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

评分:
0.0 很差

原名:After Yang又名:向杨说再见

分类:剧情 / 科幻 /  美国  2021 

简介: 科林·法瑞尔将主演A24新片《After Yang》,由2017年颇受好评的《在

更新时间:2022-04-15

杨之后影评:在混沌时代寻找人性与诗意


《杨之后》(After Yang)是Kogonada导演的第二部长片, 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科幻电影,观众也不该带着看科幻片的心情来看它,更不应该用科幻类型片来与之作比较。

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故事, Kogonada的电影却始终能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陷入一种久久无法平息的感动,他的影像表达温柔而温暖,带着浓厚的东方气息,也透露着西方独立电影一贯的简洁和独特。

Kogonada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是这个混沌时代的珍宝,他行走于主流之外,用渗透于银幕的真诚和诗意的影像向观众展现人文主义的美。正如他曾在Twitter上分享的那句阿巴斯的引言:

在最黑暗的时代,诗意仍在,且为你们而存在。”

Kogonada正是这个时代的诗意,而我们的时代,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

《纽约时报》评论,《杨之后》通过极具私人化的表达承载了Kogonada长久以来与非存在(nonexistence)问题的抗衡,通过对杨“逝去”的探讨,影片揭示了“生存”的意义。除了本片的影像以外,这次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Kogonada的影像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如有不周,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Kogonada在不同的访谈中提到,他喜欢的导演包括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小津安二郎、理查德·林克莱特等,他曾在Twitter上晒出自己的小津电影收藏,也为理查德·林克莱特写过采访,剪过短片。

他在Tiger Talk的访谈中说,“我喜欢的是人文主义的传统。现代主义时常让人们感到疏远,但我想做的是展现一种温暖且具有人性的现代主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导演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的科林·法瑞尔说,“来到这个世界45年,我似乎从来没有遇到过比他更有思想,更有深度,更加善良的人。”

Kogonada的原名并未公开,《纽约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试图从女主角口中探索到一些导演的信息,女主角也只是以大笑回应了他。导演说,并不能从自己的美国名字中获得认同。其实Kogonada对“美国身份”的不认同,我们也可以从电影中瞥见一二。片中杨带有遥远的东方记忆,但对身份认同又是含糊不清的,他的这种与现有环境与身份的疏离和《在哥伦布》中男主角所展现的与现实世界的无所适从如出一辙。

图源《纽约时报》

Kogonada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御用编剧的名字:野田高梧(Kogo Noda),所以我认为目前将导演名字翻译为“郭共达”并不妥当,完全没有美感了,也与导演的初衷相去甚远。

Kogonada出生于韩国首尔,在孩童时期与父母一同移民美国,在印第安纳和芝加哥长大,如今和妻子与两位儿子居住在洛杉矶。除了这些对过往生活的简单勾勒之外,他并未透露更多的细节。《纽约时报》在文中写道,Kogonada自认自己的生平十分无趣,但这并不是故作神秘或是对隐私的过于谨慎,而是他需要一种构建身份的自由,以及担心被过去所定义。

在拍摄处女作长片《在哥伦布》之前,Kogonada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而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小津安二郎以及电影理论。也正是在研究电影的途中,他逐渐对那些电影理论故作深刻的辞藻感到厌倦,也意识到自己更想做的是拍电影,而不是写电影。

后来,他围绕全球著名导演的电影表达制作了多部视频散文与纪录片,这些短片为他吸引到了好莱坞的注意,也有了机会拍摄《在哥伦布》。

Kogonada的个人网站

Kogonada的作品大都收录在他的个人网站,目前豆瓣上对他的作品整理并不完善。《杨之后》中用了许多阳光、树影的镜头来展现杨过往的记忆,那些安静的空镜头依然可以看到Kogonada在制作视频散文的风格。

Kogonada的东方视角

《杨之后》的四口之家里包含一位热爱茶文化的白人,一位黑人,一位被收养的中国女孩,一位被建构的机器人亚裔。整个家庭背景本身,也是围绕着文化认同这个话题。

Kogonada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访谈中说,“我的文化认同有一些模糊。对很多亚裔而言,想要摸索清楚作为亚洲人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是如何接纳对于亚洲身份的认同的,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也有可能我们永远都搞不清楚,但有些人能够在某个瞬间意识到,亚洲血脉是我们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你跳出这个历史和地理限制,就非常诡异了。我们还必须要去适应外表所赋予我们的亚洲身份,人们对亚裔有自己固有的认知,我们时常要与这些目光妥协。”

在电影中,杨是被建构出来的亚洲人。

Kogonada说,“我与杨的文化认同有着强烈的共鸣。尽管我自己时常挣扎于我的文化认同,我也从未意识到,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建构。不仅是我自己在不停地想象,亚洲身份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同时还要观察别人对我的亚洲身份又是一种什么态度。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亚洲身份太突出了,有时候又觉得我好像没那么像亚洲人。拍这部电影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去理解我对自己亚洲身份的认知。”

尽管Kogonada无法道明自己的亚洲身份意味着什么,我们仍然能够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里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东方式表达。充满东方元素和科技感的布景与服饰、每一个柔和的镜头运动、短暂交谈之后的静谧空镜头……一家人在博物馆跟杨说再见,背景响起的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成为了影片情感最浓厚的瞬间,也成就了导演和华语观众奇妙的共鸣时刻。

空间是Kogonada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城市建筑的美感,是孕育诗意的基础。Kogonada在《杨之后》所建立的视觉空间和《在哥伦布》同样迷人,不同的是,《杨之后》是完全从框架到设计都由电影团队完成,而《在哥伦布》中,导演只是把演员放到了既有的环境里。

《在哥伦布》

《在哥伦布》是先有了空间,才有了故事。Kogonada说,在去哥伦布之前,他脑子里只有故事的雏形,到了哥伦布以后,才决定一定要在这座城市拍电影,而故事的细节也慢慢清晰了起来。

《在哥伦布》中,建筑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人物不仅穿行与生活在建筑中,也被这些建筑影响着。

在《杨之后》中,空间是依据故事来发展的。影片中男女主角居住的房屋来自大名鼎鼎的现代主义建筑Eichler Home,整个纽约只有3栋。

Eichler Home特点就是大面积使用玻璃来隔离空间,这也给了导演机会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构建通透的画面质感,同时营造出不真实的未来感。我们可以看到主角们在车上的镜头多数都透过玻璃来拍摄,与房间内的画面高度一致。

主创们在找到这座房子时,因为被废弃,屋内只是简单的钢结构和最简单的陈设,“中庭甚至连一棵树都没有”。最终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空间,也正是团队依据故事来设计与布置的。不得不说,团队对色彩与空间的把控,真的是让人极度舒适。

在混沌时代寻找人性与诗意

谈起这场世界危机,Kogonada说,“我们有很多种语言来描述当前这场危机,越来越多人觉得无聊,抑郁,无意义。如今,人们用无聊(boredom)去对抗沉默和对‘存在’的感知,从而逃避那些原本很重要感受。如果我们可以身在其中,用心去看,也许我们习以为常那些细节,比如一场日出,比如阳光下的阴影,也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

在最混沌的时代,诗意仍在,且为我们而存在。

文章已授权“幕味儿”公众号发布

参考资料: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Tiger talk.
New York Times: With His Sci-Fi Android, a Filmmaker Considers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http://kogonada.com/
The Washington Post:‘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on his new sci-fi film, the ‘Pachinko’ adaptation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memory
The Film Stage:kogonada on After Yang, Pursuing the Ineffable, and the Vitality of Physical Media
Awardswatch:Interview: Kogonada on creating ‘After Yang’ and finding a universal truth about love and memory


杨之后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