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与鹰

评分:
6.0 还行

原名:Kes又名:鹰与男孩(台) / 凯斯 / 小孩与隼

分类:剧情 / 儿童 /  英国  1969 

简介: 英国男孩比利•卡士柏(David Bradley 饰)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工人阶级家

更新时间:2017-11-13

小孩与鹰影评:孩子与鹰

肯·洛奇一直是我极为敬仰的作者。
曾经,我一度以为他的名字叫作rocky,
后来才知道是loach。
总结来说,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没有障碍地看下去,
作为英国“厨房洗碗槽”电影的重要接班人,也是英国工人阶级代言人,
刻画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始终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事实上,多年前,我第一次观看他的影片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之处,
那是《风吹麦浪》,在窗帘总是拉着的大学宿舍里完成的观影体验,
怀着一种类似慕名而来的心态看完,
然后就换了衣服出去踢球。
后来出于一些功利的目的拉片,再看,这才一拍脑门,
反应过来这是一部多么厉害的作品,
视听语言炉火纯青,
更大的收获即是,好的东西有时候也需要推敲的。
当然了,这不是想说《风吹麦浪》给我的第一印象多么平淡,亦不是在内疚自己当时的品味,
只能说,偏偏有这样的电影,
你会不知不觉把它出彩的地方,当作理所当然。

回归正题,
这部《小孩与鹰》讲的也是肯·洛奇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穷人、破旧的街区、一团糟的生活。
反映工业化进程最早的英国所不能遮掩的混乱面,
被公认为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英国电影之一,
当然,我想即便是在“现实主义”这个维度考量,这部作品也称的上是名列前茅的杰作。
本片主人翁是一个家庭破碎,
在学校也常受欺负的英国乡下少年比利·卡士伯,
他依靠漫画书和在商店偷窃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一天无意间捡到一支幼鹰,
比利十分喜欢,遂偷了一本养鹰术的书自行训练小鹰,他的纯熟技巧甚至吸引了老师的目光。之后,比利的哥哥给他钱去投注赌马,比利却把钱拿去买东西给鹰吃。
不料赛马胜出,哥哥因收不到奖金而大怒,把鹰杀死泄愤。
第二天比利只有默然埋葬他的爱鹰。
事实上,故事挺简单的。
改编自“畅销四十年的英国国民读物”,
原著的名字叫《a kestrel for a knave》,
倒是没有像中文译名这样友好,
没错,从作者的角度,卡士伯就是个“knave”、“混子”,
根据资料来看,作者BarryHines和肯·洛奇也许有着不少类似的成长经验,
我想这种文学和电影的一拍即合也是很好的缘分。

影片的主要角色仍旧有一个单身的母亲,
还有一个暴戾的哥哥,
虽然卡士伯的家庭成员往往以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出现,
但我想这正是一种脆弱的表现,
单身母亲,下班后的社交也无非是想寻找一个可靠的依赖,
她作为母亲的权威,对于两兄弟则毫无约束力,
而哥哥,显然是这种小镇青年的缩影,
他不断地对即将到来的作为旷工的职业生涯表达不满,
而他的年代,可是The Beatles乐队风头正劲、名满天下的时候,
我想,列侬也许和他年纪相当吧。
而他,只能灰头土脸地,从矿坑里爬上来,在稍作休息的时候,听一听收音机从万里之外的马尼拉直播而来的披头士巡演。
这就是他的世界,
虽然他也在bar里和女人调情,也会鬼混到凌晨回家,但是,我想他总是没办法快乐,
这种普遍的、青年男性的失落感,在某种程度上变化作了愤怒,
所以,我们看到,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随之而生的政治、文化运动,
但这个没有什么文化修养、没有什么政治企图、没有什么物质财富支配的小镇青年何以发泄他的愤怒呢?卡士伯可惨了。
当然,影片中也有不经意的提到,卡士伯和哥哥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概论,真实的生活,显然是千言万语难以解释的,
正如泽维尔·多兰去年在戛纳摘获评审团大奖的《只是世界尽头》中所呈现的——
无非沟通、无法和解的家庭关系。

其实这种用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普罗大众生活的作品从来也不少见,
从新浪潮时代的《四百击》到近年的《单车少年》,
如此互为参照,也是有趣的事。
校园是孩子重要的生活环境,甚至可以在记忆中占据大部分的空间,
我喜欢不同电影对于校园的描述,
不同于《死亡诗社》里那种贵族气派,虽然死板,其实充满创造力的环境,
卡士伯身处的校园则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的乐园,但这也充满了庶民的精神气质,
我记得费里尼在《我的童年》里描绘的学校生活,
无序、脏乱,
当然也不同于James joyce《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里萧索而压抑的教育环境,
如果硬要找一个参照,
那一定是我老家郊外的十三中,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想作混混,那你就去那里读。
母亲当年是这样吓唬我的。

记得前些天读到一篇关于时间的演说,
什么是古人呢?
爷爷奶奶辈的即是古人,因为我们的确经验着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一直抱有一种观点,当代的孩子在生理上是早熟的,在心理上却晚熟。
因为他们拥有那一代人无法拥有的安全感,
当然了,这也是一种自私的判断。
这是大课题,
我的思考能力尚且不足。

在卡士伯的校园生活中,
四处是刺猬一般的同学,
导演瞥开了青少年童真的一面,
着力刻画孩子的顽劣,
似乎卡士伯并没有什么朋友,
而那些欺负人的孩子呢?
他们倒好像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至于那些个性鲜明的老师形象,
有在体育课上玩角色扮演,把自己想象成球星的变态体育老师,
也有对卡士伯的鹰表现出欣赏的较为优雅的先生,
在种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会释放给你一些善意的老师,
正是这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

最后,卡士伯理所当然地进入了职业介绍所,
并且不友好地与伪善的就业老师进行了交流。
这场戏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社会阶级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尤其在是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围绕中产阶级的话题使得阶级划分更为敏感,
保罗·福塞尔在他的著作《格调》中对社会阶级进行了划分,
这很恐怖,但这也是从卢梭提出“现代性”的年代就已经开始的人的异化论调。
但事实上,学生是不存在所谓的社会阶级的,
即便是矿工的孩子,他也没有阶级,
矿工是蓝领,
但蓝领的孩子呢?
他就仅仅是蓝领的孩子,而不是什么靛蓝领、藏青领,
从老师在就业指导表格上,将其评定为技工时,
卡士伯的阶级评定也正式完成了,
当然了,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去读技工学校,来暂缓这一进程。
两年、三年、五年以后?
他最终要变成哥哥那样的人吗?

最后提一下鹰,
Kes是生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的,
这样的设定我认为很诗学,
它没有生在一棵树上之类的。
这位出生于中英格兰的破败矿区的导演,
大概也在男孩的角色上投射了相当一部分的童年印象。
如果把老鹰解读成男孩呢?男孩与雏鹰的隐喻在这里绝对是成立的,
鹰的死亡,大概也是对于一种美好童真的审判。

瞥开孩子身上那些可爱的品质,
据说原著的孩子是让人觉得有糟糕之处的,
大概是底层少年固有的偏执与对于沟通的抗拒
黯淡的人生从做一个不好的孩子开始了吗?
也许戏中的大人可以很充分地抱有这样一种观点。
当年技术原因,使得部分镜头也许没有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
但就整体而言,这部戏的摄影绝对保持了高水准。
胶片下的卡士伯蓝色的瞳孔也很迷人,
如果卡士伯真的存在,
活到今天大概就是《我是布莱克》里那个不会上网,迟迟领不到救济金的布莱克吧。

看完影片的当夜,
正好读了川端康成的建校纪念日讲的亦是小孩子同鸟的故事,
真是巧妙,现在看来,只感觉孩子大概和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我的童年喜读书,爱宅在家看剧看戏,似乎不大爱动,
在来看,我这一代人本身也缺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倒是挺可惜的。
最近的新闻上,教育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好像孩子、家长、老师,哪怕是路人甲都过的不大轻松,
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想,除了爱,
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概永远是件伤脑筋的事,说不清的。

小孩与鹰的相关影评

小孩与鹰
王昊 • 经典
小孩与鹰
红伶 • 少年
小孩与鹰
玄柳嗣 • kes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