介: Back in her family home, Wenqian Zhang s

更新时间:2022-05-05

五口之家影评:像X光一般审视家庭关系|瑞士真实影展获奖影片《五口之家》


像X光一般审视家庭关系

采访、撰文:纠结的茶

编辑:禾

在刚过去的第53届瑞士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上,中国导演张文倩凭借其处女作《五口之家》获得灼光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

“影片以始终温柔且开诚布公的手法,谦逊地向我们展示亲密的家庭关系”,评委们这样评价。

《五口之家》记录“一户五口之家在一间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里生活,分隔的家庭空间组建起他们的日常,同时也让彼此坠入到各自独立的世界”。

从影片简介不难看出,这又是一部将镜头朝向家人的纪录片。在一个百来平米的房间里,作为第三代的导演携带摄像机,穿梭在一个个间隔的空间里,试图碰撞出父母、外公外婆每个独立个体的故事。

家庭日常在镜头前上演,父亲念起二十年前写给母亲的信,母亲与女儿讨论婚嫁之事,外婆偷偷送给外孙女家传物品,外公在吵架中静静吃饭等等。当然,日常也不乏家人吵架、相互猜忌、闲聊、沉默、谈心说悄悄话等画面。

“在不同的世界中,他们谈论着过去,试探着将来。在重复的欣喜与叹息之间,一道裂痕正在生长。”

将摄影机架在家中、以创作者和家人的身份同时生活在里面的拍摄方式已经变得很寻常了。不寻常的是,《五口之家》选择了固定镜头的形式,以及导演频繁入镜。这就意味着观者一定会游离在“入局”和“旁观”两种状态之间。在游离的状态下,创作者适时抛出问题。

家庭是什么?每个家人间的关系如何?那些关系裂痕来自哪里?

可以简单概括,纪录片私影像的流行是由创作者、策展人、观众和社会发展共同造成的。年轻创作者常常选择将自己或者家人置于镜头前,但这不代表私影像仅仅处理私密关系。

《五口之家》试图透过家庭内部的“活力”去观察映射在家庭关系“横截面”的社会关系。譬如代际关系、性别议题、家庭关系、国家发展等等这些我们切身关心的议题。

在今年瑞士真实影展结束后,「凹凸镜DOC」连线正处在封城下的上海的导演张文倩和制片人黄玥,一起探讨《五口之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以及作为年轻创作者对私影像的思考。

我们的家庭需要被审视

凹凸镜DOC: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把拍摄家人当作自己处女作长片的议题。对你们来说,拍摄家人是因为有一定的迫切性,还是有其他考量?

张文倩:我们一直对“家庭”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因为觉得从内部的结构可以看到它连接到一个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这是比较主要的原因。但其次,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把镜头转向家庭,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外部的挤压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最后会选择将摄影机的镜头转向内部,这可能是大趋势下作者们的选择。

黄玥:我其实是比较直觉地感觉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内部有一种比较有活力的状态。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只能从事物的表象去切入,从外看内。我们感觉外部社会的表象是一种比较缺乏活力的状态。

凹凸镜DOC:能解释一下外部社会缺乏活力这一点吗?

黄玥:活力可能就是一种真的生活质感。我们感觉外部社会是一个比较麻木的状态,比较迟钝,包括人的情欲,(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很多时候(人们)在忍耐、在承受,在外部社会空间里面它不一定能爆发出来,反而到了家庭内部,人会卸下防备,所以会有一种活力在那里。所以我们会有一种直觉,觉得这个东西比较适合被拍成电影。

凹凸镜DOC:顺着“防备”这个话题,大家会谈论纪录片的“拍摄伦理”和“摄像机的暴力”。拍摄家人是很亲密的动作,特别是现代人用手机多了,大家都知道这段视频拍了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和影响,这种亲密关系中间就会夹带来了一种介质。影片中拍摄家人好像是没有遇到太多阻碍,导演是怎么看待摄影机的介入问题,以及拍摄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

张文倩:我觉得人的动机或多或少都会在你的拍摄过程中被感知到。我的动机不是为了去批判我自己的家庭或者我自己。他们对于摄影机一定会有困惑的,这是每一个纪录片导演都需要去处理的一个问题,它是不可以规避的。

我比较倾向于“审视”这样更中性地看待问题的方式。因为纪录片处理的是家庭很亲密的关系,而我的摄影机可能就是这样子去审视他们的。但是我感觉当中有一种迫切性,我们的家庭是需要被审视的。

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从家庭结构当中出生的,被它照顾长大的,之后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再建立自己的一个新的家庭,这样循环往复的。所以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非常需要去看跟感受家庭,同时也需要试图去理解维系这个实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这个过程是很必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不理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阶段性的。

家庭的联系和裂痕

凹凸镜DOC:影片规避了一些“家庭”的文化含义,譬如过年过节的习俗,与外界来往时一个家庭的秩序礼节等等。单纯地对当下的行为(吃饭,聊天,吵架)进行拍摄是做何考量?

张文倩:因为想提炼出一个最简单纯粹的日常状态,最好是不要戴着面具的样子。那些(行为)会成为一个干扰因素,或者会变成另一个话题,不是我在这部片子里想说的。就像一个在发酵的坛子,外面的空气进来会破坏发酵的过程。

凹凸镜DOC:影片大部分镜头都是拍摄饭厅、卧室,但是在我预设的家庭空间里,它好像缺少客厅的空间,一个广告里象征美满融洽的符号。它是有选择地被刻意规避掉的吗?

张文倩:客厅比较多的是作为饭厅的补充。在客厅的空间当中,大部分发生的事件还都是人们在休息,看电视,人跟人之间联系的部分可能比较少。

凹凸镜DOC:对你来说,饭厅和卧室这两个空间之于“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以及家庭里有没有别的空间能呈现不一样的关系?

张文倩:没有什么特别的抽象含义,因为人吃饭和坐在自己床上的时候会比较放松,更愿意聊天。但有一些饭厅的场景的确处理了多人之间的关系,大家一起吃饭像是一种家庭式社交,更加公共一点,如果一定要区别它们的话。家庭的空间(影片)几乎都有涉及到了,既有人和人连接的部分,又有人和人彼此孤立的部分。

凹凸镜DOC:父亲自己朗读过去写给母亲的信件在影片中是很触动人的部分。这些信是你一开始就知道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才发现的?

张文倩:这个信是很早就看到了,不是拍摄过程中发现的。因为有这些信的存在,才做实我过去的一些回忆,可以触摸的记忆,让我构思了去拍这个片子的想法。

凹凸镜DOC:在我看来,影片投射在父亲和母亲身上的角色是很不同的,“父亲代表过去,母亲代表未来”。父亲部分大多是由信件带出对过去的讲述,给人一种很深的共鸣。而母亲的角色更多是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催你结婚生儿育女买房。你自己是怎么去看待家庭里面父母的角色,以及影片是不是有特意去强调两人身上的不同?

张文倩:肯定是有选择的,他们身上有鲜明的属性,但是跟他们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是有关联的。从信件当中也能知道,我爸他过去可能是蛮成功的,但一步一步在失去某样东西。我的母亲从前家境不是很好,她通过后天的某种努力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她对于未来会更有一个比较自信的状态,更有一种期待。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

在这个片子里,当然你可以说,父亲代表过去,母亲代表未来。但是我会觉得分裂的属性可以同时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只是因为我在处理影片,所以每个人需要一个比较鲜明的状态。但在真实的生活中,我觉得执着于过去跟对未来的期待是同时表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它不是割裂的。

凹凸镜DOC:在观看过程中我下意识会期待叙事的发展,有父亲自己读过去寄回家的信件,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在影片的某一个瞬间应该会出现过去九十年代一家人的合照是这些象征着过去美好生活的东西。而整部影片似乎淡化了叙事的结构,在剪辑时是怎样去梳理家庭的脉络?

张文倩:美好可能是因为它是存在于过去。我觉得如果很多年之后再回忆现在的生活,也许我会认为现在也是美好的。我们在看待过去的时候,总是会像跟看到未来一样。

黄玥:我觉得可能你跟我一样也有一点男性的危机感。我觉得家庭其实它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纪录,所有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变化,所有的变革,所有的事件,其实都会在从家庭内部找到它的痕迹,这些东西都会一段一段地,像化石一样在家庭中被留存下来。

其实过去人们赋予男性的一种美好想象已经褪色了。比如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当中,男性在外面打拼挣钱回家被认为是一种幸福家庭的样貌,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在过去二三十年,很多男性,各个年龄段都有,已经无法再完成这种传统价值观念给他设定的扮演美好成年男性形象的任务了。

关于重心究竟放在“叙事”还是“写人”这点,其实刚开始剪辑时有分别做过尝试,后来觉得“叙事”出来的结果可能还是太符合“预想中”的某种状态了。写人会比较不一样,因为人很复杂多变,所以剪辑时只能去感受和理解,而把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轨迹放在家庭结构中去看待和分析,这个家庭的脉络就会显现出来,就像观察一棵树,看它哪一边比较茂密,哪一边秃,哪根树枝长,哪根短,然后就会去分析造成这样可能的原因。

凹凸镜DOC:片中有三次比较大的很冲突的吵架,特别是,爸爸跟舅舅吵架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观众,其实我有很强烈的要起身的感觉,进入镜头去拉架的感觉。这种不干涉是克制住的吗?还是说其实吵架是个很寻常的状况其实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张文倩:我觉得这样的冲突在中国的家庭里应该不算是少见的现象。作为一个家人的身份,我其实很了解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吵架,所以不困惑,也不会去拉。而且吵架到和好,再吵架再和好,反反复复,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本质。

拍摄家庭是X光照相

凹凸镜DOC:影片在追问“家庭是什么”这个命题。很多拍摄家庭的纪录片会找一个很细的切入点,带有“自我疗伤”的性质,去处理导演想去面对的某些情感,但是你这部片子更像是一个探寻的过程,它不一定是有答案的,这样的解释你是认同吗?

张文倩:它可能要像是一种X光片的扫描,就是Scan(扫描),扫描完之后你会看到一些东西,看到一个比较清楚、类似于本质的状态。针对你看到的东西,你可能会有一些分析或者是一种陈述。

在家庭的范围内,我觉得最多的一种情绪,叫“愧疚”,这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或者要极力避免的一种情绪。我想要去明白它来自哪里,以及它作用于在我们身上之后,我们的反应是什么,通过不能够撒谎的摄影机可以看到。我没有给它答案,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说到疗伤,我当然希望可以做到这样,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甚至觉得我没有能力治愈什么。在治愈之前可能是你能够非常清醒地看到、认知到这个东西,这可能是一个先要弄清楚的步骤。

凹凸镜DOC:外公外婆跟父母是不一样的角色。你怎么看待外婆跟外公在家里,很无辜地遭受到这种整个家庭情绪的释放,带来给他们的一些负面的东西。

张文倩:我是从小就跟他们一起生活。其实大家都已经接受这就是我们共存的一种方式。他们年轻时候也会发火,也会吵,现在是他们老了,换成现在的中年人吵,他们现在吵不动了。我觉得那个东西都是外部的一种力量去施加到内部之后的一个反应。为什么要拍家庭,因为它是一个横截面,透过它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凹凸镜DOC:黄玥也是剪辑,也是制片人,你有没有别的想补充一下吗?

黄玥:关于纪录片拍摄伦理这部分,我觉得伦理道德其实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我们认为可能有一个东西,我们道德观念或伦理观念是这样子的,现在可能时代变化之后,它其实也变了。

张文倩:道德问题一提出来就会让所有人都很紧张,但我觉得更迫切的是关于爱的问题,是你有多少程度上渴望爱这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驱动力。道德它更像是一个已经设定好的条条框框,那种东西可能你follow(跟随)它,你获得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如果你的爱是超过了条条框框,你是想要打破的。

凹凸镜DOC:拍摄这样的长片收获最多的是什么?

张文倩:因为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集中拍摄,长时间面对家人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庭空间,总是在一种照见别人也照见自己的环境中,所以首先应该算是学会了忍耐和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让自己变得坦然和勇敢些。

其次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观察,对人的理解和不理解好像都比从前更近了一步,可以更加平和地接受和看待一种现状。在技术层面上会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庆幸直觉没给什么误导,也实际体会了一次“局限性”带来冲撞的能量,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失控”和“控制”之间的思考吧。

黄玥:一是锻炼了我的耐心,我从前做事比较靠激情的,但纪录片没办法这样做,尤其是剪辑,刚开始看的时候坐不住,每条镜头都十几二十分钟那么长,一动不动的,后来看了差不多两年的素材下来感觉可以看出里面的味道来了。这个可能延伸到第二个收获,就是培养了一种眼光,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去感受跟理解背后的动因,因为我也拍剧情片,所以可以有一个反向训练,就是反过来去通过背后的动机来构想人可能会做出来的行为。

图源:导演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