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

评分:
6.0 还行

原名:Gettysburg又名:盖茨堡之役 / 美国战火

分类:剧情 / 历史 / 战争 /  美国  1993 

简介: 1863年7月1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相会于美国的盖兹堡;他们各自为了理

更新时间:2019-01-08

葛底斯堡影评:《葛底斯堡战役》

最近两天我的苹果电脑坏了,只好送修。原先电影都是在电脑的27寸屏幕上看的,没了电脑也就看不成电影了,当然也就没有观后感了。郁闷之中,突然灵机一动,把我的外置硬盘接在电视的机顶盒上,果然很灵光啊,上面的电影基本上都能看,只是没有什么新电影。除了看了十几集的《西部世界》电视剧外,只看了一部1993年拍的《葛底斯堡战役》。
这部电影全长四个半小时。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场转折性的战役。说到南北战争,原因很复杂。起源是南方的独立运动及北方的反分离主义。人们广泛认知的废奴运动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并非是它的根本原因,至多也就是推动战争发展的一个动力。其它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诸多原因。战争之后,人们进行了普遍的反思。时至今日,这场战争的孰是孰非的问题仍然没有停止争论。所以,和其它战争的动因不同,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独裁与反独裁、压迫与反压迫那样明显的是非界线。看这电影不能预设立场,战争的双方,都是些有理想有信仰的人。
影片集中了展现了战役中的三个典型事件。通过这些事件使我们对战役一窥全豹。
一是南军的决策过程。李将军的失败在于两个失误,首先是轻敌,一直以来他率领的大军无往不胜,打的北军灰头土脸。而葛底斯堡战役的第一天,南军又获小胜。更使得他晕了头。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其次是敌情不明,他派爱将斯图尔特率骑兵去侦察敌情,结果这位老兄在战役开始后两天竟然就不在战区!影片描述了李将军对归来的斯图尔特大发雷霆的情景,但显然为时已晚了。平心而论,李将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曾经担任过西点军校的校长。在北军和南军中,他的桃李满天下。战术老到,思维缜密。所带的部队,士气也十分旺盛。可无奈的是,这次上帝是站在北面的。当李将军知道败局已定回天无力时,他对部下和所有的士兵说:“这都是我的错!”不知道在战场上,还有哪个指挥官能够有这样的魄力和担当?
二是北军缅因第二十团的小圆顶防御战。小圆顶是整个北军防线的制高点,是整个阵地的关键。如果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那么小圆顶战斗的胜利就是葛底斯堡战役的转折点。守卫小圆顶的是缅因第二十团,团长是学者出身的张伯伦。虽非军事科班出身,却有着为自由而战的坚定信念,并感染着所有人。他当时手头的兵力只有385人。在南军的猛烈攻击下,防线几乎崩溃了,结果硬是撑了下来。整个团几乎几乎全部伤亡,只有不到80人安然无恙。当南军又一次出现冲锋的征兆时,张伯伦上校意识到这次是不可能守住的了。这时张伯伦要求手下所有的士兵全部上上刺刀,所有人站成一排,并率领所有健全的部队冲下了山头。结果这样出其不意的正面进攻使不知山上情况的南军一下子不知所措,退了下去。于是在这充满戏剧性的冲锋中,防线的最南端安全了。
三是著名的皮克特冲锋。战役的最后一天,南军集中了所有火炮,对北军的墓园岭阵地实施了近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硝烟未尽,南军15000人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的小碎步发动攻击。所有的师团指挥官一手拿指挥刀,一手握左轮手枪,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战役结束时,这些指挥官非死即伤。而对面的北军戒备森严,拼死抵抗,在墓园岭前1000公尺的开阔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南军方面,李将军和其他的高层指挥官明知道不论是赢是输,这些冒死冲锋的士兵们都不可能回来了,仍然咬着牙命令他们前进。战争的残酷可见一斑。
整个战役,南军伤亡28000人,北军伤亡23000人。应了那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话。而战争的胜负其实不是用伤亡数字可以体现的。而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战略目标。自这次战役之后,南军元气大伤,失去了战争主动权,已成了强弩之末。
影片对150多年的那场战役进行了真实的再现。让观众了解到那时的战争是怎么打的。先看武器。士兵手里用的基本上是M1855式燧发前装滑膛枪,咱们叫火统枪。射速慢,精度差。如影片中所见,打一枪,赶紧装药,再拿统子使劲统,再击发。让看电影的观众无比着急。命中率基本上是瞄准脑袋打屁股。要有效的杀伤对方,只有增加射击密度和瞄准时间。所以就有了排枪步兵团方阵。在火炮方面,通常使用M1857型的前膛野战火炮,也即所谓的“拿破仑炮”。射程1400米。按理说,这种火炮的炮弹重5公斤,威力是不小的。但前提是打得准才能产生威力。由于是滑膛炮,精度很差。观测和通信设备也很初级。基本上靠嘴和耳朵。南军在实施皮克特冲锋前,进行了两小时的炮火准备,而对北军的战力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相比较一下,我本人曾经参加过的79年对广西方面的作战,参加的火炮中,射程通常都在10公里以上。炮火准备45分钟,敌军战力损伤40%。
再看排兵布阵。电影中无论是进攻方或防御方,都采取密集队形,人挨着人,军官喊着口令齐步走。进攻出发阵地到对方防御前沿也就二三百米。完全是对方的活靶子,实际上,采取这种队形也是无奈,前面说过排枪射击,而那时火力密度和人员密度是一致的。而通信手段主要靠指挥员吼,太散了就听不见了。火炮由于射程近,阵地只能安排在步兵后方几十米的地方。步兵指挥员一回头就可以告诉炮兵打哪儿。美国南北战争共死亡68万人,超过了美军之后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正是这些血的经验,才产生了后来的前后三角的散兵进攻队形。
这类战争史诗片曾经看过一些。相类似的有前苏联的《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日本的《日本海大海战》,中国的《三大战役》等等。与后者相比,《葛底斯堡战役》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更周到一些。虽然很少那种宏伟的大场面,却也反映出当时战场的真实景况。在细节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作战方式、鲜艳的军服、宿营的帐篷,双方血和肉的厮杀。充分展现了150年前那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本人评分:7.5。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