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

评分:
0.0 很差

原名:又名: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2011 

简介:

更新时间:2019-04-15

教育能改变吗影评: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

如果你有孩子,你希望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如何塑造你自己?

如果你的童年被书本填满,如果你的天性得不到尊重,如果你在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前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力;如果你的需要被忽视,你的愿望被打压,那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都是在你身上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那你是否希望,你的下一代不要再承受这些生命中看似不起眼却影响颇深的伤害,你是否希望给他们一个更快乐健康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能改变吗?

易中天先生说,“中国教育面目可憎,令人望而生厌。在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面对的是文字的死尸。”

钱学森先生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还是流于形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资源差异过大,择校、掐尖儿屡禁不止,教育如何公平?学生如何减负?

1. 起跑线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社会上大部分家长的共识,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一条教育链形成,终点是高考。为了考入重点大学,要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优质幼儿园。就近入学的政策引发购房热,学区房价格飞涨。社会上的成功学理论不断家长的焦虑,似乎孩子们走慢一步,就会走慢一辈子。

于是,中小学培优、掐尖儿屡禁不止,课外辅导应运而生,即使国家出台了各种中小学减负的政策,每个家长还是在尽其所能的让孩子进入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提早学习、超前学习,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向前倒逼,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甚至胎教。

不仅如此,国家一轮又一轮的强调素质教育,强调音体美的结果不是减负,而是增负。原来的中小学教育只抓语数外,而现在的每个孩子在音体美方面也不敢落于人后。教育不能输的领域越来越宽。

当孩子不断的被压力笼罩,当他们的课余被各式各样的辅导填满,当社会上充斥着焦虑,分数、考试、升学、考级成为了孩子们的主要任务,他们还有灵性吗?还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还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吗?这样子的孩子还有天性存在吗?

诚然,“望子成龙”的成功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本质还是社会观念的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的推进困难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每个孩子的生命天性都需要唤醒和自然成长,当我们把孩子的一生视作长跑,如何让每个孩子长成他希望的样子,才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孩子们比的是人生,而不是某一个教育阶段。

2. 学习革命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们强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何而来?

日本教育家大前研一指出:21世纪日本能否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看日本的教育能否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里培养出用于挑战自我的人。

同理,当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禁锢,当高考作文成为一种“套路模式”,教育永远无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将没有答案。

杜郎口模式的成功指出了一种教育探索的方向,但其究竟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地位发生的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如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如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如何成长为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人,是核心素养的最求,也是教育的旨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理念: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 公平之惑

九年义务教育仅仅保证了儿童受教育权的最低底线,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的底线也难以保证。2012年教育首次实现经费投入占GDP总额的百分之四,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这对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落后情况显然如杯水车薪。

促进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第一责任人。而仅仅提高投入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希望小学学生生源减少、农村大学生比例下滑、移民二代的户籍壁垒等问题都呈现出“公平”的复杂性。

教育公平不仅在于硬件条件的公平,优质师资的流动,先进管理方式的落实更是对公平在软性层面上给予指导。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缓解“择校热”,硬件配置的落实和人才(教师、校长)流动要共同发挥作用。

4. 高考变局

高考作为“风向标”“指挥棒”成为众多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施过程也最大程度上的体现了权威、公平。但一张“标准化”的考试卷能否真正测试出学生的人格养成、身心发展、社会关怀,高考的内容又有多大程度上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标准化的考试往往着眼于学生的共性发展,可学生的个性养成又怎么保证呢?

有人说高考是“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决定了人的一辈子”,但在人情社会下,如果我们不采用“标准”的方式,“自主招生”又如何保证公平?教育界在招考分离、社会化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多种渠道上作出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的“标准化试卷”尽管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矛盾、押题与出题的矛盾,难以测量学生的隐性因素等方面弊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平价值,高考的变革仍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形式调整,取消高考不现实也不可取。

此外,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以来,已经过了约一个世纪。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没有取得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下,职业教育往往是“学习不好”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但我们应清楚的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上有天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选择,绝对不是“优胜劣汰”的不得已,而是“因材施教”下的主动选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按照天性自由成长,因此,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也应该仅仅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不分高低。

如何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地位平等,德国的学分互认、上通下达左右畅通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5. 大学危机

第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理应让学生在遵循自己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领域深造。但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课程选择”“专业转换”上困难重重。刚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对各门学科认识不深,难以进行兴趣选择,深入了解之后又转换困难,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大学生厌学和逃课的现象。

因此大学起初的教学应从传授知识向通识教育转变,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作出了有益探索。博雅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经典阅读等学科。只有在“通识”扩展知识面,深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兴趣,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课程与职业选择。

此外,学生培养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了如今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大学所承担的不仅仅应该是专业教育,对于本科阶段刚刚成年的学生来说,只有博闻强记,拓展知识面,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第二,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大学教育质量也出现一些问题。现今的大学应将培养学生放在首位,蔡元培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之所学也”,也强调了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承担的职责。

第三,在高校管理模式方面,克服行政化弊端,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促进教授治学,既是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的措施,也是我们当前各个高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方向。

教学中有一个“第十名理论”,是说在校排名第十名的学生往往在走入社会和生活中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成就。

如何解决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创新性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改革教法和理念,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改强调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但仅仅有先进的理念是不够的,理念如何尽快落实产生效果,才是教育最终改变的决定因素。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