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

评分:
6.0 还行

原名:Werk ohne Autor又名: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分类:剧情 /  德国   2018 

简介: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

更新时间:2022-07-08

无主之作影评:《无主之作》:无法超越的象征感和表现力


写在前面:

《无主之作》与大名鼎鼎的《窃听风暴》是同一个导演,这位导演的名字非常得长: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该片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威尼斯电影节提名,金球奖提名。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实力放在大部分年份都有获奖的实力,只是恰巧2019年的竞争对手《寄生虫》实在是过于强大了。

这部影片跟《窃听风暴》有很大的一个相似之处是,随处可见的象征和具有张力的镜头,我从未见过哪部影片能够把这个特点发挥得像《无主之作》这么极致。其中,导演最为擅长的手法是反复,但每一次反复又不尽相同,在剧本情节上和镜头上都能看到这样娴熟的手法。

01 Ich,ich,ich——我,我,我

电影极其强调一点,即自我,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

主角Kurt儿时有一句台词:“或许我不会想去当画家。”而事实上,Kurt在那个时候就展现出来极高的艺术天赋,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孩已经开始画人体画像,还偷偷藏好。但是这一点已经被家人发现,影片中先后通过小姨和母亲的话语交代。

“Ich,ich,ich.”(“我,我,我。”)作为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一次是由Kurt在东德时艺术学院的老师说的,东德艺术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推崇现实主义并且排斥一切超现实形式。毕加索被东德的老师作为反面教材,他抨击了艺术家强调自我的思想,认为艺术家应该始终回归农民,强调群众,反对一切形式的创新创造。“Ich,ich,ich.”老师用很铁不成刚的语气讽刺表达自我的艺术家,劝导学生只能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

这句台词的第二次出现是在老师劝说Kurt留在学校画现实主义墙画,但是Kurt认为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拒绝了老师。老师还是很经典地抱怨了一句:“Ich,ich,ich.”尽管最后Kurt迫于现实压力还是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但是这也为后来的逃离埋下伏笔。


“Ich,ich,ich.”第三次出现于Kurt之口,他在日复一日毫无创造性的墙画中厌倦,虽然他在东德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名望的艺术家,但他毅然决定放弃一切,拜托同伴重新刷白所有的墙画,奔赴西德追寻梦寐以求的艺术。“我,我,我。”这句台词终于以积极的象征出现,Kurt最终无法欺骗本心,转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表达。

第四次出现是Kurt在西德学习艺术时,Antonius教授强调的。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一次,但是其表现的内核是一样的,对于自我的表达和展现。西德教授的那一段台词语义深明:“我是这么理解它们的,就像笛卡尔所理解存在那样,‘我思故我在’,他曾质疑一切,所有事物,所有能产生错觉的事物,欺诈,想象的幻觉。但他之后明白了不管去思考什么,不管由此会产生什么,他把这一不确定性称为:我。”

我是谁?我是什么?Kurt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找到,他抛弃了备受推崇的雕塑和行为艺术,毅然选择了已经被宣判死刑的绘画,因为绘画才是可在他的基因深处的表达方式。

他寻找自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找真实的过程,小姨在儿时在他心中就种下了种子——“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在Kurt给Professor Carl画肖像时就谈到:“为什么一张傻乎乎的业余照片比我的画更加真实呢?几乎没人会喜欢自己的照片,但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的画像,因为照片更真实。”

Kurt开始临摹业余的照片,而使他真正找到自己的灵感原点的,仍然是童年时期懵懂之间,对于真实的探索。电影里两次展现了Kurt童年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方式就仿佛把眼睛当成了摄像机,Kurt抬起一只手对眼前的景物重新对焦。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Kurt抬手是因为小姨被抓走,而小姨曾教诲他:“不要移开眼睛,要凝视真实。”并且在被抓走时还不忘提醒Kurt,“不要移开眼。”年幼的Kurt虽然没有移开眼,但是他也不想看见小姨被眼睁睁地抓走,所以抬手挡住了视线,眼前的景物模糊了。可以说这一次是Kurt意外的发现,而后来Kurt就不断对这一发现进行复现。

Kurt后来对于生活的感悟也与真实相关,他让教授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引其他人发笑的感悟,关于六个数字,如果随机说六个数,那么它们毫无意义。如果说的刚好是彩票的中奖号码,一切就变得真实起来,变得有意义了。

而如今的Kurt回归了他一开始的感悟:眼前所见一定是真实的吗?真实一定清晰吗?当他大胆拿起笔刷刷开清晰的油墨,他的作品才真正开始成为“无主之作”。

后来他在自己的画展上这样回答记者:“真实的,和谐的,真的,只有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每一样真实的内容都是和谐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我要真相。”

02母亲与孩子——生命和艺术的延续

影片中对于Kurt亲生母亲的描绘很简略,而Kurt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又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同时,在这部电影里还展现了母亲对于生命存续的伟大力量。

在Kurt无主之作的创作之中,对他影响很大的是小姨,而最让人诧异的是,他把他和小姨的画像命名为《母亲与孩子》。而当媒体问道:“上面的人是您的母亲和您吗?”Kurt却回答道:“不,这不过是一张业余级别的照片,我无所谓画面里的是谁。其实,如果我不认识她,则会更好,那我就能更好地看到真实的内容。”

所以对于Kurt来说,小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教给了Kurt最早的艺术启蒙,启发Kurt去寻求真实,她虽然很早就被迫害,但是她留给Kurt的影响则是像母亲一样深远的。

所以实际上小姨这个角色是这部电影第一个重要的“母亲”角色。小姨这个人物引导的故事也十分精彩,又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小姨的名字叫做伊丽莎白,电影一开篇就是小姨带领Kurt参观艺术展的片段,展现了全片第一个张力十足的镜头——童年时期的Kurt凝视着一个骷髅雕塑品,这个骷髅艺术品的一些特征展现了这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小男孩是生命,而雕塑是死的,仿佛预示着小姨后来被迫害的命运。而死去的小姨的影响又依然深深影射在幼小的生命上,仿佛是一种母爱影响的延续。

小姨,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在电影中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人物,导演没有明确地指出伊丽莎白是否真的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就算她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也展现了她对于世界远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她仿佛一个极尽疯狂的艺术家,这点在本片开头就展现了,小姨站在一排公交车司机面前,拜托司机同时鸣笛,一片巨大的噪音中,小姨却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在接受生命的洗礼。

这点在影片的结尾由Kurt复现,首尾呼应这一点其实是很多电影都用到的手法,虽然观众很好猜,但是确实是永远经典的手法。Kurt也在停车场中拜托司机,在一片刺耳尖锐的鸣笛声中,仿佛巡游于天外,电影两次都给了旋转的镜头,速度先快后慢,交响乐也是渐强再渐弱。

后面一个片段中,小姨全身一丝不挂在弹钢琴,儿时的Kurt被琴声吸引下楼,看到了这一震惊伦理的场景。接下来小姨对Kurt讲的这一段话可以说直接影响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别把目光移开,绝不要把目光移开,Kurt。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然后小姨按住了一个琴键,展现了一段无人能懂的疯狂艺术家的片段。

“这个音,里面蕴藏了音乐的所有力量,生命的力量,整个宇宙的力量。人们在寻找构成世界的公式,可它就在这里,这里,你听到了吗?倍高音la,现在我知道它了,它能够到处弹奏出来。”

说完这段话后,小姨开始拿着烟灰缸砸桌子,砸自己的头,并且不停向Kurt发问,“听到了吗?”(这个音与影片中的公交车鸣笛声也是一致的)

虽然小姨的行为极尽疯狂,但对Kurt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长大成人的Kurt身上跟小姨有着某些相同的特质。有一个片段是Kurt爬到高大的树冠极目远眺,然后仿佛想到了什么,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向父亲,告诉他:“父亲,你不用担心了,我已经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什么?”父亲问道。

“所有,一切。万物是如何关联的,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所有的一切,世界的公式。我,我不用再担心了,不需要再害怕,我是不可动摇的。”

“真不错。”

“不,父亲,你没明白,你也不用再担心自己了,真的,我不再非成为艺术家不可,我能够去从事任何工作,我将会一直发现真理和真相。”

“替你感到高兴,真的。”

“我必须抓住机会,我必须想办法抓住机会。”

这一大段只有Kurt自己一个人真正能懂的发言,不禁让人联想到小姨,联想到他们都提到的“世界的公式”。这段话也让父亲联想到了他的妹妹,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认为Kurt是与伊丽莎白不同的。

而Kurt的身上虽然总闪过小姨的影子,但是他却是在一步步将高不可攀的艺术,努力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常人能够理解。他终归与小姨不同,他的世界的开口虽小,但是始终连接着他人。

03母性反抗法西斯

因为小姨的疯狂行为,家人带她就医的时候,医生坚持要上报病例。我是看过了电影才知道,原来德国迫害的不只是犹太人,而是所有被“诊断”为无意义的人。而上报后不久,伊丽莎白就被抓走,从此就被不断迫害。

真正宣判她死刑的是Professor Carl,这个片段里面有很多的细节,首先是伊丽莎白一进门就盯着Professor Carl办公室里的钟表,看见了他办公桌上摆的画,一幅油画棒儿童画,露出不屑的一笑,她说:“看得出来你的女儿没有艺术天赋,但是我有一个侄子,他特别有艺术天赋。”

这个细节在未来Kurt进入Professor Carl的办公室时复现了,Kurt进入办公室同样直接盯上了钟表,然后看见那幅儿童画也露出不屑的表情。这里导演通过灵犀般的动作强调了Kurt似乎跟伊丽莎白有相似的艺术天赋和基因。

还有一个细节是直接击崩了Professor Carl的心理防线,小姨在向他求饶的时候声泪俱下地跪下叫他“父亲”,小姨还哭诉说,自己以后一定会生下孩子并把她献给元首。这里不仅体现了,在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因为人口稀缺,母亲的最大作用已经被宣传为“生育工具”。这个细节引申了后面的两条线,一条是Professor Carl的女儿也叫做伊丽莎白,后来伊丽莎白(Carl的女儿)告诉Kurt,大家都直呼其名叫她伊丽莎白,但是她的父亲却不喜欢叫她伊丽莎白,而是叫她艾莉。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小姨声嘶力竭的求饶不仅让Carl觉得这个人毫无意义需要销毁,还给他产生了阴影,甚至于过了三十年后依然看一眼画像就能认出被他判定死刑的伊丽莎白。

第二条是反映了Carl的形象,Carl这个角色就是影片中法西斯的象征,他冷酷无情心狠手辣,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法西斯固执的“纯种血脉”观念,Carl根本不可能让小姨这样被判定为有残缺的人有机会生儿育女,所有被认为是有缺陷的人,在法西斯看来都是被消灭的对象。小姨首先被做了绝育手术,再后来像犹太人一样被关进秘密集中营被毒气杀死。

影片中,这里是一处法西斯对所谓“异类”的迫害,也是第一处母性对于法西斯的反抗,在法西斯的极端压迫下,小姨被剥夺了成为母亲的权力。

后来德国二战战败,作为法西斯的一份子,Professor Carl沦为阶下囚,在牢房中他听到妇女难产的尖叫,他告诉守卫的军官自己是妇产科教授,愿意帮助。他救下的是刚好是俄国军官的女儿。这位俄国军官在审问Carl时曾经质问道,“难道如果我生了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吗?”Carl十分冷血地回答:“在这个地球上,空间有限,资源有限,那么该由谁拥有?有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灭霸的原型是法西斯/手动狗头)

这里Carl救治俄国军官的女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但是这一点跟后来的发展显然不太符合,我在下文会提到。另一种解释就是,失势的法西斯卧薪尝胆式的委曲求全和隐忍,这一点是有依据的,俄国军官在Carl救了自己女儿和外孙后,把Carl当作朋友来对待,并且庇护他帮助他逃避罪行,但是二十多年过后,俄国军官要离开时问Carl二战时他的上司是谁,Carl依然不屈不挠不肯交代,可见在他的心理他始终是法西斯的一员,始终怀有视死如归的归属感。

这一次是影片中难得的一次,法西斯向母性妥协,然而实质上是法西斯向政治的妥协。影片第三次反映母性反抗法西斯,体现在Professor Carl和自己的女儿上。

Carl的女儿,伊丽莎白,和男主相爱了。影片把这一段设置得如此巧合,但是这一切又不像是巧合,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和Kurt,法西斯和“异类”的对抗似乎就注定纠缠在一起。

Carl对Kurt的评价非常主观和毒辣,他在知道自己女儿怀孕了之后,这样对妻子说到,“她的年龄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那个男人,体型瘦弱,性情忧郁,一个因为要擦几层楼就上吊自杀的男人的儿子,我父亲会叫这样的人“孽种”这不是我心中我们后代应该有的基因,我们必须阻止。”在他眼里Kurt就是劣等基因的代表,是不能够承载他的血脉的。

同时这段话还有几个细节,首先Carl知道Kurt的父亲自杀了,说明Carl对Kurt做了详细的调查。然而Kurt的父亲并不是因为不堪擦地的活才自杀的,Kurt的父亲曾经是教师,虽然是党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反对法西斯的人,拒绝为法西斯工作。在德国战败后,他始终无法抹去曾经法西斯党员的身份,渴望得到理解而不得,最终上吊自杀。还有一个细节是,后来Kurt抛下荣华富贵带着伊丽莎白追寻艺术时,由于收入甚微,Carl真的给他找了一份医院擦地的工作,但是真正受不了擦地这份工作的实际上是Carl。Carl在医院经过时,Kurt看见了正准备站起来给岳父打招呼,但是Carl却假装不认识直接走掉了。如此极具讽刺的对比,法西斯瞧不起因为要擦几层楼就自杀的人,其实不肯低头认同他人,认同其他工作的是法西斯,让法西斯如此厌恶和讨厌的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种族认同主义,傲慢的本质上是自卑。

由于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怀上Kurt的孩子,他用谎言唬住Kurt,并给自己的女儿堕胎。他原本料想着堕胎会使得女儿和Kurt逐渐疏远,然而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而且,Carl不仅为自己的女儿堕胎,还破坏了她的宫颈机能,让她怀孕无法超过三个月。伊丽莎白的一段台词一针见血,“因为他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所以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血统。”

这也是上文中,我为什么认为Carl不可能是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才给难产的俄国军官的女儿救治的,为了所谓“种族主义”,他连自己的女儿都能痛下杀手,这样的人只会觉得医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职业,而不会认为医生需要怀有崇高的责任和道德。

二战后的德国,法西斯依然存在着,或许在明面上已经被消灭,可是残存的思想和恶魔依然在暗夜中蛰伏。

这一次,母性又一次被法西斯迫害。

泣不成声的伊丽莎白这样告诉Kurt:“我们没法拥有孩子了,Kurt。你的画作将会成为我们的孩子好吗?”

影片中的两位伊丽莎白,小姨极具艺术天赋,开启Kurt的启蒙,而Kurt的妻子虽然没有艺术的天赋,却是一直默默支持他,愿意跟他从东德逃到西德,愿意为了他忤逆父亲,可以说两位女性的光辉一直在影片中闪耀着。

影片中象征着法西斯的Carl第一次被全面击垮是一次意外,Kurt在寻找创作灵感时,机缘巧合下,将两位凶手和两位受害者放在了同一张画布上——Carl布置清除任务的上司,Carl,Kurt,小姨。

此时,各地在搜查法西斯余党,Carl的上司在蛰伏了近二十年后落网,报纸上赫然印着的“变态杀人犯”仿佛是对于法西斯最好的审判,而还在躲藏的Carl看见这幅画后宛如一只老鼠,惊慌失措急忙逃窜。

黑暗中伊丽莎白身着白衣,光从后面透过的那个场景,在许多影视里都能找到类似的镜头,这里的伊丽莎白,不由得让人想到抱着耶稣的圣母玛利亚。这是一次属于母亲的胜利。

04 细节和后话

一些细节:

Carl是一个很偏执狂的人,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希望别人抽烟喝酒,而影片后段他开始抽烟反映了他在阴暗中躲避搜查的压力巨大。

-演员塞巴斯蒂安·科赫演技特别好,他在《窃听风暴》中演了一个富有才情的反抗斗士,在《无主之作》中饰演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压迫者Carl。

-那个年代的有一些偏见:年轻的艺术家才能有所成就,主角因此隐瞒年龄,30岁还在读书的Kurt遭到岳父Professor Carl的嘲笑

-解释“无主之作”的几句台词特别精彩:

“所以自动拍照机里的证件照也是一个道理?一张没有作者的照片?”“对。”

“随意选择的画报照片,自动拍照机拍摄的证件照,家庭相册里的任意生活照,所有的都被模糊地临摹出来,通过这些照片,具有不可名状的真实的力量,预示着库尔特·巴奈特已经成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的佼佼者,绘画艺术并未消亡,但是,就像他这一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没什么想要讲述的,他摆脱了所有的传统束缚,让艺术不再是传记式的记录,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部无主之作。”

-蒙德里安很抢眼

-影片中把现代艺术讲得特别精彩

-教授脱帽的时候,从不示人的伤口展现在镜头前。

-这一幕酷似电影《模仿游戏》里片尾的场景,特别有张力。

-电影里Kurt从报纸上找到的灵感,酷似漫威logo(手动狗头)

-这里插的一段歌剧特别精彩:“吾王之力,横扫天下,唤醒众志,蓦然威慑,源于永垂不朽之冰魄。”

-这一幕总让人联想到烧图女子

一些有趣小发现:

-我发现很多有精神病角色的电影里都有伊丽莎白这个名字的出现,但不一定是患者,像《风雨哈佛路》里的女主,她的母亲是精神病,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女主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伊丽莎白,因为那她母亲发疯的时候才会这么叫她。

-很多演员在演“动情”这个表情的时候,有一个演法,就是瞳孔高频率左右移动,这个演法在《海上钢琴师》的男二,本片的小姨,《窃听风暴》的主角上都出现过,这个其实挺有难度的,而且需要控制眼睛移动的幅度,《海上钢琴师》的男二瞳孔移动得过于明显,导致整体甚至看起来有点滑稽,而《窃听风暴》的男主和本片的小姨演得就恰到好处。

-笔者非常建议将三部电影《钢琴家》、《无主之作》、《窃听风暴》按照时间顺序观看,这三部电影从德国二战一直讲到了柏林墙倒塌,这样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历史,同时也能有很多体悟。

-法西斯的种族主义让人不免想到另一部电影《千钧一发》里,基因就是每个人的简历的荒诞。

一些后话:

-这部电影总体上看,叙述特征是平淡的,娓娓道来的,但是该片却在同类型的电影里一骑绝尘。平淡叙事的电影,我们这里拿两部经典电影来比较,一部是名著改编的《故园风雨后》(2008版),一部是94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驾驶我的车》。这两部电影也都是平淡叙事的类型,但是均被《无主之作》在全方位碾压。

《故园风雨后》致命伤是它让观众昏昏欲睡,然而它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又特别drama,整个故事展开得宛如复古版《小时代》,男男女女仿佛长了恋爱脑莫名其妙坠入爱河,又在宗教压迫下无病呻吟地撕逼。然而就是这样抓马的故事依然没法摆脱沉闷感和无聊感,与导演朱利安的另一部作品《成为简奥斯汀》一比,不免让人觉得质量下滑。

《驾驶我的车》本身是一部挺出色的电影,只可惜跟《无主之作》一比就高下立判。这两部电影都是三个小时的大部头,村上春树的文学本身就有些晦涩难懂,原著里又有很多对于契柯夫的引用,甚至于是从契柯夫的作品里提取了内核。滨口龙介拍这部电影,做到的是相当程度地完成了村上春树的作品,但是表现上就仿佛一个三连套娃。《驾驶我的车》里也有很多的隐喻和象征,但都晦涩难懂,云里雾里,几段重要的对话虽然把台词写得极为漂亮,不免有浑水摸鱼故作高深之嫌。整部影片就像是经过加密通话,用形式主义包裹契柯夫的内核,算是学院派的颅内高潮。

当然我们还可以拿94届奥斯卡大热门《犬之力》来比较,《犬之力》跟《驾驶我的车》都是学院派的推崇对象,不过个人认为《犬之力》的表现还不及《驾驶我的车》,因此就不再冗述。

对比之下,《无主之作》的剧情就设置的极为漂亮,小高潮不断,三个小时的大部头也不会引人生厌,同时就是它的象征和隐喻都极为准确明了,它需要观众用心思考观察,却不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无主之作》三个小时内包罗的内容十分庞大,不像《驾驶我的车》表现的内容那么集中,对观众比较有挑战性的就是理清《无主之作》整条贯穿的线——即主人公是如何完成“无主之作”的,而完成它的条件和前提,是从主角儿时就埋下的,草蛇灰线穿越了很长的历史最终才得以成型。这其中包含了战争,政治,艺术,亲情,爱情……只有在经历了这些之后,主角才最终能够完成“无主之作”。

微信公众号:从半途出发


无主之作的相关影评

无主之作
S.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