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祭

评分:
6.0 还行

原名:All the Russias: A Musical Journey又名:BBC All the Russias / BBC 俄罗斯音乐祭

分类:纪录片 / 音乐 /  英国  2002 

简介:

更新时间:2007-10-20

俄罗斯音乐祭影评:披上东方的皮对抗西方——《俄罗斯音乐祭》观影笔记之遥望东方眺望西方

“巨长的边境总是敞开着,来自东方的游牧部落,来自西方和北方的骑士,就总是不断地攻击我们,而我们也不断地攻击着他们。从13世纪的鞑靼蒙古人到19世纪的拿破仑再到20世纪的希特勒,我们一直抵抗着保卫我们的世界,直到今天,抵抗依然是国家政治的中心。”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如此描述这头横跨于欧亚大陆的巨型鲸鱼的恐惧。

由于地理上的恐惧,“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因为只有非常强大的集权国家,才能在战争中战胜那些更强大更野心勃勃的国家的侵犯。”历史学家也坚守了俄罗斯人对力量的追求。

而也只有俄罗斯才能将其国家历史在它的音乐史中得到彻底的不间断的反应。音乐涉及历史,历史就是斗争,于是音乐的斗争部分也尤为强烈。聆听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会被多样而绚丽的东方民族色彩所吸引,在这部交响音画中,东方的和俄罗斯的两个主题并行不悖的发展交织,描述1860年俄进入中亚后,亚历山大二世大赦时期,威武不再的游牧部落在军管下的货物托运场景。而中亚地区,在13世纪,对俄国人来说,则是那可怕的东方,几乎摧毁他们本不雄厚家底的鞑靼猎人。有句谚语说到:“俄罗斯扒了的那层皮就是鞑靼”。

那么给俄罗斯文化特别是音乐披第一次皮的肯定是13世纪的鞑靼蒙古人。艺术片爱好者已经从塔科夫斯基名作《安德烈.鲁布廖夫》那见识了这些中亚游牧部落的厉害,而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教科书中,更把富于侵略性和专制性的他们当成我们自己进行颂扬。在鞑靼人的淫威下,言听计从的人比有意见的人混得更开,俄罗斯也就从此感染上专制的特性,并影响了未来的沙皇和斯大林。1552年,喀山汗国灭亡,俄罗斯在摧毁一切时得以重建(或初建)民族文化,而流淌了300多年的鞑靼血脉这时反倒也成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一。伊凡大帝在莫斯科红场建起圣巴素大教堂,土耳其风味的圆顶罩在了上面,从此东方的影响在各方面渗透入俄罗斯文化中。而早于鞑靼人到来前的12世纪,在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就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由鲍罗丁主要完成的4幕歌剧《伊戈尔王子》却也去表现地方迷人的一面,单簧管吹出一个美丽奇异的欢快动机,带领乐团进入一场盛大的东方舞蹈。19世纪中叶,在中亚人离开300年后,俄罗斯人去回访那儿并大块收取土地了。作曲家们并没有照搬那丰厚的物产,而是进行创作,甚至比原来的中亚音乐本身,更具神奇性。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让辛巴达在色彩装饰奇特的《天方夜谭》中去自由翱翔,鲍罗丁则把并不田园牧歌但波澜壮阔的开拓史留《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给俄罗斯音乐披上第二层皮的来自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高加索山区,也是意识形态定义中的东方。与中亚腹地的荒凉广袤不同,高加索山区雄奇美丽又酝酿着巨大的危险。列兹金卡舞曲反复以各种形式和结构出现在不同作品中,吸引着人们去探索那未知的雄奇。人们说“俄罗斯音乐始于格林卡,文学始于普希金”,于是《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则交织出了俄罗斯文艺,其间就有大段的列兹金卡舞曲。普希金另一诗作《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的旋律来自格鲁吉亚山区,普希金的友人听到后回来告诉格林卡,然而他完成的曲子就简单的名叫《格鲁吉亚歌曲》,而把普希金诗歌名留给了后世的拉赫马尼诺夫。马林斯基大剧院的指挥杰吉耶夫就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梯,他认为那才是对俄文化影响最大的地方,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等大家都曾在那游历,并感受到群山都有力量,还把它称作“地上的天堂”。然而,这地上的天堂在过去要了莱蒙托夫的命,在现在还继续要着俄罗斯人的命。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植根于莱蒙托夫的诗歌,音乐与词藻一道充满着奇迹和宿命论,勇士们一个个顺着居住在深山的美貌女王的头发爬上碉堡后,就永远消失。高加索的战争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战争,至今仍没打完,斯大林的流放最终看来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

披上东方腹地好战的皮,俄罗斯就勇敢地面对着西方,并屡次困难的度过那一次次的大规模入侵。这同样也是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后,俄罗斯开始的一段与西方世界爱恨交织的历史。1611年,波兰人焚了莫斯科;18世纪初,瑞典人发起北方战争;1812年,拿破仑在博罗季诺战场第一次吃了败战;然后,就是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伟大的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相似,柴可夫斯基在《1812序曲》中也用两个对立的民族音乐主题进行演进,而地方的主题甚至是法国国歌《马赛曲》。1812的胜利是俄罗斯人永远的骄傲,迄今,每年军方都还要进行博罗季夫的战场实况重演。同一历史题材的《战争与和平》则在二战时被普罗科菲耶夫创作成歌剧,他在斯大林的命令前虽然改变了创作的侧重点,但对拿破仑也尽量做到了既不丑化也不高大化的处理。1938年,德国的钢铁军队已经初露端倪,虽至两国互不侵犯时期,但敏感的导演艾森斯坦还是察觉到了战争的气味,在表现13世纪历史的名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他把条顿骑士装配上坦克般的装甲,经典的冰原大战一场,伴随着被杰吉耶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原声”(同样来自普罗科菲耶夫),凶狠的条顿骑士们看上去就像法西斯。卫国战争中的列宁格勒被围困2年半,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七交响曲》,以恐怖的进行曲式对抗城外的钢铁恐怖,而这么缺水断粮的2年多,乐团居然天天在剧院大厅演出着这出交响曲,让市民从害怕到忘记哭泣重到喜极而泣。

二战后,苏维埃的文化政策依然鼓励各联邦自行的音乐创作,但要保证加以俄罗斯化。这其中哈恰图良,这位住在莫斯科的亚美尼亚作曲家最为典型,《加雅涅.列兹金卡舞曲》就延续着鲍罗丁和巴拉基列夫的传统,单簧管被当作中亚手风琴使用。而苏维埃对美国当然有着那种既仇恨又嫉妒的心态,宣传上要告诫年轻人美式生活的堕落可耻。作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后继者,施尼特凯以《第一交响曲》去反映20世纪下半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乐曲中突兀地加入爵士乐队,嘲讽世纪的堕落。而施尼特凯也作为宣传工具配合纪录片名导米哈.罗姆完成了一部部电影作品的原声创作。

年轻人听着bon jovi,红场上马克思和列宁的特型演员配游人照相,历史的转折总也伴随文化的巨变。美国人最终赢了20世纪。而不变的,在指挥杰吉耶夫的期待里,则是那保持最俄罗斯的、和东方距离最远的彼得堡城,“感谢彼得大帝、感谢叶卡捷琳娜、感谢库图佐夫,感谢所有没摧毁这个城市的人,也感谢苏维埃,留下了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文化因此得到尊重,也同时贡献给了世界”。

坐在马林斯基大剧院里,这张指挥面前的台子,斯特拉文斯基和柴可夫斯基曾在此见面。而对等待重振文化雄风的俄罗斯,对指挥杰吉耶夫,伟大的始终是他们,而不是他们会面的桌子。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