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

评分:
6.0 还行

原名:곡성又名:哭城 / 谷城 / Goksung / The Strangers / The Wailing

分类:剧情 / 悬疑 / 恐怖 /  韩国  2016 

简介: 在韩国某个偏远的山村,虽然这里生活并不富足,但长久以来安宁无忧,人们仿佛不知危险

更新时间:2016-10-03

哭声影评:重思善恶的彼岸:从《哭声》的拍摄动机和立意到“上帝死了”

看过《哭声》的观众最纠结的问题之一便是无名女和日本老头孰善孰恶,也曾经不乏有人指出导演在两篇不同的访谈中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2392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90721/给出的信息看起来似乎有所矛盾,以至于构成角色理解上的不确定之处,甚至有被指为是导演挖坑太多来不及填好之嫌。因此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像其它几篇影评那样陷入这种形而上学的争论,毕竟究其本因是源于导演的意图恰恰就是要用生死模糊片中的善恶对立(在基督教的语境下)和信仰的存在-虚无(这在后文会剖析这种用意的原因)。本文试图弄清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导演的拍摄动机和立意是什么,访谈中导演有哪些考虑是观众可以确定并随之深入理解本片主题的?只有把握这两点才能谈得上揣摩导演的用意,否则任何过度的解读终归是可疑的。


其实导演在两处强调了自己对善恶的看法:
1.在访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23927/中导演就已经在角色设定中谈到善恶区分并不绝对:
“罗泓轸:在准备阶段,选择拍摄场地,定在了谷城(与哭声韩语同音),有着独特的风光、氛围。(涉及剧透)对我来说片中千禹熙的角色是神,可以是守护神,也可以是地方神灵,东方的信仰中善恶并非绝对,要结合当地水土特征,表现这种神性或灵性,我是觉得千禹熙这符合表达这样多变角色的特质。”
请注意导演已经说明即便无名女是神,其善恶都并不绝对且多变,也就是说如果观影时执意认为无名女始终在行善,那恐怕恰恰是追求一厢情愿的理解罢了。

2.在访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90721/中,导演在两处直接道出了拍摄时的深层次动机:
“A:……我的确想在电影里表现基督教和圣经的某些方面,但其实我更想讲的是关于受害者的故事,重要的是受害者之所以是受害者的原因。我想了解的不是受害者之所以受害是因为加害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因为某种原因做了某种事情导致受害者受害,而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受害者受害?而这一点却是不可知的,这让我十分震惊,这个问题甚至让我思考人类存在的理由。人的存在分明是有原因的,但存在的消失却是没有理由的,这让我很想不通。如果消失没有明确的理由,那么存在是否还有理由?我认为人类的存在和神明的存在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所以我就想问神,比如,啊上帝,您的善与恶正在被人质疑,您存在的理由正在被人怀疑,我认为您应该站出来证明您的存在,来解释一下这些事件。我认为千禹熙扮演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人……”(提问的方式像克尔凯郭尔)
……
导演继续在后面回答道
A:在创作电影的阶段,考虑到存在和消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写下去,也看了很多的书,因为是和神有关的部分,我觉得凭我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去拜访了很多神职人员,向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为了尽可能得到多样的解答,我去了尼泊尔、日本等很多地方,但是从他们的回答里我能感受到的就是,现存的宗教真的很完美,尽管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但是听这些神职人员给我的回答我就觉得世界真的太完美了,完美到我无法承受。后来在伊拉克有人被杀害,有人问「他为何会死」,有人对此给出的回答是,「不让去的地方偏去,不让做的事情偏做,让无辜的人成了杀人凶手」,真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在电影里我想表现出这种感觉,所以让无名说了类似的话。


可以说上述话语简直道出了导演的心声,导演的逻辑可以概括为链条:存在的消失没有理由→存在的消失(在神明的安排下)就充满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某个人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就充满了偶然性和任意性→人的存在没有理由。导演对“存在-虚无”的这种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困惑也可以用类似方式表述为“我想了解的不是硬币被抛出后之所以正面朝上是因为存在朝上的概率导致出现正面朝上的结果,而是为什么偏偏这一次呈现的结果是正面朝上?这一点却是不可知的……”当然,“存在没有理由”不代表人就无法存在了,人的存在可以超越这些理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另外要注意,导演说到千禹熙扮演的角色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回答问题的人,这在下文会讨论这种设定和剧情发展的关系。


如果承认上述1,2的看法才是在导演纷乱的访谈中能够被抽离出并确定下来的,就会察觉到把本片的主题看成“神魔正邪之争”或隐喻“日韩历史纠纷”会有多么荒诞,那么带着这层判断再回过头来看就能够了解导演模糊善恶的用意,实际上就可以发现这一切早已和他在拍摄时的疑问“人的存在是有理由的,存在的消失却没有理由”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存在有理由,但存在的消失却没有理由”,这个问题其实是指向他所处的基督教文化,在这种底蕴文化中,存在的理由是以造物主的安排为前提,存在的消失则充满偶然性和任意性。相应的善恶观有个类似的结论,即强调“善是有原因的(善的根源被定义为上帝),恶却是没有原因的”(暂且不论“原因”的歧义可能指代cause或reason),这种善恶观暗含的道德观即是教导“恶没有原因”来断绝人类作恶的理由,这种善恶观在逻辑上则是为了防止人们根据恶的存在来否定上帝的存在(这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讨论“善恶”和“上帝存在”的著名论证https://zhuanlan.zhihu.com/p/20625378?refer=philosophicalnotes)。然而正是这样一种伦理观,使人没有充分的余地去反思恶的根源是什么,更不会仔细考虑“恶的根源是善”这样的可能性(例如《狗镇》展现的故事),若用图来比喻这种形而上学的善恶观,这就好比一条射线以某点为端点辐射出去,端点象征上帝作为至善之源,在射线的任何一点上只要不是端点本身就代表着有罪,离端点的距离越近就越善,反之越远即表示越恶,由于射线呈无限辐射状因此意指“恶没有根源/基础”,这也映照了《圣经》那句“Let there be light then there is light”(光所到之处即表征善,尼采将基督教善恶观对“无限性”的这种依赖归咎为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确也没人想到要反思什么叫“根源/基础”)。对基督教善恶观的这种不满早已在爱伦 坡的经典小说《黑猫》中有所提及:“哲学上并不重视这种邪念,不过我深信,它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是与人类须臾不离的一种基本心力,或者不妨说情绪。正是它,直接决定了人类的性格。”

恶的根源是否可能为善?这同时也是个古老的伦理学之问。倘若我们把“生死-善恶”这组对偶进行比较,便很容易意识到导演的这番疑问在片中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没有生也就不会经历死(“死的根源是生”),那么以“生死-善恶”类比便让恶的根源问题有了解答,即表明“存在的消失”也就并非像基督教善恶观暗示的那样无理可循,要么便是存在主义所认为的“存在(state of being)本身没有自圆其说的意义可言(存在高于意义)”。事实上,尼采当年在《善恶的彼岸》中正是以这个思路质询基督教的传统善恶观。

由此再来反观无名女的设定,正如导演所说她是负责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角色。没有什么比让一个多变的争议性角色来拷问众人更能表达导演的困惑了(这道理类似于在一些经典影片中让反派说出极具争议性的经典台词),可以说导演对该角色的设定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无名女在历史上曾经阴错阳差地成了受害者,她死后不解为何自己偏偏是受害者,于是将这个拷问带给了其他受害者。需要注意导演暗示“东方神灵的善恶并不绝对”就意在暗示守护神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和痛苦,这就像库布里克的《闪灵》里印第安人的鬼魂是当地守护者但依旧不会放过机会报复杰克一家人那样,在这样一种解释下日本人生前本来心存善念却遭遇无名女的报复也就赋予了东方轮回观的含义(曾有影评谈到导演剪掉的一个片段表明日本人的护照是日据时期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63889/,但这其实并非像影评说的那样他是亡魂,更恰当的解释是日本人的存在象征着昔日日寇亡魂的轮回再现,否则其本身若只是亡魂的话何以还需拼命躲避钟久他们的追打并在摔下山崖跌断腿时疼得如此龇牙咧嘴撕心肺裂?)。

另一方面,一些人简单根据无名女的举动重现了“扔石头”和“三声鸡叫”的《圣经》典故就判定她是天使,这反而颠覆了基督徒的认知。首先尤其不能忽视的细节是无名女作为本土文化的神灵显然不会受洗过,何况从她施法的道具是“金鱼草和骷髅花”就可以确定她本就不信基督。“扔石头”即是一个异教徒在用基督教的方式自证无罪,利用“三声鸡叫”的做法在基督教看来更无异于“盗用基督的神迹”,要知道在教义中“一个异教徒盗用基督的神迹展现给世人=魔鬼蛊惑人心的把戏”,无论是哪者在基督教的语境下都和天使的形象不沾边。无名女的举动和后来日本老头作为神道教徒在洞穴里“魔化”时(展现出圣痕+念诵福音)对小辅祭的信仰颠覆效果是类似的。导演就是要考察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颠覆教义的情节也可以参见罗曼 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一个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又会依照何种办法判定无名女是善是恶?(这也正是导演暗示“东方神灵的善恶不绝对”的要旨所在)


其实四个小细节可以排除“无名女是天使”这种想法
1.钟久的女儿孝真在高烧半昏迷状态时被鬼上身,那时哭喊着梦见“有阿姨总想要进来”却从没像钟久那样梦见过食人魔老头,足以说明让女儿在梦中真正感到恐惧的正是女鬼(若果真像有些人说的无名女是保护孝真的话为何孝真还会对她感到害怕?)
<图片1>
并反过来印证钟久怀疑日本人其实是受无名女引导梦境所致。事后女儿孝真性情大变并且画诡异的图
<图片2>
不太可能是像一些人误解的那样指她被老头xx(连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63889/也认为这种设定太残忍而显得没有必要,况且懂犯罪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对于难以启齿的屈辱经历,活着的受害者往往更倾向于将之尘封在记忆和潜意识深处甚至遗忘而不是涂鸦在容易被别人随手翻到的作业本上”),而更可能是指鬼魂附体或者引导潜意识让孝真切身体验到了女鬼生前作为受害者的那段可怕记忆(无名女生前应该是被倭寇xx),有了这段记忆后便解释了孝真为何在钟久检查她的身体时极度充满戒心、敌意和仇恨(太多鬼片都有情节涉及鬼魂控制人的负面情绪)。


2.在8min时钟久曾经正要去碰触死者门框上的金鱼草骷髅花(此时的背景音效变得格外低沉),幸亏刚好被同事叫了一声才回过神来而没有碰到,
<图片3>
熟悉恐怖片套路的观众都应该不难猜到这是导演暗示倘若碰到就会有不测降临,也就是说金鱼草骷髅花并非是什么吉祥物(注意这不是在讨论现实中它是否为吉祥物,这里指它不吉很大程度是针对大部分韩国基督徒观众的视野,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63889/也谈到“金鱼草在西方还有两个别名:被诅咒的花、欺骗之花”),而金鱼草骷髅花又是无名女的道具,因此无名女在这里不可能是天使一类的角色(虽然也未必是恶魔),不妨回想下导演也在剧中强调像无名女这样的东方神灵的善恶并不绝对。

3.开始和结尾都交代灭门案发生的人家里有金鱼草和骷髅花,暗示无名女的嫌疑。
<图片5>

4.日光在被无名女阻拦后喷鼻血并呕吐,驱车逃走,飞蛾象征冤魂来扑车是在执意让他回去设法救人。
<图片4>
假如无名女之前就是在救人的话,那在无名女放过日光后所出现的“飞蛾扑车”一幕就象征冤魂报复日光,且意味着日光接下来劝钟久回家是在害他,既然如此那冤魂的报复为何在日光劝钟久赶紧回家时反而终于消失?那样就解释不通了。


按照导演在访谈中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90721/明确说到的情况是日本人来到村庄用神道教抚灵,结果神道教的出现激怒无名女,使得无名女要借村民之手(诱导偏见)来报复这个象征昔日日寇亡魂转世的日本人。日本人本来心存好意后来在被人误解的情况下横死,死后不解于自己为何偏偏是受害者而成魔。洞穴里的一幕与其视为辅祭看到的幻象,毋宁说恰恰是辅祭严格根据教义分析出来而形成的判断:因为辅祭是先看到他露出圣痕+诵读路加福音,同时理智上又清楚眼前的老头明明不是基督徒而是神道教徒,那么按照基督徒的认知,“异教徒重现基督神迹无异于撒旦迷惑人类心智的把戏”,这才判断日本人死后已经成魔(否则若假设“老头成魔”仅仅是辅祭的幻觉,那么凭什么又认定他手上的圣痕偏偏不是辅祭的幻觉呢?),于是辅祭的信仰崩塌了,就像钟久面对无名女时终于放弃无神论一样。特别需注意的是这里的“魔”是针对辅祭和剧外基督徒观众的视野,老头反诘辅祭“为什么心里疑惑呢?”正是针对辅祭的判断,而所谓的红眼睛恶魔态只是对辅祭判断的一个补充展示,可以视作导演为方便大部分基督徒观众自我代入辅祭的思考中而拍摄的(类似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90721/中导演谈到拍摄钟久看到女儿发卡落地时配冷音效也是为了引导观众感受到无名女给钟久带来的温度变化并开始怀疑无名女),至于实际现实中老头是否成魔则是另一个问题。

实际上,日本老头成魔的那一幕和无名女假借“三声鸡叫”的典故都仿佛是在嘲讽着说道“基督能制造神迹,我就制造不得?” 而老头生前和死后判若两然其实正凸显了导演的用意,洞穴“魔化”更是点睛之笔——生死模糊善恶,如果把老头死后成魔视为“恶”(在基督教的语境下),那么这种恶的根源就像“存在的消失”那样得到了解释,并且根源很可能是善(老头生前以独特的方式行善被误解后横死乃至成魔)。这颠覆了传统基督教善恶观对“魔”的认知(在基督教语境下“魔=盗用基督神迹的异教徒”),因为基督教告诉世人“魔作为恶的象征是不存在根源的”,但导演要展示给广大基督徒观众们的故事恰恰相反。更普遍地讲,这里通常有两个选择摆在一般观众(包括非基督徒)面前:要么选择摆脱基督教教义而转向东方文化对神灵的理解,即承认老头成魔依旧可以行善;要么选择在基督教的语境中否定基督教善恶观,即认为老头成魔所象征的“恶”并非没有根源(这个根源和“偏偏是这个受害者受害-存在的消失”问题是互相影响的)。

这一切就像是在印证尼采的那句“到底是什么战胜了基督教的上帝呢?…正是基督教道德本身。…所有伟大的事物都出于自身的原因,出于一种自我取消(self-sublimation)的活动而毁灭。”同样重要的事情不是在于“基督教善恶观是什么”,而是在于要做什么。

用后现代的话语来讲,导演让无名女和日本老头这两个显而易见的非基督徒重现基督神迹(反倒是神父的短暂露面则表现平淡无奇),成功地完成了东方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拟像(Simulacra,鲍德里亚语)。影片中对《圣经》典故和基督神迹似是而非的模仿其实包含着导演对基督教善恶观的质疑和消解,一切就像是喃喃自语地重复尼采那句“上帝死了”来回应克尔凯郭尔之问。归根到底,这是导演在一个浸淫在基督教文化的韩国社会中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基督教善恶观的疑虑和对存在主义的追思。这样看来,影片为何被译为《哭声》似乎也就真正有了导演想表达的寓意——影片根本不是为了讲神魔正邪之争或隐喻日韩历史纠纷(对本片常见的曲解往往源于附会这种解释而假定无名女和日本老头具有各种额外技能进行PK),而是要展现一个个最终困于“为何偏偏自己成了受害者”这类问题的凄苦亡魂(正如导演在访谈中说的“人类的存在和神明的存在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信仰的崩塌(“上帝死了”源于此)揭示出这类问题之所以无解的缘由,只剩下待赋予的意义和“善恶的彼岸”留给观众在雨声中去思索。当然导演是否成功地在细节上做到滴水不漏把自己的疑问表达透彻,是否在情节上挖坑太多以至于驾驭不住这样深刻的主题,那就留给别的影评去讨论吧。


哭声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