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评分:
6.0 还行

原名:Horowitz in Moscow又名:

分类:纪录片 /  USA  1986 

简介: A recording of Horowitz's historic recit

更新时间:2006-03-31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影评:再说“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霍洛维茨1942年加入美国国籍,并曾多次表示不愿回到苏联。1925年只身去国之后,他的父兄,一死于古拉格,一自杀。这个故国,留给他太多惨痛的回忆。但1986年他还是回去了,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造访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的故居,还与睽隔61年的侄女重逢。这趟故国之行留下了影音资料-纪录片与唱片《霍洛维茨在莫斯科》。其中记载的,无疑可称为老人的天鹅之歌。
  我在这里曾以“感动”为题写了几句观碟感想。实际上,“感动”是容易而浮浅的,霍洛维茨此行,并不止于向祖国人民和我等提供“感动”这么简单。
  行前的协调、磋商主要是通过美、苏两国大使馆、外交部(国务院)进行的,此行的台面“意义”或可称为冷战缓和背景下美苏文化的交流。霍氏几度反悔,或出于健康原因,或为了计较一些希奇古怪的细节,比如在苏联期间下榻处的窗帘要有多厚(以便隔音)之类。稍不如意,霍氏就威胁取消行程。苏联方面也不是善茬,由于DGG派出大批人马随行录音,引起苏方不满,他们也威胁取消。多番讨价还价之后,包括满足了霍氏的种种要求,以及在削减录音队伍人数方面DGG作出妥协,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旅行才得以成行。但是在莫斯科的这场音乐会,风光的表象下,还是有个小岔子。为了抗议美国制裁苏联的盟友-利比亚,政治局委员们概不出席这场一票难求的盛会,留给他们的包厢里空空荡荡。
  有时我会想,老年的霍洛维茨到底愿不愿意让回去的这一趟成行呢?也许,所有的迁延、推托、斤斤计较和反复,都是为了表示一种姿态-抵抗,对“祖国”的抵抗。我们知道,他是以美国钢琴家的身份重登俄罗斯舞台的,摆明和苏联决然划清界限;与侄女见面,他说了,“你该来看我”,并自诩琴弹得比61年前离开时她听过的还要好,引得侄女含泪而笑,但我确信,他是可以不要这次珍贵、唯一的重聚的。侄女算什么?当年探姐的申请,还不是被拒绝了,以至留下天人永隔的遗憾。
  俄罗斯浸透在他的血液里面。妻子万达劝他不要在音乐会上弹奏斯克里亚宾升c小调练习曲,“太难了”。他马上说,这首曲子他不需要练习,并立即完美地背谱演奏了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祖国,他仍有作出“拒绝”姿态的耿介。苏联之行,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为“流亡者归来”和“王者归来”,之前的计较、推拒,就是为了显示,这二者都是他不想要的。如果世上还有柴可夫斯基与斯克里亚宾的那个俄罗斯,窗帘还用得着这么厚吗?甚至,根本就不用在鞋垫下塞着美元,仓皇离开。
  除了这张DVD,我不是很喜欢霍洛维茨。一方面我不太接受他那所谓“把莫扎特弹得象肖邦,又把肖邦弹得象莫扎特”的背离原典的风格-当然,象斯卡拉蒂、克莱门蒂一类技巧性很强的作品,非他莫属;另一方面是对他的私德有点心理障碍。但是,我十分欣赏他在时隔61年的归来中展现的这种富有尊严的姿态。我们这个国家一些当年同样无奈去国的音乐家(还有别的什么家),他们背负也许同样深的仇恨,但在廉价的“相逢一笑”中,都已“大度”地听其消泯。没有“拒绝”,没有“抵抗”,即使是对“祖国”,我也不认同这种无条件的原谅-因为,世界上没有孤立于政权之外的祖国。
  如果霍洛维茨活过1989年,能看到苏联国旗的黯然降下,也许他会更乐于重返莫斯科。因为,这次他可以不必冒着向贵宾包厢里的政治局委员鞠躬谢幕的尴尬。如果活过1989年,又重返俄罗斯,霍洛维茨当然无法成为索尔仁尼琴那样的良心标杆。但是,即便不是作为一位圣徒或王者,仅仅作为亲睹故国重生的游子,他的归来,无疑将更具象征性。
  某种意义上,对祖国的这种斤斤计较、半推半就,这种“抵抗”与“拒绝”,是出于更为深沉的热爱之情。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