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评分:
6.0 还行

原名:Pride and Prejudice又名:傲慢与偏见 BBC版 / 傲慢与偏见(迷你剧) /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分类:剧情 / 爱情 /  英国  1995 

简介:

更新时间:2022-02-04

傲慢与偏见影评:齐泽克评《傲慢与偏见》


…难怪我们在《傲慢与偏见》中发现了证明“真理源自误认”这一辩证的完美个案。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他来自富甲一方的贵族家庭,她来自捉襟见肘的中产阶级——伊丽莎白(Elizabeth)和达西(Darcy)彼此都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强烈魅力。因为态度傲慢,在伊丽莎白看来,他的爱一文不值;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公开承认,他对她生活的世界不屑一顾,并希望她接受他的求婚,把他的求婚当成旷古未闻的尊敬。因为心怀偏见,伊丽莎白认为他是财大气粗、傲慢自大、空虚自负之人:他居高临下的提议令她蒙羞难当,她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双向的失败,相互的误认,构成了“双向沟通运动”(doubl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这一结构。在那里,每个主体都从对方那里收到了自己的信息,不过这信息是以反向形式(inverse form)呈现出来的:在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想把自己打扮成韶颜稚齿、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但她从达西那里得得到的信息是:“你不过是个可怜兮兮、心灵空虚、手腕拙劣的生灵而已”;在伊丽莎白面前,达西想把自己装成自豪的绅士,但他从她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的自豪不过是令人鄙视的妄自尊大而已。”在中断了彼此间的联系后,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都发现了对方的真实品性:她发现达西敏感多情、温柔体贴,他发现伊丽莎白华丽高贵、才智惊人。小说到此恰如其分地以他们喜结良缘收场。 这个故事的理论旨趣(theoretical interest)在于: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失败,他们对彼此真实本性的双向误认,正是最终结局得以成立的积极条件。我们不能直奔真理而去,真理也不能唾手可得。我们不能说,“如果一开始她就发现了他的真实本性,他也发现了她的真实本性,他们的故事就会以喜结良缘收场。”让我们把下列情景视作好笑的假想吧:这对尚未坠入情网的恋人首次相遇就大功告成——达西首次求婚即被伊丽莎白接受。然后会怎么样?他们不是柔情蜜意地黏在一起,而是变成俗不可耐的庸常夫妻,变成这样的联姻:男方傲慢自大、腰缠万贯,女方自命不凡、内心空虚。如果我们想省去误认,省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式的无事生非,我们就会失去真理。只有“经历”(working‐through)误认,我们才能接受对方的真实品性,同时克服自己的缺陷。对于达西来说,是摆脱虚假的傲慢;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是摆脱偏见。 这两种运动是互联的。伊丽莎白以达西的傲慢为镜,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偏见;达西以伊丽莎白的虚荣为镜,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虚假傲慢。换言之,达西的傲慢不是事物的单纯的、实证的、与他和伊丽莎白的关系无关的状态,不是他天性的直接属性(immediate property)。只有透过伊丽莎白的偏见这一视角,达西的傲慢自大才会发生,才会显现。反之亦然,只是在达西傲慢自大的眼中,伊丽莎白才是一个自命不凡、内心空虚的女孩。用黑格尔的话说:透过对方身上已被觉察到的缺陷(per‐ceived deficiency)这一视角,每一方都看到了——但不知道自己已经看到——他或她的主体立场的虚假性(the falsity of his/her own subjective position);对方的缺陷只是我们视点扭曲的客体化(an objectification of the distortion of our own point of view)。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傲慢与偏见的相关影评

傲慢与偏见
平儿 • 无题
傲慢与偏见
Sherry • 笔记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