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评分:
6.0 还行

原名:Овод又名:Ovod / The Gadfly

分类:剧情 / 动作 / 历史 /  苏联  1955 

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意大利。亚瑟(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 Oleg Str

更新时间:2018-03-22

牛虻影评:导演说

伏尼契出生于爱尔兰一个学者家庭,她在青年时代就与流亡伦敦的各国革命者有过广泛接触,从中吸取了许多思想养料和创作素材。她深受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的思想和创作影响。侨居俄国期间,她接触过彼得堡革命团体,结识了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并曾为沙皇牢狱中的革命志士传递信件。回国后,她与从沙皇所判流刑中逃亡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为夫妻。她担任过俄国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编辑,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并创作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晚年移居美国直至逝世。这些都为她创作自己这部最为著名的作品《牛虻》奠定了思想基础。她为什么将这部小说取名牛虻?其直接来源是伏尼契从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的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自喻性小诗,诗中写道:“不论我活着,或者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飞虻就是牛虻,它到处飞,专吸牛马的血,是害虫。布莱克为什么要用这个形象自喻呢?在欧洲,牛虻的来路有这样一个典故:希腊神话上说,天神宙斯偷偷爱上少女安蛾,后来被宙斯的妻子赫拉知道了。赫拉要惩罚安蛾,安蛾化为一头牛逃跑,赫拉便搞了许多牛虻日夜追逐,咬得安蛾几乎发疯。一只小小的牛虻,敢于用尖利的嘴狠狠叮住庞然大物的牛马,咬得它们毫无办法,是何等勇敢!而最早以牛虻自喻的又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说,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不断实行针砭,以求督促社会不断改革,即使为此而死,也在所不辞。后来,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宣布:“我被神派到这个城市里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艾·丽·伏尼契给她热爱的主人公亚瑟取了牛虻这个绰号。片中还套用布莱克的诗句,以重复手法让青年亚瑟和中年“牛虻”两次对他所深爱的琼玛说:“无论我活,或是我死,我都永远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
看这部影片,还需要对片中那种“牛虻式的爱情”做一点辨析。牛虻式的爱情的确曾被一些人深深迷醉——当牛虻知道波拉太太就是他少年时的恋人琼玛而波拉早已牺牲时,他却不与她相认,还是将全部心思放在斗争生活中,在爱情上苦苦折磨自己,实际上也折磨着她,似乎这才是革命者对待爱情的态度。这种颇具古典“范式”的英雄行为影响着不少后来的革命者。其实,这种爱情观的表现并不一定是牛虻的性格逻辑必然,它主要出自作者伏尼契所受的俄国民粹派英雄观的影响。我们知道《牛虻》的背景是19世纪30~40年代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艾·丽·伏尼契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中叶,她并不是这次革命的同时代人。为了创作需要,她除了阅读历史资料外,她还必须从当代革命者那里吸取诗情和原型,不能不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年轻时起,伏尼契就与流亡在英国的一些俄国民粹派革命家交往甚密,甚至后来还在彼得堡参加了民粹派的革命冒险活动,民粹派的英雄观影响着她,并通过她的创作思想,在她所塑造的牛虻身上打下深深的印记。例如她笔下的一些人物除了在革命方式上严重脱离群众,主张采用暗杀等个人恐怖手段外,在个人性格上,牛虻也像民粹派革命家那样有盲目追求英雄意志的倾向,甚至将革命与爱情人为地对立起来,在对爱情的抑制中追求一种自我折磨式的锤炼。从革命者个人意志和毅力的角度说,牛虻确有可令人惊叹处,但他对待爱情的方式并不应提倡和无条件效仿。
片中牛虻的演员斯特里仁诺夫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最著名的影星之一,也是我国观众曾经很熟悉的演员。他主演的多部影片在我国上映过,如《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生命在你手中》、《墨西哥人》、《三海旅行记》、《第四十一》、《白夜》、《莫斯科之恋》等。80年代初期,他在系列剧《牛虻》中再次饰演主人公牛虻。他杰出的表演才华使牛虻形象银幕生辉。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