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制造师

评分:
6.0 还行

原名:Die Schweizermacher又名:The Swissmakers / 瑞士制造者

分类:喜剧 /  瑞士  1978 

简介: 故事发生在瑞士,菲舍尔正处在州立警察的试用期,他的长官博默尔是一位老派严谨的警察

更新时间:2019-03-04

瑞士人制造师影评:Hoi!瑞德 | 瑞士电影 | Die Schweizermacher

之前分享过一篇1935年的瑞士电影,这次来看看比较新近的瑞士电影。于是,这一部电影《瑞士人制造师》就是无论如何绕也绕不过的片子了。这么说是因为它是最近三十年里面票房最高的一部,并且直到如今也是连映不断。在SWI于2016年的一个瑞士电影大调查中,本片被评为1976-2015年间最成功的瑞士电影。
巨大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希望读毕本文,读者心里面会有更明确的答案。俺就在这里先抛砖引玉了。
另外对当代瑞士社会(包括社会问题),瑞士幽默和瑞德口音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Who | 角色群像:苏黎世入籍处警察与申请人的恩怨录
好首先,这电影说了个啥?
80年代末,苏黎世,入籍处警察与申请人们之间的周旋,之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后者努力证明自己,前者或尽一切可能吹毛求疵,或宽宏大量慈悲为怀,取得护照却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明了的事情。
主人公:两位瑞士入籍处便衣警察,他们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审核想要申请瑞士护照的人,并提供决定性意见。考察的点非常繁杂,申请人们则需要努力证明自己妥善融入,值得信赖。其中一位警察 Max Bodmer 非常严苛,甚至会全天跟踪申请人观察他们的行迹并且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爱岗敬业的同时又有些官僚主义;另外一位是新进警员 Moritz Fischer,对待申请人较为宽容,好脾气,挺幽默,屡屡被老警察的龟毛所震惊。
再来一张特写:
配角:申请瑞士护照的人们
1号,意大利籍糕点工,在瑞士居住12年。太太是瑞士意大利语区人(瑞籍),两个学龄小孩。作为家里面的经济担当,他希望获得国籍,有一些保障。意大利的失业率......
2号,德国精神病学专家,Starke博士和太太,在瑞士居住10年。博士希望自己开独立诊所,可是根据瑞士规定,瑞士国籍是独立开业的先决条件。眼看着等了n年又n年,政策没有变化的余地,他终于决定申请入籍。太太也是非常拼,两位一起上语言班,硬是把德国口音给纠正出了瑞士味。但即使这样,似乎还是惊心动魄。
3号,舞蹈演员。父母自她幼年时自南斯拉夫移民到瑞士,本人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瑞士,德语完全本地,工作努力,但是依然无从取得瑞士护照。因为认同吾土,决定入籍(费解?想象一下你在上海长大+假设你非常幸运,托儿所小学中学全走狗屎运能够跟本地小朋友一起玩耍,一直是年级第一,然而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被承认是上海人需要返回河南省参加高考......)。
故事就在这good cop,bad cop,以及他们与护照申请人之间的的交锋中展开。
What | "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却不是空穴来风"
电影的开篇就是瑞士式的冷笑话。
Personen und Handlung sind frei erfunden, Ähnlichkeiten mit tatsächlichen Verhältnissen lassen sich aber nicht ganz ausschliessen.
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却不全是空穴来风(大意)。 —— Die Schweizermacher
纳尼?不按牌理出牌啊,说好的 "本片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系巧合" 呢 —— "Die Personen und die Handlung des Films sind frei erfunden. Etwaige Ähnlichkeiten mit tatsächlichen Begebenheiten wären rein zufällig.“
因为它里面的段子和故事确实不完全是凭空捏的。
关于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导演Rolf Lyssy当时听闻了种种关于移民入籍困难的故事之后取得灵感,决定创作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喜剧。90年代末以前瑞士已经吸收了大量的移民(甚至导演自己的母亲是俄籍犹太人,当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而嫁到瑞士)。外来人口原因林林总总,但是因为入籍政策严苛,因此很多人即使在瑞士居住多年,也无从取得护照。电影正反映了这一状况。
在Lyssy的构想中,Bodmer和Fischer代表了针对移民问题两种长期对立、难以调和的世界观。一方面,和Bodmer持相同立场的人较为顽固死板,认为申请入籍者理应更好地融合。另一方面,以Fischer为代表的人对于移民问题和社会变迁抱有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 —— SWI 2016年对Rolf Lyssy的访谈
电影里展示的移民融入难,入籍更难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有高度的现实性。
首先,说到移民,电影里面的三批移民也非常有当时的代表性。其次,这个入籍难也不是瞎编的。
战后西欧劳动力缺乏,包括德国,瑞士,都有相关的吸收别国蓝领劳动力的政策(称为Gastarbeiter),以补充本地劳力。于是很多意大利土耳其的年轻人就来到了瑞士。当时瑞士不少制造业工厂都依靠这些工人在运转。1号意大利工薪移民,就代表了这一类移民。吸引外国年轻劳力当然能一定程度减轻社会老龄化及人手不够的压力,但是来了之后移民们要生活,甚至过了十几二十年要扎根,二代三代孩子要成为瑞士人,这些都会成为现实问题。说起来这并不只是瑞士的问题,在德国,也有说法叫 "Wir riefen Arbeitskräfte, und es kamen Menschen" (我们想要吸引劳动力,然而来的却是人),就是在说明"当时没想到这些"啊,社会支持不够,导致很多人要么无法融入,形成Parallelgesellschaft 或者 soziale Brennpunkt;要么人家很努力很优秀了却不受社会承认。比如电影里3号南斯拉夫移民第二代,这个舞蹈演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父母亲虽是外国人,自己却从小在瑞士长大,成年,却需要申请通过层层审批, 被警察各种监视。其实在瑞士,不止她这样的移民第二代,就算移民直到第三代依然不能够自动取得国籍(好比,你爷爷辈从东北移民到了上海并且在本地工作了一辈子,你爹妈也是,可是你依然没有上海户口,就这样到了而立之年,别人谈起你还是"哦那个东北人啊",你却连自己是哪个屯的都不知道,囧)。直到最近,才有州通过决议,给这一批(其实想问题做事情完全瑞士化的)移民第二代简化入籍的政策,但是依然有诸多争议,进展艰难。至于2号家庭,德国高知在瑞士,又是一个巨大的槽点。德国高知在瑞士受欢迎,自战时就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战后更是为了职业发展和经济报酬迁居者众多。可是德国高级技术人才们口才太好,太强势有能力,而且在瑞士人眼中还是太直接,多少有些误解;瑞士在德国人眼中文明可爱(包括工资和税率),但很多人会忽略两国的差异,造成失望和误解。政策方面,德国人入籍除了语言天生有优势,其他方面与他国同等待遇。想要对移民心态有更多了解的朋友请戳:彪悍民族在瑞士:大农村、冷漠脸、保守心(2017)。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怎么样,德语区人民之间不管如何微妙,也比与亚洲的文化错位小很多,这是后话了。
"瑞士特性"本色至今不改。
除了申请人角色设定有很多的现实元素以外,瑞士心态也在剧中得到了表现。首先导演很可贵的是告诉我们,"瑞士人都如何如何" 是一个不确切的说法,从两种不同心态的警察身上我们大约可以看到这一点。某种程度上这是导演在提醒观众,虽然为了刻画喜剧效果他使用了脸谱化人物的技巧,但是观众不应当陷于刻板影响中。
于是就在这个基础设定中,导演将"Swissness"的底色却很诚实甚至有些辛辣地表现了出来。比如第一幕就是警局培训中,老警员就告诫年轻同事:我们国家欢迎外国人,甭管是旅游的还是工作的。 但是如果外国人要取得公民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得符合一定的条件。 (用美国的例子来类比就是,拿绿卡和护照的难度应该是两个数量级才行。)
警长:Nennen Sie mir einige Eigenschaften, die wir bei einem Ausländer voraussetzen müssen,damit er Bürger unseres Landes werden kann. Wie sollte er sein?Neutral,fleissig......
请大家总结一下要成为瑞士公民,一个外国人需要满足的特性是啥?中立,勤奋......
众警员:Solid,bescheiden,charakterfest,senkrecht,zuverlässig, einfach, integer, ehrlich, wehrhaft und realistisch.
正派,谦逊,坚毅,正直(我有点不确定senkrecht能不能这么翻),可靠,简朴,高尚,诚实,懂得自卫维护自己权益,脚踏实地......
Emmm, 正派,谦逊,坚毅,正直, 可靠,简朴,高尚,诚实,脚踏实地好像是在形容雅典城邦的理想公民呢。
但是等等,neutral (中立)和 wehrhaft(有自卫决心)是什么鬼?
Neutral:一个瑞士人不应当有极端的观点,应当保持一种谦逊平和的中立态度。Wehrhaft:当自己的国家以及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应当有奋起战斗的觉悟和勇气。
这个简直是《黑塔利亚》里面瑞士阿兵哥角色的生动写照啊!!!我不会头脑发热轻易受别人蛊惑,但是如果你要动我的地盘,前进一步都是武力伺候。
好那么对于移民来说这意味这什么呢?欢乐有爱的意大利人在老警员眼里是:脾气好没有用,靠谱才行。幻想太多,不切实际,憋给我这演戏了!
除了以上这些个性,平日里所有行为也会受到详细考察。
比如老警员会弄个小本本记录:
有没有按照规定丢垃圾?
知道怎么吃奶酪火锅么?
是不是不去参加罢工?呵呵不然你就死定了。
存款多少?给我看存折!
有没有重大疾病(排除可能给社会福利造成负担的任何情况)?
有没有跟形迹可疑的东方人往来?大忌跟苏联人土耳其人走太近啊啧啧。
女的有没有做贤妻良母的觉悟?别跟我讲职业女性。
邻居对你的评价如何?(而且你放心,瑞士邻居大妈早就将你言行举止看在眼里,就等着人来问)
......
大家可能想这太龟毛了吧!然而事实可能远比这个更龟毛。更准确地来说,是更多不确定性。如今在瑞士申请入籍,除了满足居住年限(年年提高),语言达标,还得经过面试。针对这个有辅导班专门学修,但是!你永远也不知道考官从啥角度钻空子当你。比如就有案例说只是因为不知道当地肉店的名字&小卖部的地点&Raclette的来源就惨遭拒绝的(不久以前!不是30年以前!),并且决定权在于市镇和州,而不是联邦政府,所以非常不统一。虽然大家都知道申请困难,做一个天选的优秀公民不是易事,但是若是较为公平透明,地区差异小一些,少一些官僚主义,会减少很多人的痛苦。
What next | 电影上映30年之后,又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瑞士移民比例不断上升,来源更加多元。
一般可以认为,在发达国家,移民规模与入籍选择是有相关关系的。这个好理解,越长久定居,越对本地有文化和经济归属。所以虽然不切题,还是要在这里说一说。右下图可以看到,80年代以后,移民的来源除了经典的德意以外还加入了诸多他国。
根据2017年人口普查,瑞士总居民数为848.4万,其中大约212.6万为外国人(近四分之一)。外国人中,其中德意两国仍是主要来源; 中国籍人士共有约一万七千名左右(即总人口的0.2%),这里面包括了西&藏*申请政#治&避*难#人士,台湾地区同胞等。
护照依然一本难求。
移民并不代表入籍,入籍仍是窄门。请参考第三个小标题。此外,瑞士入籍申请也费用不菲。
总结
最后在看了这么多的故事和刻板印象之后,在了解了诸多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话题之后,不妨让我们依然就事论事,以导演的话做总结。当时上映以后瑞士社会上讨论很多,一些人说这个纯粹是夸大,另外一些人却批评说现实远比电影中更惨烈。针对这个,导演说:希望人们通过这个喜剧,能够对现实有所反思,亦能够减轻不幸者的恐惧和担忧。这是有良知和反思能力的文艺创作者为我们带来的,非常宝贵的一课。真是良苦用心!共勉你我能够往深了看,理性地去反思。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