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6.0 还行

原名:La jetée又名:停机坪 / 堤坝 / The Pier

分类:剧情 / 爱情 / 科幻 / 短片 /  法国  1962 

简介: 遍野废墟,末世凄凉。男主人公(达沃斯·哈内赤 Davos Hanich饰)成为核

更新时间:2018-12-15

堤影评:《堤》——精神迷宫,是存在还是另一种迷失?

原文刊登地址 一个
影片导演克里斯·马克作为法国新浪潮中作者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在影片中呈现了独具一格的个性化风格。在被称作科幻未来预言诗的电影《堤》中,马克利用真实电影与个人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堆砌着众多静态相片中完成整部影片。在这充满导演聪明的个体引喻与哲学的电影矛盾体中,马克将原属电影影像的连续性音频打破的同时,将电影视觉惯性冲突最小化,在影像与语言讲述间求得平衡。
从故事层面来说,主人公的梦境被导演分割成两个看似分裂,实则统一的单体。现实生活中的梦境与被科学家赋予的带有目的性的梦境分裂开来,这两重梦境的分裂带来的是某种记忆的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正是影片故事层面的分离,使得影片语言显得更加有理可循。影片文本层面,原本由蒙太奇构成的视频剪辑在片中被分割成一帧帧的黑白静态照片,而这些不断出现的照片成为另一种分裂,它们作为反传统影视叙事的方法在影片中延伸开来。此刻,关乎影片内容与文本的两种分裂在此刻形成统一,即影片的内容与形式达成某种契合。而这种统一寓于影片之中,烘托出巨大的故事能动性。从而使得线性理解受挫的同时,传统叙事链条得到真正意义上地解放。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静态照片似乎变成了某种带有导演侵略性企图的功能性结构,使得我们以一种被动且间接的方式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当这些带有怀疑标签的图片摆在面前时,观众不再是单纯的电影看客。观众存在的真实空间似乎与电影中营造的空间感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从而使得观众正以造物者的姿态去旁观整场事故。片中出现的人物照片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标签,两段被叙述者描绘的时间在我们的头脑中加以贯通。在零散破碎的记忆时空下,作为观看对象的观众被间接带入叙述者的时间游戏链条中。在众多相片中,我们试图抛开细枝末节,抵达真相与真实。但电影却以一种简单的手法将人物、关系、背景、故事付诸而出。“less is more”,越简单的手段越让大众迷惑。当人们想要在片中汲取更多剧情时,影片却戛然而止。黑幕下的思考,让人想起戴锦华言下关于诺兰的个性手法。真正的影片不是在开头为你设置悬念,而是当一切揭晓后,新的悬念卷土重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这如梦般冷静的画外音(我们称其为知晓一切且冷漠的旁观者的论述),我们知晓了这段破碎的记忆与真实。但就相片自身属性的不在场因素来说,观众的不在场给了画外音的强烈自信。当感知整部影片的剧情是依赖画外音的叙述,而非动态视频的亲眼所见时,画外音的叙述是否可以被归于真实?甚至,假设堆砌的照片变换了排列方式,那么画外音所叙述的故事是否又是另一种走向呢?就好似约翰·伯格所说:“摄影承载了一种见证,人类正在给定条件下实施自己的选择。”那么影片中,呈献给观众的照片作为导演的一种在场见证,他在阐释一件事情的同时,又是否掩盖了什么呢?整部电影充满着清晰地叙述,却又充满着不在场的怀疑。相片的特性是它无法百分百的传递出当时信息,当相片作为电影的另一种呈现手段,或是说可组合的故事序列时,马克带来了关于电影本体的更有趣思考。甚至当它与结构主义哲学一并而出时,也可以在巨大的影片系统下研究整部电影的结构与语言。
影片假设的战后背景与20世纪的两次战后场景不谋而合。难以想象战后得以幸存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存活。而影片恰恰利用了战后群众的这种心理,将幸存的人变为又一轮的时间机器牺牲者。此时,存在的定义变得模糊。当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理性的思维方式时,由此延伸出的各类艺术大胆颠覆传统艺术规律,打破古典叙事逻辑。人们对于西方所宣扬的“人文”“先进”等文明由信仰转为质疑,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变成了时代主题。同时,当西方的艺术创作逐渐被同质化、政治化统治后,在艺术被支配的背景下,艺术家渴望脱离原有被赋予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立权力语言,与传统对抗。在影片中,生命化作艺术的象征,在此环境中沦为科学家的赋予,自由成为不切实际的荒谬。十八世纪,无神论哲学摒弃了上帝概念,但没有摒弃关于本质存在的观念。此时居于这世上的大部分人却忽视掉了作为本真存在的概念,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观念。在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荒谬社会之下,个体存在的人对西方民主、文明的文化开始怀疑,人们再一次开始思考个体的存在意义。此时存在的个体需要哲学理论作为其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存在主义就此发展起来,由此引发哲学界的新一轮思考。片中主人公的存在恰恰顺应了存在主义关于个体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当幸存(存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后,作为个体的人又能走得多远呢?我们不得而知。此时自由在此刻变为一个矛盾体,没有所谓的无束缚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以束缚为前提。此时,作为主人公的自由与希望象征,犹如自由女神像存在的的梦中女人,成为主人公不断进出梦境的驱动力。此时,影片再现了马克的矛盾趣味,每一事物的矛盾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从自身意义出发,似乎属于光明使者的女人,却代表着死亡。当主人公被某种未知力量杀死倒地的画面与原有的梦境画面覆盖时。儿时记忆中奔跑的男人、机场等待的女人形象逐渐清晰。原来主人公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正是自己。 所谓的命运,只不过是梦境的延续。一场关于自己死亡的梦境。我们无法想象当本体死亡变为一种潜意识印刻自身头脑中是何种体验,也无法感知主人公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倒地时的心情。荒岛给予的放逐很可能只是一句玩笑,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所给予的和平也无从谈起。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统一,在电影这一看似娱乐消遣的方式中的两重更显得虚拟无解的假设剧情中呼吁出来,显得言语少了几分严肃,反而变为一种黑色幽默。当我们质疑这一帧帧的叙事时,看似一实一虚的两重梦境开始慢慢重叠。一段记忆中抹不去的梦境记忆,一段被赋予的梦境记忆。两种记忆如迷宫般囚禁着男主人公的心智,如《脑髓地狱》般,在一层层的自我怀疑与他人精神支配中逐渐崩溃。片中处于被动的主人公永远在认知中越陷越深。由导演精心打造的黑白画面,建立起一种非动态的精神迷宫。此刻的画外音,变成了一种冷漠语言包装下的炮弹,掷地有声。
这种带有强烈破碎感、主观性的叙事,与电影的真实性看似违背,实则贴切。主人公在梦境时空中拥有属于个体的自由属性,却来源于科学家的赋予。当科学家变为幸存者的上帝时,幸存的人由自由个体演变为被支配的奴隶,或是称实验品。从另一角度来说,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前,宗教作为人类的上帝掌握着人的精神与物质。在这之后,科学出现。当科学作为科学家考证后的真理出现时,人们沦为科学的新一轮崇拜者。在此过程中,人自身是没有能力对科学理论进行考证的。片中,科学家作为地下实验室的主导者,掌握着幸存者的生死权力,这未尝不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当上帝与科学结合成一种独立的存在时,他所掌控的权力已经超出想象。在这一结合体统治下的幸存者,似乎也在消除记忆后真正将自己忘记。片中的地下基地,让人想到荒凉无助的岛屿。而荒岛在现实定义中,常被人理解为无人居住、孤绝外界、却能独立存在的岛屿。这与影片中脏乱、拥挤的环境下的地下基地形成一定程度的相似。当我们质疑这一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情况下下,拥有幸存者的地下基地首先打破这一定律。成为脏乱、无自由可谈的荒岛象征。由此成为一种荒岛的异化,甚至非人性的存在。像是被发现的美洲大陆,而后接受着残酷的殖民统治。原有的个体生命,俨然成为一种奢侈的存在。
看似27分钟的短片《堤》,本文只收抽取些许方面进行剖析。且不谈导演的创作意图是将整部影片作为一种时代印刻加以实践,还是将自己的梦境加以再现。电影批评本就是带着个人色彩的欣赏与评论,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中,越是怀疑越能深入。当《堤》置于不断发展的影史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同解读,想必才是它表达的,关乎电影内容与形式上的真正广泛性。

堤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