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又名:The Coming of Tulku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台湾  2011 

简介: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更新时间:2021-08-28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影评:他们在岛屿写作: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2011年4月9日,《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在中国台湾“集体亮相”。对普通观众来说,这也许不算“大事件”,但对喜欢文学的观众来说,这六部纪录片的“集体亮相”,绝对是一场影像中的“文学的盛宴”。

这六部纪录片,讲述了六位台湾作家在“孤岛”上的人生及创作历程。这六部纪录片分别是:《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郑愁予》(陈传兴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陈传兴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林海音》(杨力州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余光中》(陈怀恩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杨牧》(温知仪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林靖杰导演)。

六位“传主”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是余光中和林海音。

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几乎是每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读过的。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是大陆中小学生的“必读书”,同名电影《城南旧事》(1983)也已经成为经典之作。

其他四位“传主”的著作,大陆都有引进出版,但应该都属于小众读物,仅在文学爱好者当中传阅吧。

看完纪录片,周梦蝶、王文兴两位“传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梦蝶写的是新诗,骨子里却是个老派文人,遣词造句,苦心孤诣——他是一个践行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诗僧”。他清贫,他孤独,他洒脱而痴于文字,他自成一国。

王文兴是一个把小说当诗来写的小说家,一个句子,他可以反复琢磨十几天。他和白先勇是同时代的作家,半个多世纪里主要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标新立异、充满隐喻的《家变》,另一部是耗费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晦涩难懂的《背海的人》。他绝对是华语世界里最重要的“实验作家”之一。

剩下的两位“传主”,郑愁予和杨牧,都是台湾非常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他们的诗都有很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可以说是华语诗坛“知识分子写作”的“先驱”。

六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六位“传主”中,只有林海音是已经去世的——她也是六位“传主”中唯一的女性,其他五位“传主”都是影片中鲜活的“男主角”。

纪录片公映后,周梦蝶于2014年5月1日去世,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去世,杨牧于2020年3月13日去世。可以说,《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推出,对于台湾文坛来说,是富有“抢救性”的。

文学纪录片很容易拍成“文献片”,而《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是以生命与文学的“对位法”拍成的,血肉丰满,动静相宜,见微知著。这个系列纪录片,完全是以电影技法来拍摄的,没有一点“文献片”、“专题片”的套路,其视听效果也完全达到大银幕放映的规格——这是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这个“标杆”的树立,离不开其幕后的创作者。

陈传兴导演在电影界虽然是新人,但在摄影界和文化界,他早已经是大师级人物,他执导的两部诗人纪录片,果然别具神采,尤其是《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称得上是“标杆中的标杆”。

陈怀恩导演是台湾影坛的著名摄影师,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力量,曾为侯孝贤的多部经典之作掌镜。他导演的《练习曲》(2006)也已经成为公路片的经典之作。他镜头下的余光中,睿智又可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股清流”。

杨力州是台湾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他导演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2010)十分感人,他也是一位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的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林海音》是六部影片中最短的一部,仅55分钟。这是一部有遗憾的纪录片,毕竟,它是“传主”逝世多年后才拍摄的,没有机会与“传主”“面对面”。我一直以为林海音只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才知道,她还曾是整个台湾文坛的重要推手。

林靖杰、温知仪两位青年导演,加盟这个系列之前,都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历。

林靖杰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非常独特,影片构成了如下“等式”:文学的意念+文学的情怀+文学的叙述=文学的影像。

温知仪的《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杨牧》不仅拍了诗及诗人,更呈现了诗人背后的“文墨家族”,让人不禁神往花莲的旧书铺子。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上映之后,在电影界和文学界皆大受好评。树立了“标杆”之后,纪录片的制作公司目宿媒体自然要“乘胜追击”,于是,目宿媒体于2014年、2015年陆续推出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包含七部纪录片,“岛屿”也从台湾延申到香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辑:延伸与延续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包含七部纪录片,分别是:《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洛夫》(2014,王婉柔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2014,黄劲辉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痖弦》(2014,陈怀恩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西西》(2015,陈果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2015,刘佩怡、齐怡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2015,邓勇星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刘以鬯》(2015,黄劲辉导演)。

和第一辑不同,第二辑不再局限于台湾,把“岛屿”延伸到了香港。七位“传主”中,有三位来自香港,也斯、西西、刘以鬯。

这一辑的七位“传主”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白先勇。他的小说作品虽然都是多年前的作品,却在大陆一再出版,且“长销”不衰。作为昆曲的推广者,白先勇制作的《牡丹亭(青春版)》更是掀起了一股风潮,在全球“长演”不衰。近年,白先勇又因为其父亲白崇禧作传及对《红楼梦》的研究而备受关注。白先勇的许多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玉卿嫂》(1984)、《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最后的贵族》(1989)、《花桥荣记》(1998)等电影都是佳作,《孽子》(2003)、《孤恋花》(2004)、《一把青》(2015)等三部由曹瑞原导演的电视剧,更是堪称经典之作。

白先勇之外,西西和刘以鬯这两位香港小说家在内地的知名度也比较高。

西西的《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哀悼乳房》等作品,在内地都有不少读者,也收获了较高的口碑。

刘以鬯被内地读者认识,是因为他的两部“实验小说”——《酒徒》和《对倒》。《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而《对倒》是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的“原著”——很多影迷知道刘以鬯,正是通过《花样年华》。

刘以鬯也是这一辑七位“传主”中年龄最大的,影片拍摄的时候,他已经95岁,却仍然几乎每天都出门,身体健朗,头脑清醒。他好美食,几乎每天中午都要到喜欢的餐厅饱餐一顿。多年来的收藏模型和明信片的爱好,他也没放下,时不时还要入手“新货”,有空就摆弄、把玩。

刘以鬯也和林海音一样,当了多年的副刊编辑,是港台新马华语文坛的重要见证者和推手。广结“文”缘,著作等身,老来自洽,刘以鬯大概可以算是活出了文人/作家的理想中的样子。

2018年6月8日,《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刘以鬯》上映两年半后,刘以鬯去世。如果他再多活半年,就跨过百岁了。

这一辑的七部纪录片中,黄劲辉一个人导演了两部,刘以鬯之外,黄劲辉还拍摄了香港著名诗人也斯:《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

《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上映的时候,也斯已经去世了,他于2013年1月6日去世。幸运的是,黄劲辉跟拍也斯多年,在他去世前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素材。从时间线上看(该片的拍摄计划于2009年启动),黄劲辉拍摄也斯的计划是先于《他们在岛屿写作》的企划的,而影片纳入《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第二辑,应该是“岛屿”和也斯去世的双重契机所成就的。

黄劲辉的两部作品在这一辑中,是相对平庸的,但仍然比一般的“文献片”、“专题片”高级得多,至少,影片的“电影感”是很充分的,是适合在大银幕上欣赏的。

第一辑中的六位“传主”,四位是诗人,可见诗人在“岛屿”文坛的份量。第二辑中的七位“传主”,仍然有三位诗人。也斯之外,还有来自台湾的洛夫和痖弦。

洛夫和痖弦都来自“《创世纪》诗群”,一如白先勇、王文兴等人都来自“《现代文学》作家群”。《创世纪》诗刊是洛夫、张默和痖弦于1954年创办的,他们以此为园地,团结了台湾的一批诗人,互相切磋,形成了所谓的“《创世纪》诗群”。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痖弦》中的第一场“戏”,便是痖弦从加拿大回到台北,参加“《创世纪》诗群”的聚会——这个诗群,和《创世纪》诗刊一样,过了一个甲子(60年)了,还“不散”!

洛夫和痖弦两人是密友,创作之路却不尽相同。

何其芳是痖弦的诗歌引路人,他的《预言》影响了痖弦的一生。作为现代派诗人,痖弦却十分重视自身(中华文化)的诗歌传统,他甚至提出过“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年),强调诗歌的中国风和东方特色。痖弦的诗歌创作时期比较短,诗作不多,这是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短板”。

痖弦之所以停下诗歌创作的脚步,是因为他的兴趣发生了改变。他先是从创作实践转向了学术研究,研究诗论及中国新诗史,著有《中国新诗研究》等书。后来,痖弦主持《联合报》的副刊,又沉湎于编务和当文坛伯乐。

洛夫则一直痴迷于诗歌创作,退休后仍创作了长达三千行的长诗《漂木》。半个多世纪里,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出版的诗集及相关著作更是多达数十本,可谓著作等身。

洛夫和痖弦晚年都定居加拿大,互为“邻居”。但他们都有着极强的乡土情结,两岸“通航”后,他们都曾多次返乡,寻根祭祖。洛夫曾“九回”故里衡阳,最后一次是2012年,其时他已经84岁高龄。2018年3月19日,洛夫去世,享年90。

林文月是七位“传主”中唯一的一位我在观看纪录片前没有任何了解的。林文月的童年在上海的日租界度过,自幼接受日式教育,日语可以算是她的“母语”。1952年,作为台湾大学中文系当年唯二的“台湾籍”学生之一,林文月成了“读中文系的人”。精通日语,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多年,再加上曾在京都生活了一年,林文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中文译介者,她翻译的《源氏物语》、《伊势物语》、《枕草子》等译著,堪称权威版本。

林文月是世家出身,外祖父是连横,曾著《台湾通史》,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她还是连战的表姐,却远离政治,一生以文学为志业。她年轻时便是个性独立的女性,自主选择嫁给出身普通的画家郭豫伦。婚后,她竟然能够在忙碌之余练就一手美味与创意并重的厨艺,曾几何时,台湾文化界的很多人都以能参加她家的饭局为荣。她更为此写了《饮膳札记》一书。

从第一辑到第二辑,只有一位导演“留”了下来,便是陈怀恩。第一辑中他拍摄了余光中,第二辑中他拍摄了痖弦,两位“传主”都是诗人,且都有着洒脱与可爱的特质。陈怀恩的“选择”是“同质化”的,却拍出了他们各自的精彩,都抓住了诗歌之美与诗人个性魅力之间的“契合”,可谓形神兼备。

痖弦也是七位“传主”中与第一辑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前文说到,痖弦除了是诗人,还是新诗研究者,他自然是台湾诗坛上非常有“发言权”的人物。印象中,第一辑中,痖弦已经在三部诗人纪录片中“现身说法”了。在第二辑中,痖弦也在《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洛夫》、《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等影片中有“客串”。痖弦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中的“线人”。

痖弦与第一辑中的林海音也颇有渊源。林海音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的时候,是文坛伯乐。林海音离职(1963)十余年后,1977年,痖弦就任《联合报》副刊主编,隔空接过了林海音的“棒”,成为台湾文坛乃至华语文坛的重要推手。

第二辑的六位导演中,陈果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因为他此前几乎没有执导过纪录片,而是在剧情片领域留下了多部经典之作。《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西西》上映后,曾有作家指责陈果“剥削”西西。陈果的一些影片有着明显的B级片cult趣味,“剥削”演员或拍摄对象是他作为导演的原生动力之一。陈果也许“剥削”了西西,却也因此呈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西西。影片中,西西甚少言及自己的作品。她努力训练、治疗自己的右手,悠闲地在香港这座城市漫步,她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老人,她隐藏在她的作品之后。我喜欢西西的“藏”,“藏”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暧昧又透亮的视角。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三辑:回归与展望

根据目宿媒体官网的消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三辑已经在制作中,并且计划于2021年推出。不过,由于当前全球的新冠疫情仍然不容乐观,很多影片的上映计划都一再“跳票”,第三辑能否顺利如期上映,仍是未知数。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三辑包含五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朱西宁、刘慕沙》(朱天文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朱天文、朱天心》(林俊颕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削瘦的灵魂-七等生》(朱贤哲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他还年轻-吴晟》(林靖杰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新宝岛曼波-杨泽》(杲中孚导演)。

五部纪录片,却有七位“传主”,因为其中有堪称台湾第一“作家家族”的“朱家”,七个“席位”中,“朱家”占了“四席”。朱西宁、刘慕沙是作家夫妻,而他们的女儿朱天文、朱天心是作家姐妹。其实,“朱家”的三女儿朱天衣、二女婿唐诺(谢材俊)、外孙女谢海盟都是作家,估计他们也会在两部“朱家”的纪录片中以“配角”的身份出现。

和第二辑相比,第三辑可以算是一次回归。“岛屿”不再外延,而是在台湾文坛内部纵深“挖掘”,力图展示更多台湾的“宝藏作家”。

七位“传主”中,除“朱家”的四位外,另外三位作家,吴晟、杨泽和七等生,对绝大多数大陆读者来说,可能都是闻所未闻的。

吴晟、杨泽都是台湾诗坛非常重要的诗人。论辈分,他们都算周梦蝶、郑愁予、余光中、痖弦、洛夫等人的后辈。痖弦在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的时候,曾发现并提携吴晟。他们和前辈的大不同是,他们不是所谓的“外省人”,而是在台湾出生、成长的,也许是背景和代际的差别,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新的探索,创作出了别开生面的诗作。

吴晟是台湾诗坛的“田园诗”代表诗人,他的本职工作是教师。吴晟一家人生活在台湾屏东“乡下”,他坚持躬耕生活,并创作带有泥土气息的“田园诗”。

杨泽是学者型诗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博士,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据陈丹青的《荒废集》所言,他是陈丹青在纽约时就相识的老友了,那时,他刚出版诗集《仿佛在君父的城邦》。

据我所知,这两位诗人的诗集大陆都不曾引进出版,倒是杨泽的专著《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

七等生的小说集《我爱黑眼珠》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台湾的“文学经典”。但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七等生的作品。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吴晟、杨泽和七等生,绝对是宝岛台湾的“宝藏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华语文坛的璀璨明珠,我们却至今难以“看见”它们。期待《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第三辑上映后,大陆有出版社能够慧眼识珠,引进出版他们的作品。

第三辑的五位导演中,朱天文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她既是“传主”,又是导演,而她所导演的纪录片,拍摄的正是她的父母。朱天文作为侯孝贤的御用编剧,电影履历是十分辉煌的,但她此前的身份主要是编剧,《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朱西宁、刘慕沙》是她第一次当导演。拍摄血脉相连的双亲,朱天文的镜头能够同时保持亲密感与距离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曾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的林靖杰,在第三辑中“回归”了。这次他拍摄的对象是“田园诗人”吴晟。王文兴可以说是台湾小说家中的另类,而吴晟也是自成一格的诗人,那么,在林靖杰的镜头下,我们将看到吴晟什么样的“诗性生活”?

其他的三位导演,我也是“初识”,期待他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2020年10月16日,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大陆公映,最终收获将近800万的票房。

这个票房成绩不算骄人,但这已经是一部文学纪录片在当下的大陆电影市场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绩了。

《掬水月在手》和《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郑愁予》、《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一起构成了陈传兴导演的“诗的三部曲”。

《掬水月在手》的“传主”叶嘉莹曾在台湾度过十八年的艰辛岁月,她的诗词人生(学术研究与创作)在台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是“岛屿写作”的一员。

《掬水月在手》虽然不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中的“一员”,但也可以算“外一章”了。

三辑《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一共为二十位作家、诗人立传,他们固然是“岛屿写作”的重要力量,但他们也只是“岛屿写作”的冰山一角。“岛屿”之上,还有很多作家、诗人值得用纪录片为他们立传。

单单是“《现代文学》作家群”、“《创世纪》诗群”,就还有很多位作家、诗人应该纳入“岛屿写作”的“序列”。

此外,陈映真(2016年去世)、黄春明、李昂、龙应台、席慕容、张大春、骆以军等台湾作家,也应该在“岛屿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的马家辉、梁文道、董启章、黄碧云等作家,也值得“岛屿”再度“延伸”。

“岛屿”还可以延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新一轮的“挖掘”。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是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那么,大陆有没有可以与“标杆”试比高的文学纪录片?

前文所提及的《掬水月在手》放在“岛屿写作”系列中,当然毫不逊色。

近年,大陆也有另外一些备受好评或关注的文学纪录片,比如《路遥》(2010)、《文学的故乡》(2020)、《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这三部作品里,除《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算电影外,另外两部都是电视纪录片,其影像形式和视听效果和《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相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大陆的文学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何时,我们才会有一个《他们在大陆写作》的系列纪录片?并且,成为另一个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