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

评分:
0.0 很差

原名:逆行人生又名:Upstream

分类:剧情 /  中国大陆  2025 

简介: 曾经意气风发的高志垒(徐峥 饰)在生活的重压下,中年“失速”偏离了原本的生活轨迹

更新时间:2024-09-03

逆行人生影评:《逆行人生》结局高志垒重回大厂那一刻,骑手的苦难再次升级


还未上映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受到了很多的批评。

一方面,是国内观众对于现实主义普遍缺乏信任,毕竟它实在小众了,而且表达和揭露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甚至悬在空中。

另一方面,是一些流量自媒体仅通过预告和海报,就急于对这部电影下定义,导致观众被负面情绪裹挟,带着偏见去评价。

那么,我是如何看待这部影片的呢?

首先,我很感谢徐峥对底层群体的关注,让人们对外卖小哥有了更深的认同和理解,促进不同群体间的和谐。

实诚地说,前半段我看得还是比较有代入感,能够和电影中的角色所共情。

但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尤其是到了结尾,故事就变得既幼稚、又诡异,主题基调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于是一部本来可以很优秀的电影,就这样又成了千篇一律的无聊笑话。

坠入谷底的大厂精英

高志垒是一个大厂程序员,兢兢业业,安分守己,一连干了十几年;

他也是一位有功之臣,带领算法团队研发出了很多系统,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大家有目共睹。

但职场没有功劳苦劳的情理,只有该淘汰的年龄。

学历再高,履历再好,年纪大了加班通不了宵,就不是一个好员工。

所以公司的人力系统,给高志垒判了“应当辞退”的死刑。

这套人力系统,正是当初高志垒带人研发的,属于是回旋镖打到了自己头上。

高志垒在高位买房,妻子是家庭主妇,女儿要入读国际学校,刚好又在理财上踩雷,身上存款无几。现在收入一停,每月1万五的房贷就成了大问题。

他投了很多简历,全是杳无音讯,唯一参与的一场面试,还是是人事姑娘把78年的他看成了98年,才错误地邀请了他。

他找了两个月,仍旧一无所获。

偶然间,他听到外卖小哥大山说一个月能挣一万多,也有了送外卖的想法。

过去的他看不起这份工作,但如今的他走投无路,饥不择食。

在大山的帮助下,高志垒送起了外卖。

做惯了办公室的精英,比其它人更难适应外卖的幸苦,所以他送的很艰难。

他的艰难主要在于三点:不熟悉路况,商家出餐慢,保安的阻拦。

他缺乏经验,只知道硬送,经常超时被罚款。

更可怕的是客户的差评。一个差评罚款100,多攒几个差评,一天辛苦劳动的价值瞬间归零。

高志垒常常会遇到不讲理的客户,比如客户填错地址导致他浪费大量时间,比如客户要求他下去的时候带走垃圾,比如有的客户电话永远也打不通……

很多时候,明明是客户那边的问题,高志垒只是稍微抱怨几句,就引来了差评和投诉。

他每天都忙到没时间吃饭,收入却在站点排名垫底。

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心理的委屈更加难以消解。

一天,他接了一个送花的订单,为了节省时间,他替客户垫了花钱,没想到对方提供的地址难找无比。

越是焦急,就越是只能在地址周围打转,而客户无间断的催促,更叫他心烦意乱。

痛苦的事情没能等来结果,因为客户嫌他送的太慢,取消了订单。

于是,他不仅白丢了钱,浪费了时间,还再次被平台记上一笔,经历三重打击。

他崩溃了,把花一下又一下地砸在墙壁上,发泄心中累计的不满。

他太累了,想放弃,但辞工的文字短信一直停在编辑框里,没有发送出去。

他想到了自己的困境,摆在他眼前的,是父亲的治疗费,女儿国际学校的学费,逾期的昂贵房贷……

他好像没得选。

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心态,如今的高志垒,必须在这条路上死抠到底,才能从困境中逃脱出来。

于是他不再赌气,也没有机械地工作,而是开始正视自己和大山他们的差距,思考如何让这份工作干的更加顺畅。

他不嫌麻烦,请教了很多同事,并付诸行动,业绩有了很明显的提升,终于在这个行业步入正轨。

而透过主角的工作,我们也看到了复杂的人情社会。

比如给保安塞烟,就不会阻拦你进小区;给商家一点小礼物,给你的订单就会快一点,并跑出来送到你的手上……

这是社会上生存必备的人情技巧,是坐在写字楼敲代码不容易感受到的。

剧情到这里其实都还好,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外卖员接单和送餐的流程,场景也很写实,明显主创团队做过一定的调研和了解。

之前也有某位女明星拍摄过相同题材的作品。

只是她视频里的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所有人都陌生的另一个宇宙背景里,是一位彻底的外行用她贫瘠的认知去臆想的产物。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一个导演在拍某个题材前,愿意去打听这个题材的信息,都已经算得上优点了。

徐峥的这部电影确实比她好很多,但还远算不上优秀,它不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本质上还是说教意味很浓的12+童话。

高志垒能够接受现实,在困境中成长,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份精神很宝贵——但很遗憾,对于真实的生活,它仍然是脆弱的,经不起一点风浪。

骑手困境的根源

电影前部分拍的挺好,让人对外卖员更加共情。

可到了后半部分,辛酸转为励志的时候,我并没有被这种氛围带动,反而觉得无聊至极,昏昏欲睡。

有人认为把社会的各种雷都集中到高志垒这一个中产身上,有点不太真实;我倒还能够理解,用一个具体的人,来承载这些现实的苦痛经历,能够为电影省去大量的时间篇幅,是保持节奏紧凑基础上能完成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我最遗憾的部分,是电影对外卖员这一群体苦难的根源,剖析得还不够。

一个常规的节奏线,是揭露外卖员悲剧生活的现象,然后在结尾深层次去分析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

但你发现了没有,高志垒作为外卖员,所经历的苦痛和委屈,基本都来自不讲理的客户和难缠的保安。

在整个外卖行业的规则下,存在四大玩家:商家、骑手、买家、平台。

其中,骑手属于最弱势的一方,其它三方都能拿捏住骑手的痛点。

商家可以出餐慢,让骑手未很难按时送达,这样客户会痛恨他,平台也会扒他的皮。

但商家开店是为了挣钱的,他自己也要保证出单的效率,完全犯不着贴钱去跟骑手过不去,那等于是把自己也一起坑了。

那造成他们困境的是客户吗?

确实在电影里高志垒受到的委屈,基本都来自不讲理的客户。

但你想过没有,在四个主要的玩家中,买家是唯一付出真金白银的,是由他们掏钱来养活另外三个玩家的。

虽然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客户,但一味地把责任归结在买家身上,让唯一花钱的来背锅,很没道理。

整个系统中,最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平台。

电影确实也提到了这一点,是在单王大黑和同事矛盾的桥段中。大家觉得他送的太快了,这样大家后面都会很难做。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钥匙,利用人物间的矛盾来揭开深层次的东西。

但我失望了,失望至极。

电影的叙事并没有对平台算法的问题进行延申,而是点到为止,把更多的篇幅都给了大黑的个人经历身上。

讲他为什么不接受转单,讲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渲染温情无可厚非,但这不应该是这部电影要做的事。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格局可以大一点,去追溯骑手苦难的根源,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煽情上。

现实生活中,平台对骑手的剥削有两部分:

一是控制收入;

二是转移风险。

在收入上面,平台通过算法,把每个骑手的收入都锁定在了一个区间值,饿不死,但也别想得到体面的回报,让你活下去的目的,也是为了长期地服务平台。

当有一批人的效率明显提高后,那么平台为了保持这个区间值,就会降低每一单的佣金,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你只配拿到这个区间的回报。

比如骑手一天平均跑30单,收入是300元,有的骑手为了挣更多的钱,决定一天跑60单,以为这样就能挣600块。

当这样想的骑手多了,这就不会是一件好事了。

系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临时更改系统,导致现在骑手跑60单,收入依旧只有300块。

更可怕的是,系统会把60单当作是常规、甚至是最低的标准,来考核所有的外卖员,如果你还是按照过去30单的标准,就会被判定不合格而遭淘汰。

这个最低标准,还会随着努力的骑手更多,而无上限地提升。

所以形成了“越努力,越辛苦”的死局,本来稍微努力就能够得着的回报,会需要骑手拼尽生命才能实现。

这个游戏规则早就注定了,外卖员努力至死,都得不到理想的体面生活,至少,绝无可能支撑大城市的房贷。

这也是电影中大家对大黑不满的原因。

他们才是真正的骑手,没有高志垒那样的大起大落,他们的悲剧是一种永恒的固态:付出着最高的代价,拿着最低的回报,却往往还承担着最高的风险。

这个风险不是客户带来的,而是平台为了吸引客户单方面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但是违背规则的代价,却被转移给了骑手和客户。

还记得不久前某保安杀害一外卖员的新闻吗?

他们在矛盾的起因上,其实对错很难区分。他们都有自己的初衷,有自己的立场,彼此身不由己。

保安的接到的任务就是拦住骑手,而平台给骑手的要求是在规定时间内送达。

保安的规定手册上,不会写“快超时的骑手可以网开一面”这一条。

平台也不会因为骑手被保安为难导致超时,而免于罚款。

就像电影里外卖站的站长,他在当保安队长的时候,责任是拦住一切外卖员绝不让他们进去;

现在做了外卖站的站长,他给手下的宗旨是不要管保安的阻拦,直接往里冲。

不同环境下的人,就是会有不同的标准答案。

矛盾的产生,本质上是不同系统之间的碰撞,除非处在这个系统中的一线工作者,放弃履行他的岗位职责。

缓解这种碰撞,应该是系统和系统之间应该去协调处理的问题,可它们却不约而同地玩起了躲猫猫,把难题交给了权限最低、回报最少的一线工作者,任由他们相互埋怨、武斗、厮杀。

那些外卖员和保安、客户之间的“血海深仇”,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虽然这种恶性案件都有了审判结果,但可惜都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压根就不是私人恩怨。

很遗憾,无论发生多少恶性案件,也无论最后是如何审判收场,这些问题还会继续存在,保安、客户和骑手之间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

逃不出的谷底,只会进一步下跌

分析到此,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显得很讽刺了。

它并未把骑手苦难的根源说出来,而是用肤浅的励志,来为骑手的苦难,制造一个虚伪的解药。

就好像只要骑手足够努力,足够拼命,人人都能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

我很讨厌这种敷衍煽情的叙事结构,因为它里面藏满了虚情假意,挤走了本属于真相的位置。

还是说回骑手风险的那个话题。

电影里叙述了两场车祸,当事人分别是老抠和高志垒。

老抠被轿车撞飞,外卖洒满一地,他在马路上不停翻滚,头离大货车只差了几厘米。

老抠受了惊吓,也落下伤,但他还是执着要送完剩下的外卖。

高志垒花了很大功夫,答应接替他的工作,才勉强把他劝进了医院。

可老抠并没有真正接受治疗,而是选择接受肇事司机1.5万赔偿的私了。

然后当轮到高志垒遇到车祸的时候,他也做了和老抠一样的选择。

这次没有人帮他,也没人劝他,就这么带着血把外卖送进了吵闹的酒吧。

电影对两位角色不顾安危也要完成工作的行为,是积极赞许的态度。

这个安排令我感到十分不适。

分享我身边的一个故事吧。

我有一位朋友A,他被摩托车撞了。

撞击发生的那一刻,小A没有痛感,能够站起来,并自由走动。

他不要求任何补偿,也没有让司机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而是站起身,告诉司机他没事,大方地挥手告别。

真的没事吗?

一周后,他的腿很痛很痛,掀开裤脚,发现流了很多血。

小A一开始还侥幸觉得能好起来,后面却痛到实在受不了,被家里人送进了医院。

县城的医院技术水平有限,解决不了他的伤势,又被转移到了市里的大医院。

医生说里面被撞出了血,只是没有流出来,还好没有不算特别晚,否则可能面临瘫痪。目前需要住院做手术。

为此,他的家人们从单位请假,轮流去照顾他。

如果我没有知道上面这个事情还好,但我就是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

而现在我告诉了你,你还会觉得出车祸后仍不顾安危地去送外卖,是一件很励志的好事吗?

确实,电影里的老抠,攒到了给孩子治疗白血病的钱,和妻子一起注视着女儿被推进手术室。

高志垒也成为了单王,这个月的房贷有了着落。

但这两个事件完全可以有另外两种结局:

车祸导致高志垒双腿被撞出了淤血,他却不顾疼痛地继续剧烈劳动,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最终双腿截肢;

大货车没有及时刹住,轮胎从老抠的脑袋上碾压过去,最终他的妻子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丈夫。

但它发生在电影里,电影一切的剧情走向都是由导演控制的,他为了励志,当然会刻意选择好的结局,把不好的忽略掉。

就像是某些三流写手为了证明自己理念的正确性,会故意把一个概率极低的可能,当作是故事里角色做某件事的必然走向,然后告诉读者,这个角色正是因为XXX,所以才XXX,可放在现实中它明明更可能是YYY。

现实不会遵照剧本进行,它从不会对踩高压线的人特殊关照,更不会因为你很努力就放你一码。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曾经一个月内目睹了外卖员的三起车祸,四起武斗。

他们都很拼,但也正是因为太拼了,才会遭此劫难。

我知道,我太知道了,很多骑手为了挣钱,很难完全保证自己的行驶安全,他们为了完成KPI,确实可能会做出和主角一样的选择。

但电影作为承载创作者思想的载体,很容易影响观众的认知,直白点说就是误导观众,尤其是这类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

我希望所有人记住:被车撞倒或撞飞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做检查,这是最理智的决策,也利益最大化的唯一路径,因为它能救你的命。

至于所谓的“单王”名号,和那两千多的现金,真的没有比一个外卖员的命,更加值钱。

电影所谓的励志,不仅是一个虚假的谎言,更充斥着对骑手生命的藐视。

电影里的老抠和高志垒,在导演的安排下,当然可以没事。

现实中的诸位,拿自己身体如此开玩笑,面对的可能就是昏迷,是截肢,是血肉横飞,是命丧现场。

而这样的案例,我们生活中数不胜数,电影却把这种风险概率相当大的事情,当作了励志,配上激昂爽快的BGM,直白说,就是对“苦难”的娱乐化。

影片结尾,高志垒带着一家人,搬进了小房子。

而他写的路路通程序,正被平台背后公司的高层所关注。

手下的人,给这位高层介绍了这款小程序,以及高志垒的工作履历。

似乎高志垒的价值终于再次认可,很快他就能拾回曾经体面的精英生活。

就好像一个备受磨难的人,终于度过了他的考验,迎来了幸福的果实。

可这种美好根本经不起思考,只要稍微一想,你会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恐怖故事。

高志垒是变得更好了,但他的骑手同事们,日子必定会过的更加艰难。

路路通这款小程序,只有在仅一小部分人使用的时候,对这部分人有帮助。

但当所有的骑手,都能通过他节省大量的通勤时间,更顺畅送到客户手中后,那么平台一定会很大程度再次降低每一单的跑腿费。

这不是说可能,而是绝对、必然、彻底的走向,就像一只饥饿的猛兽,看到了他最爱的猎物,会毫不怜悯地冲过去那样,这是条件反射,也是基因本能。

在这个游戏中,骑手是纯粹的工具,系统不可能会让他们那么轻松的,所以他们的总收入还是会回到那个固定值,工作强度却远大于过去。

任何轻松获利的事情,只能被平台和资本独享。

于是,大黑呕心沥血标记的路线图,被高志垒写成了小程序,又回到了压榨他们的平台控制者手里,成了一根新的鞭子,抽打他们时更方便使力。

最终,无论是大黑的同伴还是他自己,都没有半点变好,生活处境反而再次降级。

这样看来,大黑还是自私一点好,这样他起码还能让自己过的舒坦一点,还不至于把所有骑手都害了一遍。

没有足够魄力,不要碰这个题材

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弊病,导致它基本没有从头贯彻到结局的思想主题。

它是一部讲外卖员的电影,但是故事却并没有忠实地从一位普通的外卖员视角去切入,而是刻画了一位大厂精英。

这样的设定其实很尴尬。

主角可以是大山,可以是大黑,可以是老抠,甚至可以是高志垒以外的任何人,但他偏偏就不应该是高志垒,甚至他都不应该存在于这部电影里。

大厂精英,和一线骑手,本就是属性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

他们虽然都是工薪阶层,但在社会阶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很奇怪怎样的人,才会把完全格格不入的两类群体,联想到一个圈子里。

现在他们被强行融合在了一起,那么这部电影的受众又是谁?

外卖员?我相信外卖小哥会很肯定地告诉你,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位同事会在上海有套学区房,孩子在国际学校读书;

大厂精英?不好意思,大厂的资深程序员,哪怕过的再惨,最多就是降薪去小公司,或者自己创业、接单做程序,随便做什么都肯定送外卖好。

请记住,平台的程序是他们写的,算法规则是他们设定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外卖员卖命到死,也只是一个笑话,除了维持活着,什么都改变不了。

那么以他们的阅历,还会觉得励志这种东西,会出现在送外卖这件事上吗?

真的太玄幻了。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想“包罗万象”,尽可能多得扩大受众,让更多人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可惜,导演的实力和勇气,并没有跟上他的野心。

他想让每个阶层的人看了都能共鸣,结果变成了每个阶层的人看了都感到陌生。

我其实也很明白如果拍的太过于写实,那么它可能没法在影线上映。

可问题是既然选择拍了这么一部讲诉外卖员的电影,就应该拍的真诚、客观、胆大一点。

因为外卖员这个群体,无论怎样讲故事,只要是跟现实题材稍微挂点钩,都绝无可能避开平台不谈,因为它是外卖员困境的直接和间接制造者。

如果不想这样拍,其实可以不用选外卖员。

底层群体那么多,可以拍环卫工、可以拍灵活就业者、可以拍找工作被骗的求职者、可以拍摆摊的小贩……

明明那么多的现实题材,为什么偏偏想不开去碰外卖员呢?


逆行人生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