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地:第一天

评分:
6.0 还行

原名:A Quiet Place: Day One又名:噤界III(台) / 無聲絕境III(港) / 寂静之地前传

分类:剧情 / 科幻 / 惊悚 / 恐怖 /  美国  2023 

简介: 《寂静之地2》还没公映,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表示,自己已经在想系列第三部怎么拍了

更新时间:2024-07-12

寂静之地:第一天影评:时隔6年,再次写《寂静之地》的影评。


早晨,轻柔的闹铃将你唤醒,也宣告着新的一天正式开启。翻了个身,极不情愿地起床。摸进厕所,洗漱完毕,打开水池,“咕噜噜”的声音将用水带走。换好鞋,门打开,随后缓缓关上,门不忘说句,“咔嗒”,给出门工作的你送别。通勤路上,偶有司机精神抖擞地“叭叭”鸣着笛,而你也用饱满的哈欠回应着他们,也不置气,就当助自己醒瞌睡。到了公司停车场,“啾啾”,清脆的锁车声,令你条件反射地再次确认,有没有把车准确停放在车格里,直到肯定了,才走进电梯。上升过程中,遇到同事,“早”,“早饭吃啥”,闲聊起来。“叮咚”,电梯打断你们,门像臂弯一样,慢慢打开,拥抱工作的你。而你意识到,接下来一整天,迎接你的又将是同事、客户、供应商的微信、QQ、邮件提示音轰炸,而你也把“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当作回礼一一送还。好不容易,一天忙完,你疲惫、但执着地,冲破更加厚重且缺乏耐心的车流声浪回到家。“叮铃”的碗筷声,为身体补充着能量,好让在即将到来夜跑中,心脏能从容不迫地“砰砰”作响。出完汗,再次回到家,随着掐断从花洒中“淅沥沥”喷涌而出的水流,终于,你也勇于让皮肤与布料、皮革、竹草充分接触,并沉醉于它们之间那若有若无的“嘶嘶”摩擦声,安然入睡。

一个满是声音的奇妙世界。

手机相机算法太猛,肉眼看去本该阴森的画面,此处却静谧得恰到好处

大致虚构了“当代白领的普通一天”,在层出不穷的商业营销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这兴许是当今不少青、壮年正经历或所期待的生活。快速充实的生活状态,渐渐地与“独立、自律、高品质”等彰显个性的修辞深度绑定。没有欲望的人确实难以进步,可不曾想,副产品也随之产生,焦虑、忧郁这样的负面情绪也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滋生。

在不断涌现的“追求”与缺乏人生经验导致“迷茫”的矛盾中,再次用长远的眼光审视一番老人口中的“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后者可能才是更贴近真理的那一面。即使明确知道,上述的意淫,在面对庞杂的社会分工时,渺小如冰山一角,可身体却异常诚实,仍在孜孜不倦地内卷。

开“卷”(juǎn)

诡谲的是,商业文化一方面倡导年轻人需要“精英化”打造自身以更方便地融入社交圈,另一方面,却又给好不容易成为“圈内人”的群体,灌输“应当远离都市的喧嚣”的观念。这背后的逻辑,有趣但冷血。不过,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只借着上面那个虚构的场景,畅想一下:如果忽然跌入一个没有喧闹和噪音,甚至连正常发声、语言沟通都被视为禁忌的环境,已经适应纷繁多样声音环境的我们,面对此等危难,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大概会和《寂静之地》之中的人们做出类似的决定吗?

《寂静之地》是由派拉蒙发行的小成本科幻惊悚恐怖片,首部于2018年上映,反响不错,于是随后每隔3年发行了第二部《寂静之地2》和第三部《寂静之地:入侵日》。第一部和第二部是联系紧密相对完整(但还没写完)的故事,第三部《入侵日》则是独立的外传。

PART I

PART II

DAY ONE

这个系列的世界观背景设定其实相当常规,形容其俗套也毫不过分:人类在外星生物大举入侵地球的情况下,怎么实现极限求生。与之类似的影片,人们看过太多太多,甚至于那部已被观众遗忘的,遭受过万般嘲笑与讽刺的《上海堡垒》,也是其中一员。使《寂静之地》生命力如此顽强,持续吸引市场并拍至第三部的原因,也许是它引入了一条新颖的科幻设定,“噤声不杀”:外星生物没有视力,只能通过感知音源对目标进行攻击,面对保持安静的目标,怪物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这条规则,让《寂静之地》摇身一变,不再老套,独特了起来。

聊到声音,不得不提到一个好玩的现象:除了激昂煽情的配乐,电影中的其它声音,比如音效、混音这些概念,常常容易被观众忽视。对白,蕴含着文学的精妙,辅以演员饱满的情感,经典频出;摄影,不同镜头的使用,以及分镜构图的美术设计感,也能让影迷津津乐道,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每帧都是屏保”。与这些元素相比,声音总显得默默无“闻”。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却又鲜有人关心。而令其略感委屈的是,使电影“有声”,也曾是电影技术产生重大变革的标志性事件,许多电影都纪念过那段历史,如《巴比伦》、《艺术家》。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传统胶片到数字电影,工业技术的革新也体现在电影技术的不断更迭之中

从1927年起,声音便开始在电影制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电影工作者发现,将大荧幕中声音运用得越娴熟,观众也越能沉浸在他们创造的各类题材故事中。而其中惊悚、特别是恐怖类型片,尤其偏爱用突然的声音来营造氛围和冲突。声名远播却又臭名昭著的jump-scare便诞生了。现在的影迷谈论起jump-scare,都持有一种“瞧不起、看不上”的态度,认为这种手法略显低级、过时。这种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今太多低质量的恐怖片对jump-scare的滥用,确实让观众对固定套路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对其免疫。可不能否认的是,突然的惊吓,依然是类型片中,最经济且有效的能调动观众情绪的方式之一。

而令人欣喜的是,《寂静之地》相当聪明地尽可能规避使用这个争议性的手法。与其说它是恐怖科幻题材,不如说是科幻惊悚题材。

至于何为惊悚,举个例子:开膛手杰克,当苏格兰场是叙述方和主视角时,它可能会成为一部犯罪剧情片;同样的主题,而当故事叙述主视角转换为受害者视角时,它极大概率会被划分为惊悚类型。简而言之,惊悚的前提是必须将恐惧、悬念、情感给私人化。当然电影类型的分类是极其灵活和自主的:宁浩导演将《红毯先生》这样严肃的正剧划到喜剧类型,也是相当任性的行为。

经典到已包浆了的惊悚之作,《惊魂记》

回归正题。《寂静之地》前两部正传,将视角锁定在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伊芙琳一家,向观众揭示在一个被凶残怪物统治的世界,人类为了生存下去,要谨小慎微到何等变态的程度。为了凸显“别出声,活下去”的主题,对声音的塑造上,影片不仅几乎拒绝使用jump-scare,也没有刻意的擦拭掉所有声音,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地增强了人物在剧中产生的音效,并通过混音技术突出人物移动、呼吸、与物品间的互动、意外的发生,后期对这些元素都进行了特定幅度的增强,来暗示剧中人物任意行动都有几率产生危险的悬疑和惊悚感。对外星怪物的处理方法则较为传统,有些类似于《侏罗纪公园》中对恐龙的塑造,对它们的呼吸、脚步、肢体、关节响动,都用了特别厚实且细腻的声音来进行了渲染。坐在影院的观众也屏气凝神,原因无非是导演已经成功把我们都拉进了那个极致恐慌却又不能发声的世界,身临其境般,体验危险逐渐逼近的压迫与紧张感。

这种主要借声音来主导影片氛围的电影,在2018年前,我是从未见过的。闻所未闻的新鲜刺激感,不断地冲击着敏感的感观。影院环境下体验的《寂静之地1》,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优秀印象。

《寂静之地》从阴影中露出身形,强行地剥夺了我们对声音的“主权”。这样的科幻设定,与AI夺走人类地位,违背伦理实现永生的意识数字化一样,有着一定的共通性,都是反人性的。当危险来临时,高声呼救往往是人类最直接的反应,而在影片中,角色们要无时无刻地压制住这种本能。这也成为了前两部正传之中的主要戏剧张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无根无源的高概念科幻设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初看令人惊艳,却经不得细细推敲。好在前两作的编剧兼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十分机智地将故事主体植根于一个普通美国四口之家,并打磨了足够丰富和细致的影片细节设定,如全程赤脚行走、叶质餐盘的消音设计,以及为了适应哑巴女儿全家都会用手语沟通。种种花样繁多的影片细节,给后续发展的众多剧情平添了不少的可信度。

可即便如此用心,在观众不断了解了《寂静之地》的特殊生存法则之后,这系列电影的硬伤渐渐浮出水面:可供进一步挖掘的深度不足。影片里,任何角色,在任意时间、地点,规避或面对冲突的第一要务就是闭嘴收声,这种过于直白单调的逻辑,使理应让观众血压拉满的时刻,缺少足够意外和悬念——因为我们都知道,无论形势多么紧张,不出声便万事大吉——而意外和悬念,恰恰又是这类影片必不可少的兴奋点。在一部分“较真”的观众看来,为了创造一波接一波吸引眼球的情节,似乎只能靠给角色降智来实现。不断地使剧中人物 “犯错”,即便剧本上这是因人物粗心所导致,但也难逃观众对这类行为宣判死刑——作死(是的,想起了《死神来了》系列)。

无论设定是多么奇特或魔幻,长盛不衰的系列通常都是由某个设定点出发,最终致力于将着墨点落在人物的勇敢、坚毅、机智、阴险、懦弱、虚伪等性格品质,以及如何适应于环境。利用他们与外在系统、内在秉性进行持续对抗的过程,来揭示供人思考的深刻哲理

悲剧的是,当人们不再谈论影片摄影、配乐、剧作、表演等不同方面的优点,开始转向质疑细节的合理性时,通常说明电影存在的问题已经彻底无法被掩盖了。两周前看的《寂静之地:入侵日》,从我个人观点出发,就是这样一部糟糕的电影。出于对影评的严谨态度,我通常会对原片进行起码3次以上的反复观看,可对于《入侵日》,极为罕见地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激励自己重新走进影院,对即将要阐述的观点进行哪怕一次的验证。

“Day one”,“hear how it all began”,《入侵日》海报运用了这样的措辞来宣传影片,鲜红加粗的字体,贪婪地抓取并警告着所有看向它的目光,吊足了影迷胃口。外星生物为何入侵地球?末世之初是什么模样?人类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一连串的问号,纷纷袭入老粉丝的脑海,产生激烈碰撞。然而现实却残酷到只用了不到10分钟,《入侵日》就浇灭了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所有期待。

女主生无可恋地坐上巴士,耳里塞着一对与肤色对比强烈的耳机,似乎正将自己包裹起来,与忙碌的外界进行隔断。她患上了绝症,挣扎于“如何度过余生”这样的难题中,冷漠地看着窗外的熙攘人群,感到了些许格格不入。突然的强光,遏止了世间一切的噪杂,天空被一道道炽燃的火焰生生撕裂,外星侵略来袭。街道、房屋、车辆、行人,不断地被火焰冲击着、吞没着。尖叫声由远及近。女主此时发现异常,依靠在车窗的头正了起来,失措地看着窗外发生着的一切。砰、砰、砰,冲击越来越近,压力越来越大!!!——大荧幕此时一黑,衔接至下一个画面——烟雾弥漫的街景,尘埃浓密得使人辨不清方向。已无车水马龙的喧闹,偶有陌生女人的呼救,意料之内的是,召唤来的没理由会是援手,而将是怪物的尖牙利爪。女主在惊慌错乱中被撞至昏迷,不省人事。陷入一片死寂。

这是《入侵日》的开场。其实就单纯的商业片角度来说,这种开头是合格的:介绍了主要人物,为影片世界观做了基础的铺垫,并辅以刺激的动作场面来抓牢观众的注意力。几乎没有可以指摘的明显失误。除了那个诡异的转场。面对令人窒息的压力,女主该如何是好?或机敏、或仓促、或稳健,到底是用哪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来满足观众饥渴难耐的欲望?当观众渴望亲眼见证女主处理危机时,影片却用了最投机取巧,或者说偷懒的方法一笔带过。不仅将眼前的矛盾视为无物予以忽略,同时粗暴地将影迷拉回前两部便已熟知的老旧设定。目瞪口呆,失望、意外,却又毫无办法,电影这一锤子买卖的消费,只能期待后续剧情是否有推陈出新之喜。

准确来说,这属于影片的宣传定位失误,是商业上的事,不属于观后感或者影评所应该讨论的。《无极》、《消失的她》、《热辣滚烫》、《爱情公寓大电影》,这些争议极大的影片,都属于这个范畴。讨论这个得从主创、发行商、社媒、市场等维度去聊,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暂且略过。《入侵日》给观众,尤其是系列老观众造成的落差感实在是无以复加的大。自己跳的坑,含泪也要看完。

强行自我催眠、乐观点想,不乏有慢热的优秀电影,李安和是枝裕和两位大导的作品均是如此。可残忍的是,不光开头令人跌破眼镜,《入侵日》后续整体的文艺调调,仿佛也狠狠掐住了我的咽喉,无法呼吸。对诗集、披萨的莫名物哀执念,或许就连作为日本人的是枝裕和也要自愧不如。

《入侵日》是我不长不短十几年观影记忆中最丧的一部,其流露出来的悲哀气息更甚于《何以为家》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凡事不能盲从,在极少数成就伟大的时刻,信念的价值确实高于生命。虽说余华这样的判断略显绝对,却也不偏不倚地说穿了一点:世间任何生灵,对死亡的恐惧,都是被深深烙印在基因里的。片中女主身患绝症、丧失希望、一心向死,讽刺的是,每当实际的死亡威胁来临时,她又畏畏缩缩、瑟瑟发抖,关键时刻偏偏展示出旺盛的求生欲。罗伯特·麦基在鼎鼎大名的《故事》中说,“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出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由此,不得不怀疑本片自编自导的迈克尔·萨诺斯基,他创作的这个故事和里面的人物,是否有无病呻吟,娇揉做作之嫌。

同是身处绝境,自然地想起《火星救援》这部影片,马特·达蒙饰演的男主因事故被队伍单独遗留在火星废墟之中。认清现实的他,情绪虽也懊恼低落,其人物调性却善于苦中作乐。在观众的见证下,乐观积极的他,补基地、种土豆、修设备,观众为之时而欢呼时而叹息。这理应是2015年最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即便同是持悲观人生态度的主角,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男主,因一个多余的动作引起火灾,使自己的三个不幸的儿子全部罹难,婚姻也同时告破。他从此性格大变,消极到无法面对生活,离开家乡城市,不断地逃离现实。而生活本身却没有抛弃他,侄子、警察、甚至是前妻,纷纷给予他温暖的理解、鼓励和勇气。而就是影片中存在的正、负能量,两者不断摩擦、对撞出的零星火花,让人们隐约洞悉到,男主心底依然渴望着光明。刺穿乌云的第一缕阳光,无论它的能量是多么薄弱,对观众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主人公如果绝对没有希望,如果毫无能力满足其欲望,那么他便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当然,《入侵日》导演为了防止剧情一塌再塌,如死水般令人绝望,的确曾试图在影片进程中适当地制造情绪起伏。比如男主为女主冒着危险找止疼药而引出的动作戏份,还有他倔强地为女主带来了她心心念念的披萨。某些画面确实能使观众沉重的心重新萌生出一丝暖意。可当镜头再次划到女主那如同死灰、负能量爆棚的脸部情绪(露皮塔·尼永奥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演员,这里不是在批评她的表演),犹如一记重锤令观众再次清醒:片中人物实际的变化曲线和成长弧光依旧是那么干瘪和单薄。此时,难免意识到这些暖心,也许是导演灌醉自己后,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罢了。况且,男主作为这所有积极行动的切实发起者,一个在出场时对环境极度恐惧、身处异乡的留学生,为何会义无反顾又笃定地跟随女主去踏上这一趟暗藏未知的凶险旅程,实在是无法感同身受。

《入侵日》虽是系列第三部作品,可依然逃不过作为小制作的穷苦命运。相较于动辄数亿的好莱坞巨制,确实不能拿它们进行纵向比较。即使做不到全方位的优秀,就不拿《电锯惊魂》这种低成本超神作品进行对比,拿《寂静之地1》为榜样,当年前作仅花1700万,做到如此出彩,已经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

逃出绝命镇

两杆大烟枪

电锯惊魂

回过头来,必须得认识到,被大量的经典作品调高了欣赏阈值的观众,对剧本质量的要求也日趋严格。然而,不同类型的影片,观众对其中人物复杂度是有着不同需求的。如激烈到爽感满溢的现代动作片,对人物内心设定和成长曲线的要求就相对宽松,是为了防止复杂的内心刻画冲淡快节奏的精彩动作戏给观众带来的简单愉悦。反之亦然,剧情片中,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洞察,反而又会成为观众所期待的必需品。《入侵日》两头都没讨好,属实可惜。

《寂静之地:入侵日》6700万美元,1.78亿美元票房,差不多堪堪回本,《寂静之地1》1700万制作成本实现了3.35亿营收,差距不可谓不大。现在来看,或许《入侵日》错就错在对电影内容和目标市场全方面的定位失误。希望明年的《寂静之地》第三部正传,能为此系列电影打一个翻身仗吧,即使目前看来,可能性是如此渺茫。


寂静之地:第一天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