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玛根大桥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he Bridge at Remagen又名:决战雷马根大桥 / 莱茵大桥 / 铁桥保卫战

分类:剧情 / 动作 / 战争 /  美国  1969 

简介:

更新时间:2017-09-01

雷玛根大桥影评:美国二战电影《雷玛根大桥》老片新看

今年(2017)六月份,美国发行了电影《雷玛根大桥》的首个蓝光版本,据称是限量3000张的版本。蓝光配置比较简单,花絮只有一条预告片和电影原声,电影原声还是在BD碟片以外独立存在的。正片蓝光的画质还可以。



这部电影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刘晓庆主持的一个《世界电影之林》的电视节目里知道的,很清楚的记得当时介绍《雷玛根大桥》时,选取的主要片段就是德国少年独自与美军对峙并被打死的场景。第一次完整看到这部电影就是在DVD时代了。

本片导演吉勒明是英国人,除了这部《雷玛根大桥》,还导演过老K十分喜欢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其他的还有两部金刚和一部坦娅·罗伯茨的《森林女王》。时光网上导演的人名翻译的不对。



■ 人物角色的虚构与真实。
□ 德军
01.Major Kreuger 克鲁格少校
这位克鲁格少校是影片的二号角色,也是导演刻意塑造的二战末期,德军中顽强优秀的中下层军官之楷模,但是厌战与恪尽职守在这个年轻的德军下层军官身上矛盾的存在并对立着,下场也是刻意设计的极其悲惨。
影片中盟军一线官兵表现的也是一个个的消极被动与冲锋陷阵的矛盾冲突体,吊儿郎当不耐烦,殴打上级军官,外加在战场上攫取德军士兵尸体上的手表、望远镜,甚至是丝巾,可最后还是会冲向德军的炮火。这样鲜明的角色设计,人为刻意的痕迹很严重,说白了,感觉有点儿假。
再有影片把驻守雷玛根大桥的这个少校,设计成了涉嫌参与720刺杀希特勒的克鲁格元帅的儿子:
这样设计似乎可以加重主要人物的悲剧色彩和矛盾表现,但是最后的感觉却是更假了一些而已。
正像有的网友说的:
--有点故意搞平衡的意思。盟军将领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德军将领是个爱护百姓的人道主义者。--
这样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上的刻意明显的平衡,显然是简单粗暴了一些,这个算是本片最明显的缺点之一了。
而实际上,在网上查不到德军元帅克鲁格儿子的相关信息,亲属方面WIKI上只介绍说其有一个兄弟:
还是据WIKI给出的资料,当时德军实际负责守卫雷玛根大桥的是一名叫做Hans Scheller的少校,却没有查到进一步的具体资料和个人照片。
有一点比较迷惑,就是目前网上很多关于电影《雷玛根大桥》的介绍中,都把克鲁格少校给说成了布莱恩少校,豆瓣和百度亦是如此:

老K找遍本片的演职员表,无论是演员真名还是剧中角色名,都没有布莱恩这个名字,而且克鲁格少校是一名德国军官,布莱恩Bryan,习惯的感觉上是一个很美国化的名字。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可能,本文后面会提到这部电影是有原著的,或许原著中的德军少校叫布莱恩?但上面截图的百度和豆瓣可都是在说电影啊,所以这基本又是一个网上以讹传讹的例子,或许根本就不是传讹,而仅仅就是漫天过海的、随意的搬砖造成的以讹复讹吧。

02.Captain Schmidt 斯密特上尉
这个德军上尉倒是有真实来源的,据WIKI其原型是Hauptmann WilliBratge,在豆瓣本片的介绍中也有一段对应的文字:
--战后许多年,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布拉特吉老师—当年的大桥守卫者威廉·布拉特吉上尉独自徘徊在桥头残留的双塔下,长时间的沉思。--
影片中也具体交代了这个人物的教师背景:

03.Gen von Sturmer 冯·斯特默元帅
这位只在影片开始酱油了一下的演员把一名虚构的德军元帅演的很精彩,其肩章已经明示他是一位德军元帅
但是二战期间德军算上戈林的帝国元帅,一共有过27名元帅,逐一查找比对,也没有叫von Sturmer的,所以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 美军
01.Lieutenant Phil Hartman 哈特曼中尉
这位是影片的男一号,WIKI上给出的原型是Karl Heinrich Timmermann:
上面这位是夺取雷玛根大桥的英雄,之后因为在朝鲜战争中身负重伤,而在1950年死于美国本土的医院,年仅29岁。
美军其他几位各级将领和士兵也都或多或少有着各自真实的原型,也基本都有具体的资料和个人照片,而对应的德军,虽然也有真实的原型,但基本都没有个人照片,这也许就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明显区别之一吧。

■ 关于影片的战争场面的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论:
--
60年代能拍出这样的场面戏真的很厉害了。。。
还行吧,毕竟是那么多年前的电影。。。
在没有条件营造质感效果震撼宏大场面的年代。。。
--
从这样的评论可以看出,当下电脑特效对电影观众的涂炭和毒害之深。
我不拒绝特效,而且也喜欢特效,但不能因此而忘了真实的根本。而且老K以为,最好的特效就是不用特效!
之所以有特效,是因为安全、成本、可能性上的考虑。
换言之,特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一些神话、科幻题材不用特效就没有办法拍摄。而具体到二战电影,全景式的实打实拍摄,不要说成本上吃不消,很多时候也根本就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如苏联卫国战争三部曲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血战斯大林格勒》,那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需要动用举国水平的真实军事力量才可以完成的二战电影。
时过境迁,那样的二战战场全景式的实景拍摄已经无法再复制了,用CG当然可以“重现”,但用真刀真枪真人重现就别想了。将来的CG肯定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神奇,但是如果用CG复刻一部《莫斯科保卫战》,其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的质感、细节肯定还是与原本的《莫斯科保卫战》有差距,首先胶片与数码在画面质感上的差距就无法弥补,更不要说CG的T34和实物的差距了。这也是我可以把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与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并列为我最喜欢的二战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
说回这部《雷玛根大桥》,其中美军与德军的激战场面拍的很精彩,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二战电影的最高水准,虽然如此,依然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 雷玛根大桥的真实与虚假
雷玛根大桥真名叫做鲁登道夫大桥Ludendorff Bridge,其实没有叫做雷玛根的大桥,严谨的叫法应该是:位于雷马根的大桥,就像英文片名那样,The Bridge at Remagen,at是关键。
老K有个癖好,喜欢查找电影中地点在现实中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一般是用股沟地球来查,辅之以WIKI,结果在WIKI上查到下面这一幅史实照片。

这就不对了,影片中很清楚的表明了雷玛根大桥南北的地理形态,是南北都有山,克鲁格少校站在雷玛根大桥南端向上看着大桥东南方山顶上教堂的塔楼:
盟军在教堂塔楼的窗口向下俯瞰西北方向的雷玛根大桥: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雷玛根大桥的东南面有一座山,而且山上有一座带塔楼的教堂。这就与上面WIKI的黑白照片对不上了,那张照片表明桥南是一片平原啊?于是乎,老K放狗开始搜,摆渡开始找,啊对了,目前似乎只有摆渡了,狗都不用了,哈哈。
结果查到:
--1957年,赫克勒出版了“The Bridge at Remagen”一书。1969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根据这本书改编成一部同名的好莱坞战争片。因西德以影响莱茵河通航为由拒绝了拍摄请求,电影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Davle这地方拍摄的;电影中的那座桥,是一座位于Vltava河上的davelsky桥(三跨钢桁梁桥,跨度信息不详),至今仍在。--摘自西南交大桥梁《亚东桥话-6:电影中的桥》一文。
原来如此,是摄制组玩了大变铁桥啊!真的雷玛根大桥位于德国,而用于拍摄的山寨桥则是在捷克,直线距离500多公里:

股沟上对应的捷克之达夫莱镇,这个镇在股沟上没有3D制图,所以看上去扁平了一些,实际上图片右面是低山地带,而且股沟图片右边的一些建筑物还可以与影片画面中的一一对应。下面图片中间靠上,在河道中间黄色标注的就是用来拍摄电影的davelsky桥。
目前仍然健在的,位于捷克布拉格南面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davelsky桥,当年摄制组只是制作了假的南北桥头以冒充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雷玛根大桥。


尽管桥是山寨化妆的,但实际的画面效果却是瞒天过海般的精彩!而关于桥的其他一些小细节也是过硬的,如下面这个一闪而过的,标示雷玛根大桥位置的德军地图,经与实际的股沟地球对比,地图做的十分真实:

如今的雷玛根大桥只剩下了南北岸边互相遥望的两个桥头堡。
在南岸的桥头堡基础上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馆,70年前来往于莱茵河边的美军霞飞坦克早已不再。
而如今莱茵河畔络绎不绝的是骑着自行车悠闲的游客们。


当年纳粹德国抵御盟军的最后一座铁桥,位于雷马根的鲁登道夫大桥现如今只剩下了一截断桥残铁供人唏嘘。

□ 关于德军88毫米炮的疑问
上图是影片中一个比较震撼的画面,四门德军火炮一字排开,静候对岸美军坦克的到来。可有说这是德军二战时著名的88毫米炮,老K对此不能附议,主要是因为影片中的火炮与真实的德军88毫米炮有5处明显的不同。

88毫米炮:



1,上面的复进机与炮管之间的加固件形状不同。
2,炮管之下作为88毫米炮显著特征的一对高平机在电影中干脆就没有了。
3,火炮控制部分明显不同。
4,炮弹进口开口方向不同,实物向左,电影中是向上。
5,88毫米炮实物没有圆形的漏眼底盘。
而且影片中的所谓88毫米炮在射击时,炮管竟然没有一点儿的前后进退!
老K找来真实的88毫米炮实射动态影像中,炮管是有明显进退的:

网上刘大官人解释:
--正因为有了炮管的后座,才能实现火炮的自动开闩和抽筒。 --
孙佳:
--在身管正上和正下的是反后坐装置(上为复进机,下为制退机),再往下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筒子应该是高平机(高低机+平衡机:赋予身管高低射角,平衡起落部分重力矩)。--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电影《雷玛根大桥》中的德军火炮应该不是88毫米炮。
□ 不投弹的美军轰炸机
影片中有比较精彩的美军轰炸机轰炸雷玛根大桥的场面,在蓝光清晰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多次的轰炸机投弹仓打开的镜头,但却未见一枚炸弹从轰炸机投弹仓中投出,也许是依据当时的观影条件,影片制作者根本就不在乎这一细节,因为他们对几十年以后观众可以在蓝光上定格、慢进观看是始料不及的。



□ 美军的M24霞飞轻型坦克
霞飞 Chaffee 是美国陆军将军的名字,这款坦克诞生于二战末期,在电影中给老K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独特的3个倒带轮的设置,再就是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飞快的车速!

霞飞坦克与对岸德军火炮对射!

■其他
□剧组选择用加了减光镜的摄影机在大白天拍摄夜景。
揭穿这个小把戏比较简单,把用了减光镜在大白天拍摄的黑夜画面,与真的是黑夜拍摄的画面,同时在软件里提高曝光量,就会发现,黑夜还是黑夜,白天则基本现原形了。
用了减光镜在大白天拍摄的黑夜画面:
正常拍摄的黑夜场景:
□ 影片中房屋大轰炸的场面
据爆料,是因为剧组正好赶上捷克小镇对旧房屋进行改造,所以即拍了真实的房屋被炸镜头,又帮助了当地的市政工程,可谓一举两得。


□ 影片的精彩镜头
影片中除了热兵器激战的场面拍的不错,其他拍的也很精彩,如这个因为盟军轰炸大桥而跌入水中的一匹马和三个人:

□关于雷马根大桥的战略地位
据传希特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两个‘桥头堡’决定了我们德国的命运,一个在诺曼底,而另一个在雷马根!”--
没错,一座雷玛根大桥即拯救不了纳粹德国,也阻止不了盟军挺进的步伐,而实际上在雷马根大桥被盟军占领的十天期间与之后,盟军已经在架设浮桥了:

但即使这样也抹杀不了雷玛根大桥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就算不谈雷玛根大桥之桥头堡的实际军事价值,即使是仅仅考虑对双方士气上的作用也足以构成血拼夺桥的理由了。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必然会压下来,但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是这棵必然会压下来的稻草具体什么时间压下来的问题。
一个人就算知道必死,一般来讲也不会拒绝生的时间之延长的,更何况也未必就认为自己是必死的。

有意思的是,当时勇夺雷玛根大桥的美第九装甲师,为了炫耀胜利的心情,在桥上临时拉起了一块牌子,上书:
用干爽的双脚踏过莱茵河吧!第九装甲师敬上!
影片对此也进行了完全的复刻:
经与历史照片对比,电影复刻的牌子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一个单词的CROSS的R和O之间的距离,还有大大的阿拉伯数字9与原版有微小不同:


□关于这座大桥,在网上还可以见到不止一人在说:
--讽刺的是,这座盟军浴血奋战才攻占的大桥,仅仅十天后就坍塌了。--
老K就纳闷了,这有啥讽刺的?战役进程中再正常不过的、无法预估的自然事实而已,一个必夺的战略要地,不要说还挺了十天,就是挺一天也是必须要夺的啊!如果这算讽刺,那整个二战期间不知道多少官兵要被讽刺啊。
这与另外一部二战名片《遥远的桥》中的夺桥遗恨不同,距勇夺雷玛根大桥半年之前的市场花园行动是盟军结结实实的一次大惨败,《遥远的桥》中大桥的得而复失与《雷玛根大桥》中的完全不是一码事。
影片结尾也明确说明了大桥坍塌的史实:

□ 配乐
由电影配乐大咖伯恩斯坦操刀的本片配乐十分精彩!影片开始部分的主题曲旋律畅快灵动、激奋人心!与同是伯恩斯坦作曲的《七侠荡寇志》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一样,似乎都是只有在上个世纪的那个年代才可以被伯恩斯坦创作出来的经典名曲!
从上面这张黑白照片上发现,伯恩斯坦与另一位电影配乐大咖,杰瑞·高史密斯 Jerry Goldsmith 有点儿像,老K在IMDb上找来一幅有两人的合影,越看越像,中间的是另一位作曲家John Scott。


□结尾的结尾
有网友爆料:
--电影快杀青的时候发生了布拉格之春(1968.1.5.-8.20.),剧组全部逃回美国。--
影片于1969年8月份全球公映,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但老K感觉剧组不是为了躲避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布拉格之春,而应该是为了逃离苏联的真坦克才是实情吧。

更多老K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KK影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