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又名:The Coming of Tulku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台湾  2011 

简介: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更新时间:2020-02-29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影评:我不懂,但挺想懂的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篇

周梦蝶,一位影响文坛的老先生。逃难去到武汉,因时代浪潮召唤而参军,过后来到台湾。 他写了很多诗,但我没看过。

这部纪录片从老先生早起,吃早饭的平常时刻开始,画面外配音是老先生自己说的一段念白:

“我选择,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晚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

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

念白的声音苍老而坚定,我被这段话打动了,特别是最后一句。

太有力量了。一个老人,他缓慢地用毛巾擦拭着自己的头,有些憨态可掬。但配上诗,感觉立刻不同了。

影片以周老先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的叙事方式,穿衣,吃饭,坐公交。有时候,没有拍脸部特写,而是采用了一种有一段距离的观望的角度。中间有一段地铁,甚至被周围的人群挡住了老先生的镜头,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感受到我们是在观察着他的生活,而不是参与他的生活。

而画外音是周老先生苍老的声音,有时念诗,有时是交代自己的故事,关于周梦蝶的信息缓缓展开。

看到老先生的生活,再联想到影片一开头其实是一个毫不相关的寺庙场景,寺庙中人们在上香、开门、敲钟。画面跳到现代都市,一处房间里。

周围是现代的气息,再一看他穿着类似僧人的长衫,会有一点疑惑,这个人和寺庙有什么关系?是隐约地表达,他过得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吗?而用苦行僧来形容诗人,这种隐喻,还挺恰当的。写作,本身是一个苦的过程。而且影片开头,类似于书籍中的序,选什么片段放在开头是需要考虑的。为什么选择这个放在开头呢?当然,后来看到周梦蝶与佛法的结缘才明白。

除了日常生活的拍摄,中间穿插有各类采访。

有对周梦蝶自己的,诉说他写诗的过程。他是一个行为性格都很温柔的人,一辈子都没和人吵过架,但受余光中的影响,想写出“美,加上力”的诗。他有一首很用力的诗。和朋友讲这首诗的时候,激动地吐了,之后漱漱口,接着苦撑写完最后一段“有力”的诗。真实的“呕心沥血”,这种动作细节,感叹极了。

在武昌街摆摊时,他写着诗,几乎没有闲过。他常常是写一首诗还没写完,就已经想好下一首诗的题目。如果想到一句特别精彩的诗句,不写成诗就太遗憾了,甚至有一首诗《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他写了四十年。一开始想到这个题目觉得非常好,便舍不得丢下,但当时又拿不起来,于是继续读书,四十年后再把它拿出来。

他说:写诗这种事,不是人干的,如果想在世间追求幸福,就不要干这种事。

看到这句话我笑了,同时很敬佩这种热度,太难得。

他曾看守茶馆,把书放在茶馆的仓库,每天搭最早的班车,开始读书,到打烊了把书放回去,周而复始。有次他买书,买了一大堆装成几袋放在脖子上扛走,店员看了都很心疼,但是他仍固执地扛在肩上。除了买书,他如收破烂一样捡别人搬家后的废书。他爱书到了这个地步。

当然也有周先生朋友的采访,交代了周老先生一生中的一些片段,朋友讲述周老先生因身体原因退役后,在武昌街摆书摊卖书的前后的艰辛经历。

拥有古诗词良好底蕴的他,不懂怎样写好现代诗,因为现代诗应该用现代的语言,拥有现代的情感,于是虚心向余光中请教。从朋友们的描述中,以旁观者的角度,似乎更了解周梦蝶这个人。

其中有一个人叫余光中,余光中和周梦蝶亦师亦友。

余光中说,周梦蝶早期的诗多是想象的,看不到生活的影子,晚期的诗更生活化。他充满了矛盾、不满足,在现实世界拘谨、不自由,所以创作了《孤独国》。但出名后,他的孤独国里闯进去很多人。

其实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周老先生随年龄而变化的心态。当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心中的血气永远是足够的。而年老后,很难再保留了。后面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再写诗了,他回答说,因为太痛苦了。

余光中讲,周梦蝶这样的诗人不会出现在中国大陆,香港的,而只会出现在台北的武昌街。因为当时周梦蝶靠摆书摊为生,而中国,周梦蝶的语言在文革时期是熬不过的,香港则不许在街上摆摊。只有在台北,才能让周梦蝶生存下来,即使是困苦地生存。可见,孕育着诗人的土地多重要呀。

狂者进取,有高远目标和坚强意志。而余光中评价周梦蝶是“狷者风格”,狷者常反观内照,想到自己的肩膀,别人挑一百斤,那自己能挑几斤?

周梦蝶提到一首诗(收录在《约会》诗集中)。

创作背景是那时他和余光中去划船,余光中边划边说:我一定要活到六十才行!

周梦蝶说:他志向很高,可我只想做一只蝴蝶,而且几乎只有影子。但是意志坚强,贴水逆风而飞,低低,低低低低的。

说完非常可爱地笑了起来,他是一个愿作陪衬的人。红色鲜艳,白色漂亮,但他愿作一只紫色的暗淡的蝴蝶。连写诗的时候,他都选择坐在最幽暗、僻静的一个角落。当别人认为他坐拥书城了,他自己仍很收敛、低调,说自己不过有着几个书架,细数两遍,共四百二十一本书而已,很多还是重复的。

周梦蝶四十岁时皈依佛门,刚开始决定皈依的动机并不纯。当时的他,好吃酒,好吃肉,好看电影,他以为皈依之后就能改正,结果一如既往。(他再次露出可爱的笑容,而且这想法也很有趣)他朋友也评价说,如果你们说周梦蝶是清心寡欲的人,我是不信的。

他的诗,也许也受到佛法的影响,是轻飘飘的感觉,并不被很多人理解,甚至有人说他的诗不贴合实际生活。看过这个纪录片后,我看了几首。他诗里的厚重我确实不懂,或许我年纪还是太轻了。

关于佛法的片段,我也是强撑看完的。我不理解,为何佛法对他印象如此之大。他的一生充满着痛苦,丧妻,丧母,丧子。而佛法拯救了他,让他从悲观变得乐观,让他懂得人生无可奈何。

他平时也是一个根本不会生活的人。朋友“批评”他生活方式太差劲,有次朋友送给他西瓜,他放在冰箱上半个多月没管,最后都烂了。洗脸的毛巾擦脸又擦皮鞋。朋友跟他说:你什么都不懂。

沉浸在诗的世界,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会感觉诗中的人味是不是总少了点?但只是我们不懂罢了,他为老友七十大寿作诗,为朋友结婚作诗,为和朋友吵架闹翻作诗……

周梦蝶以前每周三都会有一个文坛聚会,在台北各种各样的咖啡厅里讲述自己的诗作。有个文学研究者做了很多笔记,经过周老先生的解读,更懂得了他的诗,原来有如此意想不到的含义。我觉得,这个文学研究者是幸运的。

“我选择,不选择。”

“若欲相见,只须于悄无人处呼名,乃至,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微微,微微一跳一热。”

2019年2月29日。

附上豆瓣关于这部纪录片的介绍,其实我还没真正看懂这部纪录片,因为我从来也没看过周梦蝶的诗。我想看这部片,是因为对写作充满了困惑。谁知道看完之后,困惑更多了。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写作,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书摊的孤独国,追索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具现为那不负如来不 负卿的悟与情。”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