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

评分:
6.0 还行

原名:Pina Bausch - Café Müller又名:

分类:纪录片 /  西德  1985 

简介:

更新时间:2016-12-18

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影评:每个盲人都有一双最明亮的眼睛

这篇影评只是单纯自己的一点点粗鄙的看法,对于这样的大师,不得不说万千人也不定有一人能读懂,毕竟大师是孤独的,不过有时候毕竟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万一就有一点点触碰到了些什么,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另外,写的时候距离看已经有一点儿时间,或许有什么记忆错误的地方请多多指出。
最后,如果因这篇随意的小文能结识一些爱现代舞的人儿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小仙女儿
——————我——是——万——能——而——又——乖——巧——的——分——割——线————
每个盲人都有一双最明亮的眼睛
知道皮娜是去年台湾交换的事了,当时两院厅的宣传单上画着皮娜,不自觉的凑近了看,想去却最终没有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看了刘青弋老师的《西方现代舞史纲》,又一次遇见皮娜•鲍什,这个少言寡语的女人。
在看《穆勒咖啡馆》之前就对这个人有莫名的好感,一个德国的现代舞者,必然是一个哲学的舞者。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德国这个国家,记得是雨果说的吧,哪里有可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就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这句话特别适合德国,一个从二战到冷战到现代的德国,不在绝望中倒下,就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所以,德国人给人总是严肃到沉重。哪里有暴虐的独裁主义,哪里就有“哑巴思想家”。比如这个不说话的女人——皮娜。《毛诗序》有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有时候,不能说的话却早就用肢体表现出来了。这就是这个“哑巴哲学家”不说话的原因吧!
终于轮到说说《穆勒咖啡馆》本身了,我只能说我看到了太多的自己,太多被剥了皮的自己,太残忍也太真实。我没有哭,只有震撼。由最初的恐慌(像是我自己一般的认识我)到沉重、脊背发凉的寂寥(对人性的认识鞭辟入里得可怕)。只能说皮娜•鲍什这个女人的确不需要说什么了,因为她已经什么都说了。
一部剧,六个人。作为一个懵懂的女人,想从三个女人开始说起。
其实我记忆最深的、也是给我震撼最大的是那个头戴红色假发、身披大衣、穿着高跟鞋的女人。因为她像极了我,像到我一度惊恐地以为真的我就活在“楚门的世界”里,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却什么都被别人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我还记得当她看到那对情侣互相分离时,女的走向后面的桌子,男的躺在地上,她茫然、无知、惶恐却又无能为力。就只是那一分钟的时间,围着那个男的迷惘而纠结地一圈圈跑着、走着,像极了现在我,常常面对或这或那时,只留下惊恐,而后却是后悔自己的无所作为。忘了谁说的,现在的时代看似选项多了,机会多了,却也多了分面对芸芸的迷惘与不知所措。另一刻带给我的颤栗则来自于当所有人都退去,只剩下她一个时,胆小却充满了激情与兴奋,脱去伪装的面具——大衣和高跟鞋,扭动着自己的身躯——做自己想做的事。既担心别人发现她的真实,又享受这真实带给她的幸福与解脱。有些人,有些事,只能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溶解自己,但那种自由的真实是每个人的渴望吧!然而,这个女人虽然卑微低到地底下,却心中总是想为了什么努力一下,勇敢一下,毕竟是个善良的人儿。她追逐着伴侣中的那个男人时,我从不解到为之哀叹。她太善良,太单纯,以至于只想给个安慰,却弄巧成拙,当时却还不自知。或许也是这样的一次次弄巧成拙,让她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担心弄巧成拙,却也越来越容易弄巧成拙。时间是一个太神奇的东西,当你一直无动于衷并不会有什么,但似乎良心总是过不去,当你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去做什么的时候,却总是选在了一个最尴尬的时刻,就在这个点,所有人就像同时接到了一股电波,把心中的平衡格局打破。最后,这个格局下应该做的事情却在另一个格局下变得格格不入。
不过,我们总以为生活总是不至于让人太绝望了,最后她把她的面具给了别人,她应该解脱了吧。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世界而言,却是一场悲剧。她给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个咖啡馆中最幸福最真实最不沾染社会的人。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在我眼里,咖啡馆里的一切实在是个大悲剧,一个社会的大悲剧。
那个和情侣中女的穿着一样的女子便是皮娜表演的,用皮娜的解释就是那就是皮娜本人,一个孩子,或者说是一个还如孩子一样单纯的女人。她是一个旁观者,甚至我认为她是一个被旁观者。她也曾试图进入大人的世界,但在大人的眼里,孩子就是孩子,未成熟的另类,犹如盲人一样,哪有什么话语权利,但讽刺的是她却是看得最透彻清楚的,关于那对情侣的爱恨情仇,不得不说“旁观者清”,躲在椅子背后的盲人旁观者,但最后却让我揪心,他默默然接受了那红色假发套、大衣,向咖啡馆门口走去。她长大了终于也是要进入到这样的社会中,而无论是他们中的任何哪一个又有什么多大的关系呢?都是一样的无奈、一样的虚伪、疑惑。
最后一个女人就是那对情侣中的那个。记忆最深的便是那个女人轻轻松松将自己的衣服脱去,又穿上,又脱去……皮娜用重复性的动作却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从羞涩到疑惑到最后的释然,肉体不正是最真实的人格的存在,肉体不也是因此世上最美的吗?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美不最后还是以实在的肉体才能孕育而蕴含。何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深深逼仄在所谓的伦理道德中,并以此作为标准不断地批判、批判,殊不知所谓的伦理也不就是一块不断被剪裁的遮羞布吗。只是女人看似被爱情瞎了眼,不过又心想,这也未免太对不起那对情侣一次次的拥抱和固执了吧。有人曾对皮娜•鲍什的重复性抱有质疑,然而我却看到了这对情侣一次次重复背后质的改变,力量的一次次加剧,悬念一次次的叠加,人不就是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学会了放弃和卑微吗?哪有一种拳头的瞬间疼痛能超过普罗米修斯生生世世的重复之痛。
至于那三个男人,情侣作为主角,我却看不起,也不愿多说这个懦弱胆小、屈服于社会的男人,毕竟这在我们生活中实在是太多太多,何时要是没了这些个人,人性的弱点也就少了太多了吧。然而也就是这样的男人却是最强大的直男癌患者,他们总是只能从女人身上来获取所谓的自信,皮娜作为一位女权与自由、平等的妥协者,在剧中可是毫不费力的无尽地喧嚣着、如看跳梁小丑一般漠视着那个男人的咎由自取。
而改变情侣拥抱的便是个规矩的制定者,也是个独裁者,不正是一个个看似文质彬彬的暴力治权者,但暴力却也无力。或许这是德国人独有的一种痛觉,特别是像皮娜•鲍什那样一代人,经历过这些种种历史的运动,看到那个男人让我想起同一时期的作品《绿桌》,现代舞以及现代主义本就是以批判性为主题内容。皮娜•鲍什同样出演过《绿桌》,或许那样一张桌子之间的舞蹈不仅带给观者以刺痛和蹙眉,也同样与其他德国的现代舞大师一起影响了皮娜本人。
而最后一个男人,则是为情侣中的那个女人搬开椅子的男人,瘦弱但执着,但就像电视剧中永远的男二一样,他可以做任何事,但得不到任何什么,我生命中就有一个重要的人像这样,他卑微,任何人可以让他做事,他不会拒绝,也不敢拒绝;他善良又懦弱,不敢争取任何机会,就连本应是自己的也不敢去。你看他,老实巴交,在社会中格格不入,但有时候我又觉得社会中存点儿这样单纯而卑微的人也好,也对,但终究是替他惋惜,替他难过,就这样来一趟,却什么也没有带走,就连一丝丝念想都带不走,不也太悲凉,太凄惨了吗?
关于这部剧的场景设置,着实让我有一种三面墙一面不可缺的感觉。左右两扇门是一种被暴露真实后的逃脱;是无法面对真实的逃脱;也是不得不面对真实后决绝的逃脱。至于后面的旋转门则更为巧妙,门的另一面是所谓的带着面具的“真实世界”,而门的这一面是关于人性那虚无的却是真实存在内心的世界。两者互相联系、纠葛、循环,是引发矛盾冲突的导火索,也是人性和社会性疏离和靠近的唯一途径。而椅子则是一种遮羞布,阻碍真实人性挖掘的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盲人看不到椅子,却看得清人性的善恶,这可谓是活脱脱的一出闹剧。然而我们生活中,不时时处处是场自以为是的闹剧吗?
最后不得不说皮娜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舞蹈剧场”,在于其部分或完全的脱离了舞蹈本身的特性,与其他的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这与她的历史时代性有关,也是她哲学思想的体现。在舞蹈中,我看到了明显的蒙太奇,电影、电视手法的蒙太奇。但把《穆勒咖啡馆》作为一部电影,或许是拍摄的视角问题,亦或是剪辑不够注重舞蹈动态的特殊性,我总以为它缺少了一些电影的性质,也减弱了舞蹈的情感。或许把这个舞蹈剧场放到真实的咖啡馆观看才是一种真正形式的电影,毕竟我以为舞蹈剧场之所以吸引人的一部分就在于现实感与观众的融入性。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给我唯一留下的遗憾吧!
皮娜•鲍什这个盲女人果然是最清晰透彻的大师!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