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年华

评分:
6.0 还行

原名:Нежный возраст又名:Nezhnyy vozrast

分类:剧情 /  俄罗斯  2000 

简介:

更新时间:2018-02-09

柔情年华影评:导演说

影片《柔情年华》是在苏联时代就以《童年过后一百天》闻名于世的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于2000年拍摄的影片,也是他在苏联解体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影片上映后在俄罗斯引起极大关注,报纸、杂志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在这些评论中,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描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新时期的“叶夫盖尼·奥涅金”;有人认为这是导演10多年来的总结;也有人感到失望,认为:索洛维约夫拍了一部社会性影片。不管别人怎么看,索洛维约夫自己认为,他在影片中叙述的事情都是他曾经知道的。
影片《柔情年华》的创意可以说是来自导演儿子的生活实际。一个偶然的机会,儿子向父亲讲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事件和情节引起索洛维约夫的注意。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素材,建议儿子把它写成小说,随后又提议将其改为电影剧本。剧本完成后,索洛维约夫又萌发了自己拍摄的念头。不过资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好在有著名电影导演米哈尔科夫的支持,愿意投资并担当制片人,影片才得以开拍。整个创作过程中儿子德米特里既参与了编剧又担任主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索洛维约夫父子合作的一部影片。
影片很快投入拍摄,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只是德米特里在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时,不愿以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出现于银幕,于是主人公改名为伊万·戈罗莫夫,苏联第一代宇航员戈罗莫夫也就成了伊万的爷爷。
《柔情年华》主要描写苏联时代出生、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故事。可以说,该片延续了索洛维约夫在苏联时代就非常关注的青少年成长的主题,不过在展示青少年成长的同时也揭示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青少年成长的艰难,也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是索洛维约夫创作的永久命题。从《童年过后一百天》到《飞来的白鸽和灰斑鸽》,从《阿萨》到《柔情年华》都是作者对青少年成长的探索和研究,所不同的是,由于影片描写的时代不同,作者的视点和影片的风格也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童年过后一百天》,作者描写了一批中学生在夏令营生活中经历的人生最美好的初恋体验。影片中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伟大的文学名著是孩子们正视生活、锻炼情操的最好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飞来的白鸽和灰斑鸽》,作者再现了战后年代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丑恶现象以及自身所保持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80年代后半期作为前苏联第一部改革作品的《阿萨》则表现了一个想要独立的女孩生活中的两重性及复杂的感情纠葛,其中第一次出现了“俄罗斯新贵”或者说是“黑社会”的形象,也第一次把当时的摇滚乐搬上了银幕。看起来,索洛维约夫的影片似乎不是专为青少年而作,却总是在讲述他们的故事。也许,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脆弱,易产生波动;或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易走弯路,易产生病态心理;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永远体验着初恋的美好憧憬,所以特别引起索洛维约夫的关注。
不过,索洛维约夫影片中的孩子似乎都经受住了考验。《童年过后一百天》的主人公在单相思被拒绝后变得成熟起来,永远记住了那个难忘的夏令营生活。《飞来的白鸽和灰斑鸽》的主人公在一些卑鄙成人的威逼利诱、哄骗和威胁下,毫不示弱,表现了自己的勇敢精神,为日后成为宇航员打下了基础。《阿萨》中的达尼亚尽管接受了比她大得多的情人的爱,但是为了正义,为了替她所喜欢的从事现代音乐的小男孩报仇,竟杀死了情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情感或肉体的痛苦与磨难,最后都做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度过了这个极其危险的年龄段。
《柔情年华》同样是描写未成年孩子的,只是主人公经历的时间跨度大,社会环境复杂。这是苏联解体前后的15年,也是俄罗斯社会变化最大的15年。这15年对一个成长于其间的孩子来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们成长最艰难的时期,是大部分人生活最困难的时期。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
有一篇评论写道:“20世纪最后15年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荒诞离奇、悲剧式的时代,又是超历史的时代。这个时期,在电影中看到的是‘塔兰迪诺’的人物,听到的是‘俄罗斯新贵’的声音。”也许,这句话正是对当时现实的描写。
影片描写主人公从入学到长大成人走入社会的整整15个年头。这15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叶利钦执政的15年。显然,影片主人公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出生,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那么,这三个当权人物交替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主人公在其中成长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影片中,伊万六岁时被爷爷送进学校。上学时期几乎正赶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此,社会上政治、生活、创作的自由同样波及学校。在伊万就读的学校里也开始了自由而没有约束的生活。在历史的转折时刻,在体制变革的年代,在一切自由的口号影响下,孩子们脑子里无帆无舵,亦无皇帝。各人按照各自的性情爱好东奔西跑,左冲右撞,就是不喜欢读书。学生不学,老师难教。在伊万的同学中,只有伊万一个人还在坚持去学校,那是因为他怕爷爷生气。
影片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大的环境(即社会)还是小的环境(即学校),处处体现了俄罗斯社会的动荡不安,人的精神道德的沦丧。难怪一位电影评论家在评论中写道:“索洛维约夫成功地触及了那个时代不让人平静,使人刺痛发痒的,仿佛是难以愈合的伤口。”
作者以俄罗斯三部古典名著的名称为影片叙事的三个标题,分别描写了主人公、他们的父辈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白痴”作为标题之一是指被毁的一代。影片描写了在苏联解体前为少先队员、苏联解体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按导演索洛维约夫的话说:“该片讲述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但与一代人的命运紧紧相连。曾几何时,人们对这些人的看法是:他们喝的是‘可乐’,穿的是名牌,甚至有人称他们是‘幸福’的一代。实际上,这是苏联解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俄罗斯同他们一起走进了21世纪。”导演还说:“这是悲剧式的一代人,其中一部分因为整个社会幻想的破灭,因为可怕的战争和毒品而毁灭。同时这又是在艰难中挣扎存活下来的一代。他们是在与被毁的社会进行秘密而常常是无意识的斗争中能够保持自己的个人尊严及感情的一代,而且有的人能够保持自己,能够爱人和被人爱。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代人呢?”
影片主人公伊万·戈罗莫夫,算得上是比较听话的孩子。然而受当时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潮的侵蚀,在与同学的接触中,他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各种非法或者违纪的活动。如:学校里的恶作剧,校外的偷盗、吸毒。当他开着爷爷的汽车与黑社会打交道,车被黑社会骗走,爷爷因此得病而过世后,他似乎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和责任。
伊万的同学,比他大几岁的达加耶夫,在这帮孩子里最捣蛋,最难缠,最不听话,最令老师头疼,也最胆大,最爱违法。在学校里,他出馊主意,搞恶作剧。在入队仪式上,他搞的恶作剧炸毁了学校的博物馆。为了使新来的年轻女教师难堪,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脱光衣服以示自己的勇敢和出众。当老师批评他时,竟对老师大打出手。在社会上他迫使伊万和他一起偷摩托车,被警察抓住后又与警察勾结在一起。达加耶夫天不怕,地不怕,也许是因为他的姐夫是霸占一方的黑社会头子。不过谁能说他们就不会受惩罚呢?达加耶夫的姐夫和姐姐最终被人谋杀,达加耶夫本人也被学校开除,最后因吸毒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遗憾的是,影片中扮演达加耶夫这一角色的生活中的“达加耶夫”,索洛维约夫儿子的朋友在影片上映后不久被人打死。俄罗斯社会的现实再次证明了影片内容的真实。
影片中的女学生苏波尔托娃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过她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苏波尔托娃不受家庭管教,生活放任自流,最终被人杀害。与苏波尔托娃同居的萨列东,由有钱的父亲养着,整天戴着耳机听音乐,并与黑社会有染。当伊万被人欺负找他帮忙时,他找到的人不但推倒了侮辱伊万的小售货亭主人,还偷走了伊万爷爷的“伏尔加”汽车。同学之中只有不爱说话的尤京是自己退学到动物园找工作养活自己的。
影片正是通过几个少先队员的人生历程及命运构成了对这一代人的概括:他们放任自流,没有思想追求,在混乱的时代,放弃自我,不受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们是被遗忘、被疏忽的一代,在社会变革时期,像是不会游泳的游泳者,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地纳入时代潮流,又随波逐流,成了一批“按社会形成的方式生活的人”。不过,在残酷的挣扎搏斗之后,他们之中有的已经成了能够适应生活的一代人。
作为第二个标题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父辈的责任。“父与子”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传统意义是指父辈与儿辈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我国常用“代沟”来说明这种矛盾。不过,索洛维约夫以“父与子”作为影片一个标题,不是强调父与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说明父辈对子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
影片以伊万头部受伤在医院向心理医生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展开叙事。银幕上主人公讲述自己的一生及过错,银幕外导演在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两个人的叙述构成一个统一体,只不过导演的讲述没有对儿子进行过多的指责或者讽刺,而是以一种怜悯、惋惜,甚至打抱不平的姿态加入儿子的忏悔,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过错负有一定责任。
由此可见,在父与子的关系上,索洛维约夫表现得很有自觉性,他没有太多地指责儿子,相反却意识到作为父辈的一代对孩子们的犯罪所承担的责任。索洛维约夫在回答记者的一次访谈中表示:“是我们把他们推到犯罪的社会,还想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呢?”“他们的犯罪,他们的行为动机,在于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是社会不需要的人……他们的犯罪是社会造成的,要想存活,就要犯罪,因为整个社会都在犯罪。”索洛维约夫不仅指责国家,还指责父辈对孩子犯罪所承担的责任。
影片中孩子父辈的代表人物是伊万和列娜的父母以及萨列东的父亲。伊万的父母是外交官,常年驻外,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那是为了参加他们外交班同学的毕业聚会从国外赶回来的。即使这一次,他们也没有充分关注儿子的生活。列娜的父母也一样,从小把列娜带到巴黎,使她早早接触了西方社会,成了模特,不过,似乎混得也不太好。父辈的另一个代表是萨列东的父亲,这个有着自己作坊的雕塑艺术家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对斯大林时代充满抱怨,对戈尔巴乔夫时代满怀信心。教育年轻人要珍惜得来不易的自由,爱惜天空的太阳,还要求他们要瞄准方向,掌好舵,向前走。看得出来,在这个自由的年代,他如鱼得水,混得不错,因此,话里话外总流露出骄傲和自豪。但是这个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关注,只是时不时给些钱而已。显然,索洛维约夫对他的表现也给予了一定的讽刺。
至于索洛维约夫本人,无论从直义上还是从转义上说,他都是主人公的父亲。他本以为很了解儿子,几乎知道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然而,在偶尔听了儿子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之后,也觉得自己对孩子了解不够,觉得自己对孩子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索洛维约夫不仅指责他人,也指责自己。在拍摄后记中他谈道:“我们以自己的盲目意识把他们推来推去,还把他们中的许多人送到车臣战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作为自己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其他所有软弱无力的各种糊涂想法的代价。”
影片中也有作者敬重的人,那就是伊万的爷爷和奶奶。作者在人物造型上给予他们极大的尊重。伊万的爷爷是苏联第一代飞行员,曾跟奇卡洛夫飞越北极,又为加加林上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然而,这些曾经受人尊重的老将军们在苏联解体后生活怎样呢?他们不被人尊重,甚至被人欺负。索洛维约夫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对这些将军极为不公,他们生活贫穷,无人关心,有的甚至成了无家可归者。他们在生活中被歧视,被欺骗,有的为了生计不得不卖掉住房。他们对现实有看法,却无能为力。伊万爷爷的车被偷之后,只能含恨而死。
这就是父与子的关系,也是父与子的命运。老一辈——主人公的爷爷辈已经无能为力,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父亲一辈各顾自己,对孩子放任不管;儿子一辈呢?按照索洛维约夫的话说,他们是在战斗中成长的一代人,这个战斗并不在于他们是否参加了车臣战争,而是因为他们班的孩子中现在还正常生活着的只有五六个人,其他所有人都完了:死的,疯的,吸毒的。而这一切又都是发生在莫斯科的重要地区——居住着精英和外交官的西南区。不过,影片主人公伊万的命运应该算是不错的,经过痛苦和磨难之后,终于获得了爱情,而且在巴黎举行了婚礼。这也许是索洛维约夫的理想,他要给观众带来一点希望。
以“战争与和平”作为第三个标题描写的是生活环境。“和平”一般指的是社会,战争就是战争。在索洛维约夫的影片中,战争自然是指车臣战争。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车臣战争。因此,车臣战争也就成了许多文艺作品描写的对象。在俄罗斯电影中,有的影片专门表现车臣战争,如《高加索俘虏》、《交通哨卡》等。有的影片中涉及车臣战争。索洛维约夫的影片既然是表现1990年代的生活,必然离不开这个重大事件,更何况影片的主人公正好是派往车臣的一代人。
那么,这场战争带给这一代人的是什么呢?按伊万的话说,就是裹着绷带、坐着轮椅在医院的公园里和走廊上来回徘徊的同伴们,还有因为看错了地图指挥失误而倒在自己人枪下的穿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俄罗斯士兵。索洛维约夫在对待战争的立场上有对车臣民族主义分子的批判,也有对俄罗斯军队的讽刺。但总的立场是否定战争,反对战争。
对和平的叙述,作者也充满了忧虑。看起来俄罗斯的社会也不那么和平。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莫斯科出现的恐怖事件:楼房被炸、地铁爆炸都说明俄罗斯的社会并不安宁。而在索洛维约夫看来,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似乎也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索洛维约夫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只是那些战争还有叫法,这个战争连名都没有,这是活着的一代为自己的生存进行的战争。”主人公短短的、不到20年的经历不仅经过了社会的磨练,也经受了战争的考验。
《柔情年华》描写一代人的成长。从影片的结构来看,如果说开始阶段,主人公如同白痴一样,在社会的变革时期,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违法和犯罪,那么在他当上卡车司机为黑社会运送货物时则是有意识地为生存而奋斗。然而和平地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很难,主人公自始至终询问的“乐土”一词的含义也是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比喻。只是到了最后,主人公在和列娜结婚时,才仿佛懂得了这个词的含义,也仿佛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与和平。不过,这个和平与幸福出现在巴黎,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难道偌大的俄罗斯就真的没有和平与幸福吗?这也许是作者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一种看法。
影片表达了索洛维约夫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索洛维约夫也曾是参与推翻一切、要求自由的积极分子。在一腔热血的推动下,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改革能否成功,带来什么后果很少考虑。直到后来,在看到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国家出现的重重弊端时,不免心里难过,便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感将这一切反映在银幕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反思,也是一个总结;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的总结,对戈尔巴乔夫及叶利钦时代的总结。因为在这两个时期,自由、公开化、外国商品、毒品、战争、贩毒、走私等等都是第一次发生,其正确与否,人们很难辨别。因此,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过渡的时代,一个充满了两个时代交替时所具有的一切新特征的时代。然而,索洛维约夫在把这一时代反映到银幕上时没有“动摇自己的价值标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以诚实的态度讲述这个时代,讲述他在这期间的思考、感受,讲述他知道的、能讲的和想讲的东西。影片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
影片在创作上突出索洛维约夫的一贯特征。首先是表演的自然化。这也许是导演起用非职业演员的结果。据说,在选择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问题上,米哈尔科夫给予了相当大的影响。当索洛维约夫因找不到主要角色的扮演者而着急时,米哈尔科夫的一句话“干吗不让米佳试试”使索洛维约夫下决心起用儿子作为主演,而影片中主人公的其他几位同学,有的也请了米佳生活中的朋友来扮演。这些孩子在银幕上表现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使这部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追求诗意、追求抒情是索洛维约夫电影创作的又一特征。尽管影片是表现俄罗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混乱状况,描写各种新生事物和违法乱纪犯罪行为,但是也有抒情场面:如主人公伊万回忆列娜儿时跳芭蕾的镜头,在动物园观赏天鹅的一场戏,以及巴黎塞纳河的景色。索洛维约夫是一位感情细腻、性格温柔、极富浪漫心理的导演,他初期的作品“爱情三部曲”都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其中无论空间造型,还是人物形象都具有俄罗斯文化的典型特征,给人一种轻松的美感。尤其是作者对俄罗斯大自然美景的再现,如风景优美的庄园、海风吹拂的沙滩、夏天的雷雨以及农村的土路,这些景物和人物纯真的心理一起构成影片抒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在摄影上突出视觉感受,以现实主义手法拍摄的影片透出真实感和抒情感。莫斯科炎热的夏天:空气仿佛在燃烧,热得人似乎透不过气来;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一会儿从窗口飘入屋内,一会儿在空中飘向行人,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战斗的一场戏也很有气派,尽管索洛维约夫从未拍摄过战斗场面,其儿子米佳也从未当过兵。然而老演员卡尔马什的表演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虽然影片表现的社会、战争残酷而无奈,但是影片的摄影及音乐却张扬了人在艰难环境下求生存的生命力。
《柔情年华》描写俄罗斯社会变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实际上也是导演本人对这一时期的总结和告别。正如有人所说,“革命的浪漫主义时期已经结束”,艺术家应该诚实而认真地面对现实。索洛维约夫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他并没有悲观。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丑恶一面,俄罗斯的社会也一样。
可喜的是,索洛维约夫在揭示丑恶、在表现几乎没有丝毫出路之绝望的同时,又给人带来一线希望。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融入了社会。影片结尾,他们在生活中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导演以此告诉人们,只要相信自己的心灵和意志,困难总会过去,未来总是美好的。





柔情年华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