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昨天刚刚把周克希版本的《包法利夫人》读完,留给我一些非常深刻又朦胧的感受,就像emma常常体会到那种奇怪的平静。今天就把《新包法利夫人》看完了,在一个阳光明朗的下午,雾蒙蒙的天气刚刚过去。电影里把《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两本名著排在了一起。打字到这,突然也发现了她们的相似之处,包括她们对平庸生活的思考,对爱情的幻梦与追求。为什么最终都要以女性的死来终结一切?
对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一向处于纠结的态度。一方面是偷懒的心理,影视让你不用再费脑子去幻想,构建一个新的世界。它直接给你色彩斑斓的景象,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我就可以get到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因为我看书速度实在是太慢)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吸收那些一流的信息。另一方面,先读原著还是先看影视,是一个赌注,常让我为难。先读原著,文字刺激产生的想象会让人对选角十分苛刻,更不要提对故事的展现,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不看,也不想花费两小时去忍受一个可能的流水账。先看影视,却会限制我对原著的记忆,产生一个马太效应。对于影像中存在的片段我会更加记忆深刻,读到那时,甚至有种到影视取景地打卡的激动和“原来就是这呀”的熟稔。而对影视中没有的部分,文字也无法改变它在我脑中的空白。我无法再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故事中的人物模样,因为他们都已经既定了。“像被钉在了板上的蝴蝶那样”。
后来我就有一个原则。如果是流行小说,不被列为经典或是可能的经典时,看影视,足矣。如果是经典,原著,影视可有可无的选项。当然,经典的定义来源外界的评价和我自身的好恶。比如简奥斯丁的作品我觉得看看影视就可。
高一的时候还没读《安娜卡列尼娜》,碰巧看了Joe White拍摄的版本,惊为天人。后来去读了原著反而没能在我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很欣赏Knightly对Anna的演绎,但读原著中对Anna丰满娇媚的描述时Knightly那平板似的平胸火柴人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也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痛苦啊。
我不想看其他版本的《包法利夫人》,一是都是完全置于书中的年代,我最近对古代片没什么兴趣,现代人强凹古典做派那让我昏昏欲睡。评价较为好的是于佩尔阿姨的版本,虽然我爱于佩尔阿姨,但是阿姨那坚毅的长相和气质中自带的冷漠强大真不能让我代入到Emma身上。Emma在我心中应该是一个更为娇柔的少妇,有点犹豫不决,时有放纵癫狂的锋芒。如果是于佩尔阿姨的版本,我觉得Emma最后根本不会自杀,而是去毙了那一个个的狗男人。
所以Anne fantine的版本特别合我心意,不是按部就班、步步相叠的重现,而是一个可爱的试验。就算是翻船了,我也能把它当成另一个故事,不会让我对原著产生任何可怕的联想。
表面上这是Gemma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是Martin和Gemma的纠缠。
Marin在里面可以说是三重的身份。一,最明显的,他给的面包归根结底还是Gemma的死因,他是她的邻居,一直对她怀有情愫,持续对她的生活进行窥视。他相当于原著中的奥梅和贾斯丁。二,福楼拜。他自主地把自己代入福楼拜,有意识地在书写或改写Gemma的生活。三,“包法利夫人”。 Gemma是明线的包法利夫人,但Matina则是另一维度的“包法利夫人”,甚至比Gemma更接近包法利夫人的实质。
一 ‘Y a rien de plus naturel …Rien de plus humble que le... que le ble.’
“世间没有比小麦更质朴···更谦卑的了。”
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Gemma真的是一个撩汉高手,暧昧制造机。Gemma一开始就察觉到并清楚Martin被她强烈吸引,甚至有点故意在玩弄他对她的这种情愫。Martin看着她的目光实在是直白长久得毫无掩饰,稍微敏感的女生都能感应到。
Martin与Gemma有几处或暧昧或直接的情感交锋的地方。一步步让Martin的感情升级,除了快结尾处他们的对峙外,印象比较深的有下面几个。
第一处,面包房。Gemma揉面包的神态、声音、身段,绝对不能让人相信她全身心地只是在享受揉面团的快乐。各种感官的沉浸运用。昏暗的面包房里幽深、不绝如缕的诱惑。Martin一个大直男,受其诱惑而不觉。Gemma对他说这好热啊,但之前因为受到情欲刺激而心猿意马说话断断续续的Martin,在这时回答的表情却十分克制,眼神也变得清醒,说话正常。这时候他还能控制自己对Gemma的感觉。
第二处,树林间。Gemma减肥后遛狗遇见Martin,对他的态度有一点冷淡疏远,像是减肥不成功的郁郁寡欢,从对话也知道她很久没去面包房了。推想她是觉得面包热量高。Martin主动说他的面包热量不高,Gemma明显不信,说是吗,然后主动道别。被蜜蜂蜇后要求Martin帮她吸出刺来,用语非常命令式。人在危急的时候就会展现自己真正的性格,Gemma其实是个有主见甚至有点强势的女生,同时她也吃准了Martin对她的感情。Herve在这种容易被误会的情况下出场了,她过敏昏倒。这一处也和最后Gemma的死对应了起来。一个人不能逃脱出命运的两次捉弄啊。
第三处,归途中。Gemma过敏治好,坐在Martin旁边,对他说:“您真是太伟大了,Martin。”她说这句话之前有一个看向前方出神的镜头,说这话时也是微微仰着头,有点迷离,不完全像是正常的和一个年长的男子道谢,接着就靠着他的肩上,背起法语:“我本来想...你本来想…他本来想…”这句话也是人物的写照。Gemma在之前应该是打算不怎么和Martin有什么来往的。但这一出之后她改变了自己的心境,选择和他拉近距离。人在经历生病之后,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甚于许多,虚弱之时会去依赖他人。Martin则受到了肯定,对她的情感被鼓励着向前。
第四处,Martin和Gemma同在开车,向她打招呼,她没听到,去了Herve家。Martin就像是一个被绿了的男人在外面等候,然后自我安慰地离开。晚上的餐桌上,Gemma坐在他旁边,撩起头发时露出了吻痕。比起Gemma对于偷情并不谨慎的解释,我更觉得Gemma是故意这么做,挑逗Martin,白天他车开在她旁边时,她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何况还是她邻居的车。Martin对她的情愫对她而言像一种可游戏的存在。Martin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点嫉妒的。
第五处
二 ‘Je suis moi.’
“我就是我。”
Martin一直都非常一厢情愿。
听到包法利一家的名字后,他就不由自主地将他们代入到了这个故事之中。停电那晚,他看着她静静的坐在篝火旁,然后就在脑中给这个场景配音了,把原著中对Emma的描写套在了这。我觉得Gemma在那时并没有如那段描写中那样寂寞绝望,她更像是沉浸在一种平静之中。Gemma第一次到Herve城堡去时,他自己也说他想到的不是Herve平时“保守、无能,在大房子里埋头复习法律”的样子,而是“作为隐秘的引诱者”。
其实这部电影里所有看似与原著里对应的人物实际上与对应者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Gemma的确在一些时刻是软弱,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清醒、理智、坚强,有自己的爱好与热情的女人。Charlie则不像原著里的夏尔那样迟钝而懦弱,是个真正意义上宽厚而果决的男人。Herve不是鲁道夫那样玩弄emma的浪荡子弟,更像是真的投入爱河的一个大男孩。
当Martin给他们这层人物滤镜后,无论真实的他们如何行动,都不能逃脱Martin的强行解说。这或许也是对那些自觉有上帝视角、总爱对他人私事横加干涉的人的讽刺与警示吧。
当Gemma对Martin说“Je suis moi(我就是我). Je suis libre(我是自由的). Je suis capable d’etre heureuse(我有高兴的能力), ok? ”,Martin显然内心受到了冲击,意识到外界和他内心的失衡,说:“J’aimerais vous croire.(我很想相信您)”后来给Gemma送的上面有她名字的面包,是一个承认Gemma就仅仅是Gemma的象征。
这个段落总让我想到一个父亲和女儿的对峙。之前Martin教她说法语也有父亲对女儿的教导的意味。Martin对Gemma的关注和管束就像一个父亲对女儿所会做的那样,都是“我担心你,不想让你走弯路,希望你幸福”。但当一个女性有主体意识之后,就必定会产生冲突。Marin后面的回应也像一个父亲失落又无可奈何地放开双手。
福楼拜在创作Emma这个人物时一定对她有爱的,小说里对Emma的描写一直都浮着一种温柔的爱怜。影片里有些镜头是Martin看向Gemma的视角,也是那样充满的柔情。
Gemma在挣脱Martin对她的男性凝视,也像是在翘首于屏幕前的我们这些看客说:“我就是我。”
下一镜头就是Gemma躺在阳光倾泻的无人草地上,小狗在她身上玩闹,似乎自由,似乎在思索什么。
当你爬出了他人对你的凝视和框架时,你享受真正的自己?
三 ‘Vous l’etes beaucoup plus que vous ne pensez.’
“您比您想象的像她得多。”
Martin对Gemma说的这句话,更像是对他的描述。
影片一开头是Martin在念一段《包法利夫人》中的文字。“大家看着这对舞伴。两人翩然来回,她上身纹丝不动,颌部微垂;他则始终保持同一姿势,挺胸拔背,胳臂圆抡,嘴唇前噘。这女人,跳得可真好!两人久久舞着,看客看都看累了。”(周克希翻译版本)
然后Martin就开始发表见解,说这处,沃尔萨舞会,是包法利夫人一生的重要情节,也是一个转折点。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能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段文字中的“她”自然就是包法利夫人,但实际上,这段文字是包法利夫人的视角,她先和“他”,那个子爵跳了舞,子爵把她送回原处,和另一位夫人再次跳舞。这段文字就是子爵和那位夫人跳舞的情形。
像是导演的一个小圈套(果然应该读原著啊朋友们!),“包法利夫人”的这个光环从一开始就套在了Martin头上。
有趣的是,在这段文字之前还有一段描述:“待得(Emma)睁开眼来,只见大厅中央有位夫人坐在圆凳上,三个男客单膝跪在她跟前。她挑了子爵,小提琴乐声又起。”
我马上会联想到就像Martin看着Gemma在三个男人前的抉择一样。
Martin后面还说包法利夫人“她一生都在等待”,其实这更像是对自己的写照。Martin一直都在等待,等待理解,等待爱情。
Martin显然自动就把自己代入了福楼拜的视角。从一开始,Martin就展现出了对福楼拜一定程度的崇拜。也许不仅仅是对福楼拜的崇拜,是对文学的崇拜。影片开头,就是Martin对包法利夫人悲剧的见解以及自述, “我回到诺曼底省,继承父亲的面包店已经有7年了。在佩尔蒂埃出版社工作过十二年,给无人问津的学术论文做过无数的注解。”
他像Emma一样,家人并不能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心灵是隔阂的。Gemma一家到后,他在饭桌上激动和妻儿谈起他们与小说种种的重合,但他们的喜好显然和他不在一个维度,儿子说改编的电影很烂,应该也是没看过原著。最后新邻居的到来,Martin儿子的玩笑,以及他再一次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大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老年(中年?)爱好者,家里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并不太理解他,抱着一种调侃的态度。
他对书中爱情的描述烂熟于心,就如Emma对少女时代读到的爱情难以忘怀,始终怀有不死的希望。作一个猜测,Martin对好感的乏于掩饰和对情欲的不善对付,加之他之前的做工内容,可以想象他在之前的人生中也没有什么爱情的经验。和Emma一样,越是没有尝到过那种滋味,越是只有文学的想象,就越是渴求。
原著里的包法利夫人追求而热衷于爱欲。Martin在感到自己“十年无性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后,他的欲望复燃了。他没有直接与Gemma产生过肉体的结合,但他想象过Gemma和Herve变成 Emma和鲁道夫在城堡里共舞,在教堂里想起Emma和莱昂的车震情节,把祈祷的女子想象成Emma。在这种对《包法利夫人》的想象代入到具体的人身上时,他无法真正实施的欲望得以宣泄。《包法利夫人》成为了他逃脱平庸无奇的现实、享受不能变现的情欲的乌托邦。
最后一句话,“平静和安详,已经错过了。”Martin烤出来的面包也糊了,心神不宁,然后去找Charlie。这段情节是在葬礼之后发生的。可见那时他还处于Gemma的阴霾之中。死的是Gemma,收到毁灭的可能却是Martin。不过看到最后Martin又朝新来的女人发起新的进攻,预计也是会走出阴影,也是讽刺。
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感想
1. 片尾演员表出来时第二行赫然:Gemma Bovery·········Gemma Arterto 巧合?别有深意?“人生和艺术有时惊人地相似。”
2. Martin的妻子可能是一个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然而啥都不干静静看戏的存在。就像螳螂捕蝉后的黄雀。Martin在面包店门口盯着Herve看时,她说你改喜欢男孩了吗,我喊你你都听不见。Martin看Gemma的眼光一直都是直男式的直勾勾的,妻子绝对是早就发现丈夫对她的兴趣的。在对法国人的争论后,Martin对着Gemma的前行解释和道歉,妻子都尬得看不下去了(愚蠢的丈夫)。Gemma和Herve偷情没多久去面包店时,她就轻描淡写地对丈夫说Charlie对她那么信任,真可怜(现在想来有点指桑骂槐的意味)。他们的婚姻对于妻子而言可能也是很乏味的,对男人都看开了,看着丈夫这么前窜后跳大概也是妻子的乐趣?
3. Gemma死的晚上和之前她玩得很好的法国女人Wizzy过生日放烟花。“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烟花也像是给Gemma的挽歌。
4. 我看到Gemma是被面包噎死时真是惊了。本片其实也可以收纳到死神来了里。感叹一句:处处有风险,生活真不易。
5. 女导演改编男作者,男导演改编女作者。想和李安的色戒做一个对比。原著里Emma爱过的男人都对她没什么情义,对她极好极爱的夏尔她却从未爱过,也是名誉弄人。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变得温情脉脉,少了一些尖锐的诘问。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