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天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キッズ・リターン又名:勇敢第一名(台) / 浪子回头 / Kids Return

分类:剧情 / 犯罪 / 运动 /  日本  1996 

简介: 小马(金子贤饰)和新志(安藤政信饰)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操场上一起踩辆单车。

更新时间:2021-01-14

坏孩子的天空影评:《坏孩子的天空》这个中文译名真的恰当吗?


一.《KIDS RETURN》还是《坏孩子的天空》?

《坏孩子的天空》——这个译名本身就极其有误导性。无论是出现在电影中的片名《Kids Return》,还是其日文名《キッズ·リターン》,都没有坏孩子与天空的意思。影片标题直白地指出,本片想要表现的,就是孩子们的回归。

不过,从中文翻译的角度来尝试解读“坏孩子”这个字眼,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此翻译的理由不难理解。毕竟影片中的主角,一直游走于社会边缘,被排除于“正规优良”的学校教育之外,最终也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上述的三种状态,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被凝结为一个定义,那就是坏。

然而,这种将孩子们定义为”坏“的做法,好像是影片恰恰想要讽刺的。影片通过情节与镜头语言,表现周遭人物对“坏孩子”的态度与做法。当孩子被定义为”坏“,也就意味着他们被主流的社会区隔与漠视。

还记得这个经典的镜头吗?在片子的开头与结尾,同样的机位,同样的构图。窗户,由左下角到右上角,化为一道倾斜的墙壁,切割开整个画面。在这一头,“好孩子”处于教室中,而那一头,是“坏孩子”新志和小马的操场。教室与操场,教室与天台——封闭与开放的空间,表面上是两种人群所处的不同的物理空间,实则也是他们身处的不同的社会空间。

P1 相似的构图与分隔的空间,也寓意着被区隔的身份

“好孩子”望向“坏孩子”的那一束目光,似乎是两个独立空间的唯一连接。然而,这束目光是被禁止的。下一个镜头中,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出,他们是笨蛋,不要让他们影响到你们,你们需要把他们视作不存在的事物。接着,这束目光从操场中收回,从异类身上收回,重新投向黑板之上,投向象征主流与正常的老师身上。

P2 视线的转移

被区隔所意味着的,最可怕的,可能不是被打压和管教,而是直接被漠视。被当作不存在的事物,意味着被剥夺所有与主流社会群体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但人总是需要温暖的,需要爱的,需要被肯定的。再坏的孩子也是人,这时候他们还能找谁寻求关怀呢?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欺压他人获取自我肯定,还是通过拳击的方式不断胜利获得他人关心,亦或是在黑社会里节节高升受人敬仰?自然都有可能。

孩子们是生来就是坏孩子,还是被定义为”坏孩子“后被区隔与漠视慢慢推着成为了“坏孩子”,亦或”好“与”坏“的标签本身就渗透着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偏见。这不是电影的核心主题,它也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然而,这种视角对常规观念的反叛,透露着对被压制个体内心的关怀,这正是北野武电影的一贯动人之处。

二. Kids:作为身份的孩子

既然片子强调的并非是坏孩子,那它到底又讲述了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孩子们的回归。什么是孩子们?我在看电影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判断人是不是孩子,在主流观念中,要么取决于年龄,即以十八岁为线,要么是所属的环境,即校内的学生。在这个角度下,孩子是一种静态的,固定的身份。那么回归呢?只有某种事物它曾经存在过,也曾经离开过,当它再次出现,才是回归。

由此解读影片,好像影片的主体部分,即对少年时代的回忆,的确可以被阐释为新志与小马等少年少女由孩子身份向大人身份的转变,即孩子身份的离去。正如上文所提,影片对画面内空间的表现,使得区隔出来的独立空间成为了不同社群身份的注脚。同样的,影片也利用人物身处空间的变化,来象征时间的变化和人物身份的转换。

转变的节点是小马和新志接连彻底离开校园空间的时刻。小马离开得早,当他选择彻底加入黑社会后,镜头特写了空空的座位。而新志的离开则更有告别意味,在远景景别中,他最后一次骑车穿过操场,在中间绕了一圈,接着中景表现出他回望校园的眼神,画面切回远景,他离开了学校。而后镜头剪切到他和小马经常去的天台,那里只剩下写着“气弹小子”的卷毯。镜头强调着空间中人物的离场,也由此强调着,他们脱离了校园的空间,不再是学生了,也不再是孩子了。

P3 人物从空间的离场 也是身份的转换

在这个节点之前,影片着重叙述着孩子们的期许。对黑社会,拳击,爱情,相声,对每一项事物,对无限多可能的未来的期许。这似乎也是由年龄决定的,毕竟年龄越小,未来的时间越长,可能性也就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少,也就越少有顾忌,越少有固定的看法,一切都仿佛还可以改变,也可以重来。这似乎也是由所处的环境的险恶程度决定的,毕竟校园内的闹剧最多不过是被打了一顿的丢脸,和进不了成人影院的尴尬。

在这个节点之后,影片转为叙述孩子们的期许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破碎与凋零。从他们所看到之人的遭遇,比如老鹰的退役,拉面小弟背锅。到他们终于亲身经历社会的险恶,经历陷害,嫉妒,经历仇恨,压榨。最终,他们心灵受创,身体残疾,有的甚至永久地失去了生命。

如果将孩子理解为身份,理解为年龄的附属品,似乎这部影片也就被简化为普通的情节剧。从校园到社会,从幼稚到成熟,从希望到绝望,一切都是一个轮回。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这不过是重复述说着老套的道理罢了。

可是如此理解的话,孩子们回归中的“回归”在何处呢?毕竟在回忆结束后,从新志和小马颓废的神态,杂乱的胡茬,狼狈的姿态,都可以看出,他们既不是年龄意义上的孩子,也不是身份意义上的学生了。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在影片中回归呢?

三.Kids Return:孩子们回来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放弃将孩子视作某种身份,也放弃将故事情节视作孩子的存在与离去。以音乐作为线索重新回顾电影的某些情境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片头与结尾处最激动人心的音乐,名字就叫做《Kids Return》——孩子们回来了。这段音乐,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的开头。新志载着小马骑车,镜头跟随着他们,极力地捕捉他们飞驰而过的痕迹,周围的景物都变得模糊。两个人此时的姿态尤其有趣。小马吊儿郎当地坐着,身体极其松弛,时不时向后靠一下,头发随着风向后飘,眼神里无所畏惧。新志则微微附身,全部地力气都放在骑车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

而在操场上,伴随着音乐,他俩肆意地笑闹着,完全不按照标准的姿势骑车,一个倒着站,一个正着坐。小马红色的衣服,在整体灰暗的背景颜色中尤其扎眼。而镜头一旦切到教室的封闭空间中,音乐瞬间变小,镜头中人的神态变得麻木,连所有人衣服的色调也都转为沉暗。

反叛,自在,松弛,另类,不顾危险地向前飞驰,漠视周遭地我行我素。

P4 状态的对比

而后,小马被拳击手打了,消沉了一天,不来上课。当新志下课后,惊喜地看到小马正在铁丝网外向他招手。此时,第三次,音乐响起。新志骑车跟随着小马,小马一边奔跑,一边喊着:“那家伙是拳击手是吧?我会让他好看的。”镜头再一次捕捉着他们的飞速移动,掠过一个个建筑的阴影,穿过大桥,直到小马站立住,镜头的运动停止。小马正对着空气挥舞起自己的拳头,旁边的流浪汉老头笑着(看起来像北野武本人),也一同挥舞着拳头,仿佛在与整个世界搏击。

P5 是北野武吗

第四次音乐响起时,新志正站在拳击场上,被人一次又一次地用拳头击中腹部,当他看起来快无法招架时,他猛地抽拳狠击到对方的脸上。镜头切换,他被击打到地上,又从地上爬起来,挥舞着拳头,再次击倒了敌人。

不服气,不服输,摆出对抗的姿态。

我尝试用词语概括感受,或用句子描述情节,但无疑,语言是失效的。而当音乐响起,当我真正看到少年的每一个眼神与动作,每一次搏击与飞驰,我对孩子与青春的记忆与感知被全部唤醒。

刹那间,电影让“孩子”这个概念超越了静态的身份,进而转化为动态流变的情境,感受,力量,迸发为一刹那的情绪,它扑面而来。

但如果只有这几个情节,影片还会那么动人吗?不会。如果说“孩子”是有关反抗,搏斗,松弛,任性的信念与力量,它终究是刹那的。在绝大多数时刻,电影不留余力地表现着的,还是消磨这种力量的——社会的残忍,日常的庸碌,和时光的逝去。

电影的叙事,一如北野武其他电影般简洁。他不按照传统俗套的经典好莱坞叙事,通过统一的“动机—反应”构建人物的背景与经历。而是直接通过不同形式表现人物自然状态下的细节的动作与神态。然而影片从多样化的人物中,极其精准地捕捉到他们共同的状态,那就是被生活消磨的状态。

不仅仅是失败,失败是社会对于一个事件结果的定论。而是消磨,是整个社会对人漫长绵延,却又融入了生活每个细枝末节的改造。改造到他们适应了规训,内化了规则,最终变得麻木。

最恐怖的是,失败与搓磨的叠加,青春时光永久的流逝,似乎使得满怀未来无限可能的信念,与世界反抗的热血,在成年人眼中,随着孩子的身份一起消失,变成一种可笑的悲哀。正如当新志退出拳击社后还有人继续成为拳王,丈夫死后又有同样的人来搭讪。年轻化身为轮回的诅咒,再美好的希冀与信念早晚一天也会成为昨日黄花。

孩子消失了,不是孩子的身份不见了。而是孩子,作为一种情绪,信念,那种最本真的反抗,独立,永不畏惧,充满期待的状态,最终被压制,被消磨,以至于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液中,化为乌有。

新志和小马好像也是一样的,当他们骑车重新返回了校园,从校外的空间回到校内,我感觉不到任何孩子的气息。小马说:“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空间的一致和人物的变化,只让我感到悲哀,仿佛提醒我,他们曾经也是多么有着生命力和活力的个体,而如今物是人非。

直到。

直到最后一次音乐再次淡淡地响起。直到不再青涩的新志高高地抬起头,喊道:“喂!笨蛋还有人读书吗!”

他腼腆地笑着,问道:

“小马,你说我们的人生完蛋了吗?”

小马也笑着,用另一只手臂拍了一下他。

“笨蛋!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

说完,他们俩又开心地笑了。

电影用一百多分钟表现他们过去意气风发与一败涂地,却只用十几秒钟完成了孩子的回归。

这一刻,孩子,作为一种情绪和信念,从他们的血液中复苏,从被压制,被消磨的状态中复苏。携带着反叛,自在,松弛,另类,重现了不顾危险向前飞驰的画面,唤醒了漠视周遭我行我素的记忆。它超越了身份,跨过了蹉跎,忽视了庸常,不顾一切地从屏幕中再次迸发出来。面对伤感与残忍,面对时光的不可重来,它不服气,不服输,它摆出对抗的姿态。

就此我们才理解了《Kids Return》的真正含义,也明白了为何《坏孩子的天空》忽视了Return这个关键词的不当。因为孩子不是指一种会消逝的身份,而是我们每个人原本拥有但被逐渐消磨的情绪和力量。北野武通过音乐带动情绪,强调人物细节的神态与姿态,瓦解了传统电影通过曲折情节来向观众说教“你一定要保持年轻心态啊!”的方式,而是直接唤醒我们青春时的记忆与感知,在成年人身上,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回来了的时刻。

“小马,你说我们的人生完蛋了吗?”

“笨蛋!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

那一刻我知道,孩子们回来了。


坏孩子的天空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