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评分:
6.0 还行

原名:Bringing in the Wine又名:將進酒

分类:剧情 / 短片 /  马来西亚   2017 

简介: 1990年代,少年排骨生活在马来西亚海边的一个小镇,这里的海滩算不上美丽迷人,碧

更新时间:2018-04-12

将进酒影评:《将进酒》创作手记 (陆续更新)


就不给自己的作品打分了。从之前的影展以及放映来看,QA与大多集中于此,于是写了这么一些,包括一些集中的问题与部分拍摄、创作时的想法,也是关于这部影片想说的。
从拍摄最初经历文化差异带来的水土不服、拍摄期间车辆被盗、演员服装道具被盗、财物受损、被迫临时修改剧本,但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能够拿出成片并受到认可,这是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到欣慰的事。影片本身有太多的不足,也特别感谢喜欢这部影片的朋友。
后续有时间的话,应该会慢慢再更新一些内容或者拍摄中的剧照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
<入围&奖项>
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 最佳短片(提名);
第4届重庆青年电影展 最佳摄影、评委会大奖(提名);
首届HISFF华时代全球短片节 最佳剧情片(提名)、开幕展映影片;
2017东南亚短片影展 优秀作品大奖;
第5届杭州短片金荷奖 入围作品;
2018全景视野:澳门当代电影展 开幕影片、展映作品;
第2届贾樟柯艺术中心86358短片交流周 特别展映作品;
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特别展映作品;
<创作背景>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怎么会跑那么远去拍这样一支短片?这是每一次都要回答的:源于一个机缘巧合。当时去马来西亚拍一个商业上的宣传片,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这个小渔村,那里算不上特别美丽,但碧绿的稻田、平静的海滩以及村里人的平和触动了我,在了解了当地华人的生活之后,让我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说服了出品人,在有限的条件和范围内、在完成他的诉求之下,去拍这么以华人题材为主的一支短片。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拍宣传片套拍的。
之所以出品人能够同意,我想这跟他的身份有关系。他的祖辈下南洋来到这里,到他这里属于第三代华人移民了。他家里的书大多都跟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特别对于古代诗词的造诣颇高,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而在马来西亚随处可以见到的中华元素,比如商店招牌、寺庙、佛像、灯笼等等,但上面又标注了英文与马来文,这些意象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而如果跟当地的华人交流,会发现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们都会好几种语言:国语、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我想所有过去的人,无论你是来自内地或者港澳台,去到那边之后,都会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为什么我飞越了上千公里来到的这个国度,会感觉跟自己的家乡那么接近?
<影片风格>
把故事放在90年代,是我个人对于80、90年代胶片电影美学的钟爱。胶片颗粒在银幕一闪一闪,锐度没有数字画面这样高,那样的画面质感总让我着迷。
而对我个人来说,在电影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台湾80、90年代的新电影;另一方面,我们那一代80后是看着港片长大的,很自然地对于那个年代的胶片色彩与美术有着特殊的喜爱。现在的数字时代,让我感觉到很多电影丢失掉了画面的质感,虽然清晰度很高、锐度很高、色彩空间很大、画面极其干净没有噪点,但是一些“塑料感”极强的画面真让我喜欢不起来,我会感觉到那是视频而不是电影。我希望应该有一些影片能继续保持胶片电影的美感,于是坚持了我自己的美学认知与画面质感。虽然远没有用胶片拍摄的预算,只有一台小单反和三个镜头拍摄,而4K的画面锐度太高、画面塑料感太强,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试了很多种方法,通过后期的处理,尽力去实现了脑子里想象的画面,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电影美学。在影展放映的时候,有不止一位前辈、包括见到娄烨时他也问我:你这是用什么拍的,是用胶片吗?在画面上能骗过他们的眼睛,我还是挺高兴的。
有观众看完后会说感觉像台湾电影,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像,我也毫不回避“侯杨蔡李”的台湾新电影对我影响实在太大了。在FIRST有位台湾的前辈告诉我,“你的影片选择了这样的题材与风格,而这样的影片,前面的前辈已经拍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多人很容易会去模仿,你应该找到更多自己的表达”,我非常认同。另一方面,除了影片风格、故事年代的个人喜好以外,当地的人和景,这些都跟以前的台湾很像。当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几个演员就告诉我他们从小就是那样去拜大哥、混迹于台球厅、夜市排挡....而不仅这样的海岛风情也正是那个时代许多台湾电影的意象之一,马来西亚一直以来跟台湾的联系就非常紧密,很多当地的年轻人都是去台湾上大学,再加上很多华人文化的元素在影片中时常出现,拍完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像以前的台湾”,飞了这么远来到这里,电影的经验竟让我感到这里那么熟悉!文化的冲突与奇妙就在这里,但那个地方就是那样的,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能因为它像就刻意去回避或改变。在镜头语言上,用朴实的镜头,让这个小渔村婉婉道来,我认为是契合的,而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符号之下,影片有着自己的表达,这些表达是能够清楚地被看到的,后面还会提到。但如何更多展现出自己的特质,这也是今后的创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包括片头片尾,短片在片头片尾各用去一分钟,其实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常规的短片都是直接开始,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来表达,但我希望影片的完成感更强烈,也算是一次实验。同时,因为有着年代与地理上的差异,想在开始用一分钟的时间让观众进入到影片的时间与空间。
而90年代,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年代。可能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青春都是特别眷顾的,那个年代的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没有保留下来很可惜。比如我们买实体唱片,每张唱片都有文案、有歌词本的设计,包括曲目编排都是有讲究的,虽然数码化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让人更加浮躁;现在都用电脑了,也很少有人还会去写字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家见了面还是玩手机,因为手机上面的似乎才称为社交….只是时代在进步,这些也只代表我个人的情感。对于一些更年轻的观众,这样的表达,也许并不喜欢或感受不到。
<关于《将进酒》>
前期准备的时候特意在这边呆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在那个小渔村的入海口看着日落,1982年罗大佑的《将进酒》与一千多年前李白的《将进酒》在那个时候通感了,不仅是内容上,更是眼前的景色,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想以此为题,同时也想过是否会让人感到特别刻意,就像有观众看过后的评论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经过跟演员以及那边的朋友的聊天发现,李白的《将进酒》就是几十年前他们华文课本上出现过的诗词,而罗大佑的很多音乐,包括《将进酒》也正是那个年代他们所听的流行音乐,这让我非常兴奋。马来西亚属于华语与泛粤语的文化区,在以前,这里的华人跟港澳台的来往,都比那个年代内地与港澳台的来往要频繁、密切、及时得多。
无论是李白的诗还是罗大佑的词曲,都非常美,同一个题目,一古一今,从家国情感到个人情感,从时代变迁到个人青春,正好与影片里面的内容相呼应。当排骨和Wan Ching提到《将进酒》的时候,他们两人的脑子里出现的一个是古代的诗词,一个是当代的流行文化,这样的差异也呼应着两人的不同身份与选择。而从那个入海口望去,全世界的海都是相同的,海天相接的地方,不正是“天上来”吗?
Tips:罗大佑的《将进酒》收录于他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这张唱片直接影响了整个华语音乐的进程,著名的《童年》、《鹿港小镇》、《乡愁四韵》、《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都收录于此。本来是想引用罗大佑的这首歌,我个人特别喜欢,但是没能拿到版权,自己会一点点音乐,于是就自己和朋友做了配乐,现在想来,这样也挺好。
<关于演员>
由于这并非一个完全的创作作品,所以也不得不面临很多限制,比如演员。因为没有足够的预算,所以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来自出品人的公司,而他们平时就是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每天风吹日晒、操作机械,拍戏对他们来说算是另一种生活体验吧。
有观众看了之后会觉得他们的“演技差”、“说话语气奇怪”,演员在表演上固然没能调教到位,在我自己看来确实有很多问题,这是导演的责任。另一方面,生活上的巨大的文化差异,直接造成了在观感上的差异。如果你真的到当地去跟马来西亚当地的华人接触,你会发现他们平日里的语言、肢体跟我们相差特别大,“表演”跟“习惯”应该分开来看。刚开始我也特别不习惯,一直在纠正、调整演员的肢体动作,但当我认识到我所认知的“真实”跟他们的“真实”有着较大区别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知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肢体语言与表达方式本来跟我们就不一样,于是给予了演员发挥的空间,在我有限的能力下去调整他们的肢体动作、说话方式。演员们自身也很努力,有好几天晚上,我到酒店楼下的711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发现排骨坐在酒店的大厅的沙发上喝着咖啡背台词,让我十分感动。有观众提出的人物与故事的脱节,这个问题非常好,也在提醒我自己。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与条件下,表演虽然还存在很多很多不足,最后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能够有幸提名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请演员到影展现场走一走红毯,也算是给演员们意料之外的惊喜吧。
有的观众也会问为什么里面的对话会出现好几种语言?马来西亚的华人身上有着特别复杂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引出大时代的变迁。
<大时代与小人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马来西亚华人复杂的文化基因,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于是造就了当地华人复杂交错的语言系统。整个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中,马来人大约占60%,华人占20%,印度裔占6%,剩下的是其他人口与非本国居民。
作为移民过去的华人,除了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迫于客观原因也必须要掌握马来语,而早前马来西亚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英语也自然而然成了必须要掌握的语言。所以在马来西亚碰到任何一个华人,几乎都会说英文、国语、广东话、福建话、马来语,有的还会客家话甚至更多的语种与方言。
如果有观众看得仔细的话,会发现排骨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那两个画面里,台灯旁边都放着一本书:《马华英学生字典》。这就说明了在这个国家生活你所必须要掌握的语言,以及这里的文化基因。但这本书被他的烟灰缸压在下面。
也正因为是移民民族,所以这一两百年下来,在整个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中,华人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
相对于香港、台湾、澳门的身份认同,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虽然我们同宗同族,总有着说不清的情愫与联系,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听相同的音乐看相同的电影,甚至课本上的内容也有相通的地方,但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好似排骨来到吉隆坡后,当他独自走在街头的时候抬头仰望的那个画面,他看到了远处飘扬的马来西亚国旗,也看到了近处虚焦的一只上面写着“龙”字的灯笼。这些都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景观意象。所以有观众看完后会觉得影片“很台湾”,除了影像风格的偏爱以外,还有的就是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符号。
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华人社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自我身份与身份认同的大事件都聚集在世纪末的那几年,相对于香港、澳门在世纪末所面临的身份转变,大陆建国50周年、社会转型效果显现,以及一直以来的台湾问题和千禧年的大选....马来西亚华人的偏安一隅似乎就像影片里的风景一般,就在那里,就是那样。而黄河对他们来说,也就只是“一条陌生的流水”。我其实希望观众透过表面的青春,去看那个时代,其实在拍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是一部青春片,我想说的东西,更多的是关于时代。
身份的认同,个体的成长,与时代的洪流在那个时刻契合了,这也是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那个年代的原因之一。纵然时代变换,无数个不曾惊觉的小人物只能在大时代的浪潮之下漂流。外部力量带来的变迁,普通的个体总是无力抗拒,无论这个力量来自哪里或者背后的权力是什么。所以到底“有没有选择”呢?
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面对着传统文化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送他们的孩子去国际学校,越来越多的华人之间都是用英文交流,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华人看不懂中文....多年之后,可能身份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拍摄困难>
首先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与演员之间关于表演的理解差异与沟通,这个刚才有说到。
然后是天气太热,因为紫外线太强,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晒伤了。

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的服装与财物在拍摄期间的被盗了。马来西亚有很多像周边的印尼、孟加拉等国家过去打工的外劳,所以有时治安并不是很好,摩托车飞车抢夺的事时有发生。在我们到夜市拍排骨去找Wan Ching那场戏当天,拍完之后发现我们两辆车的车窗被砸了,里面的拍戏用的服装、道具,演员的私人财务都被盗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两场戏排骨的那件浅色的衣服颜色一点点不一样,那是那件衣服丢了之后,我们到裁缝店照着照片做的。因为本身这些衣服为了要还原90年代,就在小渔村的一个地摊上买的,也只有那一件,我们回去又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有多一件。
特别是Wan Ching,她妈妈给她的特别珍贵的项链,她的车也被偷了,这对我们来说接近毁灭性的打击了,所以要特别感谢她,还有出品人的支持。
还有人员上的困难,从卡司字幕上可以看到,我自己做了很多职务,包括后期的剪辑、调色、声音也是自己完成,在下面会提到。
<我与《将进酒》>
拍这个短片,很多情感与处理方式其实都是在影片拍摄当中慢慢涌现出来的,开始是我按照创作的意图去拍,到后面就变成了影片在带着我走了,特别对于“家”的这个概念。那段时间因为既要处理之前提到的商业上的宣传片的拍摄,然后又要做《将进酒》的前期准备,我往返于马来西亚与成都,在吉隆坡呆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影片的整个拍摄,因为预算的限制,我只带了一个摄影助理过去,我们两人带着这帮“工人演员”和两个公司职员开始了拍摄。在现场要教担任制片的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事以及怎么做,然后所有的摄影、灯光、大小事宜都是我自己和助理去完成,接着再去导戏,所以在片头和片尾的字幕可以看到很多职位都是我自己做的,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累。
拍摄近尾声的时候,又到了年底,临近那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当时有两天傍晚不知道拍什么,演员问我:导演我们接下来拍什么?然后制片就会开玩笑地回答:你不用问了,他一定是叫我们去海边的。然后我说:那就去海边吧。于是在海边演员们也可以放松一下,他们有的放风筝、有的吹泡泡,我就让摄影拍一些空镜头,然后自己坐在海边看着日落感受时间流走,天黑之后就回酒店,还有一堆事情要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拍摄....那个时候是真的想家了。
纵然自己的家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好,还有很多不可描述的原因,遇到问题只能骂两句脏话,但那里毕竟是我生活了30年的家。终于在结束了马来西亚的拍摄之后,在12月30日晚上、这一年结束的前一天回到了成都,一下飞机闻到烦人又熟悉的雾霾的时候,整个人都踏实了。这不就是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下,只能漂泊的你我吗?
我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去观察当地的华人生活,然后或许是因为有了地理空间上的距离,能够让我再来看我自己的这座城市。我之前一直在写一个讲述成都的故事,但断断续续、零零散散,一直没有一个切入的主题,而在拍完《将进酒》之后找到了这个主题,或许,就是因为想家了。
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也许是更多的可能性,是否还能够拍电影的可能性、是否还能拍出电影的可能性。其他的,就交给电影本身吧。
<部分技术参数>
拍摄机器:Panasonic GH4 @4K 25fps(机内记录,未使用log)
使用镜头:Panasonic Lumix 20mm F1.7 / Panasonic Lumix 12-35mm F2.8 / Panasonic Lumix HPS 45-175mm F4.0-5.6
剪辑:Adobe Premiere Pro CC
调色:Final Cut Pro X
特效:Adobe After Effect
片长:29'59''
画幅:16:9
帧率:25fps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适耕庄(Sekinchan)、马来西亚吉隆坡(Kuala Lumpur)
后期製作:中国成都(Chengdu)
by RAYIST
-NEO Film Studio 复兴映画-
https://site.douban.com/266063/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