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格

评分:
0.0 很差

原名:Oļegs又名:再见异乡人(台) / Oleg

分类:剧情 /  拉脱维亚   2019 

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新闻事件改编。屠夫奥利格从拉脱维亚来到比利时打工,但处处碰壁的他没有

更新时间:2019-08-27

奥利格影评:一个屠夫眼中的欧洲寒冬

近年来,欧洲境内风波不断,各个国家、地域间的矛盾如潮水般迸泄,引发人们迫切关注。面对此种困局,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倾向于以个体为镜渊,映照宏大的社会政治议题。其呈现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具有浓厚危机意识和对一体化进程的探讨。入围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的《奥利格》,即是这样一则落脚于当代的隐性寓言。
作为导演Juris Kursietis第二部剧情长片,《奥利格》聚焦于当前欧洲尖锐的非法“黑工”问题,主人公为一名拉脱维亚裔的年轻屠夫,为了改善家境,离家前往布鲁塞尔谋职,却未曾料想前路埋伏着怎样的凶险和混沌。
这部极具话题度的电影在戛纳首映后,收获不少专业人士肯定。《视与听》杂志的影评人Caspar Salmon称其“精准、生动而强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移民工人的遭遇”。在满目萧条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和主人公并肩漂泊他乡,见证了日趋壮大的全球化资本生产对廉价劳动力的无情剥削,以及边缘人在充满暴力和谎言的社区如何失去庇佑,沦为荒原上待宰的羔羊。
看不见的牢笼
影片开场是一段长达近2分钟、颇富超现实色彩的航拍镜头,画面越过大片壮阔的冻原植被,投向男主角Oleg——他蜷着身躺在结冰的湖面上,仿佛失去知觉的猎物。直到冰层突然爆裂,Oleg落入水中,随后片名打出,一连串幼孩的哭喊和飞机降落的轰鸣声,将观众注意力拽回到现实。
这一从白昼到夜晚的巧妙过渡,既是隔开两重时空的分界线,又打破了人们对影片朝奇幻类型发展的期待。应声裂开的冰面犹如东西欧之间日益扩张的伤口,预示着Oleg被束缚的命运。尽管他仅是个卑微小工,无意卷入外部纷争,但其活动轨迹却时刻暴露在社会秩序动荡的暗影下,因此迈出的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薄冰上,稍有不慎便会坠落寒渊。
导演在片中掺杂了多处含有黑色幽默的桥段,来表现欧洲民间对共同体行将瓦解的态度。Oleg和屠宰厂的同事休憩时,其中一人给大家看自家猫捉老鼠的视频,他给这只猫取名为“Brexit(脱欧)”,政治之于这群人来说,不过是日常调侃的灵感素材。然而不久后,Oleg便因工友栽赃被炒鱿鱼,这像是种残酷而直白的讽刺:来自东欧贫苦地区的人们争先汇入布鲁塞尔,作为欧洲腹地所在,这个熔炉般的城市亦躲不过飘摇宿命,现实的分裂留下了巨大的道德真空,并间接造成群体内部自私和不信任感的加剧。
外表热情的工头Andrzej,无疑是道德被金钱绑架的最好例证,曾在《修女艾达》等片中有过亮眼发挥的Dawid Ogrodnik再次给人们奉上惊喜。这个喜怒无常的逃犯以食宿为诱饵,在Oleg等外来劳工丢掉饭碗时,帮其制造假身份,唆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并扣下他们的个人财物和薪酬。在影片中段,Oleg故意砸坏超市玻璃柜,以求被警局遣送回国,却很快便得以释放。类似戏谑式的情节一再浇灭Oleg的信心,也给沉湎于乌托邦幻梦中的人迎头泼了盆冷水。
和同代其他导演相比,Kursietis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一味停留在表面的煽动性叙事,急于向现实讨要公正,而是将视点框定在沉默寡言的男主身上,全天候记录下他身为“外来者”的凄凉境遇,借此达到对苦难的追问。看到银幕上彷徨无助的身影,观众不由得深思,悲剧的源头究竟为何,是语言的障碍,庞大资本体系携有的原罪,福利政策的失效,还是不同阶层群体间无法消弭的隔阂?
凛冽视听语言
正如海报上悬浮在冰水中的身影,《奥利格》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寒冷,压抑的,这种生理触感既暗合于故事发生的季节,也和影片在视听层面的设计分不开。为了突出剧本阴沉凝重的基调,曾获欧洲电影奖提名的摄影指导Bogumił Godfrejów以冷色为主,辅以大段低对比度画面,描画出城市的空旷疏离和底层人口艰难的生存状态。无论机械嗡鸣运转的肉类加工厂,还是Andrzej家中凌乱的客厅,都填满了破旧且让人不安的气味。
片中为数不多显眼的暖色调场景,是Oleg中途离开Andrzej家,私自逃往根特时,偷混进当地某个剧场的庆功派对,被优雅的烛光和灯盏环拥,还被一个名叫Zita的陌生女子误当成剧团成员,与其发生了一夜情,尽管这个艺术名流的俱乐部远没有表面友善。隔日向Zita坦白身份后,Oleg被不留情面地下了驱逐令,等待他的依旧是看上去了无生气的街道,他只得辗转回到Andrzej家,那个地处偏远郊外的老鼠窝。
除却冷暖色光的强烈对比,电影的另一显要特征在于手持摄影。Godfrejów在大部分场景中采用了轻便的迷你Alexa摄影机进行抓捕,以便记录下Oleg颠沛的行踪。对于这座忙碌的城市来说,他始终是“游离”和隔绝在外的,包括眩晕感极强的画面抖动,也对应了诸多干扰人物前行的不确定因素。同样的边缘化特质还出现在大量低机位镜头中。多数时候,观众意识不到机器的存在,仿佛那不过是双藏在暗处的视线,随时窥探着Oleg脆弱、孤独的模样。
这种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技巧,加上18mm焦段下的逼仄构图和近景特写,大幅提升了《奥利格》给人的贴身代入感。矛盾的是,哪怕镜头拉得再近,仍不足抵消观众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Oleg眼前永远蒙着一层雾霭,那是和现状抵抗无果后的疲乏,亦是烙印在每个受害者脸上,最深沉也最愁苦的标志。
羔羊献祭的宗教意蕴
作为全片的核心符号,羊取材于《圣经》中的「牺牲与救赎」情节,与Oleg骨子里的单纯、朴拙相匹配,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片头那段画外音已阐出二者的内在关联,更别提Oleg在根特游荡时撞入圣巴蒙教堂,看见了凡·艾克绘制的《圣羊的礼赞》。作为根特祭坛画中最知名的一幅,画作以圣羊之死来隐喻上帝为拯救人类放弃自己的生命。画幅正中的白羊立于祭坛上,胸前的血汩汩流入金酒杯中,四周围绕着跪拜的圣徒。
联系到Oleg最初的职业,不难嗅出导演加入这一意象的另重目的。在蛮荒酷烈的丛林地带,原有的社会身份被冲淡,成了似有若无的标签。平安夜当晚,Andrzej等人开车撞死了一头鹿,Oleg负责宰杀和烹饪。作为对他殷勤的表彰,“你可以睡在客厅了。”Andrzej笑着说,Oleg则同样回以腼腆的微笑,并未察觉到自己与砧板上的肉块没什么两样。
这种主角与动物的形象叠合,在近几年的欧洲银幕上并不少见。以去年高口碑的《幸福的拉扎罗》为代表,多位新生代导演通过古典的“圣人落难”式文本,为传统现实主义题材融入宗教风味,使得原本平淡的故事更加富于层次性,影像肌理更为丰满,同时也寄寓了创作者对世俗图景的洞察及人文关怀。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都有魔幻元素作为点缀,但《奥利格》并未如前者那样,以清晰的两段式结构来传达主题,转而借助于白描般冷峻、克制和保守的笔触,发掘文明社会与人权冲撞时的种种可能,这让人想起达内和肯·洛奇等影坛老将们的创作风格。事实上,当我们深入咀嚼Oleg的困境,便能从中看到极端失控的情绪如何不断蔓延,如雪花般覆盖了整片欧洲大陆。
所幸,影片到头来给了观众一个悲悯而充满希望的结局:Andrzej被捕,Oleg终得以返乡。离开布鲁塞尔前,他和Andrzej的旧情人Malgosia在街上偶遇,摆脱家暴漩涡的Malgosia此时已堕入风尘。“你要去哪儿?”Oleg问她。
“Go home(回家).”对方不假思索答道。伴随她轻巧的背影,我们回到了开头——Oleg脱掉衣服赤身爬上岸,原本囚禁他的冰湖化作施洗的圣水,为其完成恩典。哪怕异国冬日的夜色依旧浓重,足以淹没无数个在此岸苦苦挣扎之人。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