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

评分:
6.0 还行

原名:Werk ohne Autor又名: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分类:剧情 /  德国   2018 

简介: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

更新时间:2019-10-13

无主之作影评:“太简单的事情”

青年画家对爱人表达爱意,说的是,“你太美了,这甚至不那么浪漫,因为爱上你是再件太简单的事情。”这句话可以算作打开这部电影的钥匙: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浪漫”,而是“太简单”的自然而然。青年初到西德,接受现代艺术的指导,来到一个和先前接受的教育全然不同的艺术世界,进行创新,进行尝试,明明已让旁人惊讶不已,而观看的教授,脸上的表情从期待转向平淡,不做评判,而是诉说自己的故事——在此之前,包括画面中的主角,青年画家,包括他的同学们,朋友们,都不懂得为何这位教授固执地只用羊毡与脂肪创作,也从不摘下头顶上的帽子——战争年代,他是一名领航员,在一次轰炸任务中,飞机坠毁,他被鞑靼村民(本来是他的敌人)救起,鞑靼人尽自己所能,用脂肪敷在头顶,帮他止血,用羊毡裹住身子,抵御严寒……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虽然他本可以声泪俱下,饱含着激情,复述记忆中每一个细节,强调这个故事对自己的艺术观有多大震撼(毕竟,在此之间,他从没想过投身艺术);他只是把故事说完,然后离开,脱帽致敬。很少有人能看到他脱帽,他的头顶有战争留下的伤痕,不可磨灭,也不可忽视。如果说他不在意,无视了这道伤疤,无视了这段记忆,这段历史,不可能一直戴着帽子。学生们之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个女学生,很性感,想要看他摘下帽子是什么样,于是引诱他,可他哪怕到床上,都不愿意摘下。”但如果说他很在意,在意得不得了,他不会放任毛毡与油脂一次又一次旧事重提,更不可能以脱帽的形式向青年表明认可——他仿佛在说:别灰心,你还不够好,但你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正在接近艺术。教授所做的,所坚持的,是反复用脂肪与毛毡刺激自己,审视自己,哪怕多数人其实是不懂的,很难明白他往一个房间的角落堆积油脂有什么意义可言(教授第一次出场时,周围人透着玻璃,看他做这件事,觉得不解,也有人觉得无聊)。当然,自从我们了解教授的过去之后,我们自然会对他的执着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可以理解教授,这个艺术创作者,为什么执著于此,这对他有什么意义,创作的最初动机……的确可以了解很多。这种了解,当然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作品为何由这样的一个人创作出来,而不是其他人,我们寻找到了意义所在,并且是直觉上的唯一意义。就像青年取得教授赏识的那句话:“我想到了乐透,乐透奖,当我随口捏造六个数字,它们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如果这六个数字是乐透奖的号码,这几个数字忽然就美妙起来了。”教授的回忆,正是隐藏在六个数字背后的乐透奖。此奖专属于教授一人。影片结尾,青年举办画展,获得成功,他的作品是基于“我”的,背后也当然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乐透。然而,在记者询问时,他对一切明确指向他过往经历的疑问都模糊化应对,并且拒绝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此时,正如教授一样,他也用一顶帽子盖住了伤口,不肯旁人窥见。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他要抹除作品中的某一个我(属于他自己的“我”),而去期待着与六个数字存有共鸣的一切“我”。他做到了忠于自己的内心,诚实地绘画,但他并不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掏出来给别人看。只属于自己,不是艺术,只是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是纯粹,纯粹并且超越私有。
就像离开故乡以前,在东德所绘画的那些作品,线条刚劲,色彩鲜艳,很有风格,但不能称为艺术。假使这些不是青年绘画的,假使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内心最深处就充满了如此家国情怀,充满了刚烈的线条与迸发的精神力量,鲜艳的色彩,将其作为作品的起点,将它画出来,我们该如何界定它就成了问题。在很久以前,我看不起一切宣传画作,我觉得宣传画矫揉造作,千篇一律,苍白无力,令人恶心,那种反感现在说来似乎大逆不道,但无可否认,当时就有如此情绪。我真正放弃这类偏见,具体在什么时候已经忘了,也许是某天,真的细细端详了某幅七十年代宣传画作本身,感受到线条的力量感,色彩运用恰到好处的时候,一下子就开窍了。我依旧承认,连着上面的标语一起看,一起欣赏,还是会觉得艺术上的别扭;但单纯地看画作本身,那种脱胎自苏联二三十年代现代艺术的笔法依旧让我感动,简洁,明了。于是,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问题就在标语上:我并不是说标语是错误的,对它有什么意见,我不对标语内容做任何评价,那是政治家做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标语本身意味着一种限制,这种限制将使得艺术向外延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青年在面对记者时回答,言无不尽,知无不言,说得越多,对自己的画作限制也就越多,他的话语就成为了昔日在东德厌恶不已的宣传话语,画作也就只能变成流水线作业。甚至他作画的方式明明也和流水线那么像:临摹照片,然后用刷子刷满画纸,让画面具有朦胧感。如果对一幅震撼人心的画作进行唯一而且权威的诠释,哪怕诠释人是画家自身,都是对画作不负责任的损害。我不相信电影中被艺术家们嘲笑,被任一个有思想的人嘲笑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自一开始就是嘲讽对象——我更宁愿相信,这种流派被嘲笑,始于它接受了唯一的诠释道路,自此,活力丧失。不止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又爱又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有一切古典派,拉斐尔、达芬奇,甚至我们熟知的某些现代派,毕加索、杜尚……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博物馆里单一的解说词,这幅画在我们眼中就不复有惊奇。从这个意义上,我很能理解为什么现代艺术仿佛总试图让人摸不着头脑——摸不着头脑就对了,提供无数条路给你走,至少在当前,短时间内,还不会有人新开辟一条权威的路。越是为了含义争吵,越是面红耳赤,就意味着体验的多元化,意味着艺术的多元。当然,这是必经之路,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解释的速度会加快,文化极权(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的脚步也愈加急促。电影结尾,艺术品展览刚刚结束,就有记者拿着话筒,在画作前介绍青年画家。刚开始,一幅裸体女人,不合适;旁边,纳粹军官,不合适;第三幅,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合适了,可以读了。记者脑海中固有的东西已经在看到画作的一瞬间进行了筛选,知道何者合适,何者不合适——这种文化偏见,意识形态,和任何形式的艺术管制都没有本质区别。
这篇影评并不打算染指更多内容,一部分原因是我累了懒得写;一部分是影片太长,内容颇多,不好编排;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打算把影评推荐给我一个朋友看,并且推荐她这部电影,过多讨论必然剧透,这个原因最重要。不过,还有关于艺术的一个问题,我想前文没有解释清楚:如果说个人体验完全是私人的,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以下这点,什么都能是艺术,艺术家的身份也就因此而模糊化了。正如热门影评所说(我受他启发),产生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影片没有说清楚什么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也没有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懂。我推测,这个和主角先前接受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训练有关,表现手法……这当然是有门槛的,可惜我不知道门槛在哪。当然,更难的,依旧是那件“太简单”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然后忘掉自己。

无主之作的相关影评

无主之作
S.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