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兽:The Gray

评分:
0.0 很差

原名:기생수: 더 그레이又名:

分类:惊悚 /  韩国  2023 

简介:

更新时间:2024-04-11

寄生兽:The Gray影评:网飞化+韩国化的正面典型


韩国版的《寄生兽》是一次非常大幅度的改编,甚至连原作的内核都进行了打破重来的工作,它的内核相当“韩国”。


或许是由于韩国的社会环境所致,韩国电影人普遍倾向于在作品里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批判思想。这样的倾向不止存在于普遍认为的“文艺片”中,即使在类型作品的范围里,我们也能看到相应的隐喻与象征。在韩国导演的操作之下,类型化的故事从基础的类型模板出发,以丰富的手法将其中的各种流程式要素赋予主题性的表意作用。


倾向是共同存在的,决定作品质量的则是完成这一表达的水平:基础功能与升级作用是否吻合,主题表达是否造成了基础功能的不顺畅与违和感,以及非常重要的-----主题表达是否过火了?大部分作品无法跨越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而网飞版本的《寄生兽》则取得了成功。


在日本版中,泉新一与寄生兽的互动构成了内容主体,他们在战斗中逐渐产生了同伴意识,从一开始因为“保命”而别无选择的生理共融与心理携手,逐渐变成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互相保护。在这种交互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而人物则在其中产生存在主义的焦虑和怀疑,从“我究竟是什么”的疑问中走出来,以内心中对友情的感知而明确自我存在,抛开对“是什么”的纠结,以心去认知自我、伙伴、敌人。它是高度内化的作品,聚焦于人物看待自己的方式,其迷茫非常有日本人的特点。


而在韩国版中,对“我是什么”的疑问依然存在,基于心灵的情感体验而引导出明确意志的走向也得到了保留,却与外部社会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性。它想要表达的是集体对个体情感的磨灭,以自己的阵营属性划分个体归属,抹杀了个体以心灵为标准的独有存在性,只有最基本的生物归类的区别,是“生理上的物种”而非“有心有感情的生命”,由此指向了对社会集体的批判。这也是韩国文艺作品的惯常题材,反映了韩国人对政府的愤怒。


因此,在处理寄生兽的时候,韩国版采取了“象征意义化”的改动,寄生兽不再是日本版中的“角色”,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生物”。最明显的便是女主角的寄生兽,它虽然有着“海蒂”的角色名字,却没有太多的刻画表现,甚至独立出场的部分都以动作戏居多。

由此一来,女主角和寄生兽无法达成日常性的情感交流,日本版中双方各自逐渐推进的心灵感受与自我认知,对“物种归属”意识的抛弃,也就以更加“社会性”的形式进行表现了:强调寄生兽与其对应象征的人类在阵营集体上的“抹杀个体”,而非直接展示寄生兽的个体存在。作为寄生兽一派主角的海蒂都如此,其他配角就更谈不上“塑造”。


究其原因,在相当大的篇幅中,韩国版都将寄生兽群体当成了绝对的集体主义存在,以强化自己的社会性主题倾向。它们是集体的完成形态,几乎没有个体感情可言,与女主角等人的对抗就成为了集体对个体的具象。他们的行动以宗教团体作为幌子,这已经暗示了其成员的“邪教感”,所有人仿佛被剥夺了个人意识,对宗教集体存在盲目的信任与归属感,最忠诚而狂热的信仰成为了集体意识的程度体现。而在另一方面,韩国版的社会批判性主题让它必然聚焦于人类内部,展现人类角色在集体化社会中的个体性受压,个体意识与集体归训的纠结,以及相应的结果。这让寄生兽阵营的戏份资源减少,概念化的改动显然非常合理。


在人类一方,作品围绕着“背叛、个体情感、物种阵营”,展开了阶段式的叙事。作为集体阵营而存在的人类是警察与政府组织,它对个体的抹杀得到了非常概念化的符号表现:组织给寄生兽附身者带上的头盔,女领导用它来控制自己被附身的亲人,遮挡人类容貌而屏蔽了自己的亲情感受,这也象征了集体对附身者“人类与寄生兽混合”之个体真容的抹杀,在随后带上头盔的女主角身上得以展开,需要男主角等人去主动“脱下头盔”,战胜集体压制。


而在叙事层面,首先是个人情感对阵营归属的背叛,男主角的妹妹因寄生兽而死,他对女主角必然产生对“寄生兽阵营”的复仇心理。这让他从恐惧之中激发亲情,变得敢于直面寄生兽,体现了个人情感的力量,同时又强调“个体感受”并作用到其对女主角的判断上,因为与女主角其人的接触而逐渐意识到其情感,感受到人类化内心的存在,进而在纠结之后放弃简单阵营划分的复仇,不是对“寄生兽”复仇,而是对“杀死妹妹的个体”复仇。这似乎是对亲情的背叛,实际上却是对“阵营”的背叛,以及对真切情感的“忠诚”。


而在人类阵营的更微观形态--警察组织之中,作品展开了更丰富的内容。叔叔要在警察代表的人类阵营与女主角代表的个体情感归属之中选择,而个体情感又带有逐渐确凿的过程,与前者的纠缠非常细致。对后辈的长辈之情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满足路线,既不需要背叛警察人类阵营,也能拥有个体之情,而选择女主角则需要背叛人类,叔叔一度不愿意放弃前者,即使愈发感觉到后辈的背叛也回避着事实。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一种阵营潜意识之于个体情感的混淆,他需要认清这种牵绊的存在,真正厘清自己的内心。他的选择并没有背叛阵营,后辈才是背叛者,同时也遵从了自己与女主角的亲情心灵,这说明了“听从内心,尊重个体”的绝对意义。


女主角的“阵营背叛与个体情感”与人类世界内部的关联性很强,绝不仅仅是作为人类与寄生兽的结合体,而是针对两方,这也是对“人类内部”之主题倾向性的加强。在她的幼年时期,遵从内心感受,举报了殴打自己的父亲,这是对已然对自己没有爱意输出的对方的个体反抗,却因此被打上了“背叛家庭集体”的标签,进而遭到了社会这一更大集体的排斥,且被母亲将自己与父亲划分在一起,作为“伤痛过往”而一并排斥,个人之于先天阵营的挣脱无能、阵营与个人情感的必然互斥,得到了延展的表现。女主角与寄生兽海蒂的结合,事实上是她在人类世界中受创的对应表现:为了保命的个体本能而无法与人类阵营和谐共处并被攻击,又由于人类的不可消属性而无法融入寄生兽阵营,从一开始就不被接纳,在作品的前半部中始终对双方阵营保持着迷茫和失措,被物种阵营排斥的同时也引出了与叔叔的关系危机,影响到个体情感。


以心灵的情感体验为标准,摆脱对物种阵营的归依,“背叛”阵营而不背叛“心灵”,从前者的“集体一员”成为后者的“绝对个体”,而集体在统一向心力的虚假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重视个体心灵的正确性。男主角在最开始时也要归属于某一集体,与女主角相遇后逐渐走出,而灰色部队的女领导更是如此。她抹杀了自己对被附身亲人的感情,纠结地导向了人类阵营而作为集体的一员。这正是社会对个体的正面抹杀,而叔叔的后辈选择背叛,则是抹杀个体之社会的恶果展示,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齐心统一,创造的只是极度的扭曲而已。


在最后的部分,导演将人类与寄生兽进行了多重的同步对比,强调了最为社会性的主题;真正的“集体主义”其实是不存在的,所谓的“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不过是上层统治者的说辞,以下层平民的牺牲来福利上层的利益,所有物种其实都是对绝对集体的背叛者与对个体自我的忠诚者,区别在于其听从的心灵是正向的情感还是负面的私欲。


由此一来,人类与寄生兽就形成了复杂的内在关系,既存在阵营之间的表面对立,其对立背后又是上层者引领的集体本质之私欲的一致,而下层者则以个体情感为指引,构成彼此之间的跨阵营合作,达到正向的一致。从阵营角度出发,它揭示了人类与寄生兽在统治者层面的极度自私。人类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不顾平民的安全而强行举办音乐节,这是对此前“淡然牺牲警察”的表意延伸。而在寄生兽一方,作品则引出了非常大的变化,首领牧师为了自己在人类社会里的上位,牺牲了所有部下以获取人类的信任。这推翻了寄生兽阵营此前的绝对集体主义作风,本应作为个体信仰集合存在而最为无我的“牧师”形象逆转,证伪的象征意义极大,从而强化了“任何集体都是掩盖个体私欲的虚假存在”这一事实。


而从个体出发,作品也带来了人物组合的对照,人类警察与寄生兽牧师构成了私欲的“跨阵营”关系,人类男主角与女主角则以“情感”的跨阵营组合而与之对应。阵营的本质分界被完全打破,对立的表面是阵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战斗。所有角色都在遵从自己的个体内心,需要明确的只剩下了内心中真正强大的部分,是私欲还是正面情感,通过双方的对战胜负来展示结果。在此前,叔叔和男主角进行了自己对女主角的选择,已经形成了基于真切亲情与友情感受的选择,让“真情”成为了唯一确凿可信的“个体组成阵营”。“背叛”虚伪的“牺牲个体之物种集体”,“忠诚”扎实的“个体真情之集体”。男警察和牧师杀死了叔叔,构成了对立面的“个体私欲之集体”。


而在人物内心的直观选择上,最重要的是女领导。她承载了主题的全阶段表意:自己是被集体主义抹杀个体亲情的存在,停留在对物种阵营的忠诚之上,随后意识到人类阵营的问题,在与男女主角的接触中感受并相信他们的真诚,完成选择的个体化转向,“背叛”物种阵营。作品详细地推进着女领导与男女主角的交互,从完全的对立不信,到中间试图合作却难以彻底放开的犹豫,在男警察和牧师这一“私欲跨阵营组合”谋划之下,己方在真情信任上的暂时弱势,并最终坚定地互相信任。


以女领导为中心,作品也暗中增强了社会批判性的主题。人类警察中有好人与坏人,被社会欺压的底层也有开篇中的消极杀人犯与积极的男主角,对社会的“反映方式”截然不同,决定其人格正邪的是个体而非某种集体化归类的“属性”。这也体现在了寄生兽的阵营之中,女主角身上的海蒂最终拥有了更情感化的状态,而男主角姐姐身上的寄生兽也在被背叛的体验中激发了人性的一面,它们都不再是寄生兽物种属性中“只要呼吸就算生存”的绝对理性存在,从而与男女主角完成了跨物种阵营的个体真情关系。然而,在双方阵营的高阶层之中,统治者却是彻底的“全员私欲化”,没有积极正面的对应角色,只是作为绝对的恶者而被下层的积极者对抗。


由此一来,“阵营”本身就完成了切换,从物种变成了“个体真情的积极下层”对“个体私欲的黑暗上层”的对抗,激发社会中存在希望的部分,洗刷彻底绝望的部分,成为了围绕阶层的现实社会性内容。它们都是比“物种”更加真切的忠实本心之阵营,底层以真情信任为纽带,对抹杀信任而冠以”集体”之名的上层者发起反击,而上层则以利益私欲为连接,因阶层而掌握了“集体领导者”的位置,将集体权力而行私欲,抹杀底层个体性的具体形式正是对其利益的牺牲,甚至眼中全无底层者的存在。


男警察被牧师背叛的结局与女领导和男女主角的互信形成了对比,揭示了后者之于“个体心灵阵营”的确凿性,而男主角与姐姐寄生兽的结局更是有力的表现。姐姐寄生兽激活了内心的个体情感,首次认知到自己对男主角的亏欠,随即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成了赎罪,而男主角对她最后的哭泣也带来了双重的意味,同时包含了对姐姐和该个体寄生兽之死的正面感情,完全基于对方的两层个体性身份,而不再是“无自主意识的物种阵营一员”。


牧师与男警察的互相背叛出于心灵私欲,又以“借助市长身体”的形式打通了寄生兽与人类在高层的物种区别,暗示着双方之私欲集体的不可持续,是内里本质的浅显表现形式。主角们的平民阶层集体则与之对抗,完成了主题表意上的胜利,正面情感的个体形成了真正具有持续性意义的阵营,这也是理想中的积极“集体”,以此推翻由个体私欲组成--现行政府与高阶层主控的--虚伪集体。真正的集体是要尊重所有的弱小个人,而非出于一己私利的利用和抹杀。决战时镜头特意给到了牧师寄生兽的后脑,一方面表明了武器组织外放,制造战斗的紧张感,更是为了展示其大脑的不存在,用来强调双方高层的“抹杀个体意识”。


双方从个体出发,形成正反倾向的真正集体,其分化与对抗程度甚至大于“物种”之别,主题的社会批判性由此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基于上层以集体之名而行的个体抹杀,下层遵从本心,发起反击,阶层的冲突无比剧烈,而这种阶层角度的对抗也正是社会革命,高度对接了韩国的财阀统治与两极化的社会现实。


为了强化这一点,导演最大程度地淡化了寄生兽阵营的作用,即使最后两集中有了寄生兽对抹杀个体之集体的认知建立,展现篇幅却不多,且停留在台词宣讲的程度上。它的重点依然是人类社会,将决战舞台放在了人类的战争英雄纪念馆,镜头反复带到民族英雄的雕像。战斗英雄正是人类社会中的“被抹杀者”,统治者的命令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去战斗和死亡,生命被抹杀,而表面上的国家集体大义不过是对统治者私欲的掩盖,战争的本质动机是为了财阀、工业巨头、政治资本等少数高层者的牟利。而始终将人物定在人类的形态之中,更是对人类社会表意的坚定指向。作品中处于正面的平民人物,所有人都是“战斗英雄”,在自己理应归属并效忠物种集体阵营的错觉之中,为了高层个体的利益而不同形式地“牺牲”,或肉体死亡,或亲人关系与家庭生活破裂,或以片中形式化的“个体意识被抹杀”。


事实上,序幕中被寄生路人的“高阶级之奢靡堕落”,底层男罪犯暴力杀戮所体现的“社会扭曲”,带来了韩国社会在高低两极的同时不堪,而男主角与女主角作为社会边缘人的背景设定也显然带有一种对主流集体的揭示之意。它当然不够深入与具体,在一部以类型化为基础的作品中,却与“类型元素作为主题表达的概念形式”思路相匹配,没有多到干扰,也不至于少到轻飘。


当然,这种侧重服务于主题,也必然地导致了寄生兽部分的塑造弱化。并且,或许是出于篇幅体量与类型化的考虑,导演对人类内部其实也没有做到完全深入。他让男女主角分别面对亲人的寄生兽,这里原本大有可为,最终却只是为了实现“个体情感阵营的打破物种、合而为一”,让“姐姐与寄生兽”对主角完成亲情与愧疚混杂的自我救赎,也让主角对二者同时完成回馈。


事实上,选择情感一方的正面角色们在此前打破了物种阵营集体的虚假性,随之理应面对情感体验本身的真假考验,打破这个维度的虚假性,进一步强调情感对接中“真切把握心灵感受,而非停滞于情感假象”的重要性。男女主角均面对着被附身的亲人,正提供了这层发展的前提。


如上所述,主角之于“物种与个体之迷惑”的开解通过个体情感的确立。而在上述可能性的展开中,这会关联到人物之于“阵营、情感、背叛”的第二阶段表现。男主角和寄生兽化的姐姐正面相对,他已经背叛了人类阵营,此刻又要背叛自己的虚假亲情,因为对方已经不再是姐姐,这意味着他对真正心灵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停留在一种自欺欺人“我姐姐还活着”的迷雾。这个升级带来了心灵表现的再延伸,用“不愿相信与面对的逃避”作为一种消极的内心反应,看上去是在面对情感,实则是对“亲人已死”的悲痛情感之真相的回避,是对此前叔叔对“后辈背叛而友情不存,自己需要背叛阵营”回避的再现,且更加集中于对情感本身的回避。


在女主角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发展可能性。叔叔的选择引出了阵营与个体的背叛和情感选择之结局,这是成片中给到的部分。接下来,作品又能以其被附身而引出下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结局并非真正完美的“面对情感与个体确立”,做到“对真正心灵感受的不背叛”才是。女主角面对着寄生兽化的叔叔,完成上述过程,与海蒂的完美合一也同步地得到实现,落于彻底的非物种之自我生命,海蒂作为“角色”的独立塑造也到了该阶段才必要地出现。


作为此可能性的落点,人物会走出对消极情感的回避。这意味着对女主角的确切而积极情感的消磨,直面消极本身便是拥抱积极,同时引导出对积极情感对象的保护。这是对“真正个体心灵与情感”的忠实,而回避则是对它的背叛,由此将背叛从“阵营”上升到“内心”。
如果达到这个程度,作品应该会更具有思考深度与情感力度,但其基调无疑也会陷入低沉乃至于晦涩的地步,与动作、娱乐为基底的商业化风格并不匹配。出于本土化的主体表达,将寄生兽与人类的并重塑造改为人类为主,再出于商业类型的项目诉求,将主题表达程度和形式拿捏得当。对于网飞的商业片与电视剧作品来说,这种拿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本作完成得相当好。


这种拿捏甚至体现在了本作的结尾处理之上,作为一部大概率获得成功的IP改编作品,本作在商业上承担着系列化的任务,同时也需要更广泛的受容,因此主题也不能过于“尖锐”,以免导致官方的针对与相当数量民众的难以接受。因此,本作最终让男女主角加入灰色部队,这是女领导转变之后的新生统治集体,对应着男主角此前对“堕落”市长的救出,强调了官方组织与明面社会的改良希望,思想上相对光明,又能制造出泉新一与男女主角产生日韩两国程度的互动前提,引出第二部作品的世界观升级。而在主题层面上看,更好的社会形态也可以作为“底层人的社会改良之革命”的正面结果,由女领导和男女主角的携手来完成,并没有强行扭转对现行社会的批判口吻。


从成片而言,韩国版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文本主题系统,落实到执行环节,却吻合了高度商业化的类型片元素。两个阵营的对立承载了背叛与个体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引出了大量的战斗场景,外在的对立不同于日版中人物对寄生兽--看着寄生的手交流,其画面非常强调“自我纠结”--的内部矛盾与厘清,没有那么缓慢与晦涩,主题给战斗场面赋予更多的表意,却不会与之割裂,导致战斗或表意的让步。两个阵营之间的战斗呈现出“对命令的高度服从,对牺牲的绝对漠视”。最典型的是第四集里的大桥一战,长镜头连接起了双方战士的机械向前与轻易死亡,而人类一方的领导则对此漠然以对,只顾着追杀阵营敌人。而男女主角则夹在其中,成为唯一有个体情感与纠结表现的存在。


而在战斗之外,背叛的设计还带来了谍战的元素,而“人类与寄生兽的阵营夹缝与无从选择”,“阵营与情感的无从选择”,以激烈战斗的形式进行呈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突出了纠结的极端程度。这是韩国作品最拿手的人塑造模式,让其内心在极端情境下的极致扭曲,由此产生极强的戏剧效果,甚至有点“狗血”地刺激观感,未免粗暴,却绝对有效。


此外,这样的思路其实也顾及到了预算与内容体量的限制。在漫画原作中,寄生兽的战斗会随着生物的升级而愈发扩大,如果加大寄生兽的戏份,展现女主角与寄生兽的战斗为主,那么就必须逐渐升级场面,否则很难满足内容高潮的需要。这需要更长的铺垫、发展,远超六集的规划体量,同时也显而易见地烧钱。如果转到人类阵营,那么寄生兽技能无需过多升级,也有情绪和谍战等元素提供观感体验,是更加妥帖的选择。


本作导演的代表电影是《釜山行》,其主题走向与表现形式都高度吻合本作,甚至就是《寄生兽》的“同质化作品”。如同很多韩国电影一样,《釜山行》并非只是走血腥与惊吓路线的恐怖片,而是试图创造出引导观众反思的后怕效果,对自身的人性之软弱产生不信任感,并对接到对社会运行状态---非情感,一切付诸于地位压制与暴力反抗---之乱象的主题表现。
随着影片的发展,人性不断地产生新的阶段性希望,并不断地被迅速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强调了一个信息:即使人性本身迸发出了积极的一面,面对更加强大的外力,也根本不足以改变什么。男主角无法抵挡僵尸的啃咬而被同化,其他人也都难逃一死,个人的能动性并不能改变结果。在表面上,这种外力是汹涌的僵尸浪潮,而由于政府和军方的出场,僵尸便带有了对当权者的隐喻,让全片变成了对韩国政府治下民众之无力的表现。


由此,韩国的个体在强力统治之下的弱小与悲惨,在本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你可以发挥你的人性光明,人性本身也绝非彻底的黑暗,但在绝对统治面前,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徒劳挣扎而已。社会乱象固然是由从上到下的全体人的“非情感化”之压制与暴力带来的,但最初的根源,造成底层人被乱像同化,不得不以暴力反抗的,终究还是政府。


具体而言,导演将僵尸浪潮与社会乱象相对应,人们被社会乱象的“同化”,便是活人被僵尸的“撕咬”。而对社会乱象,则给予了”人性的阴暗属性“这一较为熟悉的内在原因。韩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阶层严格固化的话语权高下,重男轻女的话语权高下,集合成了基于地位高下的压制与被压制,而人与人之间更加趋向于平等的情感交流部分,则是在地位高下之”话语权力量“面前处于弱势。


进一步地,话语权高的一方压制劣势者,而劣势者身处于这样一个”力量为尊“的残酷环境之中,自身被上层的力量碾压,也同样在被迫的情况下适应其残酷,变得疯狂,发起暴力的反击,从而带来了全面的混乱状态,任何一方都失去了情感化的内心。在韩国近代的社会发展史上,这样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人性能够展现出的积极一面,也会在整体的大环境下,迅速地被吞噬殆尽,变得毫无意义。


由《釜山行》导演主控的《寄生兽》,作品深度或许略逊,商业与表达的平衡却堪称完美。这一次的网飞无疑选择了最合适的导演,再次展示了自己对韩国市场与创作圈的准确把握。它在韩国的成功当然有“夸大极端化的审美倾向”这一客观层面的契合,也与主观努力和积累密不可分。


寄生兽:The Gray的相关影评

寄生兽:The Gray
248 • 背叛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