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评分:
6.0 还行

原名:狗十三又名:狗13 /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 Einstein & Einstein

分类:剧情 / 家庭 /  中国大陆  2013 

简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

更新时间:2023-11-13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中国式成长的丧失与哀伤—从《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的情绪情感发展变化说起


《狗十三》:中国式成长的丧失与哀伤—从《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的情绪情感发展变化说起

电影《狗十三》讲述了一名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理解、陪伴和爱。在“要懂事”“为你好”的中国式教育下,处于中年自顾不暇的父亲,虽也渴望表达对女儿的关心与爱护,但父权的禁锢、自我的局限,让他难以拥有表达爱的能力。同父异母的二胎弟弟降生了,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爱因斯坦”安抚李玩,却在一系列的事件中,推动着李玩完成了她暗潮汹涌又无可奈何的成长。

这部电影细腻的描绘了主人公李玩的情绪情感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几个重要配角的感受做了较深入的刻画,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既超脱又代入的角度来看这种人际间的互动,对一个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同时也对几个主要配角的立场有所理解与共情。

本文从影片中李玩流动的情绪情感视角出发,对影片蕴含的成长中的丧失与哀伤主题进行探讨,并一并探讨了在心理咨询范畴可以进行的工作。

1、多层次的丧失

丧失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的层次,不仅仅是指亲人、重要关系、重要事物的丧失,从心理角度来看,丧失是一种感受,与“延伸的自我”相关。可能的丧失有失恋、失业、财产损失、青春逝去、健康损害、丢失重要物品、失去友谊、分离等等。

丧失对心理的影响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对周围的人、环境缺乏安全感 2)信任:对周围的基本信任被破坏 3)控制: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控制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4)自尊:自我价值和自尊下降5)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重大丧失会对我们的基本生活信念造成破坏。一些基本的生活信念:危险离我很远、生活是可以预期的、我能够掌控生活、生活是公平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自我是有价值的。这些“安全的错觉”有助于维持美好,具有保护功能,让我们觉得我们是生活而非幸存。这些“安全的错觉”也是伴随着我们自我感而存在的。

在《狗十三》这部电影中,主角李玩面临多层次的丧失。电影中,在第一条小狗爱因斯坦丢失后,小女孩开始努力寻找,也在尽自己的力量接纳、度过这个事实。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尽全力寻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有办法,我不是非得要养狗。”但家长没有尊重和理解她的这种立场和需求,反而强迫李玩接受另一条小狗是爱因斯坦。在这里,李玩需要充分哀伤的情绪受到了阻碍,取而代之的是强加于李玩的一种要求:要懂事,要懂得替他人着想,要接受他人的“好意”。而一种不被理解、被侵犯的、愤怒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在小女孩李玩的心里越演越烈。

而之后的剧情发展,李玩被父亲打,以及之后与第二只小狗建立连结、这只小狗又被送走最后绝食而死、被迫吃狗肉,等等事件,她的信任感、安全感、控制感、自尊都受到挑战,一种越来越孤独与悲哀的感受在李玩的心中发酵,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丧失的范畴。

2、不被允许和充分表达的哀伤—中国式家长的“哄”与“压”

通过影片展现的李玩与父亲的互动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玩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式家长在其中的角色作用。

影片中,父亲对李玩的道歉话语模式:“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后你就明白了。”“你要原谅爸,爸最近的工作很忙,都没时间睡觉了,你也不让爸爸省心,你要懂事。”在这些话语中突出的主体都是“我”,而在中国式家长的“哄”与“压”下,在父亲一遍又一遍的强加的爱之下,李玩的主体感受被一遍一遍的忽视及压抑。

当第二只爱因斯坦被父亲送走以后(李玩以为被送到了狗肉店),李玩在学校进行英语演讲比赛,看到了父亲进来。而这时,李玩感觉到明显变强的紧张和焦虑,无法再顺利的专注于比赛,最后只能退出。我们看到这个小女孩面对父亲从最初的还可以反抗和尽力的表达自我,到之后的压抑,焦虑和痛苦、悲哀不断的增强。李玩的自我功能显然也在这里受到了损坏。

李玩在电影最后面对大人选择带着礼貌的微笑把狗肉吃下,也象征着李玩吞噬下的自己的情感感受和表达的权利。她开始学习一种面带礼貌笑容的假自体、人格面具,把真实的自我感受埋藏起来,以适应她的成长环境,一种不被理解的,不被看到的,被逼迫的“懂事”。而被压抑的感受不会凭空消失,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将会不断地以焦虑、抑郁、强迫等形式展现出来。

唯一稍好一些的是,在影片最后,车上,父亲难掩自己的内疚,真实地说出了“我不是一个好爸”,而没有再强加掩饰。这时,李玩和父亲情绪的张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成人世界的自顾不暇和悲哀在李玩面前真实的展现出来,而成长的无奈也在这里得到了一种舒缓的延伸。

当然,如果父亲对李玩的共情和理解没有得到双方更深层次的标注和确认,李玩也可能从父亲展现的脆弱与无奈中习得更加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去过度的共情他人,以获得一种依恋的满足和情感的支持。从而逐步培养出一种讨好与受虐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很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这是一种假设,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李玩今后的命运我们无从得知。

3、复杂的哀伤—丧失成为创伤

当一个人不能对丧失进行哀悼并继续前进到一个更新和发展的环境中时,就会出现延迟或长期悲伤的可能。(《危机干预策略》P503)他/她有可能没有机会为其的丧失进行悼念,或者来自外力的压抑以及对哀伤反应的恐惧、抗拒等,从而没有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尤其是当丧失重要客体,这种分离的永久性,以及未能建立其他新的依恋关系,丧失可能成为了创伤,以一种复杂的哀伤呈现出来。

复杂的哀伤包括连续不断的痛苦怀念,剧烈的分离焦虑的痛楚、强烈的干扰思想、不断增长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过分回避与丧失对象相关的事务,对个人活动丧失兴趣、而且在丧失后存在超过一年的睡眠、饮食、和其他日常生活模式紊乱。复杂悲伤是持久牢固的,而且不容易摆脱。(《危机干预策略》P503)

回到电影中的李玩,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她的纯粹笑容、抗争、大哭大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忧郁的气质,李玩将这种未完成的哀伤压抑在了心底,而今后她的成长之路,她的情绪情感可能将长期的压抑在一个比较窄的,偏向于忧郁、悲哀、无奈的接受这个区域,在她的余生延绵回响。除非有其他的契机,可以带领她走出被定格在这里的成长创伤。

4、可以做的工作—为丧失提供一个哀伤的过程

约翰•施耐德提出了一个关于悲伤转换过程的8阶段模型。这个模型是为了在压力、丧失、以及悲伤的环境下尽可能促进个人心理发展,是一种整体促进发展的模型。(《危机干预策略》P492-494)模型描绘了从最初得知丧失、到试图限制这种丧失,到意识到丧失的程度,解决丧失、重构丧失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最初的抗拒到逐步接纳,自我从受损状态到修复、更新的过程。

在丧失-充分哀伤-修复的过程中,聚焦于情绪情感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工作。

1、在咨询中需要细腻、及准确的共情,来逐渐触及潜在的情感。电影中的李玩这样被剥夺权利的个体需要吐露的深沉的悲伤,以及在一系列事件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的愤怒、悲哀、无奈、焦虑以及一种对父权的恐惧感。这些复杂的情感在电影中得到了细腻的呈现。

2、在咨询室的安全环境中允许情绪的充分表达与体验,扩展个体的可承受情绪的范围,并对这些情绪情感进行标注与涵容。从而逐步让个体意识到丧失的程度,自我感损坏的程度,并对这种丧失程度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进行安全的体验。

3、个体逐步进入了一个接受期,为个体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与时间,允许他/她的哀悼并获得有关丧失的观点。

4、个体的力量感很难仅仅靠觉察、理解、领悟实现,更本质的是依恋需求的满足,以及爱的流动与感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互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修通亲密关系、或者在宗教体验、修行中触及这一部分。这些感受是相通的,也是个体真正得到滋养和改变的源泉。

5、重构哀伤,与自我感的修复、更新、扩展。在生活中的最大丧失之后可能出现的重构和转化,会产生一种比以前更大的成长能力。(《危机干预策略》P494)同时也可以用比昂的心理发育理论来理解:与快乐原则不同的是,我们对痛苦事件的真正接纳,会促进真实的浮现与情感的增长。

参考文献

《危机干预策略》(美)B.E吉利兰&R.K詹姆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创小红书@嘉禾心理


狗十三的相关影评

狗十三
青蜓 •
狗十三
ChoN • 狗十三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