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评分:
6.0 还行

原名:Juste la fin du monde又名:爱到世界尽头(港) / 顶多世界末日(港) / 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 / 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分类:剧情 / 同性 / 家庭 /  法国   2016 

简介: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

更新时间:2019-05-14

只是世界尽头影评:泽维尔·多兰:家只是世界的尽头


细数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泽维尔·多兰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个加拿大少年从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开始,便技惊四座,带着青春期少年对妈妈的矛盾情感,多兰的处女座夹着些私货但体现的效果从儿子的角度却无比真挚入微。影片的慢镜和正反打开始看多少有点王家卫的影子,但看得出,他的构图、转场和音乐风格的表现力,正探索着自己的风格。《双面劳伦斯》上映后多兰接受采访时曾说:“从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和他的《泰坦尼克号》。”这也许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常态,模仿、致敬,但不可否认,当追随打下导演生涯的地基并牢不可破的时候,自己的独立理解筑城的高楼便指日可待。
《只是世界尽头》用多兰的话来说,这是他“告别年轻自己的第一步作品”。这部改编自法国当代剧作家Jean Luc Lagarced的同名戏剧内容上跳出了多兰一直聚焦的单一人物关系,而开始试着将所有人物融进整体,以主人公视角审视一个集体——家庭。


去舞台、电影化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Lagarced在同名戏剧的开头这样写道,如此可见这部剧的基调,Lagarced在写出《只是世界尽头》刚好34岁,已经查出了艾滋病,剧中的主人公路易似乎正是他的影子。到了电影里,从来没有揭示路易得了什么病,但我们从开头路易的独白中便可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疾病,他的生命即将来到尽头。对于致力刻画家庭关系的影片,隐去病理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多兰的想法却也十分直接,没有任何结构游戏,开头就将背景一网打尽,绝症、12年的离开、亲口告诉他们,《Home Is Where It Hurts》的画外音仿佛和原作开头的那段话暗地呼应,这一间隔12年的相聚,将是一场灾难。
改编这类满是言语来回交锋戏剧的麻烦在于,如何将戏剧呈现出电影的效果,《完美陌生人》尽管不是戏剧改编,但无论从意大利版还是各国改编版都无法摆脱戏剧效果的枷锁,语言、走位、人物反应撑起了全部也将环境、视点、作者调度付之一炬。电影导演如何影响这类电影,如果想着直面观众,以相对直观的效果抹去象征性风格化的东西,舞台剧观感无可厚非,但当作者性导演面对这一题材的时候,其自身的思考、加之于文本的个人视角、电影语言对主题表达的影响都会从侧面让电影与众不同。
多兰的理解是特别的,坐在飞机上路易的脸以阴影相伴,后座一双孩子的手遮住了他的眼睛,这也是电影海报的内容。但这一段,路易时常伴着微笑,内心独白充满期待,情绪与环境形成反差,主人公的想法被施以期待,而导演的调度却走在了相反的方向。影片环境与人物的互动就在这样一种看似别扭的反差与统一中延续。
随着路易的视点家人映入眼帘,妈妈、哥哥、妹妹和从未谋面的嫂子,随之而来女性的促膝问暖和哥哥的冷眼旁观,充斥剧情的大量对话由此开始,尽管12年未见,但血缘关系让亲近理所应当,除了哥哥,妈妈和妹妹毫无保留,嫂子和路易相互尊重保持体面。而这时,多兰并没有让语言成为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相反,语言成了最没有精雕细琢之感的部分,平常、简单甚至感受到了单调,也许多兰没有考虑台词,也许家庭生活的交流就是这样,总是用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的赤裸表达自己、施与别人。所以到了多兰这里,需要构建感性的时候,他选择了复杂的面部表情。
每一组对话,都伴随着占据屏幕首要位置的脸部特写,这与《我杀了我妈妈》的构图有了明显的区别。之前多兰的面部特写总是镶嵌在力求相对美感的构图里,面部与留白的关系成为影响画面的首要因素;到了《只是世界尽头》,面部表情的大特写几乎覆盖了画面,虚焦的远景更无力对近处的面部表达施加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迷离的眼神、嘴角上扬的微笑和欲言又止的无奈,完成对这些表情的演绎无疑对演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加斯帕德·尤利尔、娜塔莉·贝伊、文森特·卡索、蕾雅·赛杜、玛丽昂·歌迪亚,每个人都牌位和实力共存,影片里,他们也如预期贡献出到位的演技。有了实力派的保证,某种程度上,演员的表情让语言的“不精美”并不那么突出了。


反向《步履不停》
去舞台、电影化,多兰在面部表情上所做的文章合理的让焦点从语言转移到了别处,台词依然是那么“简陋”,而表情则替代了语言的作用,言辞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代表沟通的意愿,表情是内心的感性外露才是影像追求的情感共鸣,就像置身于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再多高调的言辞也只是重复自己的意志与制造矛盾,情绪的波动只有在安静的面部表中才能更专注的被观者感受。
泽维尔·多兰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斥着咆哮、无法用语言解决的怒气,到最后只有在孤独闭塞中才能理清没有前路的无可奈何。这样语境下的家庭关系在多兰的镜头里便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我杀了我妈妈》的母子关系很无奈,《妈咪》则将此情境做了升级,单一关系的两人意志偏差造成的不可调和足够糟糕,《只是世界尽头》的集体多关系于是可以预见的揭不开锅了。
家庭和睦一直或多或少是自由意志的对立面,过来人的认知与准备过去人的想象似乎无法百分百的贴合,东方家庭的和睦与牺牲、等级息息相关,年轻时的冲动到最后总会回到家庭,回归父母,成为父母,家是信仰,允许牺牲自我的救赎,亚洲人的家庭观催生出恬淡温情的家庭电影,即便是《小偷家族》这种对血缘外关系的不可能解读也透着甜腻适度的温馨,而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步履不停》,横山一家扫墓归来,家里飞进一只黄蝴蝶,当父亲指使小儿子良多将其赶出时,看到蝴蝶停在意外离世的长子纯平遗像上的母亲,不由自主的轻声呢喃:“轻一点,轻一点……”,如此,悬在家庭上空的忧伤化为无形的寡淡,赋予了诗的意蕴。
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西方,一切似乎以人的个体为基础,家庭也在此基础上捏合,孩子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父母有时不得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反之,就像被送去寄宿学校的Hubert(《我杀了我妈妈》)一样感到深深的背叛。《只是世界尽头》和《步履不停》的背景本质上是相似的,12年不入家门的路易和不常探望父母的良多都踏进了家门,不同的是,路易需要完成自己的故事,而良多并无刻意的目的。《步履不停》最后将彻悟对准了时间的经过,阳光、微风、父母走过的小路,时刻提醒着父母的老去,孩子来去匆匆,时光步履不停,家庭情感最终回归时间的自然母题,耿耿于怀却也释然开来。
《只是世界尽头》核心不是时间,或者说时间只是被用来描绘这段挣扎经历,时钟不止一次的出现,不加掩饰,暗示难熬的当下。另一方面,当家庭只剩下血缘的时候,无法压抑的自我使得多人无法磨合成整体只是奄奄一息徒增烦恼的羁绊,当母亲和妹妹几乎与路易建立信任关系的时候哥哥却义无反顾的将即将重新连接的感情线扯断;路易和嫂子凯瑟琳贡献了最多的对手戏,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却可以带着尊重慢慢建立起互相理解的关系。
《只是世界尽头》的回乡之旅从影片开头就预示着失败,昏暗的光线,侧脸的阴影,画外音的愉悦更像是看不到未来的盲目乐观;而到了大局已定之时,窗外明媚的光明将屋内的黯淡映衬的无比清晰,温暖的夕阳之光与人物的歇斯底里再次形成反差,门外才是光明,光明才是出路。
透过《只是世界尽头》的情绪,我们也似乎能理解路易的无力,这部电影从结果上依旧还是多兰探讨亲情破碎的延续,但是他第一次将视野从单一关系扩大到集体关系,也许这之后的多兰会继续拓展甚至投向社会范围,至少今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的《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从发布的海报上看有这样的潜质。
也许多年后,当我们评价泽维尔·多兰的时,会说,多兰的作品从《只是世界尽头》开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开启其创作的又一阶段。

只是世界尽头的相关影评

只是世界尽头
冬缚 • 有感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