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又名:The Man behind the Book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台湾  2011 

简介: 每一夜,小说家和他自己搏斗,在斗室内,像挖掘壕沟那样地起运着胸膛内的土……

更新时间:2017-04-20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影评:流逝的时间有没有让你心安

就像纪德所说的,如果打开寝室的门看到背后是海,他也不十分惊奇。
当然,我完全是经由《他们在岛屿写作:背海的人》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作家王文兴的,这完全不同于我对其他作家的体验,在观影之前,我既没有看过王文兴的著作,又对其生平毫无了解,当那个面容清癯、背红色双肩包的老人出现在画面中时,从海面上卷来的是一张彻底的白纸。
很少有影片能阻止我按下快进键,仿佛只要那个键存在,你就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只要没有电影院的牵制,想完整、认真的看完一部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想一字不落,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也是难事。
我们习惯称这种情绪是浮躁,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更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如今,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太多样化,你就像一个大胃王,不管吸进去的是精华还是糟粕,总之,你脑部那个“吃”的按钮启动以后,你就再也懒得动脑筋了。
人类在饮食过后会产生嗜睡症状,据说是因为本应供给到脑部的血液全部都集中到了胃部,可以想象,我们为了消化那些无用的琐碎的无聊的奇趣的东西生生的扔掉了创造力。
于是王文兴说“我每日只写35个字”,前提是,作家还必须每日留下一段“真空期”,如同正式比赛开始之前的热身,你拉伸筋骨,隆重开跑,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跑多远,也不意味着你能夺得第一,仅仅是为了跑,我们就耗光了所有力气。
【苦行僧】
台北的老巷、家中客厅、写作的陋室、台大教室……
王文兴的活动空间有限,大部分时候他都过着清苦的生活,他走,沿着台北的老巷走,寻得一处僻静湖边,看水波不兴,然后驱着黑色的鸭子移动——那是在许多人看来极度乏味的生活,但他说:“只要我出门,我就觉得丰富得不得了,感受太多了,太满了。”
纪录片里,总是反复出现在一个镜头——前方是一座翠绿的山,王文兴摸着石头栏杆,他站了很久,少少移动,整个人仿佛融入画中,这一刻给人的感受很静,像阅读一本深奥的小说或煮茶。
他说:“阅读很重要,而且要慢读,细读。”在阅读以前,他会清空脑袋,如果中途有琐事打扰,那么他就从第一行开始,重新读,仿佛老僧打拳,力求气息连贯,好的文章似乎真的是可以诵读的,可以加入情绪,可以当众朗读,可以编成话剧,不会令自己脸红,不会令自己尴尬。
年初读谈波的小说,作家曹寇在序言里评价谈波——【此外就是孤独地阅读和写作,不求发表,不求出版,毫无怨念。文学于他,完全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等同于呼吸空气,但也到此为止,而绝非获取名利的器具。这几乎是一种修行。】
当然,王文兴早已是誉满台湾的作家,不像谈波那般,处境尴尬,但二者在写作的态度上是一样的——“每日35字,等同于呼吸空气,完全是生活必需品,近乎修行。”
于是有记者问:“这样的生活意义在哪里,是为了追求不朽吗?”
老作家笑了笑答:“哪有什么不朽,也没有那么多人相信不朽,如果你从另一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做的事情都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至于身后名,都已经是身后了,又和这一世的你有什么关系?”
“那为什么还要写下去呢?”
到此,已经彻底进入存在主义哲学的话题,十九岁的夏天,我捧读《西西弗的神话》,咒骂西西弗的无聊,无意义,并暗中发誓,绝不过这样的生活,而转瞬多年,我已经变成了那个每天推动石头上下,每天石头又滚下去,第二天又重复推石上山的西西弗。
“是下了一个咒,附在身上的咒。”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反复体验失败的过程,或者说,从动笔的那刻开始就在感受失败。”
七旬作家王文兴说出了我心底的话,无非是与那个失败对抗而已,是一种无意义的抵抗,但经由这样的抵抗,我却终于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太多写不下去的时候了,太多写下来没有意义的时候了,太多写下来无法发表的时候了,太多写下来无法换钱的时候了,但还是写,形同推石上山,告诉自己,活着就是活着,没有意义,没有成功,没有结果。
生老死寂灭,洒然一捧灰。
“我认为谁都可以写小说,不存在天赋的问题。而写长篇小说重要的还是规律和自觉。”当然这也是村上春树的态度。
比起天生的直觉,我更相信后天的自觉,写小说不是信笔由缰的乱写,尤其是长篇,它更多时候是一种谋篇布局,反复斟酌,喝完酒后乱写的东西和精雕细琢出来的不一样,而又有人会说,这么写,多匠气,又有人说,这么写,总是写不过天才的。
天才当然存在,但普通人是99%,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和天才比较呢,这种思维可以说从根本上就是不自量力。
卡夫卡生前寂寞,在末世布拉格做公务员,夜里奋笔疾书,自建城堡,活着时未享多大声誉,死后才誉满世界,要这么说,世界对卡夫卡可不公平,他死就死了,并不能看到死后的名,也获不得死后的利。
更近的说,说卡佛吧,二十岁即有了孩子,一直打工,边打工边见缝插针的写作,好不容易用短篇崭露头角,并获得去大学任教的资格,却罹患肺癌,不久便辞别人世,留下满身遗憾。
天才就获得了客观的公正的待遇了吗?
并没有。
写作无意义,生活无意义,什么都无意义,活着便是和无意义抵抗,然后老去时还能自嘲自己是个战士。
但别忘了,海明威最终用猎枪崩了头。
【艺术家】
我五岁之前的愿望都是做画家,模仿过毕加索,还有别的一些人,但都失败了。
也可能是自那时起我便比较享受独处和创造的过程,写作与绘画相通,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两者都是自给自足,不用寻求过多的外界帮助,完全是内心的一种映照。
“一天不出门也没有关系。”
我当然认同现实世界的重要性,但大抵在童年时期对世界的观察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你那个时候没有培养出独特的视物角度,长大了多半也是个庸人(也不是斥责庸人,某种程度上我羡慕安于平淡,一生平安的人们,我的问题是某些经历使眼球变焦,导致无法融入人群)。
王文兴有点像旧时的知识分子,在书画上有所造诣,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他观书法、观画、观珠宝、观建筑——享受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苦行僧的写作方式之外,他依旧在实践享乐的人生,他比普通人看到的更多,他很符合我喜欢的“隐士风格”,即“唯有皇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十几年的时间,耕耘在一本书上?能赚取多少钱?这和快节奏的时代背道而驰。所以觉得《背海的人》书名意向很好,这时代便是一座海,每个人都无比关心潮水的方向,生怕自己逆流而行而错过了宝藏,但宝藏在哪里呢?宝藏究竟值得不值得呢?
王文兴经常去看一片海,学生时代,他常在海边的一座礁石下阅读,一读便是一整天,这样下来,他只能观察海和潮水流动的方向,他与潮流永远隔着距离,书是他真正的庇护所。
【神到底爱不爱世人】
我没有信仰,但又不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王文兴借莎士比亚之口阐述自己对神的态度——“人只要在澡缸里泡个澡,人不会解体,你就知道有神存在,这就是奇迹。”
兴许是年纪越来越大,对神秘事物不再抱有纯粹的好奇之心,而是试图将其包容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之下,那么,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我喜欢天主教徒弗兰纳里奥康纳,她生在美国的南方小镇,得红斑狼疮,却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业余饲养孔雀,因疾病缠身,年纪轻轻就死去,在她留下的作品里,到处都是突然的暴毙,莫名的暴力与不堪一击的人性,而她又的确生于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我生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但出事的时候还是会去烧香拜佛,和虔诚做礼拜的王文兴不同,我已失去笃信任何宗教的可能性,但在看到这部纪录片的第一眼,脑海里蹦出几个字——“这样的生活方式接近神性。”
平静,笃定,不随波逐流,这不是神性又是什么呢?
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未来的不安,要怎么办呢?答案是——“日敲35字”。
【王文兴的作品】
《家变》自然最为出名,但看情节,我似乎会更喜欢《背海的人》,而这两者都艰涩难懂,还好王文兴还出过一个有关写作与阅读的笔记类文章。
《<玩具屋>九讲》根据王文兴教授在台大上课的课堂记录整理而成,每一讲都由原文、译文和讲解三部分组成,讲解细致,将作品完全讲透,且提问具有引导性,有利于读者培养慢读习惯,也在无形中教会读者该如何慢读。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