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评分:
6.0 还行

原名: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又名:半场无战事 /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 / 中场休息

分类:剧情 / 战争 /  美国   2016 

简介: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

更新时间:2017-10-10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评:比利•林恩的眼中为什么长含泪水

比利•林恩的眼中为什么长含泪水

by 苏往
上映仅仅10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在内地院线的当日票房已跌至1000万元以下,最终有可能止步于2亿元。然而,对比只有91万美元的北美首周周末票房,已经是“风景这边独好”了。而李安的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曾在4年前创下12亿美元的票价佳绩。
即使考虑到各种现实情况,落差之大,仍引入唏嘘。对于一部文戏为主,不以大场面取胜的中等成本影片,大规模上映时,口碑对于票房的影响也许是生死予夺。
在北美,《比利•林恩》的坊间评价岂止是不佳,应该说是跌破了李安职业生涯的最低线。上映前,以专业人士为主的评分网站“烂番茄”和“权威影评人(Metacritic)”打出的平均分都在及格线以下,普通观众居多的网站“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本土用户只比业内仁慈一点,打出了6.3分的平均分,是占到总投票人数7成以上的非本土用户将评分拉升至7分以上。
与之相呼应的是,太平洋这一侧主流影评人和“假内行(Film Snob)”们在上映后纷纷表示,虽然这一次似乎又是关于美国神话,关于何为美国的那个大故事,可美国人民不懂的,我们懂。主流评分网站的分数都在8分以上,且有上升趋势。两极评价,分歧何在?
李安说,比利•林恩是“动人的”。一个角色外在的部分,最动人的应是眼睛。影片中,19岁的德州小伙儿、战斗英雄威廉姆•林恩在《星条旗之歌》响起时双眼噙满了泪水,当然不是因为他对美利坚的土地爱得深沉:一望而知,《比利•林恩》不是爱国宣传片,高调宣扬伊拉克战争正义性的德州寡头诺姆,作为对立面被林恩等人全然否决了。
可它也不反战。这不是一场不义的战争吗?林恩被奉为英雄的那场战斗,让他失去了战友,不是被他视为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吗?在二姐凯瑟琳已经为他安排好退路后,他为什么要主动选择回到伊拉克,继续杀人或者被杀?况且影片的结局不是小说原著中过去是“迷雾”、“幽灵”,将来是“黑洞”的无可奈何,而是认同了战友“蘑菇”生前的教诲:他来到战场,自有其原因,如果注定要死在那里,那么击中他的那颗子弹早已射出,所以他是一个战士,所以他要在战友们身边,尽一个战士的指责。
《黑鹰坠落》那种先放低姿态,允许众声喧哗,安插一两条反战的线索,再大打“感情牌”去表达“美国大兵在海外打得苦又不受欢迎不是因为我们对世界干预过多,而是恰恰相反,再多给军队一些支持,定能救世界人民于水火”,不失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表达方式。
如果延续了原著中的凄风苦雨,林恩也可以“继续做他不得不做的英雄”(小说中林恩的内心想法),作为被劫持、被摆弄的棋子获得认同。最初正是这一点触动了原著作者本•方登。
2004年的感恩节,方登在家和朋友们一起看电视上转播的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只有他一个人看完整场演出。他后来说过,这段时长5分多的歌舞秀是他“见过最疯狂的东西”,绚烂的烟火和满场飘荡的星条旗下,一队士兵被放置在流行歌曲、软色情舞蹈和仪仗队的阅兵表演中,成为美式爱国主义表演装置的构成零件。在方登眼中,这极具超现实荒诞感的一幕,对观众们而言“不过是美国寻常的一天”。
于是方登把这句话写到了书里,虚构了林恩这个角色和他B班的战友们,将他们邀请到这场真实的球赛里,写成了这本小说。小说的中文版在电影上映时由南海出版社同步推出。
小说中,林恩的成长也落在起初触动方登的这一点上。在伴随小说后半程情节的冻雨中,比利明白了在短短一天中倾心于他的拉拉队员费森,喜欢的与其说是比利•林恩,不如说是美国英雄,口中说着不想失去他,在她心里战场是他唯一该去的地方,虽然他去了可能会死。
之后,没有凯瑟琳要接走他那场戏,林恩遭遇了七八个要求签名的市民。他已经绝望得“快撑不住”、“快死了”,还是给他们签了名。就是与费森分别,遇到这些要签名的人时,林恩得到了结论式的领悟:这些面带微笑,对林恩真正经历过的战争其实一无所知的市民,“他们才是对的”,“这些愚蠢无知的傻瓜才是掌管一切的人,他们的祖国梦才是左右大局的力量”,“他的现实不过是给他们的现实做牛做马”。
到这里,电影还与小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诺姆要将林恩的故事拍成他心目中的“美国故事”,可林恩拒绝了他,“这场战争对于我来说不是故事,是真实的生活”。林恩不想让他的人生成为一个他不认同的“大故事”里任人摆弄的素材,就像他们今天在中场表演中做过的那样。可是随后,林恩与戴姆班长有一段原著没有的对话,承认虽然这一次硬气地拒绝了,但那其实是“他们”的战争,不论“他们”对战争有多无知,如果把B班的故事拍成电影,那也只能是“他们”的电影。
书中的结论是:“左右现实的是他们的现实”,林恩能做的是“从战争中学到你该学的,做你该做的”。而李安抹去了绝望,让主人公坚定、坦然,甚至可以说是轻快地走向了这个宿命。明白自己是炮灰了还如此安之若素?既费解,又不讨喜。
只有信仰才能抵抗对死亡的恐惧。可这信仰不是任何一种其他人在这一天里向林恩布道的东西。费森信仰上帝,诺姆信仰美国神话,用柔情或是用权势,他们都想把林恩放到自己用信仰写成的故事里,可林恩先后走出了这两个故事,也走出了凯瑟琳的故事,她想保护他,可他长大了,不需要了。
与姐姐分别,林恩回头看到的不是现实中的加长豪华轿车,而是战车的幻象,那是他们在伊拉克用的战车。他拉开门坐进去,车里只有“蘑菇”一人。他选择走到“蘑菇”写的故事里,那里有他B班的兄弟们。最终,豪华轿车里,林恩和兄弟们像“蘑菇”以前在战斗前喜欢做的那样,对彼此说“我爱你”,连原先一直不屑于说的戴姆都加入了。这个温暖的结局是原著没有的。
表面上看,“如果你不认同这场战争,至少为了并肩作战的兄弟”是个陈旧而乏味的逻辑,例如早在60年前,朝鲜战争题材的《猪排山》里,为了不偏离主旋律又想造点杂音,就以不情不愿的姿态启用了这个路数。可是,与《猪排山》不同的是,比利•林恩的选择恰恰是为了自己,是因为他找到了“蘑菇”说过的,那个可以不是主或者某个神,在内心超越自我的,他可以去相信的信仰。
在原著中,“蘑菇”告诉比利什么是“业”,“一个人的善恶流水账户”,这种解释像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印度哲学爱好者之口,电影为了让他担得起灵魂导师的重任,大幅升级了他的“修为”。他在空荡荡的院子里一棵树下读《薄伽梵歌》,向比利讲起奎师那(Krishna),两人一树占据画面中心,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这个场景几乎是超现实的。
奎师那是毗湿奴最重要的化身,是至极真理,控制整个宇宙的秩序。《薄伽梵歌》写的是奎师那的一场战前动员。“你要为作战而作战,而没有考虑到快乐和苦恼,丧失或得益,胜利或失败——如此,你便永不会招致罪恶”,“去执行你被指定的职责”。奎师那如是说。
“蘑菇”曾在战车里放了一个象头神的摆件,在电影结尾的幻象中特地给了这个摆件一个特写,在60帧的画面中比普通3D看上去更为显眼。这尊神是湿婆和雪山神女的精神之子,在印度教中是破除障碍之神、命运之神。在电影中,林恩破除了一日之间的光怪陆离布下的“迷雾”,也对未来战场可能吞噬他的“黑洞”坦然了。他找到了他的命运。
也许是因为这样,李安抹去了小说中所有寒冷的冻雨。这里“满满正能量”的温情戏,怕是有人不喜欢,有人看不起。可我是有点不敢信。这里的暖,是真的暖吗?会不会还有“暗层”?李安惯于设下“暗层”,埋下他的隐微教诲,《饮食男女》、《色•戒》和《少年派》都是如此,表面铺着一层温情,定睛一看却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
他的毒辣在于看透了但从不怜悯,只是冷眼旁观暗藏嘲弄——比如易先生下令处死王佳芝以后的泪水,汤唯业余话剧社新人的拙劣演技配上梁朝伟修炼成精的深情双目,恰到好处。他的仁慈在于不点破,在《少年派》里,你可以选择相信有猩猩、斑马和理查德•帕克的那个叙述。
在《少年派》中,理查德•帕克一去不返,那一年李安说他心里的猛虎还没有走。也许这一次他已经驱走了猛虎,也许这一次的暖是真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