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冠位指定 神圣圆桌领域卡美洛 后篇

评分:
0.0 很差

原名:劇場版 Fate/Grand Order -神聖円卓領域キャメロット- 後編:Paladin; Agateram又名:FGO 神圣圆桌领域 剧场版 后篇

分类:动画 / Animation / 奇幻 / Fantasy /  日本  2021 

简介: スマートフォン向けゲームアプリ「Fate/Grand Order」を初めて劇場版

更新时间:2022-11-26

命运/冠位指定 神圣圆桌领域卡美洛 后篇影评:亮点还是挺多的


关于败笔早有耳闻,但实际观看过后我想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说一说fgo六章剧场版的亮点。非常希望大家不要带着太多先入为主的偏见去看,不要因为细节处的瑕疵而彻底否定整部作品。

其实只是超过字数限制的短评(意思是没有条理清晰的结构,想哪儿写哪儿),只是篇幅长了点。
对原作的细节记得没有那么清楚了,所以只是就看到的内容抒发感想,只有在确定是改编之处会夸改编。

【立场】

于我而言,最大的亮点,是对各方立场的展现。

在肯定迦勒底一行的同时,也没有彻底否定任何一方势力。

并且,同行者只是因为目的相同而协作,细究立场,却未必完全相同,能达成合作仅仅是因为立场并无大冲突而已。

圆桌骑士等深入刻画的角色的个人立场后文分别细说,此处只简单概括一下各方大势力的整体立场。这些内容自然是由来于原作,但在三小时篇幅的剧场版里能够被非常清晰地强调、突显出来,让人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认为已是非常优秀的改编。

狮子王:知晓人理烧却的情况,因化为神灵而无法再以人的方式思考问题,选出极少数至善之人作为记录留存。在结尾回想起了过往,但依旧认为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并让迦勒底坚持在其认为正确的路上继续前行即可。“的确有人获得拯救,贝狄威尔的过错是有意义的,我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不否定既成事实的过去,这也暗暗呼应了FSN前两线的主旨。

拉美西斯二世:知晓人理烧却,知晓狮子王的考量,持有圣杯,可在圣枪发动、世界湮灭后仍保领地不灭,只想守护自己的臣民;后在藤丸的说动下意识到自己因得到圣杯而变得患得患失,目标由“拯救臣民”变为“拯救世界”——这样的格局很符合法老王的角色形象。并非只描绘中立方被说动成为友军的桥段,而是更加深入地从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角度体现其转变,有一个人物弧光在,令尼托对他的崇敬更加有说服力,也让决战之时二人并肩的那一幕更加动人。

迦勒底: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不放弃一丝希望,以阻止人理烧却为目标。不能认同狮子王对难民的暴行。是整个第一部一贯的立场,不赘述了。

哈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体现,在与特里斯坦决战之际才明确点出,哈桑们不知道也不在乎其他的国家、其他的世界,只是爱着所处的那一片土地,只是想要守护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与拉美西斯二世转变后的立场形成对比,而这样的立场更符合(fgo中)哈桑的角色形象。前面所说“同行者未必立场完全相同”即是指此,哈桑一方帮助迦勒底,并非因为有与迦勒底一样宏大的长远目标,而只是因为无论是“阻止人理烧却”还是“守护人民”,讨伐圣都这一直接目标一致。

三藏:开悟者,与各方势力都有过接触,对各方立场都能够理解,最后因缘际会成为迦勒底的协助者。大概也是因为“不舍弃任何一个人”的观念与佛渡众生的理念相重合吧。

贝狄威尔:纠正王的错误行为,返还圣剑以赎罪。大义与私情杂糅的立场,独自一人所站的立场……孤独的骑士。

关于贝狄威尔的感想会穿插在后文各个角色的解读里。配角有着各自的鲜活形象,又因各自的经历、观念与立场而在与(本章)主角的互动中创造出不同的波澜,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骨架明确、血肉饱满的故事。

几年前看六章的故事,只看得到贝狄威尔的传奇,为之流泪;如今重温,则更加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人所坚持的信念,无论是否认同,都为之或震动或感慨或唏嘘。我想,这大概也算是我的成长吧。

【角色】

以下讲讲我认为刻画得比较出彩的角色,阿拉什,以及几位圆桌骑士。

1.阿拉什

舞台剧中有一段玛修与贝狄威尔的对唱,我一直认为此处是加拉哈德在借玛修之口扮演指引者的角色;而在剧场版中,于前半部分扮演指引者角色的是阿拉什。

非常喜欢开篇处贝狄威尔与阿拉什的对话这一处改编!阿拉什从贝狄威尔的眼神中看出自暴自弃的气息,能看出迷茫者之迷茫的,自然是非常通透的人。而阿拉什大口吃着食物这场极富生活气息的戏,也令他之后的牺牲更具分量——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本来过着平淡生活的人,为了更重要的、想要守护的事物,舍弃了生命,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初遇时说贝狄威尔“渴望着毁灭”,最后却是自己选择了“自毁”,这种错位的一语成谶也颇具韵味。

在阿拉什牺牲后,后篇的开头,贝狄威尔流露出恐惧,“害怕自己不能像阿拉什一样”。他害怕的是牺牲吗?如果是,那么他本就不会开始旅程。从后面的对话中,能看出他真正害怕的尽力后、牺牲后仍失败,害怕无法像阿拉什那样成功守护村庄。贝狄威尔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并非在灾难中为拯救民众而放手一搏的英雄,可以只尽力而为而不执念于结果,他是在弥补过错,如今的状况本就是他的罪孽造就,倘若牺牲后未能达成目的,他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此处接迦勒底的开导与鲁修德为母亲筑坟的情节,点明生命、希望都会不断延续的主题,终结并非无意义。或许是过度解读,我想,即使贝狄威尔最终失败了,他的意志也一定会有人来传承、延续下去吧。

2.特里斯坦

诸多圆桌骑士与贝狄威尔的对手戏中,我最喜欢特里斯坦的,所以先来说说他。

朋友。

立场相反,友情尚在,我想不出比这更令人动容的冲突了。

非常喜欢第一次对决时的这段对话:

——我们……

——曾是朋友。

——正因为是朋友,有些事才不能原谅。

这与“正因为忠于王,所以王做了错事才要去纠正”是一以贯之的。

其间借高文回忆的视角点出如今的特里斯坦已不是从前的圆桌骑士特里斯坦,而是扼杀了良心的野兽。第二次对决时贝狄威尔已认清这一点,没有多言,直接兵刃相向。然而在哈桑出手,贝狄威尔一行人继续前行后,特里斯坦却又为“被剥夺了与朋友交谈的机会”而感到不快。

如果以前的那个会照顾贝狄威尔步调的特里斯坦已经不在了,又为何会因此而不悦呢?

高尚的圆桌骑士堕落为野兽,可野兽也是有感情的。

与咒腕哈桑的对决则是有点立场相对但在“为技艺而生”这一点上惺惺相惜的知己意味,临终感叹自从被召唤到这片土地,就一直目睹悲伤的事物,最后总算看到了一些愉快的东西。也算一点小小的救赎吧。

“我感到很悲伤”被过度玩梗了,但对亚瑟王传说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特里斯坦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悲伤”,因为他的母亲是在痛苦中生下他的。我对这个角色感到无比心痛与唏嘘。你说狮子王的决断是正确的,你说原来的那个你已经不存在了,可为什么,自始至终,你都深陷在悲伤的泥淖里呢?

3.高文

坚定地相信着狮子王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誓为狮子王尽忠。

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决战之际,他的信念得到了山之翁的认可——沙尘散去是心之清白的证明。也算是将自己所认同的大义贯彻到底之人,我虽对高文没有特别深的感情与解读,但这个角色的设置非常能体现“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各方立场与观念不同”这一大的基调。

尽管如此,高文内心仍是有一丝柔软之处的,就是那句首尾呼应的“贝狄威尔,为何事到如今你才出现”。与其说高文认同王的决断本身,不如说因为那不是别人而是王的决断,所以他才认同。如果贝狄威尔早些抵达圣都,也许王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其实也更渴望能够为曾经那位高洁的骑士王尽忠吧,正如那句台词所说,“不是接受了王的理念,而是为了接受而扼杀了自我”。

4.莫德雷德

是相比大义,私情、私怨成分最重的角色,其实反倒能引发更深的共鸣。

与对决其他圆桌骑士会有想要诘问之事不同,贝狄威尔与莫德雷德对决时,直言“与杀害王的人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在型月社定下,莫德雷德对于见证王的临终、被王在最后的时刻依赖着的贝狄威尔有着深深的嫉妒。其他对决或多或少都是理念的碰撞,此场交锋则刀光剑影里充溢的都是激烈而沉重的情:憎恨、痛苦、不屑、不甘……对普通人而言其实感染力更强一些,毕竟大义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

决战之际,三藏破城门牺牲改为与莫德雷德对决牺牲,这一处改编是最令我拍案叫绝的!说实话,原作中三藏这个角色是最令我出戏的,总觉得跟这个时代、跟其他角色有些不搭,对舞台剧观感很好也有删去了包括三藏在内的部分角色使亚瑟王传说的传奇色彩更加浓郁的因素。但剧场版在保留三藏这个角色的基础上,还让她发挥了更加巧妙的作用。

莫德雷德坦承自己早已是罪人之时,最后那句“(在新的世界里)像自己这样的罪人根本不会出生”有着双重作用:既说明了认同、追随狮子王的原因,也体现了(型月世界观中的)莫德雷德深深地诅咒着自己的降生。面对三藏的开导,她认为这些都无意义,因为不同于人类,生前已然注定的英灵永远没有改变的机会了,此时三藏回答的那句“永远、不变皆为一时之物”颇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感!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人生,此时此刻的莫德雷德的确得到了救赎。执迷者与开悟者的对话,爆发的情绪与波澜不惊的教诲,此一对手戏的安排巧妙至极。

5.兰斯洛特

声称狮子王的决断是现状下最好的做法因而听命,实际上并不能打心底认同狮子王的所作所为。

和玛修的对战非常精彩。玛修受加拉哈德意志的影响而坚定勇猛,兰斯洛特毫无招架之力,固然有认出加拉哈德灵基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信念本就不如狮子王麾下其他几位圆桌骑士坚定吧。兰斯洛特心中是有一丝动摇的,他不像高文那样全盘相信狮子王,也不像特里斯坦那样虽感到悲伤无奈但仍承认狮子王的所为是当前困境中最正确的决定,而若要像莫德雷德那般论私情,他崇敬的是当年高洁的骑士王而非如今的狮子王,之所以听命于后者,大概是出于不愿再次背叛的心结。正因如此,面对玛修接连不断的质问,他才会无法全力还手,并非武力之不敌,而是信念之不固,略有FSN的UBW线中弓士对战的影子。

在被迦勒底策反后,兰斯洛特的观念可以说是与贝狄威尔极为近似:王做了错事,就要去纠正。这也是他在被玛修打醒前一直压抑的本心。在决战时由兰斯洛特与高文对战,正是因为他们此时所持的信念处于相反的两极吧。

6.阿格规文

被兰斯洛特误解为暗中操纵王以满足权力私欲,但三藏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来看,认为阿格规文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贯彻理念、尽其忠义,只是易被旁人误解。

原作结尾阿格规文与狮子王的互动被保留,放在片尾曲之后。在我的理解里,此处的阿格规文对应亚瑟王临终时贝狄威尔的位置。两位圆桌骑士,尽管理念不同、方式不同、立场不同,但都为所敬爱的王尽忠到了最后一刻。

7.贝狄威尔与亚瑟王

决战最后一刻再度穿插回忆是很好的安排。亚瑟王安慰有自卑感的贝狄威尔,并非不优秀之人就没有价值,理想之都卡美洛接纳民众不问优劣,这与狮子王圣拔只选择至善之人进入圣都而对其余人都痛下杀手形成对照。亚瑟王最为肯定贝狄威尔的是感知民众生活状态的细腻的心,过度解读一下,狮子王会忘记贝狄威尔,或许也象征着神灵化的她丧失了这种细腻的心。

最终不是以释放宝具斩杀狮子王的形式归还圣剑,而是以人类之身迎着圣枪冲上前去将圣剑归还到王的手中。原作的归还方式更侧重象征意义,我的解读是归还圣剑象征着归还死亡的权利;剧场版的呈现方式则更突出“弥补过错”这一主题本身,1500年前未能遵守的命令,在漫长的漂泊后,如今终于实现。

【演绎】

开头贝狄威尔对难民女性的态度的确败笔。看《亚瑟王之死》时我有点惊讶的一点是原来任何平民女性路上偶遇骑士,如有需求都可以开口要求帮助,而高尚的骑士都会答应。如此粗暴地对待难民女性明显违反骑士精神。

其实设置人物弧光不是不可以,甚至想表现他对银腕的在意都不是不可以,在我的设想里,大致相同的情节,可以这样呈现:难民女性乞食,贝狄威尔愣住,难民女性伸手触碰银腕,贝狄威尔条件反射地抽回手,然后意识到自己的失礼,礼貌道歉表示身上没有食物后离开,随后难民女性向藤丸一行乞食,被贝狄威尔注意到。

这样设置,既能体现贝狄威尔执着于寻找王而顾不上其他,又不会太有损其形象。

后篇开头贝狄威尔诉说恐惧时,声音中的动摇,以及其后每每唤起过往心结时颤抖的喘息声,声优的演绎很出色,非常喜欢。

对于不知真相的人或许震撼程度相差不大,但对于早已玩过原作的我而言,舞台剧虽因其艺术形式而在抒情这方面占有优势,但在揭露真相时只能依靠台词交代信息,并没能给知晓一切的我带来太大震动。而剧场版这里恰到好处的画面剪辑、回忆穿插、配乐安排,能让知道真相的人在听到罗曼医生那句惊讶的“他是和你一样的人类”时,仍受到一定震动。尤其是“像你一样的”这个定语,唤起对六章全部旅程的回忆,此时画面是贝狄威尔的背影,即藤丸的视角,这令人暂时抛却上帝视角,代入藤丸的角度去感受那份震惊——这位一直以为是Servant,因而理所当然地在各种危急时刻或多或少依赖着的骑士,竟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类。即使是看过这个故事很多次的我,也依旧感受到些许震撼。

贝狄威尔之死。

对王倾吐的心声都是在手捧圣剑时说的,从圣剑离手被王接过的那一瞬间起,贝狄威尔的身影便一动不动,然后很快石化枯朽,就像被梅林发现的那一刻一般,随即灰飞烟灭。

我喜欢这种处理甚至胜过原作,更加强调了一旦归还圣剑自身便会即刻陨灭这一无可动摇的事实,更能彰显贝狄威尔的忠诚与觉悟。

罗曼医生向藤丸解释贝狄威尔之死是因为将千余年来令其得以延命的圣剑归还给了王,使用的表述是“将其放手”(それを…手放したんだ),这呼应了终章的“诀别之时已至,其为放手世界之人”。弥补过错的主题,在这两个人身上是共通的。


命运/冠位指定 神圣圆桌领域卡美洛 后篇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