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error – Ihr Urteil又名:恐怖-您的决断 / The Verdict

分类:剧情 /  德国  2016 

简介: 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民航客机,逼迫机长将目的地设往一座坐满了观众的运动场。在紧要关

更新时间:2017-11-22

审判影评:智识的困境

剧透预警!!!




看完《审判》,遭遇一场伦理实验。
作为经典的“失控电车假设”的升级版,一架载着164人的A320客机被ISIS恐怖分子劫持而几乎要撞向7万人体育场之前几分钟被受命伴飞的战机飞行员擅自击落的剧情设定。

这位飞行员被送上了最高法院,控方认为他应该对164人的死亡负责,不仅质疑其对机上人员生命的予夺权是违宪,坚持认为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物化为武器的飞行员犯罪;而哀戚的空难家属也提供了机上乘客谋求自救的短信证据,预示着袭击事件的转机并非绝望到零。整个劫机事件从发生到坠毁一共63分钟,而在派出战机之后到飞行员按下导弹发射装置之前,国家航空紧急情况干预机制没有更多的作为,这也暗示飞行员实质是在国防部的默许之下发射了导弹。

好,问题来了。
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但是似乎没有人做错了什么。
谁该为此负责?刚走进电影院时的你,会作何设想。
这里按照出场顺序陈述各方观点。法官一开始就提示了观众不要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在场,这是互动式电影——你可以是观众席中的一员,也可以是陪审团之一,甚至可能是被告、证人、辩方律师、检察官乃至法官中的一人。当然在观影之中,被代入感很强的台词推演所诱导,最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其实尝试了成为他们中的每个人。

辩方律师首先提到了“911”。同样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报复,“911事件”告诉我们这整件事的后果可能很严重,164人之外可能还有7万人。在164人的死亡基本难以扭转的情况下,飞行员做了他能做的,挽救了更多人。设想一下,如果他没有按下按钮,那么可以断定几分钟之后将会有7万人消失。

而检方则搬出了“电车假设”,提出了多数人正义是否可靠,她与第一证人军方中校之间的交锋十分精彩。电影是基于每个人均是如实陈述的前提下展开讨论,设定了在每个人在面对审判时都能绝对真诚,忠于自我,而这个自我也是常人自我,不偏不倚。中校最后承认,应急小组的处理并非无懈可击,在空中交涉无果后的漫长等待中,军方没有做可能靶向地人员的紧急疏散,其实意味着对飞行员的临机决断是有默许甚至是不成文的要求的。由此可见,国防部的逻辑是,如何能在不违宪的情况下,避免一个悲剧后面更大的悲剧发生,虽然国防部长被赋予了这个权力,但不以国家或说官方意志来决定飞机是去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选择。

那么被告,被告又是如何定性自己的所为呢?一个典型的德式精英认为自己做了一个没有二选的决定,而且是正义的。面对检察官层层逼近的质问,可以看到他健全的人格、清晰的思路和果断的行事方式,不带模糊的感性色彩,也因此被认为是执行任务的最佳人选。他做出了复杂条件下的最优化选择,犹如被精确训练后的智能人一样。在面对检察官提出如果家人也在这架飞机上他会如何决定的问题时,他露出了人的一面,如常人一样表示:无法回答。

危机出现时,如果事件中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无可挑剔,可悲剧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个后果该谁来承受,该如何承受?神色寡淡的乘客遗孀,仍抱有丈夫一线生还的期望被导弹彻底击碎,不能不说他们是绝望的受害者。虽然死于恐怖分子所为却实实在在假之于同胞之手,这看起来的确无情,他们悲伤需要出口。

飞行员被委以重任,在伴飞的同时与客机上的人尝试眼神交流或无线对话但显然无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航线的延伸,恐怖分子的攻击意图似乎越来越明确,也许是需要地面做一些措施和决断的时刻,但地面没有反馈。一个待命,又一个待命,在经过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等待之后发现一切即将难以挽回,作为飞行员,唯一可以改变事态结局的人,眼看飞机犹如一个重型武器无法逆转地冲向十几公里外的万人体育场,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在观影时观众常常会容易陷于感性的纠结中,一方面同情死者和他们的未亡人,但另一方面也无法指责飞行员的行为。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置换角色,这个按钮有几人可以肯定地说不按?

本案中,被告所为是否属于较小的恶,用较小的恶去维护多数人的正义是否经得起法律的检视和人性的拷问?一方认为他是作了恶,虽然有后面大的善,但仍然无法豁免其罪恶。特别修正案被废除也证明这一看法有众多支持者。电影开始周旋于此,并且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案例来挑战理性、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尤其对于无法量化的生命往往因量变因素左右决策者意志从而影响最终判断,提出尖锐、无尽的追问。
宪法应该是人类理性思考的集大成者,凝练了最大程度的理性和客观性表述来界定是非并成为法理根本和国民信条。但是信条恰恰也会绑架人的意志,哪怕一开始它显得无比正确。德国宪法明示个人生命的尊严应得到无上尊重,决意断送机上164人性命的飞行员是否侵夺了他们哪怕只是最后几分钟的生存意志和权利?再看一下一直失语的机上164人,是否因为上帝的骰子掷给他们最烂的运气就不该得到正视,搭上了死亡航班的他们只能忍受这种突然被死亡,只能成为沉默的少数人,要知道他们的生命也是受宪法保护的。

从飞行员逻辑看来,这不是164人和7万人的死亡之间的选择,而是164人是否加上7万人的必然。和检察官重点援引的“电车假设”不同的是,如果不作为,多数人死,少数人活;如果作为,则相反。而本案中,如果作为,少数人死多数人幸免;而不作为,少数人与多数人都死。那些幻想最后几分钟出现奇迹的善良愿望终究只是极小概率,63分钟都没有发生的事在最后几分钟逆转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比如恐怖分子最后放弃袭击或者乘客起义成功,但理性告诉他是时候做出决定。所以他做了一个他认为对的决定,哪怕是擅自的决定。手起刀落,一切结束。
女检察官在最后陈辞中给的量刑是一级谋杀罪。
这是作恶吗,他应该被判有罪吗?

法官把审判的权力交给了观众。
这是两难选择,道德和法律面临空前的困境,一个智识的困境。电影改编自一位法学家的小说,导演拉斯·克劳梅走到幕前,他用电影手法通完成了一个尽可能闭合的逻辑链,把这个问题设计推向了极端。在电影全球巡回放映的过程中,观众一次又一次陷入争论和激辩,但往往是多数人把橄榄枝投给了飞行员,判他无罪。这看来是观众们感情用事,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接受杀人无罪——一个自古以来就明法昭彰的底线,那些法学者或认同绝对法理者估计不会赞成。
在观众表决之后,导演说在如果在德国真有此案,飞行员更有可能会被判有罪,但同时得到总统特赦。当然这种可能也只是假设。

影片并没真的放弃表明立场。在观众表决之后,电影让法官宣布了陪审团的决定——无罪。理由是,飞行员着眼于多数利益的所为是完全无利己行为,应该被归为人道主义精神。体育场上的7万人严格意义上对他而言是无关人群,对陌生人施以善意、将灾害降低到最小甚至要搭上自己未来,这种行为如果算是作恶,那等于人道精神将被所谓的法理正义所裹挟,那么这种正义的正义性又在哪里。如果他的所为被认为是作恶,那么我们的道德准绳是不是又会面临再一次拷问。

其实,到了这儿,对于电影的讨论已经结束了。世事无绝对,能意识到智识的盲区、反智的对冲并警觉,即使是最严密的宪法设计也难以消除盲点,人类终究无法尽善尽美。影院里的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审判与被审判。

再拉远了看,这部电影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更像一部戏剧,类戏剧电影。戏剧的互动性、荒诞感在这里都得到体现。全部的场景只有一个——法庭,一个充满德国理性主义的后现代建筑内,像极了一个剧场,深浅不一的灰色,气氛冷感而犀利。唯有透过背后窗户看到的街景让人稍可透气。所有的剧情演绎都是在这个额定的空间内完成,没有空间转移拉伸,唯一的只有法庭和观众席之间的镜头调度,就像我们有时在剧场里偶尔会转身转头看看其他人的反应一样。长镜头下每个人陈情时,演员也似乎面对的是坐在影院里的观众。和剧院不同的是,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演员被放大到雕塑级的尺度,脸上和肢体那怕只有一丝的微妙变化,都可以一览无余,形成极富趣味的可读性。
而导演也相对戏剧导演更有余地,比起后者在演出现场的游离态不同,他耐心地安排电影进程,用镜头左右观众的视线,并给予适当的铺垫和暗示以提供观众自主思考的机会,将必要的信息更为准确地推送到观众眼前。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狡黠之处,既可以通过电影镜头把整个叙事讲得更精准可控,观者也能感受到戏剧面对面的好处并积极投入思考,让观众隔着屏幕也能产生主观的观影感受,而实则被动。

从一入场就闷头走到黑并审慎投票到悻悻离场的笔者,不得不说刚刚看了场不一样的德国电影。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