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舟的世界

评分:
6.0 还行

原名:舟舟的世界又名:

分类:剧情 / 纪录片 / 传记 /  中国大陆  1997 

简介: 家住湖北武汉的舟舟是一个患有先天愚型症的男孩,他不识字、不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

更新时间:2010-08-30

舟舟的世界影评:导演及作品zz

导演简介
  《幼儿园》剧照张以庆,1954年生于北京,当过工人、教师,现任湖北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
  张以庆从业18年作品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3个、国际奖项5个。主要代表作品有《英和白》、《幼儿园》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打入欧美主流媒体;《英和白》被译成英、法、德、荷兰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参加世界文化研讨大会。
  张以庆先后被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等名校作学术讲座。其作品作为全国包括台湾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片。 张以庆相继获湖北省新闻名人、省劳动模范和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称号。



1.导演.1996.D9.MiniSD-TLF



◎制  作 rero
◎发  行 TLF HALFCD TeaM

◎英 文 名 
◎中 文 名 导演
◎导  演 张以庆
◎主  演 颜畅
◎年  代 1996年
◎国  家 中 国
◎语  言 普通话
◎豆瓣评分 (少于10人评价)
◎豆瓣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4894083
◎片  长 30 mins
◎类  别 纪录片

◎简  介 

  记录了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电视台客串主持/全国十佳小记者颜畅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

2.舟舟的世界.The.World.of.Zhou.Zhou.1998.D9.MiniSD-TLF





◎制  作 rero
◎发  行 TLF HALFCD TeaM

◎英 文 名 The World of Zhou Zhou
◎中 文 名 舟舟的世界
◎导  演 张以庆
◎主  演 胡一舟
◎年  代 1998年
◎国  家 中 国
◎语  言 普通话
◎豆瓣评分 7.7 / 10
◎豆瓣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1761849
◎片  长 54 mins
◎类  别 纪录片

◎简  介 

  “一切生命,都有尊严”,这句话听上去象在给我压的《Earthlings》做介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同样渴望别人给予关爱,但现实社会却往往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实,他们想活得不平常,但他们的想法却常常被埋湮,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毋庸置疑,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凝聚了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都体现着艺术生命的永恒魅力,世人所见,莫不如此;而我则对这部虽不是长篇巨作但却是熠熠生辉的《舟舟的世界》情有独钟。该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胡忆舟——一个先天愚型患者的生活世界,从3岁开始,舟舟就泡在父亲音乐排练场里,所有剧团他都是常客,有这样的环境熏陶,昭显出他对音乐的酷爱。他有天赋超长的指挥能力,只要音乐响起,他的手就会在空中画出完美的曲线。但就是因为先天性的缺陷,他的音乐天赋无法施展,他无法拥有完美的人生道路,他仅有别人给他腾出来的一小块立足之地。看完片子,我们不禁感受到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珍贵,当今社会应该给予这些弱势群体更多的生活空间,使他们拥有一个“自我舞台”。“我们能否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 该片提出的这一问题饱含人文意义,将思考指向人心最深处,发人深省。
  如果说王国维对元曲倍加推崇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那么,《舟舟的世界》亦是难能可贵地做到了这一点。该纪录片于平淡中见神奇,导演就是通过描绘舟舟点点滴滴的生活来记录他小小的人生世界,事件细微但主题深刻,细节处理尤为精妙。
  《舟舟的世界》通过黑灰两种色彩的有机变幻,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理性与感性,充分展现出了沉着、严肃与神秘。当主人公受到打击、冷落而陷入情绪低谷时,片子运用灰色调的场景,衬托出舟舟因尊严受挫而凄凉痛苦的心境,突出色彩的叙事功能。
  导演对镜头的把握也颇有成就,对主人公舟舟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注重表现舟舟的点滴刻画和细节抓怕,真实客观地再现人物特点。镜头的组接流畅,转场自然,视线未曾离开过舟舟这个人物,马路、街道、排练场、戏剧团、服装店都有舟舟的身影,让人感觉到舟舟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就存在这样的群体。
  片中的解说词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言语中饱含深情,创作者将自己的内在情感赋予其中,且发人深思。通过这些语言解说,我们应该懂得怎样对待这样一个具有超长天赋而又有先天缺陷的人,他需要尊重,他需要得到别人认可,他要有尊严的活着,正如我们一样。
  片中伴随着大量激情有力的音乐,尤其是节奏感很强的交响曲,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舟舟才显得动力十足,真正昭显他价值的,只有音乐;音乐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舟舟不可或缺的尊严正是由音乐来承载着
  就像片尾说的,舟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照片头的“一切生命都有尊严”,首尾由此起来,这样的设置画龙点睛般的揭示出本片主题。导演将强烈的感情色彩隐藏于客观淡定的叙事之中,呼吁人们给舟舟这样的群体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生存氛围”,但愿上苍能给予“舟舟们”一个机会——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的舟舟(原名胡一舟)是一个患有先天愚型症的男孩,他不识字、不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无法分清纸币面额。其智商只有30,相当于三四岁孩童。这个极度热爱肉食的男孩每天的工作就是到乐团大院闲驻,抑或是伴随着街店内震耳欲聋的音乐表演激情四射的时装秀。他的父亲是武汉交响乐团一名乐手,特殊的环境赐予了舟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天赋。每当音乐响起,舟舟便随着节奏指挥起来,此刻他的脸上看不到弱智儿童那份愚钝,而是充满了庄严与虔诚。
  历时10个月跟踪记录了舟舟的生活轨迹,这个被展现的世界是全新的、有趣的、使人惊讶的和令人感动的。尊重一切生命、强调生命的质量、推崇人文的关怀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本片在理性层面上的思考。
  舟舟的世界,不幸和幸运的混合体。导演把镜头对准了舟舟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都以为舟舟是不幸的,但是记录中,人们却时常看到他的笑脸和从容。然后慢慢地,人们体会到了一个奇迹。而从此我们知道,爱和尊重,创造奇迹。

  创作意图
  在《舟舟和他的世界》中,作者表达的是“尊重”,观众感到的是“关心”。其间横亘着的是“孤独”——舟舟自始至终是心灵的孤独。只有一路车他可以不买票是他常坐的,只有一个饭店他可以不付钱是他常吃的,只有一个剧团大院里的人对他好是他常住的,舟舟生活在一个如此脱离现实、如此封闭、又如此脆弱的空间环境。身处更复杂的社会现实,人们几乎要被眼前的这一抹温馨的亮色所感动,然而你会发现,就是在这惟一的对他善相待的环境里,仍然没有对心灵的呵护和尊重。
  在片中,人们象对待可怜又可爱的小熊一样关心着他的同时,也享受着舟舟带来的欢乐。编导说,“舟舟一个人就是一台戏”,人们也确实像看戏一样地看着他,当他涂着脸谱露出茫然无措的滑稽相时,当他口齿不清地表演话剧时,当他在专卖店前走着时装步引来路人围观时,人们露出了善意的嘻笑。也许以一个先天愚型患者的智商和本能来讲,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笑声他是乐意的。

  获奖情况
  1998 年 —— 1999 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大奖;
  1998年第四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最佳编导奖;
  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电视类大奖;
  瑞士日内瓦国际电视节最佳提名;
  1999年度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提名;
  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提名;
  上海国际电视节提名。

  舟舟其人
  舟舟,原名胡一舟,1978年4月1日出生在中国的武汉,这一天正是愚人节。他是个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舟舟从小偏爱指挥,当音乐响起时,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短短的手臂,象真正的指挥,直到曲终。

  先天愚型
  舟舟的出生,曾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父亲胡厚培是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给儿子取名胡一舟,希望这小生命像一条小船,平平安安地访问人世的港湾。然而1个月后,他被告知儿子是医学上被认为不可逆转的中、重先天愚型患者。这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生概率为500万分之一。
  在孩子似的世界里,舟舟生活了22年。舟舟可以突然地对一个人说我喜欢你,可以紧紧抱着朋友直到他想松开为止,可以在街上听到音乐就蹦蹦跳跳,可以无休无止的对玩具表示偏爱,但舟舟还是一个……弱智,他直到8岁才数到1、2、3、4、5。这让舟舟一切的快乐和忧愁都显得不那么顺理成章。

  天才指挥
  舟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却很强。长期泡在乐队,使他对老指挥家张起先生观察得相当细微。大约4岁的一天,一次排练休息时,乐手们在排练休息时和舟舟开起了玩笑。“舟舟,想不想当指挥?”“想!”舟舟爬上了指挥台,举起了指挥棒。奇迹出现了,舟舟惟妙惟肖地把张起先生的动作都表现出来,甚至用左手推眼镜架看谱的动作都惟妙惟肖。
  舟舟煞有介事地敲了敲谱台:“预备,开始!”乐手们起初觉得挺逗,看到舟舟的动作很有感觉惹得众人大笑,并纷纷随着他的指挥棒演奏起来。舟舟将这首《卡门》指挥完毕,转过身认真的鞠了一躬。在场的人也许只有舟舟没有把这次操练当作一次游戏。也许这就是他非职业的指挥生涯的开始吧!《卡门》也因此成为他最爱的曲目,几乎无《卡门》不欢。如果他说哪场音乐会不好听,原因很可能就是没有《卡门》。

  影片评价
  纪录片最重要的不是它的真实,而是他的人性。只要有摄像机在就不可能对被摄者没有影响,人都是有表现欲的,但是如何利用这种“不客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舟舟的世界》当中很重要的一点真实我想是舟舟听到音乐后那种忘乎所以,手舞足蹈的状态,很自我的状态。
  《舟舟的世界》之所以能得那么多的奖,能受到那么多的好评和这种真实的无法导演的状态是有直接关系的,很多人在看片子的时候都差点感动的哭出来。所以有人说专注的人最美,虽然舟舟是个先天愚型患者,他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但是他专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自我的感觉,是一般人很难有的。

  导演介绍
  张以庆张以庆,湖北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武汉当过十年工人。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现为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
  张以庆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分别获得中国电视金童一等奖;《舟舟的世界》(1997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及最佳编导单项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等6项国际比赛提名奖;《英和白》(1999年)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2002年,张以庆以突出的成就而获得中国范长江新闻奖。此奖三年一评,为中国新闻届的最高荣誉。



  舟舟——愚人节出生的孩子
  1978年4月1日,舟舟出生在中国的武汉,这一天正是愚人节。舟舟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医生告之,因患有第21对染色体综合症,这是个先天愚型儿。正常人的智商最低70,舟舟只有30,属于重度弱智,也就是说终其一生,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
  爱,使舟舟的父母决定:自己背负十字架,让孩子活下去。


  不识谱的指挥
  平时的舟舟憨厚木讷,一看就是弱智人,但只要音乐声起,尤其是他喜爱的几首乐曲响起来时,舟舟就像变了一个人:手臂起落,神采飞扬;刚柔之间,显得自信而优雅。
  也不是没有人怀疑:不就是耳濡目染,乐队演奏他跟着比划呗。
  一个偶然的机缘,舟舟走进教堂,当天籁般的歌声响起,舟舟半闭双眼,双手徐缓地挥动,竟和唱诗班的节奏如此吻合……连他的老师都惊讶:舟舟长于指挥《卡门》这类激昂热烈的乐曲,可眼前圣歌中的舟舟,整个人都显出一种庄严肃穆之美。


  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截止到目前,仅几年的时间,舟舟的重要演出就有几十场。甚至还出现过两地邀请时间冲突,无法取舍的情况。
  除了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汉、深圳等地演出外,2000年5月,国际特奥会邀来好莱坞大牌名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为中国特奥助阵。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特奥世纪 行活动”的慈善晚宴上,舟舟再展风采,指挥乐队演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把晚宴的气氛 推向最高潮。香港凤凰卫视向34个国家现场直播了他的指挥实况。   
  晚宴结束,宴会厅门口排起了一支由外国驻华使节夫人们组成的长长队伍,她们希望得到舟舟的签名。短短100多米的距离,舟舟竟“走”了40分钟。
  2000年7月,舟舟在中国西安交响乐音乐节上,指挥4管编制的英国南安普顿青年交响乐团演奏。同年9月,舟舟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员赴美国演出,这是他指挥经历中又一个“第一次”--第一次走向了世界,并先后出访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并受到热烈欢迎,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良好的人权形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等领导曾观看舟舟指挥的交响乐演出,为他神奇的表演深表赞许并亲切接见舟舟。原国家主席*在观看演出后,欣然为他亲笔签名,并称赞他“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因他而感叹----“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3.英和白.Ying.and.Bai.1999.D9.MiniSD-TLF





◎制  作 rero
◎发  行 TLF HALFCD TeaM

◎英 文 名 Ying and Bai
◎中 文 名 英和白
◎导  演 张以庆
◎主  演 英、白玉陵
◎年  代 1999年
◎国  家 中 国
◎语  言 普通话
◎豆瓣评分 8.0 / 10
◎豆瓣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1761851
◎片  长 50 mins
◎类  别 纪录片

◎简  介 

  一部看了令人心痛的纪录片,另类角度的“母与子”
  武汉杂技团狭窄的小院,一座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一和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 白是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师,她和英组成的这个家已经 14 年了。 本片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视机。 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一些对生活现象背后的思考。
  一个独身的有意大利血统的女人,世界上唯一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英和白。很多情形下,英都被“人”化了,它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片子大篇幅地在很多细节方面来恃表现白对英的无微不至,为它准备营养极佳的食物,给它服用包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每天检查大小便是否异常。对白来讲,英就是她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她从不外出,电视,音乐还有英就是她的生活,常人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与她无关。白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只有英能带给她抚慰,也许也只有英才能读懂她。一个孤独的人,一只孤独的熊猫,两个寂寞的灵魂。

  幕后花絮
  张以庆以《舟舟的世界》闻名,《英和白》是他去年完成的作品。他的创作周期一般在一年半以上,拍完“舟舟”以后,光确定新的选题就花了两年时间。
  片头的字幕有这样一段话:“多少万年前,熊猫和人类都是独居的;多少万年过去了,熊猫还是独居的,而人类呢……”这部纪录片非常有趣,它记录了武汉杂技团的熊猫英英及其饲养员白玉陵通过电视机看到的1999年的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孤独状态。想想看,克林顿在电视里为性丑闻道歉的时候,有一只铁笼子里的熊猫在遥远的中国凝视着他,这难道不滑稽吗?
  纪录片的拍摄周期往往很长,由于《英和白》的拍摄客体的特殊状态,张以庆每天拍摄时都有巨大的压力,他最担心的是哪天有人对他说一句“不让拍了”。拍完以后,他也对打搅了英英及其主人而深感歉意。
  与电视剧、电影的观众相比,关注纪录片的人要少得多。《舟舟的世界》因为名气大,播出得算比较多的,扬子江音像出版社还出过VCD;《英和白》只在湖北电视台播出过几次。“武汉观影”曾在当时尚未拆毁的湖北省图书馆艺术录像厅放映过《英和白》,张以庆与一些艺术片爱好者进行了交流。记者个人认为《英和白》比《舟舟的世界》拍得更出色,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为该片起了个片名。

  幕后制作
  10年前,湖北电视台记者张以庆拍摄了纪录片《英和白》,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英和白的故事。在接下来的10年中, 《英和白》屡获各类纪录片大奖,并被译成多国语言,进入欧美主流媒体。
  英英过世之后,张以庆拒绝了一切的媒体采访,只采访到他的助手,带我们重回《英和白》的拍摄现场,并记录下张以庆们对于“英和白”的集体回忆。
  拍摄之前,打了3个月的电话
  对于张以庆而言,与长达半年的蹲守相比,拍摄前的说服工作更为艰难。1999年初,在确定“英和白”为拍摄题材之后,张以庆开始给白打电话,每天一、两个小时,大多数的时候,白不说话,他在电话里讲自己的感情与生活、成长与挫折,做过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三个多月后,白在电话里回复他“不要拍了”。
  张以庆急了,他已经组建好团队,前期启动已开始,他在电话里告诉白,换作自己是白,也不会答应拍摄。他的遗憾是,白还不知道他要怎么拍,即便是拍不了,也要让白知道他的想法。这是张打给白最长的一通电话,最终,白答应了拍摄,张以庆曾说,白答应是因为“同情”,担心他“没法交代”。
  与白达成共识之后,张以庆第一次去拜访白,熊猫房的门开着,白忙着照顾英,不说话也不招呼,张以庆没进门, “能感受到白很警惕,拒绝与人打交道。”
  此后不久,摄制组一共7人进驻杂技团,只有导演、摄像、录音师和灯光师进入熊猫房,制片人和司机在院子里等待,为了尽量减少打扰,摄制组只布了简单的光,大部分使用自然光。

  半年里,只看见白出去过一次
  英是白的“儿子”,有首写给英的歌叫《白小刚》,白给英放这首歌,也唤英为“小刚”。白对英的状态有直觉, 有时,白站在院子里,和张以庆们聊天,话题到中途,会突然蹦出一句,“英英尿了”或者“英英大便了”,张以庆们赶紧推开门,果然是。
  最早的拍摄时间在凌晨五六点,最晚的时候到晚上七八点,每天长达12小时的拍摄里,白总是忙碌着,一刻不停地照看英。杂技团给英配了一个团队,白是驯养师,还有兽医、卫生员等,“名义上白只负责训练英,实际上她什么都做。”白每天要检查英的大小便,陪英训练,给英喂牛奶和竹子,和英住在一起,“她总是要亲手做才放心。”
  英对白的依赖也非常强。镜头曾捕捉到英的一个动作,坐在笼子里,用手托着脑袋,和人托腮想事情时一样。白说,这些年中,她曾去美国探亲,出过半个月的门,回来之后就发现,英突然多了个习惯,就是盯着门口,用手托着脑袋,“感觉英在守望着白”。此后,白愈少出门,在拍摄的半年里,张以庆们只见过她出去过一次。
  张以庆说, 他的任何言语都是对白的再次打扰,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英和白的生活,枯燥而孤独
  英和白的生活看起来枯燥而乏味,“只用两个星期就能拍完她们生活的全部。”这对摄制组是考验,年长的人可能耐得住,年轻的人难免毛躁。白会站出来,当着张以庆的面批评摄制组的动作态度,不留情面,“白是不能容忍工作不认真的,哪怕不是她的工作。”
  在张以庆眼里,与枯燥相伴的是巨大的孤独感,“白说英就像孩子,谁带的孩子随谁,但不容回避的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互相的。”熊猫是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除了择偶,几乎不与其他熊猫接触,白是中意混血儿,亲人大都在海外,出生和文化背景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寡言少语,离群索居,每天24 小时与英为伴。“白说,这个世界没人理解她,就像没人理解英一样。”
  但白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声音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解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英和白一起看电视,听音乐, 白每天都要和英说话,能说很多话。更多的时候,白看电视和看书,英在笼子里躺着,自己发呆和玩耍,“英有时会在笼子里左右晃,白说是一次去国外演出,坐飞机时遇上气流颠簸,可能它觉得晃着挺有意思,回来了就自己玩。”
  白也要防范着英突如其来的脾气。英每天要通过训练锻炼身体,张以庆们发现,每次下来,白都是一身汗,熊猫是很凶猛的动物,喜怒无常,即便是相处了十多年,白也要时刻提防英无意识地伤人。要是拍摄的时候遇上英的坏情绪, “白会直接说,今天不能拍。”保护人也保护英。

  选择沉默,不再打扰他们
  1999年年末,张以庆们撤出了熊猫房,摄制结束。白没有参与到最后的剪辑里,因为英,她“走不开”。全片完成之后,她也拒绝做第一批观众,直到若干年后的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后,她才第一次看到了《英和白》。
  同意张以庆的拍摄时,白曾提出过自己的要求:不接受访谈,不说话,不公映。在54分钟的记录片里,除了对英的呼唤,白没讲过多余的话,张也信守约定,包揽多项大奖的《英和白》,只在湖北电视台的白天时段播出过删减版,此后,未在电视上公开放映过,成了他多部作品中的一个特例,他甚至希望过这片子不要太火。
  张以庆说,他已经打扰过英和白了,不希望给她们带来更多打扰。拍摄完后,他很少和白联系。白信仰基督教,他每年的圣诞节会托人送上一束花,白却会关门拒收,他后来才搞明白,白不喜欢那些花,又不知道怎么办,只能不收。一如十年前他对白的印象。
  英过世三个月后,他从摄影师那里得到了消息,一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发愁,担忧白怎么过得去,他没法面对白。”英英去世半年后,他和 《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一起和白见了面,“一提到英,白的眼泪就止不住,不停地回想着抢救英的时刻。
  2009年12月中旬,英英过世的消息传开,多家媒体找到张以庆,他拒绝谈论英和白,他说,他的任何言语都是对白的再次打扰,和再次伤害,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导演简介
  张以庆张以庆到目前为止还是个真正的小众话题,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名字,那就想想一个叫舟舟的武汉男孩,别说这个新闻人物你也不知。大多数人就是从舟舟的纪录片开始知道张以庆的——如果你关心那个幕后的拍摄者的话。
  1987年,张以庆从工厂调入湖北电视台,这年他33岁。张以庆先后拍过《红地毯上的日记》、《起程,将远行》、《导演》等等,但却一直不被纪录片界容纳。直到《舟舟的世界》(1997年)、《英和白》(1999年)陆续推出,张以庆才被电视纪录片界所关注,他和他的作品也备受业界内外的褒奖与争议。
  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贵的价值,因而好评连连。仅仅从这两部作品所获得的奖项来看,可见一斑──《舟舟的世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及“最佳编导单项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等六项国际比赛提名奖;《英和白》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2002年,张以庆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范长江新闻奖”。
  也有人说,张以庆的作品,具有艺术的特质,其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等,都有悖于电视纪实的精神等等,其作品应该划出纪录片领域。
  这其中的反差,自然彰显着一种被关注、被解读的理由,如果你没接触过他的作品的话,推荐一看。

  荣誉
  本片获中国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音效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

  观后感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喧哗的人,那么你很可能会怀着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寂寞感去努力的把它看下去,你会觉得英和白是那么的可怜,她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如此的消磨人的时间生命和激情。
  英是一只大熊猫,雄性,十五岁,他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单调的颜色,和他的性格一样孤独。从出生到现在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刚刚可以让她站直的铁笼子里,白和英在一起生活也有十四年了,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每天英训练的时间、吃饭时间、例行检查身体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只有英和白。还有一台电视机,一扇很大的窗户。
  你会觉得英是孤独的,吃饭训练排便看电视睡觉,吃饭训练 排便看电视睡觉......这样子,就这样子,一过就是十四年多,他很乖,很听话,白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不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不管白在不在他身边,他都会听白的话,偶尔,白会把英从笼子里带出来,带到窗户下,让他站到椅子上,打开窗户,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候白会走开,但是英不会试图从窗子爬到外面去,也不会从椅子上下来去屋子里其它地方走走看看,他就那么乖乖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路,窗外的车,窗外的楼,他的眼睛里更多的是麻木,是惯性的麻木,他似乎已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了,或者他已经满足了这样的生活,没有到外面世界去走走的欲望了,偶尔他会抬头望望,看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苍穹,无穷无尽。
  平常的时候,他总会盯着电视机出神,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包括白。
  熊猫孔武有力,性情变化剧烈不能自控。被人养大的英也不例外,有时候就在笼子里乱蹦乱跳,乱撕乱咬,等折腾累了,就安安静静的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一动不动,两只眼睛静静的睁着,似乎是在盯着房顶,又似乎盯着很远很远的地方......
  英十五岁了,从生理上讲他该有一个配偶了,可是他没有,于是到了发情期,白会通过隔着笼子拥抱他,让他亲吻自己的方式来缓解英生理上的需求及情绪上的波动,但是为了避免意外发生,白不得不在这一段时期稍稍疏远英,于是英就会用手淫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生理需求。
  1999年,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天安门前举行了大阅兵,中美就进入世贸达成了一致,这一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很特别,可是这关英什么事呢?当白和其它几位工作人员一起看大阅兵,一起为国家的强大而激动的时候,英则自己站在窗前,望着高远的天空。。。。。。
  英和白多数时候就呆在屋里,屋里很少有白说话的声音,也很少有英说话的声音,常有的声音就是电视里的声音,白通常坐在电视机前或者站在窗前,英通常趴着或躺着或卧着看电视或睡觉或看着窗外,时间像往常一样不停地走着,不知不觉十四年就这么过来了。
  英以前是一个明星,它是唯一一只用来拍戏的熊猫,他曾经去国很多国家,拍过很多戏,但是自从97年以来,因为某些原因,他就再没有出去演过戏了。
  白是一个驯兽师,一只熊猫的驯兽师,她的父亲是意大利罗马人,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来到中国后就没再走,直到死,父亲死后,她的家人都移居到了美国。但是她没去。
  白经济上很宽裕,十四年的守候与生计无关,十四年来,白都守候在英身旁,除了看报纸看电视,间或向窗外望望之外,她几乎与世隔绝,晚上白会和英在同一个房间里休息,一个钢丝床,一个硬木头床板,一床被子,一个枕头,等把这些东西拾掇出来摆好,铺好,这间屋子就成了白和英的卧室。白和英像一对母子,但是他们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母子要深的多,英离不开白,白也离不开英。
  她很少和她的同时交流,其他同事们彼此也很少交流, 大多数时候,白的表情都是平静而安详的。听到英身体很好的时候,她还会很开心的笑。有时候她也会想自己的过去,想自己的亲人,那时候,她脸上的表情是很深很深的怀念。
  她说带英就像带孩子,带久了,孩子也会像自己,其实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她说和英在一起内心获得安宁。

  影评
  相互为伴——浅析《英和白》
  憨态可掬,这是对熊猫的第一印象。英,一只与人生活14年的熊猫,它性情暴躁但并不妨碍它的可爱;白是英的驯养员,和英长年居住在一起,极少出门。
  英和白,一起看电视,听新闻,流行乐与戏曲,唯一的不同是英在栅栏里观望。都是囚困者,在自己的领域,守着孤独寂寞.英适应了白的生活,白的生活也渐同化于英的生活。这样的情感在时间长河里,变得浑厚,贴心贴肺相互怜爱。
  每天做着相同的常规事情,在夜晚仰望外面的霓虹灯闪烁的世界,都有着各自的难处,无法在自己真正的空间里自由生活。坐在门口等父母回家的幼儿,白给英洗澡,清理粪便,泡奶——一切都很规律,影片记录着一些规律性生活琐事,压抑中透着点点伤感.
  多年相处,已有了默契,人生不过如此,总需要那么一个物,给予一种宽慰,英给了白,白也给了英.尔后的日子,定也是这么过,平淡,白在英身上找到一种安宁。
  
  独立于世 静默其中——浅析《英和白》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之中有这样的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纪录片《英与白》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可又不径相同。片中那台唯一有声的,可以说顺便充当了旁白的电视,里面竟是繁华刺目,而电视之外观看看的也不过是两双眼,英与白的四目,镜头被剪辑着交差重叠,成为四个黑洞洞的宇宙的口子——一种被时间与空间被动摆布的无奈和深于其里无尽神秘的异界神秘。
  片中的英是一个侥侥于世的熊猫,它是世界现存的唯一的可以表演的驯化大熊猫。白也是一位奇女子,她有意大利血统,风姿郁美,懂得欣赏歌剧,拥有细心的慈母般爱意。可是,便是如此能傲然于世的事物,却如此静默的处在这样一个幽闭的空间之中,但这并非孤独,我们该将它理解为一种高端的精神对话。就如那九寻山顶的论剑,寒冷之处几位武林最强之人默默以对。这便是与朱自清的不同,朱自清的寂寞是客观世界的抛弃,他们的寂寞是自己的选择。英与白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一只大熊猫相爱了。那样纯洁,那样真诚,也许正因纯粹和高洁而不愿居于尘世,无法改变世界的宿命就禁闭自己。
  歌者以歌赞颂与痛斥;舞者以舞婉叹和激愤;笔者以文忧郁和怆然。英与白,以静默检讨与观测。
  一位作家说:人性应当是对尊严和性格的认同,一个时代如果以牺牲人性而换取进步,那便是赌上未来和过去,必将受到惩罚。
  英与白,便是对这个时代的一种惩罚。

  压抑·颠倒·逃避——浅析《英与白》
  《英与白》似乎在某种暗示意味的牵引下,破解了当众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迷茫与不确定,以及人本精神的异化与重构,片中运用大量符号信息来唤醒人们的意识,从头到尾的栅栏镜头,象征被物质世界框架了的精神生活,终被囚禁于笼。熊猫是另外一种隐喻,创作者用熊猫这一与人类相比较为简单的动物,代替了更具潜在危险和杀伤力的社会中的人,并用它来影射当今人类中所面临的潜在危险。
  《英与白》中,饲养员白与熊猫两主角同时被完全隔离在另一个世界中,电视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对于他们来说,电视中的一切都像是一种游戏,只有现实中两者的朝夕相处与心灵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英与白只有把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这原本是人与人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却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被完全异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城市在带给人蓬勃希望的同时,也附带着新的生存压力和难题。人在被诸多身外之物吞噬的同时,慢慢失去自我和个性,失去了独自行动的勇气和面对孤独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肉体被异化了,精神被异化了,崇高与美好已成为人们藏于潜意识中被遗忘的部分。人与人之间恪守着固定的交际法则,相互以微笑示意,却各怀鬼胎,心灵的疏远成为必然。
  《英与白》中颇具特色之一的便是杂技团里那台电视机和其中的画面,这些电视机的画面内容是一条隐形的链条,将《英与白》整部记录片的时空感联系在一起,电视机中的画面是真实的客观世界,但用熊猫反转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隐喻着一个颠倒的世界,也暗指了主题的基调。熊猫英暗含一种由自然动物到被驯化动物的颠倒,而白则是被封闭环境异化的人;此外,小女孩娟也在被颠倒,孤单和寂寞在不断侵占她天真的表情甚至心灵。
  《英与白》这部记录片从头至尾浸染着一种朴素的拍摄风格,它也没有华丽的解说,辞藻,没有丰富的后期声音制作,更没有精致的特技效果,却有着含蓄而婉转的方式,来酝酿着寓意营造氛围。因此此片颇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风韵,《英与白》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它让我们镜式的反观自我,反观人类,长久以来存在的情感交流危机。社会给我们两种选择:现实中的屈服和文化中的反抗。但可惜的是,片中主义偏偏选择了逃避,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么?



4. 幼儿园.Kindergarten.2004.D9.MiniSD-TLF【豆瓣8.9】





◎制  作 rero
◎发  行 TLF HALFCD TeaM

◎英 文 名 Kindergarten
◎中 文 名 幼儿园
◎导  演 张以庆
◎主  演 
◎年  代 2004年
◎国  家 中 国
◎语  言 普通话
◎豆瓣评分 8.9 / 10
◎豆瓣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1761172
◎片  长 70 mins
◎类  别 纪录片

◎简  介 

  《幼儿园》选取了一个充满童趣味的题材。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题材。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那些我们或许已经无意中已经忘记的地方。在社会中奔波了太久,偶尔这样的片自让我们似乎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似乎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忧虑的年代。“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许片头的话语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要思考一些什么东西。
  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的孩子的故事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讲述了很多小朋友在课外生活的一点一滴,比如一个小男孩第一天上幼儿园就哭着要回家;一个小胖孩穿了半天衣服也没穿上气得把衣服都脱了重穿;还有一个小家伙不停问别人父母是不是警察。你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啊?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其不同的一面。而记录片从每个班中选取了几个有故事性,有可看性,戏剧性的小孩来展现孩子的生活。里边有很多我们看了以后会捧腹大笑的抓拍镜头,而那些都是自然真实的流露。这里没有摆拍,都是真实的再现。

  幕后故事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新作。该片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非典”之后的2003年9月,创作开始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2004年3月修改并完成。《幼儿园》的素材量是5000分钟,《幼儿园》的笔记稿重达5斤。

  影片评价
  《幼儿园》剧照在细节的展现上,首先,这部片子没有媚俗去捕捉那些常规的情节,比如讲故事,比如做游戏,比如庆祝节日等,片子中所关注的细节都是很自然的一些事情,比如两个小朋友没有任何预兆的打架,比如那个小胖孩穿了半天衣服也没穿上气得把衣服都脱了重穿,这些虽然是超常规的细节捕捉,却很好的服务于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当然这需要摄影师瞬间捕捉的能力,因为这些一闪即逝的细节必须要有很出色的意识才能够记录的。
  另外,这部片子的配乐的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片子中多次出现《茉莉花》这首极具特色的音乐,刚开始伴随着孩子们有趣的事情,感觉是轻松愉悦的,与片子的整体气氛相当融合。可是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展开,这音乐突然变调了,给人一种愉悦中带点沉重的感觉,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别的什么,相同的音乐给我的心理感受却不同了。
  在片子的主题上,当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也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打出的时候,感觉把父母跟孩子联系在一块,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妥的。但我真正的看完片子,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发现导演的真正意图,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也经常会用一些童言无忌来为他们开脱一些事情,可是没有更深一点考虑,他们那些不能为成人接受的“童言”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比如那个说收罚款来给领导分一些的孩子,比如那个说爸爸做生意整天请客吃饭没时间照顾他的孩子,不得不为这些孩子担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过早的有了成人的思想,他们已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天使般的孩子,天籁般的童声,已经承担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我想这真的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了吧!
  《幼儿园》是部好的纪录片。它对我们也包括纪录片的制作者张以庆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幼儿园》用真实的影像告诉了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儿童就是微型成人。这颠覆了人们的经验,但确实是真的。

  国外获奖
  2008年4月,在为期四天的第四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在颁奖典礼上,张以庆凭借影片《幼儿园》获得半岛最佳儿童和家庭类长片特别奖。
  《幼儿园》还先后获得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奖二等奖。

  导演自评
  《幼儿园》剧照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