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妈妈

评分:
6.0 还行

原名:Mamma Roma又名:

分类:剧情 /  意大利  1962 

简介: “罗马妈妈”(安娜•麦兰妮 Anna Magnani 饰)将十六岁的儿子艾萄里(

更新时间:2021-10-30

罗马妈妈影评:FIFF22丨DAY8圆桌《罗马妈妈》:她迷茫,她嘲讽,她悲悯,她悔恨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帕索里尼导演的《罗马妈妈》,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donnie

《罗马妈妈》4星。没有《神女》中美貌无辜的阮玲玉,而是饱经风霜金盆洗手的女人,不是全然无辜的生活所迫所致,而是爱上了小十岁的男人…这是毫不讨巧的剧作。当《神女》中的儿子已近成年…母亲和儿子足够复杂,观众经历的不仅仅是同情,也让你不屑又恨其不争。视听上帕索里尼让人们正对着镜头拍摄对话,正对镜头走路的场景往往已不在现实中,非常有趣。

场刊嘉宾 风临

《罗马妈妈》我给到了4分,我一向对帕索里尼和新现实主义都很喜欢,这一部是二者的一个结合。虽然是帕索里尼想要一并抹灭在其生涯的作品,但我看到了一个无比坦诚的作者图谱,一次马克思和基督教神话的同时降临,也是低俗恶劣与神圣虔诚的有机统一。它虽然事实上依旧是新现实主义过时的产品,但也在《大路》的窄化与呼喊中解构了新现实主义的一点或两点。

譬如以往的自然光和段落长镜头运用是对现实世界客观性的展现,而在此片中罗马妈妈夜晚的后拉长镜头漫步,在自然光几乎为零的漆黑里却完成了一种形而上的造型美感;同时,另一个解构是对战后已经十多年的意大利社会不再给予废墟全镜,而是给了很多无产阶级以特写,草地的小资产阶级以全镜。但它真正让我给出4分的是,它真正动人的地方依旧是那种对自己所爱毫无保留的爱,而不是一种怜悯。

场刊嘉宾 橙黄

3星。创新般的新现实主义,喜欢两段黑夜长镜。看着儿子由独自探戈、无忧无虑到给妓女挂上圣母项链、彷徨失措,最终“耶稣受难”,窗外,废墟般的罗马与高楼屹立的罗马并存。“罗马妈妈”,一位母亲,是妓女,是玛利亚,对儿子总是不吝爱意;她也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她是战后意国所有清醒而无助个体的象征,对于眼中飞速发展而陷入泥泞的罗马,她迷茫,她嘲讽,她悲悯,她悔恨。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是,大家是怎么看待本片当中宗教部分的表达?比如开头模拟最后的晚餐,结尾是男孩被绑在十字架上,都构成非常经典的宗教图画,大家可以谈谈。

场刊嘉宾 风临

帕索里尼可能是最关注宗教神话的作者之一,它在这部电影里的一个态度我觉得是一种把“低俗的”“不优雅的”引入到宗教的神圣性上,完成一种对崇高的解构。但与此同时这些低俗的角色或者场景却又在现实中迸发着强烈的人的生命力,他看似在反宗教,其实是最虔诚地认为所有人都是“神的子民”,一种对上层阶级宗教特权的破坏和对底层阶级投向宗教关怀的态度。

场刊嘉宾 橙黄

这两幅宗教画面所述都是悲剧性的,且都不知最终该归罪于谁,罗马妈妈的悲剧也是如此的,帕索里尼认为罗马妈妈的悲伤属于罗马、也属于世界,他痛恨上帝不公,又悯惜人世间这种无所保留的爱与真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你们觉得母亲也好,儿子也好,他们的命运是否与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有关?因为儿子一定要绑在十字架上死去这点,总让我感觉指向性很强。

场刊嘉宾 风临

这个我倒是没有注意到,不过两个人的命运似乎都不是很好。他们态度也很相近吗?(不过十字架)我以为那是医生强迫他绑着的。

场刊嘉宾 donnie

说实话我对宗教的话题没那么了解,但是开头的带猪猪进教堂和结尾二子在十字架上死去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了对宗教的失望和嘲讽。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既然橙黄提到了圣母的话,我就正好第二个话题展开。大家是怎么看待母亲这个形象的塑造的?我自己其实觉得她写得很动人,但是她又是非常传统的“妓女+圣母”的两面性塑造,这种设定会不会本身太过旧式了?她其实让我联想到《卡比利亚之夜》,虽然那个女主不是妈妈,但也是妓女+圣女的两面。

场刊嘉宾 风临

全片最打动我的自然就是这个母亲,就像说的“妓女+圣母”的两面设定其实在二战之后就确实有很多了。这一部我更喜欢是其实不是在于是如何去写这个母亲来直接说明她的性格的,而是通过大量的篇幅去写他的儿子来间接地感受母亲。我会觉得这样更打动我,就让我想起自己在玩世不恭的时候回想到母亲,因为我不是母亲,所以直接写母亲远没有这样去刻画儿子更靠近我吧。

场刊嘉宾 橙黄

我觉得母亲这个形象象征战后意国所有清醒而无助的个体,作为圣母她是无助的,作为妓女她是清醒的。而这一点更多地是通过儿子去塑造的。

场刊嘉宾 donnie

最打动我的也是母亲,我觉得这个形象反而是反圣母的。是独属于意大利乃至罗马气质的母亲,大开大合,一心为儿子却推开了儿子。她有她的脆弱和局限。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你们觉得,一个妓女形象的底色里,一定要保有她圣洁的人性、含辛茹苦的母性,这种设计里会不会也存在着属于男性眼光的无形审查?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男性凝视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特意避开了这个词,因为我,听吐了。

场刊嘉宾 donnie

别啊,男性凝视不是必然的嘛,我都习惯了,能做到没有男性凝视的倒是值得提一提。

场刊嘉宾 风临

我没有感受到这种人性很圣洁吧,我觉得这个母亲并不是为了家庭或者他者而当妓女的,虽然影片没有多写人物前史,但我感觉是这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含辛茹苦的母亲角色。不过帕索里尼充满“恋母”那倒是确确实实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包括我想到《不羁夜》里摩尔的角色也是,她是AV女优,也是无助的母亲,我为此而感动,可是我又觉得,这种强调母性伟大的感动,会不会加剧我们对母职的道德枷锁,我其实更想说这点。

场刊嘉宾 donnie

母亲和妓女是男人想象女人的两个极端,两个最经典的女性刻板印象。男人以为自己把两者放一起就不刻板印象了吗?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重点在于强调,如果一提到母爱就是一种道德枷锁那更矫枉过正。在我看来,像帕索里尼这种就是想拍他妈妈的完全可以辩证地看。毕竟不能因为可能会施加母职的道德反而让母亲这个形象成为电影里不在场的人物。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突然想到,我之前在豆瓣下面哪条评论看到说,帕索里尼很不满意女主的表演,他觉得自己不该用职业演员,但我觉得她演挺好的。不过帕索里尼也不一定是讨厌她的表演本身,可能只是抵触她的职业性。

场刊嘉宾 风临

我也觉得是,帕索里尼可能唯一满意的只有他自己母亲演的《马太福音》…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布列松好像也不怎么用职业演员。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最后一个话题惹,谈谈这部在帕索里尼导演维度的作品序列。这部的“新现实主义”属性他自己认同吗?反正是和我以前看他那些很不一样,但这反而是我目前看过他的电影里最喜欢的,虽然我看过还不多,都是跟着法罗岛看的《大鸟与小鸟》(1966)、《俄狄浦斯王》(1967)、《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索多玛的120天》(1975)。

场刊嘉宾 风临

他完全认为这部电影是个错误。我只看过帕索里尼另外的《大鸟与小鸟》还有《马太福音》。因为三部都不太一样就,《马太福音》也蛮久了就不好做排列了,但我很喜欢这一部。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帕索里尼说过,对他而言,他所承认的电影艺术生涯的开始是以1963年的《软乳酪》为标志的,而1962年的《罗马妈妈》是一个错误…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果然被他自己否定了

场刊嘉宾 风临

就像我前面说的,这一部电影的时间线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已经没什么人拍了,意大利各个阶级的人也有了新的迷茫。而帕索里尼这一部用了很多新现实主义的方法,但是他的表达全是和新现实主义相反的。比如新现实主义强调自然光和长镜头,《罗马妈妈》里罗马妈妈也大量用自然光与长镜头,自然到有一段大家津津乐道的那个黑夜漫步,但是这个漫步是开始时罗西里尼那种对战后意大利现实的一种巴赞式的展现吗?它明显有着很强的形而上气息,更加走进人物内心。还有就是里面罗马妈妈和儿子骑摩托车的一段,帕索里尼用了很亲近的近景把母子二人锁在一起,欢快地聚焦两人的关系。如果是最传统的新现实主义应该会展示周围的意大利城市的环境吧,哈哈。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部已经超现实了,比如走路的场景,比如最后的镜头。人物刻画的复杂性确实新现实主义。帕索里尼又戏剧性十足不像新现实主义那样着力于刻画日常生活和韵味。他对冲击力是有追求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