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演奏 去战斗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ocar Y Luchar又名:To Play and to Fight

分类:纪录片 /  委内瑞拉  2006 

简介:

更新时间:2009-06-01

去演奏 去战斗影评:人与音乐的和谐

挑了一个夏日的午夜看了这个关于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交的纪录片,看的过程中竟几度落泪。我在想,如早能看过这个片子的话,也许去年在面对这群拉美青年的时候自己会带着比当时更为敬仰的感情。

距拉美青年来京演出已半年余,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这股拉美旋风是怎样呼啸而过,把观众、媒体、乐评人的神经齐齐撩拨至一种空前兴奋的状态。当时剧院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颇为虎虎有生气了一阵子,你可以想见当时几百号青春躁动的年轻人拥在剧院地下三层排练马勒是怎样的热闹非凡与混乱不堪。后来这些热情奔放的青年走了,地下三层就就此沉静下来,再难复当时熙熙攘攘乐声洞天的欢闹景象。

他们留下了一纸箱子宣传材料,就扔在我们的仓库里,半年来也再没人去管过它,就等着它们当垃圾一样被最后清理掉了。离开之前我像老鼠一样钻到仓库去翻了一阵子,带走了一个他们留下的厚信封。回家第一次打开来看,是乐团以及委内瑞拉青年交响乐团计划的介绍,印刷很精良,翻开扉页就是这张名为《去演奏,去战斗》(To Play and to fight)的记录影碟。

片子分音乐、团体、掌声这样几个部分,采用一种颇为诗意的方式全面介绍了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以及整个委内瑞拉青年交响乐计划的情况。不得不承认,这部音乐纪录片拍得很美,不仅仅是它镜头画面讲究,还有它优美的画面背后始终传达出一种理念,这就是人与音乐所能实现的一种,相知相依的和谐状态。

委内瑞拉青年交响计划的创始人阿布雷乌佝偻瘦小,内心却宽广博爱雄心万丈,他33年来呕心沥血为就一件事:用音乐拯救心灵,把弱势青少年融入社会。片中这个大眼镜背后目光炯炯的精瘦老头一直在就自己的理念自问自答:“何为交响乐团?交响乐团就是一个以默契为目标的团队,交响乐演奏者要过团队生活,要相互了解,相互依存。为什么要互相默契?为创造美。音乐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社会交往手段,因为它传递着最高的社会价值。什么是最高的社会价值?团结、和谐、互相理解、凝聚力和表达内心世界。”

将阿布雷乌比作委内瑞拉的甘地或许稍显夸张,但在委内瑞拉一个广大的群体中,他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精神领袖。孩子们将他奉若神明,甚至有些许宗教意味,他们都佩戴一块提琴形状的徽章,背面刻有阿布雷乌的信条——“去演奏,去战斗”。当然,阿布雷乌的本意是让这些贫民窟的孩子与音乐为伴,同生活战斗,改变他们本来注定吸毒、犯罪、贫穷的命运,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无害甚至有益的人。33年中,这个社会文化项目已遍及委内瑞拉村野,将大批的弱势儿童,包括贫困儿童和残障儿童都纳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为他们提供乐器、设立学校,教他们演奏音乐、感受音乐。在他们中间,有音乐天分者进入青年交响乐团,成为杜达梅尔,资质平平者也有自己的乐器和排练的乐趣,失明者加入合唱团,失聪和智障孩子也有“素手合唱团”(white hand,即佩戴白手套演出,以手势表达音乐韵律)这样的组织包容他们。33年中,共有约70万委内瑞拉青少年加入到这一计划中来,并通过这一计划改变了个人人生。而委内瑞拉作为国家而言则获益更多,除了由广受赞誉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为其打造的国家名片之外,这个国家还通过该音乐教育计划培育出了身心健康的一代人,70万因音乐而或多或少内心向善的孩子,再加上在他们背后受他们影响的一个个委内瑞拉家庭——庞大的边缘人群一旦内心安定,就足以许给这个民族一个和平稳定的未来。

阿布雷乌坚信,有音乐相伴的孩子一定会是好孩子。目前,他的新计划是将这个音乐救助计划推广到整个拉丁美洲。

看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关于人与音乐的关系,人与音乐到底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合才是真正的和谐。片中的一些画面常点醒我,尤其是那些在平民窟的窄巷里一边走一边即兴拉奏的姑娘,那些在湖边、在家庭聚会、在摇晃的船上随时吹奏乐器的男孩们,他们从小把乐器当玩具,在自然的晨曦与晚风中练习,他们衷心喜爱,无人逼迫,戴着阿布雷乌“去演奏去战斗”的徽章,好像音乐国土最忠诚的兵士。我相信他们年纪虽小,但已经与音乐和谐共生。

相反中国小孩很少能和音乐关系融洽,至少我并不认为那些在“准郎朗爸”棒喝下学音乐的“准郎朗”们能和音乐保持和谐关系,我也不认为那些在师长的教唆下在电视上嗲着嗓子唱马屁歌的小孩们能和音乐融洽得起来。我不清楚为什么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就从来看不到一个用自然童音唱歌的小孩,但我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千千万万琴童像我当年一样对学琴这件事千不甘万不愿。很奇怪的一点是,关于童年学琴的记忆,中国孩子十有八九都会在脑中浮现出一间斗室和一件乐器,然后就是一个人无休止的联系和无休止的考级和比赛,而很少有人有在乐团和同龄人合作的经历。也许我们更喜欢的是独奏家。我始终相信孩子能够在与他人共享音乐的过程中感悟到更多东西。就我自己来说,我童年为数不多的快乐记忆绝非来自于学琴,而是在合唱队呆过的那段时光。那时候唱低声部的我开始第一次学着同高声部的孩子配合,还要学着不抢拍子、不压过身边人的声音——这些都是愉快的合作经历。现在依然记得有一个夏天很热,我们大敞着音乐教室的门排练,一直排练到楼道里空无一人,快结束的时候,那首歌的尾音,带着几个声部的和谐,就清灵灵地甩出门去,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了许久才慢慢消散。当时在场的孩子们,包括我,谁都没说话,怔怔地听着那个和谐的尾音在屋外绕梁不绝,在一瞬间好像听到天启一样震动。—— 那是我童年时少数几次与音乐和谐相处的经历。

回到委内瑞拉青年交响计划。我想,在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很少有人不被他们的表演所打动。超级庞大的交响乐队撑满整个舞台,这里面可能有10支长笛、12把圆号,60把小提琴。几倍于正常编制?没有关系,大家从小就在一起培养出了默契,越多人参与过程越快乐。 超大编制乐团背后是数量更加惊人的合唱团,他们中也许有盲人、聋人、还有智力障碍者,但这又有什么关系,穿得五颜六色的,所有人一起快乐歌唱吧。看他们的演出,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总是同一个词:洪流。音乐的洪流卷携着声浪、色彩和身体律动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此时此刻,音乐是与他们同在的,他们传达出的专注与快乐是与观众同在的。

我想,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为这个拉美青年乐团喝彩、震撼、甚至落泪,是因为人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古典音乐回归大众后所焕发出的能量。卡雷拉斯也好,西蒙拉特、阿巴多也罢,他们为初听玻利瓦尔青交而流下的感动眼泪,都是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想过一个 “野路数”的青年乐团表现竟能如此出色,居然能够如此接近音乐的真谛。委内瑞拉打破了一个陈旧的规则,经典音乐只是少数人对少数人的艺术。从玻利瓦尔青交开始,人们意识到,原来出身良好与贫贱的孩子在接触艺术的时候并不存在差异,贫穷的孩子也可以领悟高雅的艺术,并且诠释得超出预期的好。他们代表大众,并把来自于高雅音乐的快乐归还给大众,他们或许能够开启一个古典音乐“多数人对多数人”的和谐时代。

想起去年来京的阿布雷乌。他坐在排练席的第一排,握着双手宠爱地凝视着眼前的一大群孩子们,看着看着就在舒缓的旋律中安详睡着了。此时的老头子倒像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外公,在温暖的壁炉前任儿孙承欢膝下,如此心满意足。—— 当时有观众看到这一幕,感动到落泪,这是真事。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