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

评分:
6.0 还行

原名:Kasaba又名:小城岁月 / The Small Town / The Town

分类:剧情 /  土耳其  1997 

简介: 本片从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分四个段落讲述了一个以土耳其小镇为背

更新时间:2020-07-07

小镇影评:评《小镇》


影片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也并未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分段式地记录了一个冬天早晨的课堂、姐弟午后的墓地探秘、晚上家人间的篝火露营和一个清晨的家中。从早晨到晚上再到另一天早晨时间段的选取和排列,使得故事看起来似乎发生在一天之内,但时间变化的实际跨度却比一天更长,其实更有四季更迭的感觉。锡兰在电影中有意模糊了时间坐标,采用影像拼贴的手法,不仅让四季时间浓缩在一天之内,而且自由地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穿梭。小镇是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叙事空间的主体。小镇空间积聚着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与悲欢离合。家庭亲情、怀旧乡愁散落在街道、房屋和林间。诗意的审美空间建构,蕴含了导演对这块土地的归属感,而这正是影片特立独行的力量之源。

一、时间—影像

在《小镇》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运动—影像,不是人物的动作,而是人物的凝滞或缓慢,是时间—影像。不论是房子门前呆坐着的老人,还是上课途中凝视窗外的中年教师,抑或旋转飞椅下方坐着的沉默年轻人。他们目视何处何物?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反打镜头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在拍摄人物默默凝视虚空的镜头中,营造了时间的阻滞感。这或许就是导演记忆中小镇的精神气质,就像妈妈责怪贪玩迟到的姐姐和弟弟时所说的“把时间抛在了脑后”。进一步思考,联系影片结构的跨时空拼贴,我们或许可以将以上出现的不同年龄段的男孩、男青年、中年教室、老人看作是对一个人不同生命阶段的呈现。从天真、到沉默、到平庸,到接近静止,小镇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不可抵抗的宿命。

对记忆的开拓,就是对情感和精神的开拓。情感和精神就是时间,过去不同时间层面的降临,就是异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降临。《小镇》中的时间不仅是缓慢的、被遗忘的,而且是过去的、怀旧的。夜晚家人们篝火围谈的段落中,祖父抱怨如今改条裤子需要50里拉,而在过去,20里拉就可以买到一间房子。然后他又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曾经的战争岁月。从孩子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祖父的要讲的故事是家常便饭了。祖父与祖国土地的感情是深沉的、牢固的,毕竟他曾为之战斗过。而这份如今略显一厢情愿的怀念和信仰也凸显了祖父的情感和精神没能在历史变迁中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他不能理解通货膨胀,也看不惯人情淡漠。

人物的讲述和追忆是为了呼唤深藏着的潜在记忆,让记忆降临当下,让情感和精神显现。但被显现了的情感和精神,只是一种内在的崩溃和僵化,是思维的无力。命运就是记忆,是无法走出的困境。受过良好教育、留学美国的父亲,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记忆中背上行囊准备远走他乡的萨非,却始终未走出镜头。长焦镜头的使用在视觉上缩短了人物行进的距离,造成一种走不出困境的视觉效果。如今服役期即将结束的萨非面临如何选择的困境,过去的失败是否会延伸至未来呢?渴望出走,却又回来。人们挣扎在身体与灵魂的不一致里,他们忍受着自己的命运,在紧张和无效的反抗中继续生存,就像那只被翻过身来的乌龟。

二、诗意风格及其修辞

这部关于童年记忆的影片,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个人化的、体验化的诗意风格和审美特色。这既是由影片贯穿的孩子视点决定,也通过剪辑、特写镜头、审美意象、声音设计等方法得到强化。

特写镜头往往起着吸引注意的作用,对面部的特写则有着对心灵的逼近功能。当男孩被林中绑住的驴子的响鼻声所吸引,他注视着驴的双眼。特写镜头中,几只苍蝇舔舐着驴的眼窝,驴不停眨着眼徒劳地驱赶苍蝇(苍蝇的聚集往往令人联想到死亡)。而男孩眼睛的特写,在高对比度的黑白色调之下,显得又大又黑。两组眼睛特写的蒙太奇并列表现了一种男孩和驴之间的短暂通灵或是一种平等。另一次注视发生在萨非和羊圈中的羊之间。萨非有些爱怜地逗弄羊,画外传来羊的叫声。镜头切到两个男人正在宰羊,此时地上已经有好几只羊的尸体。羊目睹了羊的死亡。萨非也看到了羊看见了自己的命运,那他是否也看见了自己的呢?

《小镇》在剪辑上的一大特色是两极镜头剪辑。影片运用这种组接形式给予观众的直感极其强烈。通过全景镜头跳切特写镜头,景别骤然缩小,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这一番视觉的短暂不适中产生了间离效果。例如影片开头,一群孩子逗弄一个他们眼中的成年傻子阿密。傻子摔倒后,孩子们哄笑。整个场景的全景镜头直接切到一个路人的无奈面部特写,再切到孩子面部的特写,再切到阿密微笑的面部特写,再切回孩子的近景。孩子脸上的微笑有些凝固,阿密脸上的微笑也消失了。这一瞬间,一种玩闹后的无意义攫住了众人。好像笑过之后,并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这种因距离突然拉近,镜头的暴露所带来的抽离而产生的思考空间是广阔的。一经思考,我们或许就会发现捉弄弱者的行为的不道德,即使施虐者是一群孩子。

此外影片在剪辑上常毫无预兆地、甚至刻意地在人物的想象/梦境和现实时空之间切换。如在萨非讲述他的一次出走经历的画外音中,画面表现清晨他在一条通向远方的路上跟家人道别,时间的顺承营造了昨晚的篝火围谈已经结束,萨非重新启程的“假象”,而之后的画面却重新回到夜晚的篝火旁。这是对人物走不出的隐喻,是一种残酷的诗意。

影片的诸多审美意象取撷自小镇生活的点滴,不仅不突兀,而且因贴近生活而有朴实的诗意之美。如沉闷无聊的课堂里,教室上空飘浮的一片羽毛。孩子们小心在下方吹气不让羽毛掉下来。当羽毛飘到了老师的面前,老师眼睁睁看着羽毛坠落地面而无动于衷。这里的羽毛象征了一种纯洁的童真童趣,而小镇的教育却不断强调规则和服从、压抑天真。不同人面对羽毛的反应对比,无形中传达了嘲讽和批判。

电影世界里的声音是被选择过的声音,是被凸显了的声音。《小镇》中影像多在沉默中展开,人物常常少言寡语,即便晚上的林间篝火围谈中,爷爷喋喋不休地怀旧过去,父亲分享着他的知识,萨非传达着他的叛逆思想等,但言语本身似乎意味着更深的沉寂。甚至在男孩进入梦境的时刻,父亲的讲述声递减且消失了一会儿。然而,影片中又充满了自然的声音和作为音效存在的声响。教室窗台上的猫叫声、被屠宰的羊叫声、林间的鸟叫声……这些声音引领我们进入影片的诗意氛围空间。尤其当炉子上挂着的伊斯梅尔湿透的袜子向下滴水时,水滴到炉子上,发出短暂的“滋滋”声。这里的“滋滋”声被强调出来,它表现了伊斯梅尔在风雪中长途跋涉后,进入教室后感到的温暖,这也是童年记忆的温暖

锡兰的早期作品,从1995年的短片《茧》、 1998 年的长片《小镇》,到 2000 年的《五月碧云天》,均是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个人体验。《小镇》则是一部关于锡兰童年记忆的影片,展示了充满童趣和诗意的农村生活。在这次寻找归属感的电影历程中,通过对影像时间的表达以及诗意风格的探索,锡兰为真正的自我表达做了准备。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