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Jackie又名:第一夫人:积琪莲甘迺迪(港) / 第一夫人的秘密(台) / 杰姬

分类: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美国   2016 

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的前四天时间里

更新时间:2018-06-05

第一夫人影评:特写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第一夫人》,一部好莱坞明星传记片,极易形成两波相对极端的,快速的评价:
一类是由“梅派”(梅丽尔-斯特里普)簇拥和死忠粉为代表的观众发出的,他们追随颁奖季电影,可能一年也就看这几部片子,一面折服于演员的演技,一面被电影精心编织的,更多是美化后的角色面相所动容,他们会为娜塔莉-波特曼的影后级表演摇旗呐喊,当然也会联结现实,为失去肯尼迪的杰奎琳面露神伤。
如此,也太快被工业化的类型产品收买了。
另一类则早早看穿传统传记片的手法和伎俩:冲奥,戏剧性,被放大的明星表演,为达政治正确选择的历史人物题材…… 《国王的演讲》,《铁娘子》,《万物理论》,《隐藏人物》等,指不胜屈,这些挟持着功利目的的平庸电影致使他们会以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而深陷晕轮效应,以致对《第一夫人》盖棺定论。
在他们眼里,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是矫揉造作,没有灵魂。
就算《第一夫人》不达杰作,也不能简单判定为一部流俗的好莱坞传记电影,以辩证法看待,它有很多被主流评论忽视和误解的要点,这些要点亦是在影片对女人身份的辩证处理,对历史的辩证书写,对特写与表演的辩证博弈里一一浮显。
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先经手的这个剧本,后在柏林当评审相中了以《神父俱乐部》来参赛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一个智利人显然为美国人带来了不同的阐释和侵入视角。
不谋而合,达伦的《母亲!》与《第一夫人》是有共通点的: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前者是以一个对家的捍卫者和守护者的传统主妇形象做叙事的伪装,内里是去指涉和解构塞满全片的政治隐喻和宗教象征,以彰显意识形态立场;后者是用政治身份包裹着,纠缠着一个渴求紧紧握住私爱与权力欲望的女人。
《母亲!》是解读的游戏,是偏执面,不留余味。《第一夫人》是迷,是雾,终是要在理解与误解中去凝视,接近一个人的,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又是历史的人,不是任何简单的符号。
传记片《至暗时刻》塑造的丘吉尔本质上还是以歌颂的基调去架构的,编剧也很老练,持续添笔,书写他的性格弱点,爆冲蛮横的个性,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犹豫不决等,这也是普遍传记片剧本惯常的手笔。一个天才,狂人,名人总该在叙事的起承转合里逐渐闪露出糟糕的,有瑕疵的,不那么平易近人的一面,最终再以“伟光正”收尾,赚取廉价的,欺骗的感动。
《第一夫人》稍有不同,人物杰奎琳几乎是没有角色成长弧光的,也不是优大于缺的性格面,相反,我们大部分看到的是她的执拗,些许不讨喜和难以接近的。她的复杂要在其双重身份的持续纠葛,扮演与再扮演的艰难斡旋里被逐步领会。
在白宫纪录片的拍摄里,她是家的主人,亦是国家的女主人,紧张,兴奋,急于分享,小心翼翼扮演着规定好的公众形象。肯尼迪被刺时她恐惧失措,一人独处,她寂寞如鬼魂般游移在空荡荡的白宫。她要让肯尼迪如林肯般被历史铭记,“更多士兵!更多哭喊!更多摄影机!“,在对记者的咆哮里,表露无疑。
她更懂得伪装,是个虚伪的政治家,告诫记者定要把她的自私话语通通删去。她也不时宣泄自白着,在访谈里脱口一句“不要嫁给总统”,与神父的对话,她毫无掩饰,“杰克和我基本没有共度过夜晚时光”。
一个女人的战争,愈执拗,愈悲情。她越是要手握权力与权利为丈夫肯尼迪办出一场规格等同于林肯地位的国家葬礼,越是在记者面前佯装高贵与骄傲,越是突显她已失去家庭支柱,失去依靠,失去爱,无助且弱小的局面。因而,观众的移情不再是靠死亡的悲情直接催发的,是间接地理解,死亡的幕后,将是一个女人要面对偶像身份的褪去,权力中心的离去,永失所爱的悲剧。
因此,与其说她是为了肯尼迪的历史地位与遗风而奔波,不如说她是为了守住自己才刚刚拥有的身份,学会扮演的角色:电视荧幕的,社会公众的,家族的,家庭的,作为女人的。她要抓住幻灭前一刻的虚荣。《电影手册》相当敏锐地点出了,“似乎现在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是在擒住过往时间的手腕以支撑注定崩塌的未来“。
电影贡献了绝佳的这一幕:杰奎琳离开白宫后,目视车外商店橱窗里身着呢子套装的模特,配乐响起《卡米洛特》,象征意味极强。对杰奎琳的复制品模特与杰奎琳套装(The Jackie Look)投去的目光,是她不经意的眷恋与哀伤,“第一夫人”身份卸去,意味着属于她的短暂辉煌 —“卡米洛特”的神话,与肯尼迪的爱的神话,也要在这夜幕消散而去。这才是超越了死与泪的悲情。
另一个问题,影像应如何书写历史?
纪录片提供了最好的方式,电影采取的手持摄影,景深镜头,长镜头,近似于胶片颗粒感的画面质感让虚构的剧情段落与真实纪录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时无甚区别,有意或无意,已体现了巴赞所推崇的纪实美学和坚持的摄影本体论:影像是作为木乃伊历史情结和完整电影神话的艺术载体和工具。
导演也深知,历史真相是无法还原的,历史是虚实的,真相是模糊的,只有在不确定性里才能无限接近。他借记者之口传达,“历史是故事”。
历史的记录者—记者,成了故事的撰写者和修改者,而电影—影像的记录者,则游荡在时间的各个节点,混杂交叉四条主体叙述线,这不是作乱和胡闹,杰奎琳的历史面貌,生活秩序的溃堤与崩塌何其不该是如此模样?
记者访谈一线贯穿全片,历史的书写者与参与者先是对峙,忽而妥协,转而掩饰,又延宕至双方无法透彻到底的理解。如果仔细观察,记者与杰奎琳一开始都是正反打镜头,但都不越肩,是正反面的对视镜头,他们之间隔着一把象征着理解鸿沟的桌子。可到了最后,当记者接受了杰奎琳坚持的“卡米洛特”的神话与心愿,杰奎琳跨越界线,走近记者,影片同时给了一个双人镜头—他们共谋了历史的书写,共享了情感的空间。相反,杰奎琳只对神父掏心掏肺,所以,从头至尾,无论是全景跟拍,对切过肩,还是左右摇移,两人几乎都在同一个镜头里。
这就是不被注意的,被忽视的镜头语言。
法国评论家艾弗尔认为,“特写的电影纯化作用使得脸这个由肌肉构成的物体由此变成了一种内心戏剧最激动人心的表演场所。”《第一夫人》就是用特写,大特写凝视杰奎琳,逼近杰奎琳的肖像造型和内心景观。
不幸地是,特写让批评有了借口,很多人认为片中的特写镜头是为了无死角展现娜塔莉-波特曼的超强演技—好、恶、喜、怒、哀、乐的脸部情绪,还有那模仿了真人杰奎琳的蹩脚口音。基于功利目的,这是为了助推波特曼走上奥斯卡的影后宝座。
放大和强调的影像功能倒成了贬义的帮凶,要拨乱反正的是,其特写镜头不在少数,也不是突兀地插入在其它景别镜头前后,一如那些个传记片故意用一两次特写让明星狂飙演技。相反,它是多数的,尝试用尽的,几乎占据着整部影片。
所以,我相信导演真正领会了特写的影像语义,当他不断借此镜头观察一个女人,实则制造了银幕的观相术,制造了近乎沉浸式的体验,是特写成就了一幅女性的肖像画。如《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用中近景保持距离,冷静注视路易十四的死亡全程,同样创造了另一幅男性的伟大图像。
只是不够极致罢了,抵达《圣女贞德蒙难记》那般极致,像巴拉兹所称赞的微相学:“我们走进了孤立于银幕上的一个人的表情领域里…只看到他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意图”。
“第一夫人”杰奎琳何尝不是一个人?孤立于政治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与银幕的世界。
特写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倘若表演者不是明星的娜塔莉-波特曼,好莱坞的娜塔莉-波特曼,方法派的娜塔莉-波特曼,也许大众就不会严重忽略《第一夫人》这自觉或不自觉的特写美学了。

【深焦DeepFous】首发

第一夫人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