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

评分:
0.0 很差

原名:文学的故乡又名:文学的乡愁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2020 

简介:

更新时间:2020-10-10

文学的故乡影评:贾平凹、莫言、刘震云读书改变命运


接连有两个朋友提到这部讲述作家成长之路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上周我看完了自己感兴趣的贾平凹、莫言、刘震云这3集。看得过程中就有很多触动,因此边看边写,最后整理出这篇观看笔记。

这是一系列从作家自己的视角回顾自己成长和创作经历的纪录片,摄像师随着作家走回到他们曾经居住的房子里,走到他们生活过的村庄,走进田间地头,我随着这些影像,看到了大作家的生长和生存环境。

不过要说这部片子的视觉影像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一个字“土”。

哪里“土”?

首先是生活环境“土”。摄像机扫过的街道上拥挤的市集、村庄里来往走动的村人、倒塌的泥墙、污白的墙面、锈红的砖墙、过时的室内装饰、泥泞的土路、窄窄的小路和田间地头的场景,让从小就生活在类似环境的我,看得时候产生了错乱,我真觉得这些地方像极了我家、我村上的那一片地方。

其次是作家的个人形象“土”。无论是贾平凹还是莫言还是刘震云,他们的装束活脱脱就是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好一点的农民的形象。尽管他们成名后见过了那么多大世面,但他们底子里还是带着农村生活的印记。如果不是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可能就是广大中国农村最普通的人,毫不出挑。

贾平凹自己说,要是自己在农村,60多岁可能也要出来打工了。有可能还不如同村人,因为自己个子不高,也没有别人能说会道,肯定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可能找个给别人看大门的工作吧。偶然的机会上了大学,才改变了命运。

莫言要不是当了兵,后来又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了文学,那他会成为的就是一个在村里种地的农民。

刘震云的舅舅对刘震云说,留在村里以后也就是娶个小寡妇吧。不甘心的刘震云听了舅舅的话,走出了村子。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原是广大乡土中国最最普通的人,生活在最最普通的中国农村,最最不起眼的村庄,后来却因为文学改变了命运。而他们笔下的乡村,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其中,所以他们写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虽然作品被人冠以“魔幻现实”,刘震云直言,那是因为就生活在现实的魔幻里。


三位作家的命运是靠他们自己改变的吗?

是也不是。

说他们不是完全靠自己改变的命运,是因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瞄准了文学写作的方向。就算他们有这样的抱负,他们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只顾埋头写作。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不多——当兵、当工人、当农民。假如一开始走得是另外一条路,比如贾平凹没有被推荐上大学,莫言没有当上兵,那么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和现在大不相同。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才华,也是不可能走到今天,写出这么多好作品的。贾平凹因为在水库写简报干活踏实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编辑,业余一切时间都是写作;莫言当兵后拿命去写东西,想要通过写作给家人争光、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如愿以偿进了解放军文艺学院学了文学。没有他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没有他们对写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每一天的坚持,他们也不会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自己抓住了命运给的每个机会。


家庭环境和父母对三位作家走上文学之路有影响吗?

也许有,但是影响非常有限。

先说生活环境。贾平凹和莫言、刘震云都是在经济困窘的环境中长大的。饥饿是莫言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通过饥饿看到了人性的底线,没有生存保障的人,人性是会扭曲的。除了饥饿,童年带给莫言的还有孤独和恐惧。一个人牵着牛、赶着羊、背着筐去割草,一个人在茫茫青纱帐里行走,最难忘的就是害怕和孤独;刘震云说自己是“瞧嘴人的后代"。贫穷的生活本身,并没有让他们看到眼前有文学这条道路。

再说父母的教育。他们的父母就是我们广大中国农村为数众多的最最普通的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没有什么过于特别的地方。甚至贾平凹在13、14岁的时候还受到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在文革中被开除、押回村子劳动改造的负面影响,感受着世态炎凉。在贾平凹的作品受到批评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安慰也不过就是默默无言地在他身边抽根烟、喝瓶酒。

莫言提到自己的父亲,说的是:“父亲给我们的只是严格,但他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正直。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莫言犯了错的时候,他父亲的做法是对他一顿痛打。

所以,他们的父母是普通的父母,贾平凹、莫言、刘震云他们能走上文学之路,是因为他们个人的文学天赋,是他们自己在压力下的坚持,是他们自己找到了这条路,再加上一定的机遇。


写作需要有天赋吗?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或许可以通过学习写出还不错的文章,但是真正的杰作,毫无疑问是需要作家的天赋的。比如莫言的天赋是对颜色敏感,他能写出宏大的充斥感官印象的文字;他能将童年放牛放羊的孤独恐惧感受转换成文字语言,而且创作时让这些童年印象在脑海里栩栩如生的复活起来。

贾平凹的写作房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放满了佛像、神像,他说,“我在写作中才体会到神的存在,我才可能与神来相通,这不是矫情,这是真实体会。”其实,对于未知的,不可掌控的,以前的人总是归于神鬼。贾平凹在写作中不知灵感来自哪里,为什么有时候会文思如泉涌?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往往就会归结为有神相助。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感受,但我将这理解为“天赋”。

爱迪生的名句: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有人说这句话不完整,说爱迪生说的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不管这句话是不是爱迪生说的,我是非常认同这个道理的,莫言在解放军文艺学院有很多同学也很勤奋,通宵达旦地写,但是为什么写不过莫言?这个时候就只有天赋能说得通了。在文学上,不能少了汗水,但天赋也是比汗水更重要的东西。

除了天赋以外,还有一件事对作家至关重要,那就是找到一块自己熟悉的土地,写这块和自己的生命有直接联系的土地上的故事,在此之上构筑一个自己的文学王国。可以一辈子只写这一个小地方,但是这个小地方在某种意义上它应该能代表国家。


作家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怎么迈过去?

作家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作家的作品不受评论家欢迎,作品受到批判和批评。比如贾平凹创作《废都》,刚开始评价很好,后来突然被批判,这个批判的阴影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他的头上18年,直到他写出《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才感觉乌云散去,天空一下子晴朗了。

作家有必要将别人的评价看得那么重吗?刘震云对评论家的态度是有些对立的,他认为不是所有评论家都能看得出自己写的东西的内在含义。他认可的评论家对他的评论是:刘震云的作品让人无处下嘴。

但是作家看重评论家的评论是必然的。因为是评论家和舆论氛围决定了他们的作品是好还是不好。作家写得再好,评论家不认可,就很难成名。写得不好,只要有评论家吹捧支持,一样能获得知名度。所以评论家和作家谁说的算的这个问题很复杂。王尔德曾在他的作品《谎言的衰落》中谈到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关系,很能带给人思辨的启发。


看完《文学的故乡》,对我有什么启示?

贾平凹、莫言和刘震云都提到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无论何时,无论多少人鼓吹阶级固化,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求学都是能让自己跳出小环境的最佳途径。但是很多人以为读书本身就能从现实一步跨到理想中去,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会失望。因为我们只能从读书看到理想的模样,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要想跨越这个鸿沟,我们需要自己靠着天赋、勤奋和机遇来搭建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

这部片子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拘泥在生活的细节中,要把握住人生的大方向。没有方向和强烈的生活动力,日复一日的生活只能是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的。

人一辈子重要的选择和转折点只有很少的几个,找到方向是比盲目忙碌更重要的事。一般来说方向就是我们有天赋的、热爱的事,如果都没有那就自己认定一条路走下去。

有了方向,就要有拿命也要拼出一条路的勤奋、坚持。有了这些,机遇再少,总也能抓住一个。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