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

评分:
6.0 还行

原名:Hannah Arendt又名:汉娜鄂兰:真理无惧(台)

分类:剧情 / 传记 /  德国   2012 

简介: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

更新时间:2014-02-18

汉娜·阿伦特影评:他只是没有能力去思考

艾希曼是纳粹中负责处决欧洲犹太人的执行官,被以色列秘密逮捕后于1961年2月11日在耶路撒冷受审。阿伦特受《纽约客》之邀参与庭审,为其写稿。却不想一石激起千堆浪。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文尽展她思辨之独立,笔锋之犀利,以及穿透迷雾瘴霭后的冷静客观。她身为犹太人是法西斯纳粹的受害者之一,庭审现场的控诉声,句句迫压她不愿回首的神经,可她最为海德格尔的学生,“思考”的女儿(她曾师从海德格尔,学习“思考”的能力)却不得不不抛却一切情感的迷障,作为一个审视者,她锐利的目光很快就发现这场庭审背后的政治含义。用艾希曼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就想一块正反煎炸的牛排,直到炸出你们需要的口味。”对于一个人的审判在无形中上升为对一个体系,一个制度,一个主义的审判。战争虽已结束,但曾经血淋淋的疤痕却没有痊愈。这次庭审,对于所有受害者而言,其实无关乎玻璃房内坐的是艾希曼还是任何一个纳粹分子,那只是个愤懑的发泄口,所有战争的悲痛,残忍,伤害都可以加倍的在此讨还。而以色列政府恰恰利用这一正义的场合(庭审而非直接将艾希曼枪决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悄然将个人罪行的审判转化为民族情绪的讨债。几场庭审下来,阿伦特倍感疑惑,他对朋友说,“我并没有觉得他可怕。我觉得他就像是一个普通人。”在辩护中,艾希曼否认自己有罪,即便是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坚如磐石,他仍否认,请看清,他否认的不是事实的存在(这和某国否认屠杀事实有明确区别)而是自身的无罪,其缘由是——这是我的职责。对艾希曼而言效忠上级就是我全部的意义。“我像希特勒‘宣誓’,就如同我如今参加庭审‘宣誓’我会说出事实一样。“艾希曼的辩护中强调自己并没有主观上要杀害任何一个犹太人。这对于受害者而言恐怕已经是不可理喻式的极端抵赖行为了吧,但是阿伦特看到的确实其行为背后的”无意识“,阿伦特描述艾希曼时,用的是banality of evil——平庸的恶(有人考证此处译为恶的”平庸性“更恰当),她的逻辑是因其缺乏”思考“能力,他作为一个人的能力就丧失了,一个非人又怎么会有道德观念?阿伦特的论点已经明确的展示出来了,对,思考。她看清了这场审判的对,仅仅是一个人,而罪名是”反人类“(而非”反犹太人“)在这样的解释之下,其实庭审已经没有的了意义,或者说只剩下政治意义了,或者说政治意义就是全部。因为”对于他的行为,是无法真正的判罪的。“这是阿伦特的结论,而更精辟在于其爱夫的结尾”因此,要是让他活下去,才更需要勇气。”

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阿伦特在《纽约客》上的文章只是10页,在当时却引发了狂风暴雨的席卷,因为她的利剑也滑过犹太人委员会——被害者自己的同盟。“犹太人委员会对屠杀计划的参与或许才是黑暗篇章中不可翻过的一节。”她认为如果犹太人不是如此的听从组织的领导,或许也不至如此。正反论述对于一篇哲学论文而言是最佳辩术,但对于一个脆弱民族而言,稍有偏颇的倾向就会刺痛每一个受害者的神经,“纳粹的婊子”,“艾希曼的朋友”,“无知”、“愚昧”各种呼喊随之而来,而其中不少来自于昔日友人,师长。如果仅被朋友的不理解,犹太同胞的痛斥,坊间流窜的威胁而打倒,或许阿伦特也不会写下这篇文章。

“整个世界都想证明我错了,但没人能够清楚的看到我真正的错误。”捧一杯香槟,阿伦特站在窗前,窗外事纽约繁华的夜景,可画面却又是那么寂寞。那种寂寞不是不被理解的孤立萧索,不是众叛亲离的无奈心酸,在我看来,仅仅是站在高处者的寒寂。

汉娜·阿伦特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