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评分:
0.0 很差

原名: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又名:

分类:纪录片 /  美国  2022 

简介: 讲述了法国著名“火山夫妇”卡蒂亚和莫里斯的故事。卡蒂亚和莫里斯是火山学家,两人自

更新时间:2023-01-14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影评:赫尔佐格《心火》:世界文明的魔术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画面与文本,探究新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在电影中使用类似“魔术”的再创作方法来表达的具有既具作者性又具世界性的英雄主义普世精神。《心火》的世界性体现在延续了赫尔佐格一贯表达的对于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这种追求跨越了民族、地域、时间的界限与隔阂,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在赫尔佐格其他相关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体现,进一步说明了赫尔佐格作者性表达的普世意义。

关键词:赫尔佐格;《心火》;英雄主义;世界性


1 绪论

在《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Herzog on Herzog)[1]一书中,沃纳·赫尔佐格曾谈到自己虽身为电影导演,但又更希望自己是魔术师,“那样就可以与街上的人直接接触,用双手直接表演出一幕幕的故事”。电影导演和魔术师实有共通之处,魔术师是摧毁人们逻辑合理性的职业,而电影导演同样通过操控观众注意力使之将复杂的幻象误认为真实。电影《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下文简称《心火》)便是赫尔佐格再一次将电影变为魔术道具,自己担任电影魔术师的角色,献给克拉夫特夫妇、献给观众,也同时是献给自己的作品。

《心火》于2022年6月在谢尔菲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世界首映,并在7月上线美国流媒体平台得以为全球观众所欣赏。不同于通常的剧情片摄制,本片全片使用了法国著名火山学家卡蒂亚·克拉夫特和莫里斯·克拉夫特伉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拍摄的影像档案素材,由赫尔佐格对巨量素材进行编织剪接并配上画外音旁白,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叙事。全片的叙事始于1991年克拉夫特夫妇在日本一场火山爆发与死亡,也结束于这场死亡。夫妇二人同样对于火山的挚爱使其惺惺相惜,并时刻做好了在爆裂的红色岩浆中献出生命的准备。

单从影片制作的角度来看,赫尔佐格是德国导演,使用档案素材由法国火山学家在全球各地拍摄,电影出品国家包括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四个国家[2](甚至没有德国),使用英语作为画外音旁白,这很直接地表明本片具有跨国电影的特点,因此本片自然是具有世界性的。但如果仅从制作出品跨越多国来说明影片的世界性,显然只是停留在表层表象上的。我认为,《心火》世界性的真正体现,在于本片延续了赫尔佐格一贯表达的对于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这种追求跨越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与隔阂,成为全世界人类文明的普世精神。赫尔佐格对这种世界文明普世精神的热忱,将善意的虚构用似乎表演“魔术”的方式用影像传达给观众。

本文剩余内容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将按段落式分析《心火》的文本和影像,并讨论赫尔佐格的再创作特点,得出《心火》中的世界性人类英雄主义精神;第三部分将从赫尔佐格相关作品出发,进一步讨论赫尔佐格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点;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


2 《心火》的世界性人类英雄主义

《心火》全片共84分钟,大致可以粗略地分为五个段落:开篇的段落是引入介绍克拉夫特夫妇以及他们1991年在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遇难前的影像资料;结束的段落回到这次火山爆发,并以夫妇的最后画面,即“在地狱魔鬼的利爪中夺取的最后一帧图像”结束全片;中间三个段落则进行了插叙,并以插叙作为影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火山爆发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夫妇在数十年间拍摄的影像档案进行归纳梳理并编织成段。当然,这五个段落的划分是粗野的,只是以便于分析的目的人为划分的界限,影片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段落界限,而是完整、连续的一个整体。

1.1 首与尾——向地狱夺取最后一帧图像

影片伊始,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就直击观众:一片流动下坠的火红色巨幕充满整个画幅,一个全身穿着防护服的人站在画面中间偏右的位置,先像是用手势在向他人示意,然后转身不断向爆发的火焰靠近。火山喷发时猛烈的火焰原声作为背景音以外,传来宏伟壮阔的音乐,随即是庄严神圣的歌咏,仿佛在为一首史诗拉开序幕。这支背景音乐便是影片的“安魂曲”(Fauré: Requiem Op. 48 Agnus Dei),而在后面我们也便知道这个奔赴火海的人就是卡蒂亚·克拉夫特,这座正在爆发的火山在冰岛。

《心火》开头的画面

赫尔佐格开始为画面配上英语旁白。他很直接的介绍了本片的背景,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复杂叙事。同时,它也表明本片不会“成为另一部泛泛而谈的人物传记”,而是“庆祝狂想的奇迹”。这句话为影片奠定了基调,同时似乎也暗暗隐射另一部用了几乎相同的影像档案资料讲述火山夫妇二人的影片——《火山挚恋》(Fire of Love)只是一部泛泛而谈的人物传记而已。

影片标题出现,在克拉夫特夫妇与观众简单“打招呼”之后,进入到1991年日本云仙岳火山的讲述。这是夫妇二人最终殒命之地,但在镜头前他们泰然自若,丝毫没有紧张与恐惧感。在正式讲述他们不幸遇难前,叙事先转到了二人此前幸运躲过死亡的经历。在七八十年代的印度尼西亚的乌纳乌纳火山、阿拉斯加的圣奥古斯丁火山爆发前,克拉夫特夫妇记录下了冒险与逃生的画面。当然,用“逃生”这个词并不准确,他们并没有逃,而是自始至终保持着镇定与直面死亡的勇气。

在插叙完大量七八十年代的火山影像之后,影片最后还是回到了1991年的日本云仙岳火山的讲述。赫尔佐格似乎发现了记录克拉夫特夫妇最后时刻的画面,他们时当时在场所有人中最接近火山的。深渊离他们是如此近,正如他们日常记录生活(见2.2)的原始、激烈以及纯粹。夫妇二人的团结与相互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在地狱魔鬼的利爪中夺取一帧图像”,这种直面深渊、无限探索的狂热精神,正是赫尔佐格所推崇的,跨越民族、地域、时间的隔阂与限制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英雄主义。

1.2 插叙主体——滑稽、敬畏与悲悯

在火山爆发前,赫尔佐格用影像拼接的“魔术”消解了观众对火山的恐惧。更多关于夫妇二人火山科考的画面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编织在一起,而是以一种自然流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他们甚至在摄像机前开始了“表演”,假装摔倒、略显滑稽的防护头盔以及反复拍摄的背影,仿佛是对现实场景的虚构化再现,成为搬演手法的一幕,但这又是真实的——在真实场景中通过虚构表演来反映真实,克拉夫特夫妇在拍摄时似乎试图用这种幽默风趣的手段来抑制火山科考过程中的无聊与恐惧,传达出夫妇二人对火山极为纯粹且热烈的原始的爱。

当观众进入到克拉夫特夫妇二人的内心世界,能感受到这种对火山的挚爱后,便可以从恐惧中抽离出来。多段火山爆发时的影像快速地剪辑在一起,绚丽而又深邃。赫尔佐格认为这种自然的爆发带有神性的美,因此将这些克拉夫特夫妇拍摄的这些影像称之为“天启”,即某种自然的启示。克拉夫特夫妇的拍摄使他们不再只是火山学家,而是带领观众进入奇异瑰丽王国的艺术家,如赫尔佐格所说,“这是只会在梦中出现的景象,我们只能心怀敬畏地观看”。

如果说火山爆发前影像是幽默滑稽的,火山爆发时影像是神圣敬畏的,那么火山爆发后的影像则有一种悲悯的底色。

镜头转向灾后的居民区,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只剩下满目的疮痍,一片沉沉的死寂。所幸这样的景象并不是永久的,很快灾区就能恢复到从前的生机,并进行着传统的原始仪式。克拉夫特夫妇的镜头也更多聚焦于生活在火山地区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变得没有那么学术了,而是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这句画外音配上的画面是灾后生活的群众,在路上疾步走着,目光始终盯着镜头,充满了好奇。画面上是当地百姓的目光,旁白却说的是克拉夫特夫妇的目光,这种巧妙的错位似乎更加表明夫妇二人对当地生活的融入,以及在关心火山之外所显露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夫妇二人并不是只研究火山的冰冷机器,而是如鲁迅自述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那样,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情感的鲜活而热烈的人。

在克拉夫特夫妇原始影像资料中有大量不拍火山的镜头。赫尔佐格挖掘出这些影像并加以包装。夫妇拍摄了大量从未有人拍过的图像,是他们遵从自己的好奇心,来到无人所见的世界,是神秘又令人惊叹的原创,就像《圣经》中的启示录,从天而降的石头。

1.3 再创作——普世精神的接力

当影片剪切到夏威夷“水与火相遇”的永久火山时,赫尔佐格说:“克拉夫特夫妇是在拍摄一整部关于创作的电影,他们只是没有时间来剪辑它。”这段夏威夷火山的画面长达7分钟,不仅在画面上成为影片的高潮,这句画外音也成为影片的又一高潮。此前的旁白叙述中,赫尔佐格也多次将克拉夫特夫妇称之为“电影人”。那么,在这部影片中,赫尔佐格就以自己的思路,在克拉夫特夫妇的大量原始创作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剪辑。仿佛是电影史上的一场令人感动的“接力”,同时也是影片所传达出的普世精神的“接力”。

这部影片首先是赫尔佐格的,其次才是克拉夫特夫妇的。这是因为,通过赫尔佐格的再创作,对于克拉夫特夫妇在数十年间留下的影像档案素材的理解与总结,都是由赫尔佐格完成的,是由赫尔佐格在原始素材上使用“魔术”完成的影像呈现;观众所看到的并不是克拉夫特夫妇,而是赫尔佐格眼中的克拉夫特夫妇,影片中许多夫妇二人的内心活动均是由赫尔佐格通过口述来揣测的。通过赫尔佐格的再创作与口述中表达出来的克拉夫特夫妇的英雄精神,使得赫尔佐格本身与克拉夫特夫妇在影片中成为非常相似的存在,导演和影片中的人物成为了一种共同体。

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了《火山挚恋》,这部影片同样是记录克拉夫特夫妇,同样是使用影像档案素材作为全片的画面,同样是通过旁白与配乐的组合讲述整个故事。相比于《心火》,《火山挚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因为《火山挚恋》比《心火》首映早了约6个月的时间,因为极高的口碑引起了较多关注,同时也因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而为国内电影观众所了解。另一方面,《火山挚恋》由美国国家地理出品,更具有官方、主流的属性,相比之下《心火》则显得小众、独立且非主流(类似同为记录武汉抗疫封城期间的纪录片,央视出品的《武汉日夜》能在国内公映,而独立电影《76天》则全网不能上线,即使两片使用了大量相同的素材)。

《火山挚恋》与赫尔佐格的《心火》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两者通过素材不同方式的理解与重构,试图探索不同的主题与意义。《火山挚恋》自然也是优秀的电影,它不仅表现出克拉夫特夫妇的细腻与幽默,更聚焦于他们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这种人与人的爱情与人对物的热爱,似乎更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却无法真正走进卡拉夫特夫妇的内心世界,只是停留在表面听故事的过程;《心火》则更多的是赫尔佐格的作者性表达,通过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倾向注入到叙述中,让观众真正走进赫尔佐格所预设的夫妇二人的内心世界,借卡拉夫特夫妇的影像来表达具有自己特质的,探索、冒险的英雄主义。《火山挚恋》依然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科教纪录片,是“科学”与“爱”;而《心火》则是一部全然不同的电影,是“魔术”与“本能”。


3 英雄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前文已经通过文本和画面的分析,对《心火》中表现出的具有赫尔佐格作者性的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进行较多阐述,并对这种英雄主义冠以了“世界性”的前缀。自然,这种英雄主义必不是某个民族或是某个民族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能。不过,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赫尔佐格的相关电影出发,进行进一步讨论。

1.1 民族性——火山上的理性与疯狂

有学者将德意志民族文化内核归纳为“理性”和“疯狂”[3]。“理性”的高度思辨使得德意志民族能够产生歌德、巴赫、贝多芬这样的文学家和音乐家,黑格尔、尼采、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家和爱因斯坦、高斯、莱布尼茨这样的科学家,勇于攀登人类智慧的顶峰;“疯狂”的破坏性又是德国引起罪恶的根源,将德意志民族推向挑起世界战争的渊薮。“理性”与“疯狂”是相互矛盾的一对概念,却在德意志民族中深根发芽并交汇交融。

如果认为德意志民族性确实体现在理性与疯狂上的话,那么赫尔佐格就是很好的例证。事实上,赫尔佐格一直都是火山的忠实拥趸。《心火》并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以火山为主要元素建构电影,早在1977年他就拍过短片《苏弗里耶尔火山》(La Soufrière),用将近30分钟的时间记录了一座有爆发迹象的火山在爆发前的景象,但在赫尔佐格离开时这座火山并没有爆发,因此他将这次拍摄经历描述为“悲哀、全然的虚无以及彻底的荒谬感”。2016年拍摄的104分钟长片《进入地狱》(Into the Inferno)则更充分表现了他对火山的挚爱。

赫尔佐格是理性的。他对电影有着极为强烈的理性的信仰,正如德勒兹在《时间—影像》[4]中说,“存在着一种电影的天主教义”“电影应该不拍摄世界,而是拍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信仰。”赫尔佐格时常在自己的电影中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信仰,例如《苏弗里耶尔火山》中他在人员全部撤离后的岛上发现还有人留着,当赫尔佐格问为什么他不离开的时候,他回答道“等待死亡”,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恒,他相信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不能违背天意;《心火》中也多次提到信仰的力量,将个人的行为上升到神意的高度;赫尔佐格还专门为电视直播布道者拍摄过纪录片。这种信仰,是一种理性的赤子之心,是对待电影、对待世界的最真诚、最敬畏的态度。

《苏弗里耶尔火山》(豆瓣《苏弗雷火山》)

赫尔佐格是疯狂的。他自身也是一个疯狂的冒险家。在《进入地狱》中,赫尔佐格将自己对火山的疯狂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七十多岁的他,在火山学家的引导和带领下,跟随他们寻找正在喷发中的活火山,足迹遍布印度尼西亚、冰岛、朝鲜等地。这部影片拍摄中赫尔佐格也经历了死里逃生,也因此能更感同身受于克拉夫特夫妇的境遇。在我们更为熟知的,赫尔佐格于亚马逊拍摄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与《陆上行舟》中,他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制造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观则更能体现出他的疯狂。在对土地、财富与权力的主宰欲下,原始野蛮的杀戮近乎无声地服从于冷热兵器,壮丽疯狂的漂流奇观里甲胄们接连倒下,不断呼喊的神祇也并不眷顾逆境,这是赫尔佐格谱写的原始而疯狂的壮丽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地狱》中就提到了克拉夫特夫妇,似乎这能作为赫尔佐格时隔6年之后再次将目光聚焦于火山,并专门为克拉夫特夫妇所“创作的电影”进行“接力”创作的缘起,使之能为更多公众所知晓的同时不失去自己的作者性表达。

1.2 世界性——无数个赫尔佐格

在世界电影史上,赫尔佐格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独特存在,也难怪特吕弗称其为当世最重要的一位电影导演。[1]赫尔佐格的电影不仅有他的个人表达,也在个人表达中蕴含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正是这种普世精神的存在,使得他即使在影片内容上遇到“撞车”的困境,也依然能不落世俗的窠臼,使观众为其折服。

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者,是赫尔佐格电影中的永恒主角。除了卡拉夫特夫妇以外,几乎每一部电影中都有这样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为赫尔佐格发声。《木雕家斯泰纳的狂喜》(The Great Ecstasy of Woodcarver Steiner)中,他拍摄了跳台滑雪世界冠军,这位追求人类极限,短暂地从自然中获得飞行权利的灵魂使者;《黑暗之课》(Lessons of Darkness)中,他拍摄海湾战争后的城市与人们,身着高温防护服在火海边拍摄,人为的火焰在镜头前无休止地燃烧,灼伤的人们使得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底色,末世般的教训会随着时间推移被人们遗忘,但影像将永远流着血留存着;《五声部的死亡》(Death for Five Voices)则更为独特,他运用近乎虚构的方式来讲述16世纪的音乐家、杀人犯杰苏阿尔多的故事,对这位灵怪的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重构,使其变成了具有赫尔佐格主角特质的“角色”而非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电视直播布道者,观察灰熊并被灰熊吃掉的狂人,幽灵般的诺斯费拉图……这些偏执疯狂的人物,遍布在世界各地,无论身处何处,都成为电影中赫尔佐格的化身,成为无数个赫尔佐格。

据赫尔佐格本人自述,他是世界历史上目前唯一一个在世界所有大洲(甚至包括南极洲)都拍过电影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他自己将《陆上行舟》称为纪录片,而包括《心火》在内的大多普遍意义上的纪录电影都具有强烈的猜测性质的主观情感倾向。赫尔佐格成为了魔术师,用自己的魔术来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感。他的目的并不是弄清楚世界的真实与虚拟,所有的虚构也好、现实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普世价值,这种对于自然野性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

在认识自然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应当具有无限探索、无限征服的本能,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逐渐耽于人类社会中人为创造的物质生活,去满足于社会的规范、要求、习惯,而渐渐忘记了探索、征服自然的本能。我认为,这是赫尔佐格试图传达的核心命题: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挖掘人性的本能,探索最为原始的英雄主义。


4 结语

作为新德国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沃纳·赫尔佐格,在2022年迎来了自己的80周岁诞辰。也许《心火》就是赫尔佐格献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赫尔佐格是一位完美的魔术师,用电影的魔术,将自己想要分享给观众的普世精神,从克拉夫特夫妇二人的影像中用再创作的方法表达出来。《心火》的世界性正体现在本片延续了赫尔佐格一贯表达的对于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狂热追求的英雄主义,这种追求跨越了民族、地域、时间的界限与隔阂,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除了《心火》以外,赫尔佐格其他的相关电影,也都能看出这种普世价值在电影表达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体现,并作为他极具作者性表达的一个关键部分,永恒的保留在他的影像中。

赫尔佐格短片《苏弗里耶尔火山》在1977年拍摄时该火山没有爆发,七万名当地群众撤离,使当地景象极其萧条,只有动物在街上肆意行走奔跑,这种景象与2021年《地球改变之年》(The Year Earth Changed)因新冠疫情封控导致国外许多大城市中动物出没、恢复自然极为相似。由于没有拍到火山爆发,赫尔佐格非常失望。在撰写本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新闻:在1979年这座火山终于迎来了爆发,并且在2021年4月经过四十多年的休眠后再次爆发。最近的这次爆发,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总理宣布只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才能撤离。[5]这似乎使得《苏弗里耶尔火山》与《地球改变之年》这两部毫无关联的影片在现实中形成一种有趣却又悲哀的互文。不知道当赫尔佐格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会不会愿意拿起摄像机,回到阔别近五十年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像卡拉夫特夫妇当年记录的一样,去拍摄火山爆发和疫情爆发双重影响下的具体的人呢?

《地球改变之年》

由于缺乏足够的观影量以及专业理论知识深度,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不足。赫尔佐格从开始拍电影到现在已经60年了,而我看电影也不过几年时间,还尚未真正跨入电影世界的大门。我会继续当好观众与学徒的角色,对待电影满怀热忱,继续不断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看见更广阔、更渺远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罗宁编,钟铁男,黄渊译.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M].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

[2]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IMDb页面[EB/OL]. https://www.imdb.com/title/tt19383190/.

[3] 黄瑛. “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吉尔·德勒兹著,谢强,蔡若明,马月译. 时间—影像[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5] 单珊. 火山爆发了,总理竟下令只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才能撤离?[EB/OL]. (2021-04-11) https://www.sohu.com/a/460165245_120823584.

[本文花了12块钱的知网查重结果]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