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

评分:
6.0 还行

原名:Puncture又名:绝对逆袭(台)

分类:剧情 /  美国  2011 

简介:

更新时间:2019-06-13

穿孔影评:昂贵的保护

医护人员被注射针头意外扎伤,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暴露危险,因此染病的案例在全世界都非常多,每一件都非常让人心痛不甘。病人在注射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难以预料、难以控制的身体反应(弹起、挣扎之类的),因此仅仅让医护人员小心操作是无济于事的。戴手套也挡不住针头。事先打疫苗也不能对付所有的病。真正有效的预防方法是使用设计得更安全的注射针具,比如那种针头可以自动回缩的,或者有巧妙设计的套盒让针头不暴露出来的。

2011年有一个美国电影叫《Puncture(刺穿)》,讲的是在安全针头推广过程中的一个诉讼案件。案子的一边是因针头意外扎伤感染艾滋病而死的护士,和因为她而发明了一种安全针头的一位工程师和企业家;另一边是不肯把新的安全针头推广到全美各大医院的势力:已经占据大半针头市场的企业巨头,和一种医院联合起来搞的“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组织”(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 简称GPO)。电影里这个案子的原型是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简称RTI)诉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简称BD)案,RTI是发明了新型安全针头的小企业,BD则是垄断了美国70%针具市场的医疗器械巨头。案件起始于1998年,庭外和解于2004年。电影里得到授权,用了几个律师的真名——最后帮原告RTI达成极为有利的和解条件的律师还本人亲自出镜,演了他自己,原被告双方公司则没有用真名。
在美国,新型安全针头其实最早在1980年代末期就被发明出来了。但它要进入市场主要有三个阻碍:
第一,因为生产成本,它比旧款的针头贵一点儿,医院不愿意买。
第二,它会挤占现有的医疗器械巨头(比如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BD)的市场。那BD自己也去做安全针头,或者干脆把专利买了来生产呢?这就回到第一点,安全针头的生产成本更高(还得算上研发成本),卖高价医院又不愿意买,所以BD会觉得做这种转向有风险、不划算。何况真要改也许整个生产线都得改,没有外力逼迫企业一般不会愿意干这种事,即使它是对的,能救很多人命。
第三,美国医院为了增加谈判优势(比如方便杀价),一般是联合起来组织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GPO)来采购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时间长了,这种GPO就变成了一种门槛很高的“俱乐部”,企业巨头和大医院高层选出的代表在里面玩,会有各种默契(或各种形式的贿赂、回扣等),小企业、新进者想进入就很难。拿不到GPO的订单,产品就不可能大规模进入医院。
这三者结合起来,结局就是安全针头发明出来也没用。因为会因它利益受损的势力很庞大,所以推广阻力就无限大。
那会因安全针头得益的人呢?对,希望在他们身上。一线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这类职业暴露的受害者,从来没有放弃过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努力。1980年代已经有医护人员自己组织的研究证实比起可避免的操作失误,不安全针具才是造成针刺事故的主因。之后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并提出来。
在跟RTI诉BD案差不多同时的1998年4月13日,《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Chronicle)刊登了一篇深度报道文章:《疫情在毁灭护理人员/数千人死于通过针刺感染的疾病》(Epidemic Ravages Caregivers / Thousands die from diseases contracted through needle sticks),里面引用了很多采访和数据,因职业暴露受害的医护人员站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文章估算出在全美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此类事故发生,指出它们怎样给一线医护人员带来了极高的危险和痛苦,并耗费了大量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
文章发出了声色俱厉的质疑:
“但这一切本不该发生的。配置了简单安全装置的针头——通常每支的制作成本只比普通针头多几分钱——至少10年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即使在这个国家技术最先进的医疗机构里,医护人员也基本用不上它们。”
这篇报道影响很大,直接促使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Ted" Kennedy)参议员牵头提出了一项新立法:《针刺安全和预防法案》(Needlestick safety and prevention act)。法案在2000年11月6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法案的内容主要是要求雇主——也就是医院——建立有效预防针刺事故的计划、参考一线员工的意见、并设立对事故的追踪机制。也就是说,医院有责任为员工采购市场上现有的最安全的针具,来有效预防针刺事故类的职业暴露伤害。
法案生效后,更多宣传普及安全针具知识、促进立法实施的社会组织也建立起来。同时安全针具问题也引发了其他对GPO内部腐败的质疑,更多媒体报道跟进,最终引出国会对GPO的调查,以及GPO的改革。
开始于1998年的RTI诉BD案当时没能上庭。2004年,在《针刺安全和预防法案》实施之后,案子由休斯敦的传奇律师马克•兰尼尔(William Mark Lanier)促成庭外和解,BD付出1亿5000万美元,基本等于输了官司。但最初接这个案子的律师,也就是《刺穿》电影的主角迈克•魏斯(Michael David Weiss)没有看到这天。他在1999年10月2日因服用药物过量意外死亡。电影里很明白地暗示他是被杀的,但因为没有证据(魏斯本人有吸毒史),没有启动谋杀调查。
关于这个电影其实还有一点儿可以说的。电影看似是只讲了一个案子,但其实涉及了混在一起的两件事。一个是医务工作者被针头扎伤的职业暴露问题,另一个则是针管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导致的感染问题。
在1960年代以前,医疗机构使用的针具通常是玻璃制品,可进行消毒并重复使用。但当时的消毒并不能彻底杀灭所有病原体——比如乙肝病毒,而这就是一次性针具出现的原因。当时接下这个挑战的正是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BD靠一次性针具成为市值超过20亿美元的医疗器械巨头。但BD并没有继续前进。它的工程师同样在1980年代就发明了更安全的针头,但并未投入大规模生产。相反,BD为了应对外国(主要是日本)企业的竞争威胁,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让针头更锋利上——这还加剧了意外针刺事故的致命性。BD也没有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即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物资短缺的缘故,一次性针具被大量违规重复使用。而因为塑料的一次性针具比玻璃制品更难被消毒,所以感染问题再次出现,并愈演愈烈。这个其实不算是企业的责任。不过,创新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新的安全针头可以防止意外扎伤,而且更难重复使用。当然,更贵的新针头对物资短缺的国家的困境是雪上加霜——这更多的是国际援助方面要去解决的。
再后来就是电影里的故事了。现在,由于立法和政府监管的跟进,市场作出回应,BD也已改变了发展策略和方向,生产并向全世界推销更安全的针具。
“刺穿”,大概讲的是针头扎破皮肤的恐怖,也是黎明刺破黑暗的光亮。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