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

评分:
6.0 还行

原名:Patton又名:铁血将军巴顿 / Patton: A Salute to a Rebel / Patton: Lust for Glory

分类:剧情 / 传记 / 战争 /  美国  1970 

简介: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

更新时间:2015-09-26

巴顿将军影评:一个16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如何在20世纪媒介环境前败下阵来

要描述《巴顿将军》在电影史中的地位是件有点困难的事。这部由科波拉导演,投资浩大,制作豪华,分了上下场的大部头传记片,在1971年的奥斯卡曾一举斩获七个小金人(虽然男主角乔治•斯科特和他扮演的角色一样桀骜不驯,拒绝领奖),但在电影类专业书籍中的提及频率并不是那么高,名气好像都赶不上《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这样的非主流片子。如果不是最近想要找些关于二战的影片来看看,而且对《甲方乙方》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这部名字本身就不太吸引人的《巴顿将军》都快被遗忘在我片单的灰堆角落里了。

好吧,这部电影讲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乔治•巴顿(1885-1945)将军这个人(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是一部标准的传记片。而且跟天朝盛产的讲述某某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县委书记宣传片一样,都从某种程度上宣扬了一种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

不过稍微有点阅片量的网友都能得出以下结论:人家美帝的主旋律片子从来不会把人拍得跟神似的,半点缺点没有,全是正面、高大、积极的形象。这部片子里的巴顿将军,作为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四星上将,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有各种人性弱点甚至黑暗面,而且还不小——他是一个嗜血战争狂魔,喜欢辱骂甚至殴打士兵,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惜无谓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誉,被称为“血胆老爹”。

除此以外,他每天阅读圣经,跪地祈祷,但是满嘴脏话,而且相信轮回,并且认为自己曾经参加过两千多年前的迦太基战争,曾经在拿破仑麾下带兵打仗。他会写诗,而且是16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是美国陆军最有钱的军官之一,他的常设命令是:永远进攻,永不防守。他认为,专业军人只有一种恰当的死法,就是死于最后一场战争,最后一场战役的最后一发子弹——结果自己却死于1945年12月21日的一场车祸,尽管电影结尾非常挽尊地让他在一场牛车车祸中幸免于难。(相比之下,同为二战传记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显得很客观。)

好了,现在进入正题。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让人瞬间想起了高中政治课……)是巴顿和其他二战著名人物——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蒙哥马利还是隆美尔之间的矛盾么?是巴顿和纳粹之间的矛盾么?还是形而上一点,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么?

我认为《巴顿将军》的主要矛盾,是巴顿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整个环境的矛盾(从这点来说,此片和《霸王别姬》有一种深层的契合性)。而且,具体来说,这个矛盾是巴顿和他所处的整个媒介环境的矛盾。

为什么是媒介环境呢?以及,什么是媒介环境呢?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如此大面积的地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被调动到这场战争中,除了武器科技、交通科技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在远古的口语传播时代,战争常常局限在几个城邦,或者少数几个国家之间。这主要是受限于信息传播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落后。马拉松的起源讲的就是在公元前490年希波战争中,雅典人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派飞毛腿战士菲迪皮茨以徒步奔跑的方式跑回雅典城下报信,结果把飞毛腿累死了。

试想一下,报告胜利消息这个任务,放到现代社会,即使不用现在的网络科技,就算是二战时期已经非常成熟的电报技术,也是瞬间秒达。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被大大缩短了,而且还同时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如果不是无线电波可以被任一设备截取,估计二战中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大成本来设计密码和破译密码了。

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的无线电技术使得时间被大大缩短,空间也被大大压缩,军事将领们的决策可以做得更快,也就可以做得更多,这就导致了战争的规模不可避免地扩大开来。试想,如果没有无线电,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的领导人,商量一件小事情,就算坐飞机来回跑,也得谈上几个月。靠这种效率,发动一场邪恶的世界级反人类战争起码也得十几年,说不定早就胎死腹中了。

而二战中同样繁盛起来的其他媒介,尤其是报纸和电影,更是对于调动广大民众以各种形式参与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播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几个欧洲国家的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共同生活了很久,一直相处甚欢。结果突然有一天一份报纸来到这个小岛,告诉居民们原来他们所处的国家已经开战很久了。于是一场远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就这样通过一份报纸蔓延到了这个小岛上。

是的,对于二战时期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除了自己所处的区域经历的炮火以外,战争更多的是存在于报纸里,或者是在电影院上映的新闻片里。一个美国西部的农民尽管可能一辈子连一个日本人都没见过,但却并不妨碍他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本人咬牙切齿。战争,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大规模战争,更多的是活在普通人所接触的媒介环境里。

这样一来,战争就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了。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你不光得会带兵打仗,还得会国际政治、外交措辞、政府公关、公众演讲、应对媒体……还得塑造个人形象。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血胆老爹巴顿是一步步走向没落的,一场硬战过后,他扇了一个哭鼻子士兵的耳光,结果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艾森豪威尔直接一纸命令发来,让他向所有士兵、媒体、民众道歉。这件事情的舆论发酵居然还使得他在诺曼底登陆中直接被架空,成了虚头将军。期间,他发表了一场非正式演说,因为在罗列同盟国成员时忘了提到俄国,又引起了一场舆论讨伐。巴顿的师弟兼下属布莱德雷,后来反而成为了巴顿的上司,更多地是因为他比巴顿更善于为人处事,而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

是的,战争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了。说好听点,这是对一个军事将领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验,说难听点,打仗也不再是打仗了。

其他事情难道不是一样吗?A不再是A了,B也不再是B了。A表面上变成了A’,实际上变成了C或者D甚至是Y。《娱乐至死》里谈到过电视媒介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尼克松曾经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结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自从选民能在电视上看到候选人的长相以后,他在竞选演讲中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的颜值更重要。

今年北京青戏节上有一个瑞士话剧《舞台假日》,讲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是如何被资本腐蚀的。其中有一个比方,一个大妈给舞蹈房擦洗地板,结果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屁股是多么漂亮,于是她就一边擦地一边看自己的屁股,一边擦地一边看自己的屁股,陶醉于自己的翘臀不能自拔。请问:这样的擦地还叫擦地吗?

当艺术不再是为了创造和分享美,而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获得赞助商的支持,增加个人知名度从而提高广告代言费,或者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从而获得更高的票房或者演出收入……这件事还叫艺术吗?

当上大学不光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个漂亮的绩点,多争取几次出国交流的机会,拓展人脉关系,谈一场恋爱,通过社团活动和实习增加简历份量,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这件事还叫上学吗?

当手段变得比目的还要重要,当X不再是X,我们的生活还是生活吗?

巴顿将军的相关影评

巴顿将军
samee • .
巴顿将军
苏隰 •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