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接触

评分:
6.0 还行

原名: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又名:

分类:剧情 / 科幻 /  美国  1977 

简介: 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更新时间:2017-09-06

第三类接触影评:第三类接触,第一次呼唤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明白“第三类接触”到底是什么意思。查了一下资料,解释如下: 它是来自美国宇航局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同外星生命进行的实际接触和交流。所以这部电影大概的主旨,就是讲述地球上不同的人们看见外星人的故事,所以,本片只是起到记录与展示的作用。
影片所“记录”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寻常的一天,突然外星飞船出现。所有亲眼见证这一奇观的人,面部全部被烧伤,而且大脑中被灌输了某种潜意识。科学家通过探测,得知外星人降落的确切地点,并委托军方把该地点方圆数百里内的居民全部疏散。就在当地居民全部逃离时,那些见证者们却反其道而行,向着降落点前进,努力找寻这一事件的答案。当他们抵达目的地,则见到了极为震惊的事件:外星人驾驶飞船,把曾经传言“时空穿越”的人们,送回了地面。

相当简单的故事,几句话就剧透了。

如果粗略看,这是一部特效惊艳的冗长爆米花电影,导演甚至没给出明确的观点或者涉及内容的思考。工业气息浓重,仅停留在通过强烈的灯光,明亮的色彩来满足观众视觉体验的层面。当然更为不易的是,身为一部1977年上映的电影,看它最后的飞碟的画面,你准会当作90年代的片子。可以想见本片在当时有多么前卫。
当然,本片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混搭片。它有笑点、有特效、有惊悚场景、有紧张的追逐与探险,本片似曾相识的场景总是有那么一点,所以说,影片=1/8喜剧片﹢1/2科幻片﹢1/8恐怖片﹢1/4探险片。不过是将人类对外星人、UFO的了解与认知,和导演自己的想象结合而成的一部风格很杂的非类型片。
仔细分析剧情的话,可以发现片中除了法国科学家的故事之外,其余两部分都是讲述普通人遭遇外星人之后的异常反应。比如他们失眠、他们去试图解释、他们去寻找答案、他们寻找外星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
而法国科学家的故事则是全景式的描绘各种奇异现象,并用各种方式来渲染科学家们的发现,比如在蒙古的越野赛、在墨西哥时人们的询问等等。除去这三个部分之外,余下的就是极力渲染外星人的恐怖、奇异与壮观,比如单身母亲的惊恐、电工在车内的遭遇、看见UFO的人们的表情与动作等等。总之,本片没有绝对的主线故事,只是非常细致的描绘了人们对于外星人的反映。

不过,若你有心,不难发现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仍值得回味。

男主角之一的电工尼瑞。飞船出现当晚,他是目击者之一,为此他的半张脸被灼伤,脑袋嗡嗡响,疼痛难忍。当他激动地回家,叫醒熟睡的妻子,告知自己的遭遇时,妻子却只在乎他的半张脸。
故事发展到后面,我们才得知,妻子并不是在乎他的人身安全,只是在意他们一家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当尼瑞要带全家去自己的目击地守候时,妻子也一味掩饰,告诉邻居他们只是普通出游,生怕对方得知自己丈夫遭遇了第三类接触被另眼看待。
最后,尼瑞在潜意识作用下,疯了般在屋子里堆砌假山,他的“病态”已无法遮掩时,妻子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抛弃,而不是帮助。原因很简单:不想被别人当作怪物看待。而那些邻居们,也都是冷眼旁观,没人上前帮助他。很现实不是吗?

如果斯皮尔伯格从这一切入点出发,不用外星人出现,也会是一部优秀的讽刺电影。揭露了美国社会平静生活下的黑暗面,抨击了美国中产阶级自私冷漠的面孔,同时又反思了现代社会人与人情感缺失、关系疏离的现象。但斯导终究无意走批判现实路线,对人类社会的窥视点到为止,他还是把重心放回发现外星人身上。

影片没有张牙舞爪的异星怪物,没有飞碟上的活体实验,没有人类与外星人的星球大战。当科研人员与外星生命取得沟通时,而交流的方式是采用数学信号方式发送的音乐——一种宇宙通用的语言。外星飞船从小山背后缓缓洞现,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抬头仰望,场面犹如一种庄严的朝圣仪式。双方的对话从生疏到熟练,最后共同演奏了一首气势不凡的交响乐。这个音乐信号是约翰·威廉姆斯写得最振奋人心的旋律之一,老实说,如果斯皮尔伯格失去了这个优秀的合作伙伴,很难想象我们看到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打几折。

在科幻领域,斯皮尔伯格养成了独特的品味,这部片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渴望更好地了解自己,你就要遵从上帝赋予你的本能,追踪一切蛛丝马迹,前往神启将会出现的地方,然后你会有机会与某些事物相交融。他更喜欢那些让外太空入侵者降临地球,而不喜欢让地球人冒险前往星际,他的所有这类电影都有这个特点。而且,这些天外来客几乎都相对比较友善。他的很多故事里,孩子们更善于接受与“第三类”生物的接触。在他们父母东奔西跑打电话找FBI时,这些孩子却抱着坦率而好奇的态度去接近外星人。在他很多部电影里都是如此——他们非常渴望与不期而遇的来访者展开交流,进行一次诸如为什么在旅途中造访地球的谈话。

片中的另一位主演,是法国名导特吕弗。在谈到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时,他曾透露过这样一个小插曲。影片的结尾,当外星人将“失踪”的人类放回地球时,地球上的人们欢欣雀跃。他认为这样不好,因为根本不符合剧中人的情绪表达。想想就知道,外星人降临充满未知与神秘感,人们首先感到的应该是恐惧。即使兴奋,也不会欢欣雀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又怎么高兴地起来?这样处理,只会显得滑稽可笑。虽然有不满,但特吕弗没有当面告诉斯皮尔伯格。
随后的镜头,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会做出这样的处理。片中的科学家正高兴时,飞船发出巨响,顿时阴云密布,随后所有人的心绷紧。众目睽睽之下,外星人现身了。之前那样处理,正是为后来外星人出场一幕做铺垫,这样后一场戏才会发挥更大的戏剧效果。说白了,就是反差更大,情节更跌宕起伏。

斯皮尔伯格顾全整部影片的效果,才安排了略显滑稽的桥段。

当然,他完全可以让演员的反应更“真”一点,挑战一下人类与外星人接触时的极端情绪,拍一部硬科幻的模版作。但他没有,就像他没有选择批判现实一样。与深度相比,他可能更看重观影体验。探讨现实,远没有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或者从天呼啸而降的UFO那样吸引人。深度挖掘人的情感元素,不如跌宕起伏的故事进程吸引人。

《第三类接触》是斯皮尔伯格发挥最大作者性的电影之一。在片子结束段落,外星人的太空母舰把那些失踪了的乘客交还地球,包括艾米莉亚·埃尔哈特和克雷特法官,他们都处在当年失踪时的岁数,而且看上去都无比快乐,这是影片另一个认真传达的信息:人类文明与外太空文明的友好交往。《第三类接触》第一次代表人类的良善给外星生命下了定义,它拥有超出以往好莱坞科幻片的胸怀。
同样,《第三类接触》是继《2001太空漫游》又一重要的科幻里程碑。比起前辈库布里克,它的主题要鲜明得多:它捕捉到了我们对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的生命的敬畏和惊叹。当我们面临远超过人类个体所力所能及的范围的状况时,结果很可能就是影片里表现得那样脆弱和渺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人”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归属感和好奇心,这无疑是人类本能中的最可以激励人的一种,毫无疑问也是充满温暖了情绪。主人公尼瑞是小人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电工可以在《异形》之类的片子中充当主角,但是通过平凡的人,才能更真实的体现人之本性。

《第三类接触》的问世,使得“UFO是外星人的飞船”这一假设成为定论,并开启了人类与外星生命亲密接触的时代。本片也像是特吕弗和斯皮尔伯格的精神交流,特吕弗见证着另一个伟大导演的人文思想——文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比起原始的侵略性,具有更强大的内心震撼力。

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他们是敌是友?都是题外话,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尼瑞一样:登上UFO,和那些家伙一起飞行探索。<图片1>

第三类接触的相关影评

第三类接触
L • 经典台词
第三类接触
HDi • 不好看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