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评分:
6.0 还行

原名:Blow-Up又名:春光乍泄(港) / 春光乍现(台) / Blow Up

分类:剧情 / 悬疑 / 惊悚 /  英国   1966 

简介: 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影片用一个摄影师的故事,铺

更新时间:2021-04-04

放大影评:再评《放大》


《放大》的影评以前写过一次,再写一次是有原因的。这学期的电影审美课,第二周通知要求第四周交课程大作业,比较离谱,没办法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热个剩饭。由于添了不少东西,姑且算是新作。

一.作为哲学文本的元电影

何谓元电影?

•狭义:展现了影像的产生过程观看行为的电影;•广义:不去隐藏摄影机(媒介)的存在,反而去彰显它的电影;

为什么要研究元电影?

•事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元电影。(德勒兹)

•元电影模拟或展现了人认知现实世界(实在界)的认知过程。

•这其中,导演及其化身代表了主体性、摄影机代表了人眼、矛盾冲突代表了主客对立关系。

•但同时元电影本身,作为电影影像,不可避免地又是一个居于象征界中央的拟态影像。

•这就形成了“我看电影中人物看电影”这样的双层嵌套式的观看与被观看关系,使得人们去反思自己在实在界中的处境。

•两个例子:

神圣车行:导演现身

神圣车行(卡拉克斯, Holy Motors 2012)中,电影一开篇,导演卡拉克斯自己出现在镜头中,他推开一扇代表第四面墙的门,来到一个舞台上注视着舞台之下的观众。

通常来说,电影导演和摄影机会尽力遮蔽自己,以期使观众忘记自己在看电影,好像置身于现实中。

但是卡拉克斯通过导演自己的现身,宣誓着作为媒介的“电影性”的存在,提醒观众意识到自己和电影角色处在不同媒介层次下然而却极为相似的主体处境。

纽约提喻法:表演导演的演员在导戏

纽约提喻法(考夫曼, Synecdoche, New York, 2008)中,展现了一个戏剧导演构建一个关于人生的戏剧的故事。为了超越性地用戏剧来诠释人生,他构建了一部庞大的戏剧来演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作为导演,并扮演自己。但是他很快认识到必须扮演作为扮演者的自己,这样的嵌套最终会使得他所追求的超越性意义依赖于以主体为中心的自我认知过程,而真正的认知自己其实根本无法达到。

电影用所谓的“提喻法”的方式,影像化地表现了艰深的黑格尔哲学“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这就是元电影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为什么《放大》应该被当作一部元电影来看待?

•电影展现并强调了影像的生成过程(摄影),并围绕这一过程讨论了媒介、影像、价值的真实性,反思人透过媒介感知真实这一过程的真实性。

•照片真的都是真实的吗?还是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该相信摄影机还是相信眼见为实?

•如果不能证明真实,那么真实要如何定义?

•如果真实无法接近,探讨真实还有意义吗?

二. 拟像、媒介与拟态环境

何谓拟像?

柏拉图:拟像与真实对立;实体是对理念的摹本,而拟像是对实体的摹本,真实性绝对递减;认为人应该鄙弃拟像追求理念。

尼采:拟像与实在对立;拟像对实在物的模拟,一方面使其脱离实在,另一方面又使其获得潜在。潜在使拟态超越实在而具有可能的超越性。尼采赋予了拟像超越现实的崇高可能性。

德勒兹:通过差异自身让不同物联系起来的体系就是拟像的体系。(《差异与重复》)德勒兹对拟像的定义不好理解,大致可以理解为:不断流变的事物相互之间产生关系,这一动态的体系就是拟像的体系。在德勒兹那里,拟像和“真实”无时无刻不在相互生成,没有一个瞬间可以孤立存在

鲍德里亚:从真实中生成出来的,但是逐渐脱离于真实而变得只依赖于互相之间的符号指涉的,以至于比真实还要更真实的超真实

《放大》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也隐含了这四种哲学观点的演进。

•影片中主人公所从事的职业(摄影师)是用影像对现实实体进行摹画。在柏拉图的时代,这样的摹画主要是绘画、雕塑等,当然是劣质的、不真实的,无怪乎柏拉图将拟像与真实对立起来。

•但是,现代科学制造出的摄像机,可以采集现实世界“真实”的光影,完全客观地生成影像。这种影响是如此地真实,以至于有些条件下,摄影机镜头记录下的影像比人眼更客观、更万能,催生了一种“影像迷恋症”。

•这种影像痴迷症在电影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角托马斯作为职业摄影师,理所应当地患上了影像痴迷症。他为模特拍照时近乎疯狂,不断喊叫着”Give me that!“他的狂热甚至性欲呼之欲出。

•另一方面,模特也都表现出影像痴迷症的征兆。职业模特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任由摄影师调教。还有女孩子为了得到拍照的机会不惜与摄影师交欢。模特面对镜头时,逐渐开始遗忘自己正被镜头背后的摄影师凝视着。因为这种凝视最终将会经由摄影机镜头这个媒介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模特的搔首弄姿成为一种面向并不在场的大他者的表演。而镜头后的摄影师渴望的是用相机这一冰冷的机械装置行使无法被回避或拒绝的审视现实并将之符号化的权力。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摄像机连同其后的摄像师从实在域跳脱出来从而被神化。

•有一种理论是说,电影这种媒介形式是通过艺术化和模拟偷窥的方式,将人对女体的凝视和其他原乐合法化(齐泽克《斜目而视》)。按照这种说法,电影导演和电影中的托马斯所行之事如出一辙。(那些模特也无一例外是女性)并且注意到,电影的摄制过程中的导演也具有主宰影像的性质,因此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导演对身为导演所患的影像痴迷症的认识。反思影像狂热也是电影中对影像意义进行诸多反思的开始。

•托马斯出于对影像的绝对信赖,对拍下的照片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照片中隐藏的枪手和尸体,用影像的事实克服了人对现实认知的不完备性。(他并没有真正看到凶杀案发生)这正是尼采说的拟像具有超越现实的潜在性。

•出于对影像的无条件的信赖,托马斯开始向身边的人诉说自己偶然发现凶杀案的经历。但是,大家都质疑托马斯说:你是否真的看到有人被杀?至此,安东尼奥尼给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本体论层面上的叩问:应当相信摄影机影像,还是应该相信眼见为实

•摄影机影像是可信的,是因为他不带主观性地复刻了“现实”的光影,但是最终,人仍然需要通过注视“现实”在照片上的投射来获取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引申出去,一切媒介形式,不管是基于声光、还是基于语言,不管是绘画、文字、影像还是口口相传,全部是对“现实”的转录。人阅读媒介,相信媒介,本质上还是相信人的所见所听。所以可以说,“媒介是身体的延伸。”(麦克卢汉,传播学家)

•在电影中,托马斯向妻子展示了自己拍摄的“尸体”的照片。然而妻子没有信服,反而评价说,这张照片很像是他们的朋友Bill(一位抽象派艺术家)的画作。

“你拍的照片像是Bill的画”

•这等于是把影像“最接近真实的媒介”的崇高地位给摧毁掉了,置于和绘画相齐平的地位(甚至是表意的抽象派绘画)。的确,那副所谓的“尸体”照片非常模糊,从中能读到什么信息,还是要观看者如何解读它,即最终使影像的真实性依赖于人的主观解读,影像记录的客观性、真实性当然也就很难有说服力。

•但是,托马斯还曾亲眼看到尸体,这又怎么解释呢?•这就涉及到影片的又一层内涵,即把人的感官体验也作为一层媒介,去质疑其真实性。

•人的感官作为人感知客体世界的最直接媒介,它真的可信吗?病理上,人会出现幻视、幻听、幻触等等症状,然而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即使我们的视听系统确实读取了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有效的讯息,真正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仍然是我们的主观意志。

•哲学上,我们认为,当某人看到一个事物,他对事物的范畴性理解永远领先于他对事物的分析性理解。人的认知过程的这种特性,在康德那里称为先验想象力,黑格尔则称其为绝对精神,无论在哪位哲学家看来,这种超感性的认知都是主体不可把握、不可控制。,它甚至先于人的主体性而存在。

*关于先验想象力的例子:假如一个人去鬼屋,理性当然会告诉他,他所看到的鬼都是工作人员假扮的,鬼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看到鬼的一瞬间,他还是会被吓得尖叫,这是因为超感性的认知先于理性;即使他极力控制,还是没法做到不害怕,这是因为绝对精神先于主体而存在。

•先验想象力的存在造成的结果是:眼见不一定为实。更准确的说法是,眼见不可能为实。因为眼睛只是一个不具有超验性的生理结构,其作用与摄像机无异,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媒介,或者说,身体是又一层媒介。

•托马斯确实“发现”了尸体,但是这一信息又需要经过托马斯的眼和口这一套主观的符号系统才能进入传播过程。而在他人看来,托马斯“看到尸体”和托马斯从照片中解读出“这里有一具尸体”,实际上都是经过托马斯这一主体的主观解读处理后的一己之见。再加上发生凶杀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很容易就会理解为“托马斯他只是看错了”。这就使托马斯处于一种时刻需要证明媒介为真的窘境。

•作为一部典型的反剧情片,导演根本无意去讲一个故事,这里尸体的消失绝对不是引导观众思考“尸体被谁搬走了?”、“凶手是谁?”或者“为什么草地上没有印记?”

•事实上,不论托马斯出于个人认知层面上有多么确定凶杀案确实发生了,为了确认这一事实,都需要媒介的参与(照片、他的所见),然而这些媒介并不使他人感到信服。

媒介依赖于现实而产生,而现实依赖于媒介来传达(正如德勒兹所论述的那样)。托马斯发现他置身于一个需要不断解释媒介的真实性却永远不可最终证实的窘境。无法用媒介说明真实这一事实足以让一个职业摄影师崩溃。

*事实上,电影后半段对这场凶杀案压根没有再做任何解释。这里尸体的消失是一种纯粹理念性的消失,哲学性的消失。作为观众应当接受的事实是:摄影师所构想的凶杀案从来没有存在过。导演通过刻意的去剧情化,俨然宣告着:围绕着这场凶杀案的真相本身根本不重要,他关注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哲学命题。

•严格意义上讲,任何经过媒介过滤的信息都不是真实的。没有进入符号系统被阉割的,最本初的表象所具有的那种真实(康德称为物自体,拉康称为实在界)是永远不可得的。

•然而,人却无论如何不得不依赖媒介来认知世界。因此,人只能活在媒介构成的世界里,我们的所见所感,无不是经过感官和其他媒介处理过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真实。

•没有了真实,感官接收不到任何信息;而没有了感官,真实世界完全可以说并不存在(在人可以感知的世界中,或者按拉康的说法:象征界)。

•一旦接受了这个事实,其实就成为了一名德勒兹主义者:拟像和真实互现互生,如同永恒轮动一般永远交叠着出现,须臾不可分离。这就是对尸体现身与消失这一诡谲现象的解释。

•直到托马斯发现尸体消失为止,电影的剧情已经结束了,但是导演还怕自己的意思不够清楚,因而精心构思了一场精妙而怪诞的“不存在的网球比赛”。

一帮嬉皮士

•正当托马斯对尸体的消失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帮衣着怪异、涂抹着滑稽的白色油彩的嬉皮士年轻人。这帮嬉皮士坐车吵吵嚷嚷地经过托马斯身边,来到一个网球场。怪异的是,他们没有网球,也没有网球拍,却见他们有模有样地,表演似地,一来一回打起了网球。

•电影对这一段的表现颇具深意。一开始的一段是静默的。随着一来一回的挥拍,竟然隐隐约约地开始出现了球拍撞击网球的声音。我们也可以说,是在场观看的托马斯心中逐渐出现了网球的击打声。经历了一场从未发生过的凶杀案后,他开始重新审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竟然开始能够从一场不存在的网球赛中幻听出真实的声音。

*导演运用“声音渐入”这一视听语言,巧妙地用感官上的变化传达出哲学层面的认知变化,围绕这短短几分钟的影像可以进行繁多的文本分析,这是电影这种艺术媒介所独有的艺术表达力。

•而更加妙绝的是,这场不存在的网球赛最终奠定了主人公对“真实”的认识。球场里,两名“选手”正在打着并不存在的网球,顺着他们的目光,我们也可以依稀看到球的飞行轨迹。一名球手把球打出了球场,球飞向了托马斯的方向。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托马斯。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托马斯竟然也加入了这场“不存在的网球赛”,把球捡起扔了回去。

主体被凝视着,被迫趋同

•托马斯捡起球的行为标志着他关于真实与影像的观点的最终确立。如果说之前他的观念已经调整为德勒兹式的,视真实与拟像齐平的“共生观”,并且对手中胶片的“失效”感到一丝恼火,那么在这帮嬉皮士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架空在真实之上的拟像,俨然构成了一个自洽的整体(通过人们互相之间的确认),成为了比真实更真实的高级拟像系统,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

•在普通观众看来,这群人和托马斯“假装有球”的行为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那么,我们不禁想问,这样的一个神秘诡异的“拟态”是如何产生的呢?事实上,还有一位与鲍德里亚观点相似的传播学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对这场不存在的网球赛的理解。

•之前我们提到过,托马斯本人处在一个时时刻刻需要证明媒介真实而实际上不可得的窘境下,如果我们把托马斯本人的处境推广到群体,就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换环境。

•当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对实现持一个错误的认识时,那些持有正确认识的人将无法通过镜像中的他者确认自己的认识,或者恐惧于被排挤,因而调整自己的认识以与大众相同,或者保持自己的观点但是缄默不语。久而久之,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开始持有一种相同的论调,真实变得更加遥远,甚至干脆就不可能被获知。这就是李普曼提出的社会舆论中的沉默螺旋理论

草地上茫然的主体

•在不存在的网球赛中,当所有其他在场者都认为网球存在,托马斯会发现,真实是怎么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有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托马斯所处的拟态环境,而这个拟态环境才是最接近主体自身的,直接的生活环境。它比真实更真实。

•因此,当拟态环境中的所有人都接受网球存在这个事实,从实践意义上讲,网球的存在就成为了事实。我们可以说,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皇帝的新衣每一天都在发生。

三.价值认同与象征交换

•在主线剧情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些颇具意味的小插曲。他们共同指向“价值认同”这一母题。

对艺术品开出高价

•托马斯在画家朋友家中看到一幅朋友画的抽象派画作,立马说要买下来。

买下毫无用处的旧螺旋桨

托马斯在一家旧货商店里看中了一个巨大而老旧的螺旋桨,他非常激动,声称没有这个螺旋桨的话将会“一分钟都活不下去”。

•鲍德里亚指出,当代社会的人们不再是消费物质,而是消费符号。结合之前对拟像的理解,消费社会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

*当所有人都说一个东西有价值的时候,那么此物就真的有价值。大牌、时尚、比特币等等都是依赖于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同从而才有了价值。

*与之相对的,在现代性出现以前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消费的主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托马斯来到一个摇滚乐现场,摇滚明星将自己的吉他的柄拆下来丢向人群,托马斯奋力抢到了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吉他柄,但是很快又丢掉。一个路人捡起来看了一眼,也很快地丢掉。

•在这个场景中,摇滚现场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拟态环境的典型体系。对于一个摇滚乐迷来说,一把偶像使用过的破碎的吉他或许价值连城,但对于托马斯这样一个偶然闯入者来说则根本分文不值。

•在一个拟态环境之中,事物的价值不是依赖于一个内在的价值决定逻辑,而是因其在符指体系中与其他能指的相互指涉关系而定。因此,当托马斯陷入一个狂热的人群之中时,他自然而然地也将吉他柄与价值联系起来。而等到独自一人时,他却发现这个吉他柄对他而言全然没有价值,这是因为他原来所处的那个拟态环境已经崩溃不复存在了。

•同样的价值审视还体现在之前购买的艺术品和旧货身上。在公园确定尸体的存在后,托马斯赶回家,看着自己买入的艺术品和螺旋桨,若有所思。

•在这里,拟像的真实性和价值的实在性相连接起来。如果把价值作为一种拟像,我们发现,托马斯不能确定凶杀案是否发生过,和他不能确定自己买的螺旋桨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这两者几乎是同一的。

*在鲍德里亚那里,拟像理论(见于《拟像与仿真》)和消费社会理论(见于《消费社会》、《物体系》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就是同时期的思想产物,其内核是高度相关的。


放大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