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

评分:
0.0 很差

原名:又名:

分类:剧情 / 动作 / 科幻 /  美国  2024 

简介: 亚历克斯·加兰([机械姬])将自编自导一部A24新片,片名定为[内战](Civi

更新时间:2024-06-09

内战影评:优秀的警示片,但和我们无关


本人是从业者,所以反而并不太高兴去了解片子的背景。喜欢单纯看片,做点技术上的分析,但A24的名字还是太响,尤其是看过几部他们片子的都知道,低成本炫技+奇葩题材踩点,以小博大的典型,其实很值得国内同行们学习。

首先,很自然的,这片展现的各种要素,意味着引进没啥难度。

但和大多数人期待的不同,这不是商业大片。所以国人觉得大失所望,也很正常。

我的看法不同,一来对政治军事有点兴趣,二来对影视比较熟悉。所以个人觉得,其实导演是个正儿八经的美国爱国者。但我不太想谈论政治,所以只能说,美国的乱象也好,撕裂也好。导演不去交代为什么药丸,只交代丸了是咋样,这是一种警醒。

说真的,从文艺警示来说,很高级。但从实际作用上,估计就和女主角李的一生职业追求一样,拍摄各种战争的悲惨故事发回国内,却并没什么卵用。

感觉导演也很清楚这点,所以,我是这么判断的。导演是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同样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同样是个美国药丸党。至于为什么药丸,他不说也不能说,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自我表达。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判断,那是因为,真的,真的,太TM写实了!

这部片里的处理真的行云流水,你完全不觉得这是未来的事,而会觉得这些就是现代人的故事,除了背景设定有点猎奇。尤其是有过摄影和记者经验的人,会觉得这tm的不就是在写我吗?身边发生了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我该去拍呢?到处都有事,但到处都有变化。我可能出门就能拍到战争中的某个家庭的事,但我走哪个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该怎么最大化我的效能呢,抓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在哪里呢?WF的司令部?那边有他们自己人负责报道,前线吗?前线全都是记者,那只能去最危险的地方,去美国总统被推翻的感想,而沿途顺便记录故事,这是最优解了。然后呢?怎么蹭车,怎么打听消息的同时别让同行抢先,怎么解决网络上传,怎么去路边的部队乞讨……总之,很少有讲记者的片,会带到这么写实的内容。

而从戏剧架构上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本质上和老警察对自己工作的怀疑,最后还是传承带了个新警察上路自己也为了他挂了的故事一样。

与大多数观众感受不同,其实我觉得最魔幻的就在于,导演把内战拍得极其写实。

只要看过那些战地记者的照片,还有普利策奖的内容,就会发现,片中的荒诞,在任何一场内战,甚至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有过。很多故事比如什么狙击手不知道对面是谁,没有任何战术目标,只是对射这种,简直是照搬。然后整个社区都想置之度外,自顾自等内战打完这种,黎巴嫩内战就有,其他很多内战都有,但往往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这八成是导演的言外之意,但大多数观众都接不到这个球。

而这段戏收尾的时候,老头说道:有意思,我在想这地方就像是我记忆中的一切,你注意楼顶别有大动作。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老头是比女主李更资深的战地记者。女主作为战地记者觉得这里和平的不像话,老头却觉得这里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他才是见识过更多战争和他国内战的人。

这里的楼顶暗示有两重意思,1 这个社区不是因为中立才不被攻击。这个社区是防卫力量足够强,才有资格保持中立,换句话说,经济和人员武装情况良好。

2 这种事在内战中其实屡见不鲜,那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这样的社区是没有好结果的。因为无论谁赢了,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你不选边,那还没赢的时候你不碍事又难打,自然不管你,但一旦赢了,赢家只会记得你是没选他这边的肥羊。

战争会把所有人卷进来,不分对错。置身度外的店员,让观众觉得很有荒诞色彩,但其实这是导演的题眼:为什么会内战?因为有这么多人压根不在乎国家。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也是学到了什么叫信息差戏剧效果。导演把真正的历史和实际上在发生地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桥段化后展现给没见过的观众,竟然会有这样的化学反应。观众的反应其实就是男记者的反应。这段甚至是预告片中的重点段落,足够精彩。

女主和女孩也都说了,家长们都缩在农场里,假装这事没有发生。这里是典型的美国语境,农场,要当战地记者的女孩,那八成家长是老兵。老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之奋战的国家会被推翻,不愿接受现实。这里指代的是真实情况,现在美国面临严重的招兵危机,上一代哪怕是军人,下一代也很难认同加入军队这件事,而导演的意图也很明显:这恰恰是因为真正打过仗的老兵对现在的国家情况也是失望透顶。

另外这部片的摄影简直是绝了,和沙丘那种史诗邪典拍法不同,这片摄影对色彩和镜头的运用游走在文艺和纪实之间,很多时候的技术处理都是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是反调性处理。比如记者们的内部戏和行程,大多数都是文艺片的色调。但进入战场环境,反而开始给明艳色调,调色基本偏柯达胶片色,而平时则是富士绿和钨丝黄的感觉。似乎就是一种公路片淡淡的文艺与跳脱的年代纪实当中切换(最后夜战DC除外,那讲究一个首都战场的真实度,所以色调上和美剧里的DC都差不多),趴着的LGBT狙击手硬要给一个望远镜上的高光柔光,糖水片的配置外加女主躺在草丛里注视小草,把这种对这片土地的怎么变成这样的那种不置信的梦幻感打的恰到好处。

另外攻打白宫的ptsd表现也很有意思。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女主突然就崩,然后看到总统车跑出来猜到总统躲着,又突然好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这里叙事不清。第二次看的时候才发现,哦,文艺片尿性嘛,就其实是有用手法,但难懂了点。

简单来说,就是用了摄影的手段。第一幕女主的各种闪回,交代女主在国外经历过太多战争和残酷的场面,这些闪回有个共同点,就是边缘色差。一般来说电影闪回都是大光圈,然后后期把边缘做模糊,调色做黄或者灰。

但战地记者嘛,用了一个很写实的做法,就是摄影师视角。就是我看到的画面,都是通过相机通过镜头看到的,所以这种表现是,边缘的画质劣化,放射状的模糊分辨率降低,加上严重的色差,也就是那种红色和蓝色脱离物体的感觉。这种用过老镜头和劣质镜头的拼命看细节的才会熟悉,而片中对于这种闪回就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边缘的劣化与色差,象征着女主见到过的,家国的破碎与人间惨剧的经历。

而之后,再一次出现这种技法,第一次,是在看草的时候,第二次,在女主擦车上的血,抬头看男记者的时候。所以这个意味是,在这个旅途中,她逐渐地开始不止是从理性上,而是从感情上去体会到这个现实:自己家国的破碎和惨剧,自己一生追求的警醒国人的事业的失败,理想的不复存在与失去。

大家知道,很多事情知道什么情况,和体验什么情况,完全是两回事。你得知你亲人死了很悲痛,和你走在去停尸间的走廊里,完全是另一种感受。女主开始经历的就是脚踏实地的感觉,走向破面的感觉。

在DC夜战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发放大,基本切到女主的镜头都会带边缘色差劣化,就是在表现女主不愿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理想的破灭,当中最痛苦的地方就是对着白宫外围墙上无声哭泣。这里很多人以为是被战场影响。其实不是,这里的类比是你在外面见识过很多人死,现在却要眼睁睁地看着亲人走最后一程,而这本来是你一生都在阻止的事情。眼前的一切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她才如此地痛心。

当然,这段由于战斗戏拍的太tm好了(注意不是战争戏大场面就是好,而是内容流畅丰富让你目不转睛跟随故事),所以完全抢掉了女主的内心戏。

但反过来,女孩视角下,她兴奋地记录一切,倒是观众很好的体会到了,同时,她对女主的崩溃的懵逼不理解,相信也是观众的反应。这或许是导演的用意,我不确定。

而这里到后面女主转变也有几个镜头来展现,旁人记者的对话,很多时候都切给了她画面,黑暗中她在思考什么呢?我是战地记者,我拍战场是为了警醒国人,但我拍的是我自己的国家覆灭,我警醒给谁看呢?这么做有什么用呢?我拼命是为了什么呢?存在主义危机又来了,老头的话可能挥之不去。

最后女主黑暗中的特写镜头,画外那句dont be mean about the money shot,翻译过来其实是:别和我抢重要镜头/射击哦。

这句话是转折点。这里是提醒她:你早就知道了不是么,你为什么要踏上这个旅程呢,你不是早就知道完蛋了,只是想给你事业做个收尾吗?你不是就只是想最后拍完这个总统的倒台,给你的生涯画个句号而已么?

真的,这么狗的“不忘初心”,也真的是扎心了啊

所以女主看到总统车跑出来,又看到了熟悉的场景。OK,假装逃跑是吧,我见多了。看着白宫,走,咱们去把活干完。

当然,最后她没想到的是,为了那个兴奋地,和她年轻时一样的女孩,会倒在这个地方。但从主题来说她最后回归了记者也是人这个主题,完成了对老头的传承。而女生成长成了年轻的她,代替她记录下了这个国家的最后一刻。

最后收尾看似突兀,但其实并不然。因为最后那张胜利者的照片,其实就暗示着:都一样。历史嘛,被颠覆,还会有新的政权。人嘛,死了,还会有新人踏上同样的旅程。

所以我一直不认同说很多人说女孩不是传承与成长,是变得麻木不仁了,是被战争的异化。并不是,女孩最后如果没回头,那有可能。但女孩最后是回头了,坐起来的时候,男记者也拉着她说了话,显然是让她明白什么才是现在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让女主不白死的。只是她懵逼了。

而后面的拍摄其实是坚定的,当然,大家的感受也没错,麻木。但讲道理,麻木是战地记者的第一课,这和医生其实是一样的,对待伤口和躯体不要有任何感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哪怕我现在就要给你锯腿。对记者来说就是,哪怕我现在就是要拍你被人踩在地上射杀,但我知道我为了什么就行。

这里很多人没法共情的一点是:女孩本能地拍下了女主救她被杀的那个瞬间。

这才是战地记者最不坏的死法。

同时也是女主对女孩的教导。记得女孩开始问的吗?我被杀的时候你会拍我吗?女主说你觉得呢?这里其实是我当然会这么干的意思。类似:不然呢。

所以对于女孩来说,这里才是后知后觉的转变。就她拍女主倒下这个成了本能,说明她已经成长成了合格的战地记者,这和之前她说自己居然吓到忘记自己有相机这里形成了对照。(至于大家认为说明她失去了人性,那我只能说这解读有点用力了。对战地记者来说,这些都是基本操作好吧,老外那种十几个记者围着一个士兵然后被炸死一片,没炸死的对着自己的断手来一张这种可太常见了。就这和人性八杆子打不着好吗,要是每见一个人死都要崩溃一次,那就和外科医生晕血一样,还是别干了呗)

当然,我承认这个片,导演的很多手法太过隐晦,没讲清楚故事。但怎么说呢,明显他就是不想讲清楚嘛。明讲的线就是很简单的线,你们理解成简单的公路片最后战地记者就是为了虚无一场空的经历也OK这样。政治隐喻其他人都讲过了,但我主要看的就是导演的技法与故事编排上,还有戏剧上的内容,其实有很多东西的。

比如开辟了一个批判润人对双方市场都友好的潜在商业模式,讲真,可能还真是个路子。夹点润人去死的桥段,感觉双方的主力观众群都喜闻乐见。

大家都说这部片是无病呻吟,伤痛文学。其实我同意,但说老实话,看看清末,民国末的那些文章吧,差不多的。导演现在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只是他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表达,一种包裹在商业电影语境下的表达:

在自己国土上做战地记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家园破灭而无力阻止,是真的很伤痛。

但这种情感怎么说呢,就算传达到了美国老百姓心里也没什么卵用,因为他们也无力阻止。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很优秀的警示片,但没什么卵用。也和我们无关。大多数国人看了,真的是不痛不痒。

我们可是中国人,看着当然矫情了,一来我们现在没在这个环境,二来咱们经历的比你这可伤痛多了,你这都哪跟哪啊。

世界上所有警告者都是如此,在药丸的时候,你说药丸没人信的,也没人在乎。而当真的丸了,你也没价值了。你早说过,又怎样呢?美国需要的其实是,丸了之后该怎么办。如果能做到,那说不定真的是看的时候图一乐,多年后挖出来当国宝。


另外提点有的没的。

尼康fe2,经典,没话说的。可靠,取景器明亮。测光灵敏,有A档,适合快速拍摄。女孩很可能是没钱所以用老爸的老相机,也可能是想正儿八经干摄影的,毕竟她都掌握了随身显影的技术(9成的摄影师没这个能耐)。她不是没有手机,数码相机简单的也不贵。但胶片机+黑白卷,她是想好好干出名堂的,虽然有点天真没经验。

职业摄影会选择女主的双数码机,因为知道拍到比拍好重要,而后期想要胶片质感随便调。但女孩没这个技术,所以一开始选择拍好。但另一方面,胶片+手动适合打基础,显影洗印麻烦,但信仰也很重要不是么,仪式感往往是支撑初学者下去的动力。

女主的相机就明显一股干活味了。一台索尼A7R5,搭配70-200GM的长炮。为什么不是gm2,估计是导演希望看上去镜头长得长一点,那为什么不是更长的其他镜头,比如200-600,那我估计是有点太沉了加上确实战地记者70-200是最合适的。画质配合R系列相机在长焦段也能拍到清晰的图像。

另一台是索尼A7M4+莱卡summicron-m 1.2/35mm asph 莱卡的顶级经典手动定焦头,成像不像典型的莱卡头那么文艺,极其完美的相差控制,十分适合纪实。这镜头现在依然很贵,也是很多玩家的梦中情镜。值得一提的是,莱卡的镜头是M口,索尼微单则是E口,所以需要一个转接环,而片中用的居然是铭匠的转接环!我估计懂行的国内摄影师看到这里都喷了,中国转接环原来真的火到国外去了。

35定+70200自动头的组合,专业,真的是专业记者。一点装逼的味道都没有,纯纯的干活。写实。

另外WF军方记者摄像师带着的是松下AGUX180MC,广播机,国内电视台一般都是索尼系,比较少见。

懒得配图,估计也没人看。


内战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