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评分:
0.0 很差

原名:呼吸又名:看理想·呼吸

分类:音乐 / 脱口秀 /  中国大陆  2016 

简介: “呼吸”是[看理想]会员计划中推出的古典音乐节目,它用故事、话题的方式来引领大家

更新时间:2021-01-16

呼吸影评:看理想《呼吸》文档


1、巴赫二声部创意曲

如今,大部分的人听觉都在退化当中,而古典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古典乐有音高、音色、节奏、速度和方向,每一样都不是简单的事,听它更需要耳朵多一些注意力。

这期,杨照与其叡将从巴赫《二声部创意曲》的声部说起,听完你会更靠近古典乐。

【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罗马帝国(现在的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音乐元素和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

【创意曲】“创意”即创造乐意,创意曲(Invention)则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这种曲式体裁兴盛于17-18世纪的欧洲地区,一般作为器乐曲存在,在现代创作中应用较少。巴赫从教学需要出发,曾用复调手法创作了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和十五首三声部创意曲。前者简易朴素,后者复杂深奥。

【声部】在音乐演奏和歌唱中,根据声音的高低不同分成的若干部分,称为声部。在独唱中,一个声部发挥作用,如男高音独唱,或女中音独唱。在合唱和器乐演奏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最高音为旋律声部,演唱主旋律;内声部和低音声部起到伴唱和伴奏作用。每个声部都是独立的层次;在复调音乐和对唱中,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同时表现旋律,交错进行,以表现音乐主题的矛盾双方。

2-3、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逝世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了当时的所有音乐类型。他所谱出的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小夜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变奏曲】是乐曲的一种结构形式,它主要用于奏鸣曲和交响乐,也可作为独立的器乐曲作品。所谓变奏即是将乐曲最初呈示的主题不断地反复,在反复的过程中制造变化。变化可以产生在和声、旋律、对位、节奏上,也可以是通过不同的配器方法在音色上求变化。变奏的次数不定,可以变奏任意多次。变奏曲是一种古老的经典作曲方式,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流行。巴洛克音乐时代比较著名的变奏曲有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亨德尔的《和谐的铁匠》系列;在古典音乐时期,莫扎特写了大量的变奏曲,其中最有名的即为《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习惯在变奏曲的倒数第二乐章时让节奏变慢,在最后一个乐章突然加快,并常用华彩即兴演奏的形式。

【小星星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包含13小节,第一小节为主题,接下来是变奏1到12。原谱中仅有变奏11和12有节奏指示,分别为柔版(Adagio)和快板(Allegro)。它是莫扎特在当时法国流行的歌曲《妈妈请听我说》(“Ah! vous dirai-je, maman”)基础上创作而来。该曲的旋律后来被改编成广泛传唱的童谣《小星星》,但《小星星》的歌词是在莫扎特逝世后才创作的,莫扎特本人对该命名无从知晓,因此严格来讲该命名并不确切。

在所有人类的文明和历史上面,只有欧洲发展出古典音乐这么复杂的声音。这跟他们的建筑形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哥特式的建筑产生的不预期的音响效果——残响很强。而当时的人们很自然的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跟什么样的声音放在一起的时候,彼此是和谐的;也有另外一些什么样的声音跟什么样的声音放在一起是不和谐的。整个和声的基础,就是从这样一种建筑上的形况开始产生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上面的实验。

莫扎特的变奏曲,也是在这种建筑,这样一种实验的精神下面产生的一个结果。我们所熟悉的《小星星》,这么简单的一条旋律,配合上不一样的和声,改变不同的节奏,一个一个变奏这样排列下来,你会发现,音乐变得如此地丰富,音乐变得如此地不同!

4-6、莫扎特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

我们今天在接触莫扎特音乐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莫扎特的音乐里面,有多少是当时一般人都那样创作?他和别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作为主教城,故乡萨尔茨堡并未给莫扎特创作自由。等到了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才相对地更有活力。《第十号奏鸣曲》就是莫扎特有了多一点自由后,才能肆意挥洒创作出来的重要作品。这首曲子很特别,它的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都是照着奏鸣曲的形式来写的。所以听这个曲子,最容易了解为什么古典主义的古典音乐当中,会有奏鸣曲这个形式,奏鸣曲形式是什么,以及奏鸣曲形式为什么会那么样的重要。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继维也纳等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萨尔茨堡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周,以纪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着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可能我们都对古典音乐有一种误解,其实它真的非常不适合当背景音乐。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变化,必须好好地听才能够领略所有音乐里面内在的东西。变化多端的古典音乐中,速度就是其中一个巧妙之处。速度是作曲家、演奏者传达作品性格的重要媒介。莫扎特《第十号奏鸣曲》第二乐章由行板写成,透过行板,莫扎特让乐曲有了“散步”的风格。这个乐章,莫扎特用非常典型的奏鸣曲的形式来写,包括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整个乐章的结构就非常地有意思:开头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呈示,接下来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发展,感觉上都中规中矩。但是到了再现部的时候,就有两个类似的、但是变了形的句子,把这个再现部包了起来,让我们原来熟悉的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感受,传递给我们不一样的想象。

钢琴被称作“乐器之王”,因为它的音域比所有的乐器都要广。同时,光是靠着一个人的10根手指,钢琴就可以有旋律,可以有和声,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加在一起。钢琴实质上是一个打击乐器,它的声调不同,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就不同。如果我们知道它其实是用这种方法在发声的话,就更能够欣赏,更能够体会一个音乐家,他借由演奏钢琴所要表达的音乐的内涵。

莫扎特的《第十号奏鸣曲》当中的第一乐章,也是最典型、最有名的一首C大调的曲子,它清楚地传递出C大调的个性和情感:那么天真、那么明亮、那么活泼。如果你的心情稍微有点阴郁的时候,听这首曲子真的有再好不过的疗愈效果。

【C大调(C Major)】是一个于C音开始的音乐的自然大调,组成的音有C,D,E,F,G,A,B,是一个没有升号和降号的调。C大调是一个平稳,中庸的白色调性,如同山谷般的宁静和晴朗,较一般大调更为宁静、庄严,如巴赫《C大调前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C大调是在皇室庆典、贵宾邀请时专用的调式,如海顿《C大调第九十七交响曲》和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后来,C大调经常被音乐家看成是回归自然、追求理性或展望未来。

7-9、贝多芬告别奏鸣曲

“艺术家是一个创新者”这个概念,在古典乐的领域上,是在贝多芬手里完成的。贝多芬最重要的一个个性上的特点,就在于他不服从、他不接受当时一般人所认为的音乐是什么,所以,他一直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突破、去创造。对命运的不满、对于生活上种种的挣扎……这些都体现在他的音乐里面。

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是一个在心情上面很复杂的一部作品,一方面保有旧有的结构、旧有的规章,另外一方面则开发出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听法,在古典主义的奏鸣曲形式上,表达出了复杂且矛盾的情感。可以说是为未来而写的代表作,真是了不起的音乐。

【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作曲家,也是钢琴演奏家。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6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告别奏鸣曲】《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别称《告别奏鸣曲》(法语:Les Adieux),是贝多芬于1809至1810年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告别”暗示了这部作品的标题音乐性质。180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进攻维也纳,迫使贝多芬的资助人鲁道夫大公逃离该城。贝多芬因此写下该曲,并为三个乐章命名为“告别”“不在”和“重逢”。1811年该曲发表时,题献为“在殿下出发时,为敬爱的鲁道夫大公所作”。《告别奏鸣曲》是连接贝多芬中期和晚期作品的桥梁,这其后的作品中,贝多芬更多地表现出深沉而非激烈的情感。

维也纳是一个有文化的繁华大都市,跟音乐之间密切的关系真的是太有意思,太重要了。很多人都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跟它的历史发展有关系。这里一方面有宫廷的传统,一方面又有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听众。维也纳它为音乐大师们的创作提供着重要的情感支持,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样一路下来,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得到了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也在那里写出了他们最杰出的作品。

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就诞生在维也纳,具备有跟这个城市一样的双重个性。一方面,它是一个标题音乐,它每一个乐章都有一个标题告诉你,这个乐章在描述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这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它有心情,它有故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仍然叫做“奏鸣曲”,它仍然依随着古典主义时代的这种奏鸣曲的曲式,并没有违背,并没有离开。所以怎么样把这两种个性,放在同一个乐曲当中,就让我们看出来贝多芬他的巧思。

维也纳与音乐

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在世界上名闻遐迩,几百年来贡献了不计其数的作曲家,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当代音乐家。

维也纳孕育了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出生在维也纳的还有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兰纳、克热内克等。此外,还有无数音乐家曾在维也纳学习、生活,投身音乐创作,其中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有李斯特、莱哈尔、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兰纳、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长眠于维也纳。

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在每年的1月1日,由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并向全球直播。维也纳歌剧院舞会是每年维也纳狂欢节的高潮,其它如维也纳华尔兹、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等,同维也纳众多的歌剧院、戏院一起,闻名世界。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是在表现离别、思念到回来,它有一种很明确的感情的指向。在标题音乐——也就是说音乐给一个标题,让我们知道,它在描述纯粹音乐声音以外的其他的情感,或者是风景,或者是故事——在这样的一种做法还不是那么流行的时候,贝多芬就写了《告别奏鸣曲》,用他的这个作品告诉世人,可以怎么样运用音乐和所有其他情感或者是色彩,或者是叙事之间的关系。《告别奏鸣曲》分成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各自有它的标题。第三乐章的标题是“重逢”,原来不在的人离开了,现在他回来了,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重逢是这个乐章的重点。

【标题音乐】指来源于非音乐因素的音乐,其主题可来自于电影、诗歌、绘画、雕塑、自然、技术等。相对于绝对音乐,标题音乐是由非音乐因素激发创作而成的,作曲家会以标题、大纲或提要的形式,说明其含义。广义来说,电影配乐也是一种标题音乐。

10-12、贝多芬Tempest 奏鸣曲

戏剧有一个很关键的特点,是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去想象不一样的生活,想象不一样的情感,想象不一样的,各种不同的转折跟遭遇。“狂飙运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在于解放德国人的情感。也就在这个时候,莎士比亚进入到了德国,或者说开始对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贝多芬成长的这一代,他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完整的戏剧全集,翻译成为德文。他那一代成长的所有的年轻人,一定要读莎士比亚,也一定大量地读莎士比亚。这个是我们了解贝多芬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贝多芬试着要把他在年轻的时候所读到的、所学到的莎士比亚的这种戏剧,或者说是戏剧当中的强烈的情感,放进到音乐里面去。所以音乐从贝多芬之后,多了很多可以表达情绪的语汇或者工具。

【暴风雨奏鸣曲】即贝多芬《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别名《暴风雨奏鸣曲》(Sonata la Tempête)。《暴风雨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是贝多芬在听力严重衰退时所做。该作品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d小调,第二乐章为降B大调。作品收录于贝多芬作品31号中。标题“暴风雨”并非贝多芬所加,而是来自于曾经撰写贝多芬传记的辛德勒的描述,贝多芬告诉他:“想要真的了解这首作品,就要先看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暴风雨(The Tempes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作品,一般认为《暴风雨》最早出现在1610至1611年之间,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独自完成的戏剧和悲喜剧的性质,因此被称为“传奇剧”。在《暴风雨》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由于闭门读书不理国事而被弟弟篡权,和女儿一起被放逐海上。因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们侥幸存活,流落到一座荒岛。普洛斯彼罗依靠书中学得的强大魔法,解救了岛上受苦的精灵,并借助精灵的力量呼风唤雨,引仇人前来,令他们悔悟、认错。最后,普洛斯彼罗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了仇敌,还为女儿找到了意中人,大家离开海岛回归米兰。

贝多芬为什么会被称为“乐圣”?除了他自己本身的作品非常杰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在贝多芬之前,音乐有它特别的追求,它追求的是和谐,追求的是和平,追求的是平衡。但是在贝多芬的手里,音乐产生了各式各样情感的语汇,也因此才会有像《暴风雨奏鸣曲》这样的作品,把贝多芬的音乐跟莎士比亚充满戏剧性的那个重要的名剧,能够牵扯在一起。这一集介绍的第二乐章,相比于第一乐章,它更明显的是一个内在的音乐,是一个情感的音乐。整个第二乐章是充满暧昧、复杂跟那种不确定性的一个乐章,吸引我们投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感情,来听这个乐章的音乐。

一般我们在听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的时候,第三乐章就被认为是跟戏剧中的第二场的暴风雨是相应和的。大自然有它极端的两面,在音乐里面,作曲家用调性来表现这种两面性。《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d小调,d小调常常代表天灾。这一乐章里,有风、有雨、有雷、有可能的灾难……都在这个音乐当中表现出来。但是这个音乐它不单纯只是为了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暴风雨,它还要在这个暴风雨当中呼应第一乐章,它是客观的自然跟人主观情感之间的一种交汇。

如果我们了解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个戏里面,他所呈现的各种不同的戏剧性的效果,我们再回头听这首曲子,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最大的贡献。在贝多芬之后,音乐可以说故事,音乐可以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音乐可以借由故事把我们带到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戏剧性情感当中。

13、舒曼《梦幻曲》

古典主义的时候,所有的旋律、和声,它们的角色清清楚楚。到了浪漫主义之后,音乐被解放出来,它到底是旋律还是和声,是支持还是呼应,有的时候是模糊的。更重要的是,音乐不只有显现出来的音乐,有很多时候音乐家花了很大力气去写隐藏的声音、隐藏的音乐。隐藏的音乐让凸显出来的音乐变得不一样,变得迷人!例如说像舒曼所写的《梦幻曲》,听到这个旋律,大家都觉得是很熟悉,感觉很简单的曲子。但如果我们稍微深入了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在聆听和演奏上面,都不像表面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听舒曼的音乐,就应该要听到这种“小”当中的精巧。让我们尽可能训练我们的耳朵,提醒我们自己的听觉,用完整的方式来听舒曼的《梦幻曲》。

【舒曼】全名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德语: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首、协奏曲(如《a小调钢琴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室内乐(包括三首弦乐四重奏,两首钢琴四重奏,三首钢琴三重奏)、艺术歌曲(如《桃金娘》,《女人的爱与生命》和为诗人海涅《诗人之恋》、里尔克、艾辛多夫的诗歌而谱的曲)、钢琴作品(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即景》等)、其他乐队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等。

【梦幻曲】《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这其中,就有《梦幻曲》。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其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理】音乐理论,简称乐理,是对音和音乐的一种理论,其内容为对音乐的实践及可行性的研究,包括旋律、音程、节奏、和声、结构、曲式、织体等。它源于观察和涉及关于音乐家、作曲家如何创作音乐的假定推测。懂得音乐理论有助于作曲及音乐演绎。

14、肖邦《第三号诙谐曲》

肖邦在钢琴上面发挥了很多很多的创意,他开创了很多钢琴的新的形式,像是诙谐曲、叙事曲、玛祖卡舞曲……这些都是肖邦为了钢琴而写的特别的曲式,特别的乐曲。被称为“钢琴诗人”的他,在作曲手法上,很不喜欢明显、明确的结构。在古典主义的时候大家所熟悉的那种结构,都被他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给混淆了。因而,每一个人追着听他的音乐,到最后,你会浑然忘记了这个音乐到底走到哪里,只剩一颗赤裸裸的心,跟这个音乐直接地碰撞着,直接地感受着。

【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包括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4部即兴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和摇篮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诙谐曲(Scherzo)】是一种快速,节奏强烈的器乐曲,一般为三拍子,有令人惊奇、幽默的特点,是从小步舞曲中发展出来的,原文是意大利文,意思是“玩笑”。海顿最先在写作奏鸣曲时,用诙谐曲代替其中的小步舞曲,后来贝多芬、舒伯特都运用这种手法。肖邦更是写作独立的钢琴诙谐曲,更具有戏剧性。也有作曲家用这种手法写作声乐作品。

15-16、肖邦《第1号叙事曲》

人类有一种跟故事之间特别的亲近的关系,故事可以借由很多不一样的方式传达出来。那么,抽象的音乐也可以用来表述传奇故事吗?肖邦给出了答案,他写出叙事曲ballade这样的一个形式,就是要让音乐可以把我们带进到传奇里面,让我们感受到所有英雄、美人、战争、悲剧等等,通通都在音乐里面。肖邦是如何创造出,像是时空隧道一般的幻境的呢?本集就将给出答案。

【叙事曲】(法语:ballade,英语:ballade、ballad):在法文中原来是指一种文学作品或民间歌曲,通常为抒情、叙事、民间传奇风格的作品,也包括戏剧性和幻想的片段。从19世纪开始,乐曲也采用同样的题材,叙事曲也就成为一种乐曲的名称,当时主要是声乐,后来器乐也出现叙事曲。肖邦首创钢琴叙事曲,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和格里格等也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

这一集我们来看,肖邦用什么样的方式让音乐有个性,让音乐有情感。比贝多芬的时代更往前进一步,那就是浪漫主义的音乐,在同一个乐曲当中放进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元素。如果没有那么多变化丰富的元素,肖邦也不可能有这个野心:他宣称要用他的音乐,用一首乐曲,来讲一个传奇故事。所以在肖邦的《第一号叙事曲》里面,除了我们听到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会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进行变化之外,他还有一些有趣的节奏上面的改变。比如突然之间,会有类似像是舞曲一般的节奏插进来,这时那个节奏的改变,又多增加了我们在音乐上面可以投注的想象力。所有这些用音乐创造出来的想象力,构成了这样一个丰富、庞大的乐曲。浪漫主义的乐曲,它有那么多不同的内容,但是它仍然有它一定的结构,以及它一定的进程。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它有起、承、转、合,它有音乐上面一定的道理,带领我们往上,往下,去到远方,回到你的、近在你的身边,甚至进入到你的内在,再出来。

番外: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8号》

《匈牙利狂想曲》其实并不匈牙利?钢琴家要背谱子都怪李斯特?他曾经迷倒万千少女?在这期特别的节目中,其叡不仅演奏了《第8号匈牙利狂想曲》,还和杨照一起聊了作曲家李斯特的生平故事,特别演示了“吉普赛版”和“中国风”音阶的特殊之处。

关于李斯特

李其叡:李斯特他其实是匈牙利人,《匈牙利狂想曲》其实整个19首,它都是有受到匈牙利当地的民族音乐馆、民族音乐或是他们当代作曲家作的作品,受到他们的启发。比方说,像在这首第8号里面,他就有一个很明显的旋律上面的是受到民族的启发,后面的那一段的的快乐,还是受到当时的作曲家的一个作品的启发。

杨照:李斯特是1811年出生,如果我印象记得没错的话,那个时代其实匈牙利在欧洲的音乐算是非常边陲的,所以他11岁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匈牙利,他就去到了维也纳,然后就找了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做他的老师。他很快地就在维也纳变成了一个神童,非常了不起的神童。可是等到他长大了之后,整个音乐的环境、音乐的风格都改变了。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觉得单纯只是那种维也纳的,我们称之为叫德奥氏的音乐,好像不够丰富,也不够刺激,所以李斯特就是这中间潮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音乐家。他就很清醒说,我不是个维也纳人,我不是一个德国人,他就回到他自己匈牙利里的根源上面去找到一些不太一样的音乐的素材。不过好像这个匈牙利也不是真的那么匈牙利。

其叡:其实不是真的匈牙利,它其实是有受到很多吉普赛人的的音乐的影响,因为当时的那种民族他们常常被吉普赛的乐队被乐队拿来演出,他们那个乐队有一种乐器琴是跟中国的扬琴是类似的。其实在这个《匈牙利狂想曲》里面也可以很明显的听得到。

关于弗朗明戈

其叡:吉普赛音乐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应该大家都知道的是,弗朗明戈(Flamenco)。弗朗明戈(Flamenco)一般我们认为是西班牙的,可它其实也是受到吉普赛音乐很大的影响。弗朗明戈最有名的也是非常表现力非常丰富,然后多愁善感,有很多很非常emotional(情绪化的)的一个音乐。

杨照:如果大家想象弗朗明戈(Flamenco)的话,我们通常把它当做是一种舞蹈,但它其实是很复杂的,有歌唱、有音乐,而且通常是用吉他伴奏的演奏的音乐(其叡:他们自己的吉他),然后再加上舞蹈。如果唱歌的时候,感觉他们都非常的深情,非常的哀愁(其叡:但是又浓郁的情感),然后有的时候就非常热情,然后到后面如果跟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会有这样强烈的节奏,就感觉到跟你刚弹的乐曲很接近。

关于狂想曲

其叡:像《匈牙利狂想曲》,它的名字“狂想曲”非常能够比喻它带给听众的这种感觉。

杨照:大家可以没有学过音乐,但是你光是想到“狂想曲”这三个字,你的直觉的感受其实可能就蛮接近(这种音乐的感觉)。为什么叫做狂想曲?是因为古典音乐大部分的曲子都有很严格的曲式,第一段要干嘛,第二段要干嘛,然后如果是快板它就是快板,中庸的速度就是中庸的速度。可是狂想曲,它为什么叫狂想,比如说它可以很大声,可以很小声,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

它一方面是很自由,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又很极端。那么因此我们大家刚刚听其叡演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起伏动荡非常的多,非常丰富。

其叡:它给演奏家的自由空间非常大,像一个橡皮筋,你可以有很多的弹性可以去拉。比方说,我如果再把这首曲子至少最前面那一段,弹成完全照着拍子的,比方说是古典式的弹法的话(演奏)。但是我我们在弹的时候,必须要拉住弹性,才能让它的张力出来(演奏)。有很多不一样弹性,像快速运行的、模仿扬琴的,也不可能从头到尾是一样平均的照着拍子走的。

【李斯特】李斯特·费伦茨(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更常见名称为弗兰茨·李斯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创作的钢琴曲以难度极高而闻名。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语:Hungarian Rhapsody)是一组由弗兰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所写的钢琴曲目。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并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间所编写。其中第2、5、6、9、12及14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达普勒(Franz 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狂想曲】(Rhapsody),古典音乐的一种曲式,是出现于19世纪初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史诗性器乐曲,常直接采用民间曲调。

【弗朗明戈】(Flamenco),一般推测在西元1449年有一批吉普赛人到西班牙,定居在安达鲁西亚,同时也带来了美妙而粗犷的音乐,一种杂柔了凄哀、热情、奔放、沈缓等各种情感及节奏的乐曲,也沾染了一些波西米亚、匈牙利地方色彩,展现充满热情的灵魂和民族精神。这种风格多被用于音乐、舞蹈中。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