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安沙泽勒, a great director.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单位下好了后,看了不到15分钟,服役11年的acer笔记本播放的时候,左面的扬声器一直在破音,想当年带有杜比音效的扬声器直接秒杀其他人的惠普,华硕。然而廉颇老矣,不能饭否。尤其是开始高司令驾驶飞机,冲破苍穹的那段,心想等着我买回IPAD 后在看,周一的时候,突然想听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反派影评》的《登月第一人》的节目,想一想需要停车调手机,最后用中国之声代之。
下班后先听了反派的《first man 》听完影片信息后,实在想看,于是"二刷"。
最喜欢的点是配乐,一般影片的配乐都是烘托气氛,辅助观众投入影片,和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而第一人的配乐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还做到了影片叙事的一部分,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女儿去世的时候,配乐是用吉他作为主旋律,这段音乐随性而又有淡淡的忧伤,做到了配乐的基本要求,到了本片的最后登月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旋律,只不过是用弦乐为主调,在辅之打击乐,层次感特别强烈,尤其是阿姆斯特朗那决绝的面目表情,旁边的宇航员懂了,但是没有说破,很明显阿姆斯特朗并不是奔着丰功伟绩去登月的,在同样的旋律下不同的乐器带来了不同的音色,却是一曲同工之妙,因为父亲对于女儿的去世,这份情感是本片的核心和讨论的主题,这2段配乐把主题相连,进而起到了表达剧情核心的作用,大大的赞。
本片所要探讨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导演为什么有欲望去拍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美国代表蓝色星球的最高生产力,登月成功后人类拓展了边界,科技达到了新高度,冷战中处于优势,纳税人的钱没有白花,这些政客,科学家,普通民众等等等等,我的情感最后寄托在了阿姆斯特朗身上,但是阿姆斯特朗并不是为了以上的总总去登月的,而是我就要去登月,别的东西爱咋地咋地,电影交代了2处细节,1影片开始的地方,因为女儿有病,他准备带女儿去加拿大看病,并且推掉了手头的工作,更别提NASA的登月了,2登月之后,有了一段闪回,高司令回想起他抱着女儿看月亮,现在是他站在月亮独自看地球,于是有了月牙形状的蓝地球,超牛逼的镜头,太NB了,好美,在结合剧情,我觉着并不是我为了想念女儿,或者把月亮寄托成女儿的想念,而是高司令去修复自己的内心创伤,是那么一个小的鲜活生命的去世给我造成的巨大创伤,我要自己去弥补,用登月的方式去弥补,这对于我来讲是登月的最大意义,而你们的那些所谓的意义,我不care,而我的创伤你们也永远不懂,即使是我老婆。这就是导演的狠,同样本片并不卖座,奥斯卡仅获得最佳视效。
说到视效,这炉火纯青啊,多有的画面都是为我的叙事服务,在好莱坞这是最基本的行货,《地心引力》已经吹一波了,我就单说宇航员的头盔,虽然是还原历史,包括通信系统的呈现,确实是根据结尾的彩蛋,都是事实,这样的装束我是信服的,所以摄影的光影交错,亮度的变化非常满意。在来看一看《流浪地球》那么亮的光源照的宇航员跟大头娃娃似的,真的是让人分分钟出戏。
本片中还有几处亮点,因为选择了阿姆斯特朗,另一个心中充满对月球的向往的二号宇航员因为变成副手,再得知消息后因为飞行事故牺牲掉了,想一想这不就是想得而不可得吗,还有情绪就是在影响所有社群中的人,所有的社群又组成了社会。最后执行登月的新闻发布会,记者问想带什么,阿姆斯特朗说什么都不带,接下来的宇航员替他解围,说自己要带什么什么,这不仅告诉观众,阿姆斯特朗的登月跟你们的登月是不同的登月,也为后来扔女儿的手链做互文。真实的情况是,阿姆斯特朗带到月球的物品,在NASA的公开文件里是空的,而另外2名航天员的物品都被公开,至于真相是什么,那就是没有真相。而且本片也在讽刺媒体,上街游行的吃瓜群众,比如高司令的妻子从家出来后简短的采访词与见到本人后的无话形成的对比,登月失败后,航天飞船迭代过程中的游行与登月成功后的一边倒,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吃瓜群众一直都在。
最为截止到现在奥斯卡最年轻的导演奖的小金人获得者,《登月第一人》会留在喜欢它的影迷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