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角奈恩苏克是18世纪一位印度细密画大师。“细密画”是印度绘画中极重要的艺术形式,由波斯传入鼎盛时期的莫卧儿王朝,这种画类似中国工笔画,以极绵密的笔触、鲜艳的颜料绘成,无尽精致、灵韵生动。本片以一种复刻的艺术史考证精神,让观众看到一位伟大的画家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灵感,并将那些具灵性的场景描绘出来。
土耳其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曾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如此描写细密画画家:“无论是调色、装饰页缘、编排书页、选择题材、勾勒脸孔,描绘纷乱的战争及狩猎场景,刻画野兽、苏丹、船舰、马匹、战士及情侣,没有像我那样专精地把灵魂的诗歌融入绘画中……”这与影片中奈恩苏克的父亲带领家人祈祷时的话语是神似的:“神坐在我们的笔尖上,她如赞助人一般一时兴起雇用了你,她养育了我们。你为她而画,受其帮助而画。只要你心中的渴望在生长,她总会将手借给你的心灵。我们的神是树木,滋养了我们一家。”这种谦逊的态度好像古希腊的柏拉图,将诗人灵感的泉涌全归于诗神的馈赠。
奈恩苏克的传记作者曾说:“追寻一位印度古代画家的生命踪迹,就像跟随激流中一豆陶灯。”由于资料匮乏,人们通常只能从创作者的作品中撷取吉光片羽。影片导演阿米特·杜塔没有用传统的传记片方式来追逐这位画家的奇闻异事。他采取一种极少见的做法:根据奈恩苏克画作上人物、景物,参考历史,尽量在大银幕上复原画中体现的那一瞬间历史时刻的状态。导演安排那些穿上古代衣装、在古老的建筑里穿行的人物做一种“静默”的表演,他们按照奈恩苏克的画来做动作,然后再与画作相对比。
譬如奈恩苏克在18世纪40年代到达印度 贾斯罗达(Jasrota),他在一个贵族家里看到了一场舞蹈,影片里就用仪式化的表演展示了这场舞蹈,随后便银幕呈现奈恩苏克根据这舞蹈创作的细密画。他看见贵族与仆人们打猎,几个仆人像话剧舞台的人物一样动作夸张地端了兵器出来,然后根据绘画的样式定住不动,随后银幕照例呈现造型一样的画作——比现实更精美,好像这画是比实情更活灵活现。
2009年,导演阿米特·杜塔曾凭《男人的女人》(The Man’s Woman and Other Stories)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特别奖(Venice Horizons Award - Special Mention)。2010年,他的《奈恩苏克》再次入围地平线单元。他以艺术电影的先锋精神还原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时代氛围,很奇特地未曾令形式对内容喧宾夺主,反而让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古意,随着静心复刻的历史细节、随着一幅幅精美的细密画由几百年前的历史中探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