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终于看完《侠女》,这部影片在想看序列中被搁置了很久。正所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
《侠女》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非其中的打斗场面,而是其中的思想内核,而这一思想内核则与片中使用远景拍摄的波澜壮阔、瑰丽秀美的山水场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我想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这部电影本应在2小时27分随着顾省斋带着孩子踏着山川溪流的背影远去时结束,但却硬生生在其后加了半个小时的本土世俗佛教宣传片,这实在是一大败笔,所以本片影评的分析只停止在2小时27分。至于为什么应该在2小时27分结束,为什么其后半个小时的世俗佛教宣传片是生硬加入的,我也会在后文解释。
本片的思想内核主要是道家的无为出世思想:与其在江湖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回归自我,放下恩怨,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度过人生。(本文不讨论这种思想本身的意义)
影片开始,并未直接进入故事,而是以引子的方式,借物喻人。深宅老院中,漆黑夜晚,蜘蛛在树上结上了几团丝网,布下陷阱,活捉了几只苍蝇蚊虫。一般而言,引子是与故事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息息相关的,蜘蛛捕虫,谋而后动,以静制动,这与后文顾省斋设计杀门达的孙子兵法思想一致,但这只是表层的思想。深层思想,与顾省斋计成后的反应有关,暂且按下不表。
影片虽然名为侠女,但叙事却是从书生顾省斋的角度出发的,侠女则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引起顾省斋情感变化、志向变动的原因与动力,是一个叙事的客体,并非主体。
遇见侠女杨慧贞前,顾省斋的志向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愿科举求仕,只求在老家当个教书先生,这里已然透露出中国道家的“出世”思想。但这种意求出世、无心功名的倾向,其实只是一种面对朝纲不振、鹰犬当道、忠良难存的世事无可奈何的托词。这一点,影片是通过顾省斋关心周边世事的行为侧面表达的,如顾省斋对欧阳年诡异举动的好奇,向鲁定庵打探门达将至的试探等行为。
随着与杨慧贞的相识,顾省斋的心彻底悸动起来,他暗中积极观察着杨、石、欧等人的一举一动。此时杨慧贞突然邀顾省斋夜里相聚,初看时我以为只是简单聊天,劝诫书生好自为之,不要牵涉命案,哪想到竟然是风花雪月,琴瑟和鸣。若不是编剧狗血上身,那么就是杨慧贞别有用心,毕竟自己家道遇险,丧父出逃,险象环生,怎会在逃难之时于一破庙委身于一个刚认识两天没讲过十句话的文弱穷苦书生呢?所以,还是认为杨慧贞看顾省斋正直、聪慧且好色,想让他助自己一臂之力吧。就此,顾省斋为杨慧贞复仇“效犬马之劳”,其思想也破了原先所持道家的出世之说,踏入这世间恩怨情仇的一环,入世尔。
于是,一出书生设计布疑云,瓮中捉鳖杀仇敌的好戏就在靖虏屯堡上演。杨、石、鲁及其侄四人,据顾省斋的计策,在老宅中布下陷阱机关,以逸待劳。这与引子所描述的蜘蛛捕虫,首尾呼应,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杀伐过后,烟消云散,靖虏屯堡内敌人尸首四下散落,这表明顾省斋计谋已成,其人坐在旧城墙的城头上,羽扇纶巾,潇洒自如,恰如诸葛孔明唱空城。突然,书生心性大变,似走火入魔,他看着中计被杀的敌人,走一步笑一路。直到,他看见鲁氏叔侄和门达等人的尸首方才醒悟,这是人与人的搏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对弈。他高声呼喊,疯狂地寻找着他出世杀人的因——杨小姐。
这时,顾省斋陷入了执念,他不停的寻找着杨小姐,从城内到城外,历经山水。
若影片结束至此,则是一开放式的结尾,他是找到了抑或没找到,找寻许久后放弃还是一直找下去,若是放弃了因为怎样的原因放弃,则均由各位看官自行联想。
而导演选择让影片继续。后来,在一处依山旁水之地,顾省斋找到了杨慧贞曾归隐的寺庙,在这庙前,一僧人将一襁褓放于大石之上,顾省斋抱起孩子来到庙中。原来侠女杨慧贞已经决定归隐,这孩子就是那日二人情意缠迷时所种下的果实。
一番挽留,侠女诀别,省斋顿悟,带着婴儿就此向山河林木去了。
故事的尾,在这收下。
省斋明了书生义气与疆场杀伐终归不同,一计一谋之间,死去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自己以往怀才不遇,闭门出世,虽郁郁不得志,但始终未曾伤害他人。今朝入世摆阵杀伐,依靠所读兵书,因地置宜,量力而为,与蜘蛛捕虫的以静制动,异曲同工。然而,蜘蛛捕虫是自然界的生存之道,乃天地万物之规律,但在人类社会,互相杀戮却并非谋生存的唯一抉择。因此,水浊不必濯足,世道乱时也不是必然要在这混水中生存。远离是非,寄情山水,一如“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这是我对影片前2小时27分所做的评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蜘蛛捕虫埋下引子,由省斋布阵杀敌带到高潮,最终敌死悟道走向山林作为结尾,首尾呼应,形式完整,思想连续。
后30分钟之所以突兀的理由如下:
一,原本叙事的主人公顾省斋变成如同前一个故事中侠女般的客体,仅作为一个引出侠女、石将军乃至高僧出山的诱因,主人公的完全消失(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叙事意义上的摒弃)可以表明这就是另一个故事。
二,后三十分钟的主人公是高僧和北镇抚司,在这个关于世俗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里,一个是感化人,一个是被感化人,而大恶人被感化人北镇抚司,在前2小时27分钟中却未曾出现过,连间接的提及都没有,这是叙事上的严重漏洞。
三,影片最后一组镜头是,杨、石、顾三人在不同位置分别跪下,看着高僧慧圆于高山之上以夕阳为背影圆寂,在强光之下,观众看不清慧圆的面部和身上的任何细节,只有一个僧人盘腿而坐的阴影,僧人右臂抬起,食指斜指向天。这组镜头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个应该是......应该是什么我真的编不出来。实在需要找个意义就是,高僧成佛了,我佛慈悲啊,伟大,我们快跪!这就是典型的国产世俗佛教的宣传理念,渡人成佛,宽容他人,慈悲为上,慧圆是一个在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的人,是一个“佛教圣人”。但是佛教思想的四法印其实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陋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这四项法印仅关照佛教徒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看法,无关他人。俗话说得好“渡人先渡己”,大师您还没放下成佛升天的“我执”,就开始要改变他人,改变世界了啊,实在是对佛教的一个大大的讽刺。
我之所以会认为影片应该结束在顾省斋背负婴儿行走于山水之间,是因为片中关于“人在山水之间行走”的镜头所设计的场面调度实在是意味悠长,极具设计的视觉形式,决定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不论是开头几组险峻的、秀美的、雅致的山峦镜头,还是杨、石、鲁三人于京城出逃后在山间行走赶路的镜头,还是顾省斋计成后找寻杨慧贞的镜头,以及最后顾省斋带着孩子从寺庙离去后的镜头,大都采用远景的方式定位拍摄,随后将每个三到四秒的镜头剪辑而成,构图和色彩也具有精妙的设计。可以发现这些镜头的重点,已经不在于人了,而是想要体现壮阔瑰丽的自然风光,这突出了“人在环境中,人在自然中”的主题,表达了中国道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
并且,片中的打斗镜头大多发生于晚上,光影昏暗,视野模糊,美学性不足,而为数不多的白天打斗镜头则诠释了经典的中国武侠美学。那是竹林中的一场戏,欧阳年和两名手下身着红袍,石将军着黑袍,杨慧贞着白袍。敌人是如鲜血般的红色,代表着凶恶;石、杨二人黑白相宜,代表阴阳两仪。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