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评分:
6.0 还行

原名:归途列车又名: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分类:纪录片 /  加拿大   2009 

简介: 本片获得《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年度纪录片大奖。

更新时间:2019-04-04

归途列车影评:海草,海草,随波飘摇

——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社会底层默默奋斗的农民工群体。
我以为,《归途列车》会以一个美满的结局来结束,却始终没有想到,也至今不想接受,它会一个女孩的逃离农村,一个中年妇女的重归农村来结束。但一部好的纪录片就是这样,还原真实,引人深思。
纪录片中的农民工家庭,父亲张昌华,母亲陈素琴,迫于生计和供子女读书的需要,成为在城市中为生活奔波的一株海草;刚成年的张琴,因为厌恶乡村生活,成为在城市中追寻自我的一株海草;在读初中的张阳,则因为父母和姐姐的先后离去,也成为在乡村中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的一株海草。
张琴,作为纪录片中生活状态变化最大的一个个体,无疑是一株集各种社会和内在矛盾为一体的典型海草代表。最初,她是一株在压抑的农村中孤独生长的海草。从一岁那年,父母为了赚钱养家而背井离乡起,整整16年,她都在乡村生活,与外公外婆及比她小三岁的弟弟张阳相依为命。在从一个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女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始终是缺失的。她与父母的互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电话这一短暂而脆弱的媒介来实现的,电话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能帮助他们跨越时空上的距离,却从未能够填补父母张昌华,陈素琴与张琴之间情感与思维上的沟壑。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们很难成为一个稳固的初级群体。中国的父母都是含蓄的,又都是极端的,在电话里,父母提的最多的,都是学习,似乎除了学习,他们对孩子的生活问题和情感需求漠不关心。至少在张琴的眼中,那个一生中几乎没有见过几次面的影子父母,是这样的。似乎,她对于父母而言,只是学习的机器,只是要钱的罐子。她甚至由于曾经母亲询问她是否想要她回来带她姐弟俩却最终未留下的事情而怀疑起了父母对她的爱的真实性。对张琴打击更大的,还有外公去世这一重大生命事件。在纪录片中,关于张琴与外公的关系,仅仅彰显于张琴临走前在外公墓前烧纸磕头的这一个镜头之中。但通过这个短暂的镜头,我看到的,是张琴对乡村生活最后一丝依恋的彻底消逝。外公死亡的事实,必然对年幼的张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又由于缺乏亲密对象来倾诉心中的痛苦与困惑,年幼的她便早早地对乡村,对周围世界,对人际关系充满了不信任,她能相信的,只有她自己。所以她才会表现得那么自我,那么追逐自由,那么叛逆,敢放弃学业,敢孤身一人前往广东,敢在父母亲面前自称老子,敢于和父亲打架。后来,在即将18岁那年,她选择成为一株在城市底层中追逐自我与自由的海草。对于她来说,城市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美好的。正如她自己所坦承的那样,打工很累,但至少不用在农村里像笼子般的学校中读着看不懂又让人头疼的书,不用向父母要钱;可以自由的生活,可以自己挣钱。对于她而言,开家自己的服装店,即是理想;去漂泊,去流浪,即是自由,但她虽然获得了自由,却从未实现自主。工作的选择,她不是自主的。由于学业未成,又来自乡村,她只能在陌生的城市中找一份由朋友介绍的在纺织厂的工作。在旁观者眼中,在父母眼中,她一直被排斥在社会主流群体之外,在社会的边缘像海草一样默默摇摆而不自知。甚至就连对于未来的选择,她也不是自主的。正如她在逃离乡村前对弟弟所叮嘱的,在与父亲吵架时所披露的,她选择离开农村,放弃学业,前往城市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农村对于她而言只是一个伤心的地方,她无法承受农村生活之重,所以只能选择逃离,而无论选择逃离背后的意义。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在我看来,张琴的这种行动选择上的意义缺失,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正是这种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问题,决定着她潜意识中非自主选择下逃离乡村的极端行动。在张琴的潜意识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农村生活,都被贴上了父母的标签,都被烙上了父母的印记,潜移默化中,对于父母的情感上的疏远怀疑,对于反抗父母权威的冲动被张琴移情到了她对学习和农村的观念之中。这种负面的观念构建加剧了张琴的痛苦,也使得张琴将潜意识之中渴望摆脱父母控制,挑战父母权威的冲动,发泄在了放弃学业,逃离农村这一具体的现实行动当中故而,张琴对未来的选择,本质上并不是自主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的对未来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构建意义的能动过程。想要真正摆脱父母的阴影,张琴必须给自己的逃离行为赋予意义来支撑她的反抗,而她最终将追逐自由,彰显自我,吸引他人关注来作为自己到城市打工的意义。纪录片别出心裁地突出刻绘了张琴去买衣服,烫头发时的镜头,还在她走出理发店的时候将中景镜头进行了特别渲染:背景中播放着专属于九零后的流行歌曲,站在旁边的路人在张琴经过的时候回头向她投以关注的目光,以及在全影片中难得洋溢在张琴脸上的满足的笑脸。这些对张琴城市打工生活细节的刻画无不表现出张琴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他人关注的渴望。因为要否定她所理解下的父母对他的控制和价值的定义,她坚定追求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因为缺失父母从未表达过的爱,她无比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肯定。在这种非自主选择与自我意义构建的矛盾统一之中,张琴代表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九零后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但纪录片最终选择否定她这自由,但并非自主的行为。纪录片选择将昏暗的KTV作为刻画张琴的最后场景,是饱含深意的。画面中,张琴在拥挤,昏暗,杂乱的KTV舞厅中,在闪烁的聚光灯下,闭着眼睛,随着节奏漫无目的地跳舞,这一镜头寓意着非自主选择控制下的自我意义构建终将可能迷失正确的方向,迷失真正的自我,终将可能消逝在时代的悲歌之中。
张琴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流浪地球中的爷爷韩子昂,联想到了他对监狱长的VR美女贿赂,也联想到了他在监狱中自得其乐时播放的《海草摇》。张琴是九零后那未经历风雨的海草,韩子昂是经历了人类盛世与文明衰落的海草;张琴是现今九零后群体过去的影子;韩子昂则是现今九零后群体未来的模样。社会,终将用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一点点地将九零后的特立独行的棱角给一点点的打磨,使他们只剩下平凡生活中的片刻自我娱乐的与嘲讽。但这种顺从,究竟,只是宏大社会背景下的渺小个体的无奈与卑微。《海草摇》,是属于张琴,属于九零后的,但“海草”,则是属于张琴一家人,属于所有因为外出打工而被迫分离的农民工家庭的。但对于农民工家庭中的每一个具有不同身份的个体而言,“海草”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张昌华和陈素琴两夫妻是改革开放潮流下七零后海草。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供子女读书而外出前往广东拼命挣钱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代表。这一群体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由于种种制度性,文化性的障碍使得他们很难被城市所接纳,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城市主流群体所排斥的边缘群体。更可悲的是,对子女长期的陪伴缺失使得他们与自己的儿女张琴和张阳之间的情感联结断裂,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价值危机。
男孩张阳和姐姐一样,是久居农村的海草。张扬代表的是最为典型的当代留守儿童群体。他不仅缺失了父母的爱,甚至也失去了自己身边唯一与自己具有共同语言的姐姐的陪伴。这不仅使得他情感上的要求更难以得到满足,也使得农村家中的生活重担进一步压在了他小小的肩膀之上。双重的压力使得他也逐渐滋长了出了厌学的情绪,这也直接导致了在纪录片最后的镜头中,妻子陈素琴毅然决定放弃工作,回到农村抚养张阳,只剩下逐渐年迈的丈夫张昌华一个人在广东独自为家庭为生计而奋斗。
最后,我对纪录片中一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反讽印象十分深刻:在2008年,中国同时经历了世界范围内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但无论是遭遇重大发展危机下的中国社会,还是欣欣向荣下的中国社会,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始终都在城市底层,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正如纪录片中张昌华,陈素琴家庭所呈现出的那样,农民工家庭的海草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他们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上,同样表现于他们家庭成员的关系上。在社会性的海草属性与家庭性的海草属性的双重孤立和压抑下,农民工家庭这一弱势群体急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
r n=e.offset(

归途列车的相关影评

归途列车
dxy • 无言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